毛笔文房四宝之:墨
大家好,我是亿轩斋周掌柜,专业从事毛笔研究和制作30余年,每天为大家分享一点毛笔书法知识,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我国用墨的历史也很悠久,制墨的工艺向来著称于世。
墨的品种很多,但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油烟墨,一类是松烟墨。
油烟墨主要用桐油、猪油等动植物烧烟,再加入胶、麝(shè)香、冰片等加工制成的。油烟墨属上等墨,质地坚结细腻,耐磨,颜色乌黑发亮,只是胶质较重。
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加胶及药材、香料配制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颜色乌黑,少光泽,胶质较轻,入水易化。
油烟墨和松烟墨皆适用于写毛笔字。 油烟墨更适用于书法创作。
品评墨的质量,一般以“ 质细、胶轻、色黑、声清 ”为标准。质细,指墨的质地细腻滋润,无杂质,无气泡,或气泡极少、极小,结构紧密,研磨出的墨粒细;胶轻,指墨中配入的胶质少,磨成的墨浓而不泥、不粘、不涩、不滞;色黑,指色泽黑亮,墨中泛紫光的最好,纯黑次之,泛青光的又次之;声清,指研磨或敲击时声音清脆、不粗浊。
另外,还可以从墨的气味中品评优劣。好墨内香而外不香,研磨时溢出阵阵芳香。
选用墨应根据实际需要。一般说,写大字的墨,可以粗些;写小字的墨,宜细腻些。写大字,用含胶重的墨,有助于发挥笔力;写小字,胶要轻些,以免运笔时笔锋行走不畅。在软性纸上写字,墨细腻些为好;在硬性纸上写字,墨粗些也无妨。用硬毫写字,墨需磨得浓些;用软毫笔,墨淡些便于挥运。写楷书,墨宜浓些;写行草书,墨稍淡,写时更流畅。初学书法,用墨不要过于讲究,可用普通的墨块磨墨练习,也可用成品墨汁。
用墨块磨墨书写,要注意三点:一要逐量加水。磨墨得用干净的砚台,开始时加少许清水,快磨浓时再适当加水,加水后再磨。需要加几次水,看写多少字而定,磨到浓淡适宜,够用即可。宋代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说:“ 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 。”二要重按轻磨。磨墨时,应保持墨锭与砚面基本垂直,稍微重按,轻轻移动。可前后移动,也可转圆移动。三要擦干保存。墨汁磨得够用时,应将墨锭取出,用纸擦干包好,放进塑料袋内,防止墨锭因受潮而胀裂,或变形变质,或因干裂而破碎。
用墨汁书写,要注意两点:第一,瓶中不能加水。墨汁内含防腐剂,掺水就会引起化学反应,腐败变质、发臭。第二,不要用带水的笔头直接插入墨汁瓶中蘸墨。平时写字,一般要有砚台,也可准备盘子、小碗之类的容器,用多少倒多少。同学们平时练字,用普通墨汁就可以了。如果要在宣纸上进行书法创作,那么最好选用价格稍贵的书画墨汁。
中国文人书房里常备有四件文具——笔、纸、墨、砚,合称文房四宝。它们是汉字之外育成书法艺术的又一特殊条件。
笔书法所使用的笔主要是毛笔。它是用羊毫、黄鼬尾毫或野兔毫集束起来装在竹管或木管里制成文房四宝的,柔软、有弹性,蘸上墨汁后还会产生毛细作用:用力着纸则墨汁下流,稍稍上提墨汁则含在笔中,这种毛细作用是由上百根毛束在一起形成的。
中国使用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最早的笔十分简陋,但用它已能在陶器上画出有粗有细的人面形、鱼形、兽形、草木形线条的花纹和写在甲骨及陶器上的字迹。在甲骨文遗存中就有一些未经锲刻的红色、墨色字迹,笔画有粗、细、方、圆的变化,很像是用毛笔和黑墨写成的。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毛笔实物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制作的。它于1958年从两座楚国墓葬中出土,同时发现的还有大批竹简和上千件富丽堂皇的其他随葬品。
到了4世纪,制笔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毛笔的性能更便于书法家发挥艺术才能了。古人概括了毛笔的四大优点。一是尖,能表现出笔画的精微变化;二是齐,笔毫散开时前端平齐,可使笔锋在纸上铺开,写出饱满有力的墨迹;三是圆,笔毫经常保持长长的圆锥状,便于向各个方向用力,如意地接触纸面;四是健,耐用并能保持弹性和柔韧性。使用毛笔,书法的作者可以写出具有不同体态、力度、弹性、节奏、气势的字。它们就不只是粗细一律的点画,这点画还是有面积的;甚至还有体积,那就是墨色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立体感。
制造毛笔,南方以安徽、江苏、江西几省,北方以河南省最为有名。最大的一支毛笔是1979年在天津市一家工厂生产出来的,全长157厘米,笔毫长20厘米,笔重5公斤,吸墨量为1公斤。那年9月14日上午,北京书法家杨萱庭用这支大笔在一张长100厘米、宽150厘米的宣纸上写了“祖国万岁”四个大字,以庆祝建国30周年。此事在报纸上轰动一时。
古来还有用婴儿出生之后不久剃下的头发制成的笔。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方有一位善制毛笔的老妪尝试以胎发为笔心,外加兔毫扎成毛笔。据说当时著名书法家肖子云爱用这种兼具刚柔笔性的特殊毛笔。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人家为婴儿剪下胎发,请制笔匠人做成毛笔,不过只是用作纪念品,意在希望子女懂事以后,看了会受到激励,立志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吧。
纸纸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四大发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纸的发明人是东汉的蔡伦(?—121),其根据来自一本古代史籍《后汉书》,该书对造纸术的发明有着明确的记载。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陕西、甘肃两省陆续出土了东汉以前的西汉(前206—25)时期的古纸,其质地虽然比较粗糙,结构也很松散,却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由植物纤维制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纸了。
据说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为了怀念老师,想由竹简编成的我国最早书籍造出一种纸质更好、又能长久保存的纸来为他画像,但总难如愿。一日,孔丹偶见倾倒于河边的一棵青檀老树。因长期的日晒水浸,树皮已腐烂,露出里面一缕缕长长的纤维。他取回这些纤维,造出了质地绝好的纸,终于偿还了多年的夙愿。从此以后,人们就用青檀木为原料做最好的纸。
中国书法及绘画艺术所用的纸为宣纸——主要产地为安徽宣城、泾县一带,并以此而得名。这种纸的原料除了青檀木以外,又加上了稻草,它们的纤维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打浆后用手工抄造成纸。宣纸质地洁白、细致、柔软、拉力大、不易蛀蚀、久藏不会变色。它吸水性极强,因此写在纸上的墨液能呈现出各种神采。若是笔上饱含稀墨,写的速度稍慢,笔画中间部分的墨色就较浓,而笔画外侧的墨汁慢慢向外扩散成浅色,出现毛绒状物,层次感便呈现出来。若是轻蘸墨汁,特别是干浓的墨汁,行笔较快,便会形成中间露有白丝的线条,称做“飞白”。人们写字写到最后一笔竖画,常常有意把它拉长,于是长长的一条“飞白”犹如飞流直下、荡气扬波的瀑布,为整幅书法增添了气势和趣味。
墨和砚中国人用于书法和绘画的传统墨汁也很特别。它是用一块长方柱形或圆柱形的墨锭在砚台里调水磨成的。制墨锭的原料是桐油烟、煤烟或松烟,加上动物胶和香料。虽具有黏性,写起来却畅而不滞。它还有永不褪色的优点。古代的书法珍品流传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墨色还如刚写时光景。墨色原本西安半坡村彩陶上的图案只有黑色一种,但由于运墨有浓淡、深浅、枯湿、明暗之分,因此在纸上就表现出、特别是在观赏者的心理上形成多种不同的色调。
墨的应用可以追溯到远古。在西安半坡村发现的约五千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陶器,上面有红、黑、白、灰四种颜色。可见炭墨当时已用于工艺制作了。
今人写毛笔字,常用厂家调制的墨汁,因为它从瓶子里倒出来就可使用,省时又简便。不过许多书法家在有充分的闲暇时还是宁用墨锭自磨墨汁。磨墨自有一种乐趣,还是一种休息方法。此外,磨墨也是他为如何写好一幅字进行构思时必不可少的习惯哩。
大约从晋朝开始,书法作品上多加盖作者的名章以证明那是自己的作品。后来到了宋朝,又有人用上了“闲章”,上面的文字不多,内容大意在于显示自己的风雅和志趣。一幅作品若是出于名家之手,后世收藏家们还在它的空白处盖上自己的名章。随着岁月增加,前前后后收藏这幅作品的主人可能多达十数人,甚至更多,于是在这幅著名作品上就能见到众多的印章。我见到一幅名作上竟盖了60多个图章。黑色的笔墨文字中闪耀着猩红色的印泥,便使纸面上显现出一派珠光宝气,煞是好看。
砚的出现显然在公元3—4世纪开始使用墨丸和墨锭之后。不过,最初的研磨器则出现得很早,那是用于研磨颜料以及食物的。人们发现的最古的这种研磨器用于六七千年前,至今尚完好如初。公元3世纪以后的古砚出土甚多,说明当时用砚已很普遍。许多古砚是精雕细琢而成,有的还在砚上刻出龟的形象、琴的形象,称作龟砚、琴砚,造型美观。今日仍有不少人在收集、研究古砚。
砚以石制的最多,也有瓷砚、陶砚、铜砚、铁砚。石砚中有一种称作“玉砚”,剔透玲珑,玉质天然,据说用它磨出的墨液不冻。许多省份都产石砚,鼎鼎大名的是出于山东的鲁砚、出于广东的端砚、出于安徽的歙砚、出于甘肃的洮砚。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毛笔的身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笔如今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会欣赏或者羡慕那些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然而这种看起来应该是文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由秦朝大将军蒙恬发明的,身为武将是如何发明毛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蒙恬是何人
蒙恬是秦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军,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有着中华第一勇士之称。他出身于武将世家,一生带兵出征多次,攻下了齐国因此被齐王重用,还率领军队修建了万里长城,为中国留下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之一。在秦王死后,胡亥夺位,为了让自己能够坐稳皇位,掌握住兵权,防止蒙恬帮助大公子夺位,就赐死了蒙恬,一代大将就此陨落。
二、毛笔是什么
毛笔是一种书写工具,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为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一般后端为杆,杆由各种木头所作,如今也有一些杆是用塑料做成,前端则是动物的毛,有鼠毛、狼毛等,根据不同用途用的毛也不一样,如今处于环保目的,一般也是由工业加工品来替代。
三、蒙恬造笔
军队行军打仗,除了粮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军情。而在古代没有电话,人们就通过书信来表达意思,在没有毛笔的时候,书写变得十分困难,而蒙恬为了方便军事作战,就对毛笔加以改进,使得毛笔书写起来有弹性,更能够快速写字,表达意思。由此,这种书写工具就演化成了我们今天毛笔的形态。
毛笔有一个别称叫蒙笔,这是对蒙恬发明毛笔的纪念。关于毛笔的前世今生,大家有什么想要讨论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大家都只知道古代人是用毛笔写字的,现代人一般拿毛笔都是用来画画或者练书法,很少会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毛笔写信或者记一些什么东西了,在以前毛笔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而现在却没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那么你们都知道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吗?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毛笔起源于公园1600-1066左右,据说在秦王扫六合的时候,北边少数民族太猖狂了,对统一九州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那个时候人们写字都是用竹签,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蘸一下墨水只能写几个字,为了让秦王能够及时对战场上的信息进行了解,蒙恬开始想办法对笔进行改良。
在战争空闲的时候,蒙恬很喜欢去外面打野兔,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回去,在路上他就把野兔放在地上拖回去,兔子流出来的血水在路上留下了许多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突然脑洞大开,如果用兔毛来代替笔来写字,是不是也会这么连续不断呢。
于是蒙恬回去之后就把兔尾巴剪下来了,并将兔尾巴插在一根竹竿上,试着用兔尾巴来写字,但是兔毛很油太光滑了,几乎粘不住笔墨,写出来的字还是断断续续的,蒙恬接着又试了几次,结果发现还是不行,还浪费了一块绢,一气之下,蒙恬把兔毛丢出了门外。
但是蒙恬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改良笔的想法,蒙恬又开始慢慢尝试新的方法,可是都没有任何进展,后来蒙恬出门又看见了那支被自己丢弃的兔毛笔,蒙恬又将其捡起来了,用手摸了一下,发现兔毛已经变得非常柔软了,毛色也变得更加白了。
蒙恬马上拿着这支兔毛笔跑进了营房,将其往墨水里以蘸,发现这个时候的兔毛笔变得巨好用,写起字来也是十分的流畅,原来那天兔毛笔刚好被扔进了山石坑,山石坑里面有石灰,水是碱性的,兔毛经过碱水的浸泡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又来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良,慢慢的毛笔就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介绍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文房四宝毛笔是谁发明的了吧,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蒙恬的妻子是当时的才女,对人们使用的毛笔进行了很多次的改良,还会有现在人们手中的毛笔,并且在当时就已经普及并且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
古人常说的“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即毛笔、墨锭、宣纸、砚台四种跟写字息息相关的书写工具。
现代人为何越来越少使用文房四宝,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现代社会的书写工具很多,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笔墨纸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书写要求。
其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做事追求效率,用毛笔写字的话需要进行长期练习才能写好。由于现代人驾驭不好毛笔,写不出像样的毛笔字,就不愿去碰笔墨纸砚。
其三,电脑、写字板、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让人们操作键盘或者触屏就可以写字,用笔写字的习惯逐渐变成了过去式,人们连钢笔、圆珠笔都很少使用,使用笔墨纸砚自然就更少了。
笔墨纸砚在中国古代是必备的书写工具,尤其对书生、文人、士大夫、官员等人来说,每天要跟文字打交道,要学习四书五经,要写诗作文,要批阅各种状子和文书,因此,这些人都必须准备好笔墨纸砚,以便随需随用。
“工业革命”以后,相继出现了铅笔、蘸水笔、钢笔、圆珠笔等新型书写工具,它们使用起来要比毛笔方便许多,这些书写工具自清末流传到中国后,受到了许多新式文人的欢迎,进一步压缩了笔墨纸砚的使用空间。
不可否认,摆出笔墨纸砚来写字,有一种古朴典雅的味道,看起来很有品位,很有仪式感,但是,使用它们真的很麻烦,跟现代人追求快捷、高效、便利的生活方式有些格格不入。
首先,需要“醒笔”,顾名思义就是让毛笔醒过来。
毛笔在上次使用完,上面会有残留的墨汁,即使及时清洗,仍然难以将残留墨汁全部清洗掉,这些残留墨汁会浆住毛笔。再次使用毛笔时,需要把笔头用开水烫一下,让其完全散开,才能更好地蘸墨。
墨汁需要现磨现用。墨锭一般制作成圆柱体或长方体,需要使用墨汁时,要先给砚台里边加些水,再拿起墨锭在砚台里边研磨,直到磨出符合自己写字要求的墨汁。有的人喜欢使用浓墨,就需要多研磨一会儿墨锭,加少量水。有的人喜欢用淡墨,可以少墨多水。有的人喜欢宿墨,即放置了一夜的墨汁,这种墨汁使用起来黑中透亮。
可以说,磨墨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耐心慢慢研磨,心浮气躁的人很难磨出符合要求的墨汁。
宣纸的使用也很讲究,有的宣纸“渍化”快,即墨汁在纸张上散开并形成墨韵的速度快,此时,必须使用稍微浓稠一点的墨汁才能杜绝,或者,在使用淡墨时,要加快书写速度,否则,宣纸上容易留下一块块墨疙瘩,俗称“墨猪”,这是书法中的大忌,非常影响字迹的整体美观。
总体来说,写字的人必须根据宣纸的特性来选择浓淡适中的墨汁,才能在宣纸上写出让观者赏心悦目的字迹。
毛笔蘸墨一次,能写出几个到十几个字,这还是在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比起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毛笔写字的效率确实不高。
再加上笔墨纸砚合在一起使用起来比较繁琐,进一步挤占了人们的工作时间,降低了人们的书写效率,因此,笔墨纸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即使当今的许多书画家,也不喜欢使用笔墨纸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笔墨纸砚使用起来过于麻烦了。只有一些追求“古典情怀”的书画家还在使用笔墨纸砚,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传承。
古代放毛笔的东西叫笔架、笔帘、笔筒、笔盒、笔囊等。
一、笔架
笔架亦称笔搁,中国传统文房用具,放在案头,用来架笔的工具。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
笔架笔架的材质一般为瓷、木、紫砂、铜、铁、玉、象牙、水晶无不具备。其中实用性的笔架以瓷、铜、铁最为普遍,观赏性的则以玉笔架最为典型。式样则尤为繁多。中国传统文房常用器具之一。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为古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
二、笔帘
笔帘又称为笔卷。一种临时存放毛笔的传统工具。形如竹帘,多以细密的竹篾制成。把毛笔卷入其中,不会像装在铅笔盒里来回碰撞损坏笔头。笔帘通风,可使毛笔很快干爽。
笔帘大都是35厘米33厘米的居多。这样的笔帘,一次可以卷几十支,方便携带。
三、笔筒
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筒形插笔器具。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文献记载,它的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笔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四、笔盒
文房用具。也称“笔床”。盛毛笔用,如同现代的文具盒。长方形,有盖,平底。从传世品看,一般认为始于明宣德青花器。但景德镇珠山明永乐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笔盒,证明瓷笔盒始于明永乐朝。以后各朝都有制作。除青花外还有斗彩、五彩、粉彩等品种。
五、笔橐
笔橐,古代用于携带文具的袋子,方便偏于读书人随身携带。由于古代科举制需要进京赶考,在古代使用十分普及。
-笔架
-笔帘
-笔筒
毛笔文房四宝之:墨
本文2023-10-16 11:1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