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26日五运六气分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1976年12月26日五运六气分析,第1张

算得您的命重为33两金

[衣食丰满富贵巧艺术智之人] 早年做事事难成,百年勤劳枉费心,半世自如流水去,后来运到始得金。

上文释义:您年轻时做事很难成功,就算花了很大的精力,眼看就要成功的事业也会因运气太差而败北,一生的时间就象流水一样逝去,做了很多事来也不见值得夸耀的成功,但上天也不会总是亏待您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您中晚年时事业会突飞猛进,狠赚不赔!

中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单单只是一门医学,其中还包括了气候,地理,人文,玄学,个人处事方式等多方面的学问。中医认为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的个体,是天地人和之间的承载点,人的一举一动人的身体素质都受到大自然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强调五运六气,其中的五运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运动,五运之间相生相克,它存在于大自然,也存在于人的体内。在人的体内,如果五运循环失去平衡,那么就会导致体内运作失去平衡,举例说一下,比如说水克火,人的体内如果火旺,那么就会表现为上火、烦躁、目赤耳痛等症状,通过多喝水,服用一些润燥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可以缓解火旺的症状。中医所说的六气是指寒、湿、暑、燥、风、火。简单的说,这六气是对病因的一种总结或是诱因的描述。寒邪入侵体内,可以损伤人的阳气,导致机体变为寒性体质,可出现腰酸背痛、关节弊痛、胃寒发冷、宫冷不孕、手脚冰凉等症状。经常说一些人湿气重,这里的湿气指的就是六气中的湿。湿气其实还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不过湿气重的人普遍表现为大便稀薄、嗜睡,嗯,四肢无力等症状。暑气,一般是是指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受到高温热气而引起的中暑症状。

燥说的是外感燥邪导致体内津液过度的人表现,他主要表现在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等。风,风邪入侵,有风寒和风热之分,它们症状主要是为呼吸道症状,也可有皮肤、关节其他方面的表现。火,温热火邪,它的症状多为面红耳赤、便秘、尿黄、头痛等等。

五运六气是中医的基础理念,它讲的就是一些疾病的产生、诱因以及相互因素,对于治疗疾病,确实有效果。

原文

详解

“方制”,即制方。“方制君臣”,即处方中要分君臣。此句是问在制方中如何按排君臣佐使。

这是对上句的回答。“主病”,即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主病之谓君”,即制方中的“君”,就是指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佐”,即辅助。“佐君之谓臣”,即制方中的臣药,就是辅助主要药物发生作用的药物。“应臣”,即与臣药相呼应。“应臣之谓使”,即制方中的使药,就是辅助臣药发生作用的药物张介宾注此云“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行君臣佐使之义。”对原文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

“上下三品”,即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古代对药物的一种分类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种。其中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无及其作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可以久服;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均有,不可久服。下品药为佐为使,主治病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于此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之中亦有君臣佐使之义。但它与《内经》中所谓的君臣佐使涵义完全不同。所以原文谓“非上下三品”。这也就是说这里讲的君臣佐使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讲的上中下三品含义不同。

此句是对上句“三品何如”的回答。“明”,即明确,此处有区分之义。“善恶”,此处主要是指有毒无毒。“殊贯”,马莳注:“殊贯者,异等也”全句意即上中下三品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有毒无毒、毒性大小来区分,并以此来说明药物的不同等级。

以上这一节是对本篇前述 有关方剂组成原则及命名方面的补充 ,读者可前后参看。

原文

详解

“中外”,即内外。关于疾病的内外及其治疗原则问题,前段有关论述中已经多次讲到此次再问者,是补充前文之所未及。张介宾注此云:“此下与前本出同篇,但前篇问病之中外,伯答以标本之义,故此复问者,盖欲明阴阳治法之详也。”

“调气”,即治疗。“阴阳”,指疾病的阴阳属性“中外”,即内外,亦即疾病的发病部位。“各守其乡”,即各司其属或各归其属。全句意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是首先定性,即原文所谓的“必别阴阳”;然后定位即原文所谓的“定其中外”然后综合分析疾病的定性定位情况,各归其所属,即原文所谓的“各守其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根本性的治疗,即原文所谓的“内者内治,外者外治”。这是对前文所述诊断治疗原则的重申,也是对前文的小结。

“微者”,即疾病的轻微者。“微者调之”,意即病之微者,不宜用重剂猛剂,根据其症状性质以药物或食物调和之即可。“其次”,是指疾病之较重者。“平之”,是指选用药物作用之较强者,因为药物作用较强者才能对疾病产生平定作用。“其次平之”,意即疾病之较重者,一般用药也宜较重。“盛者”,即邪气很盛,亦即疾病之急重者“夺之”,即夺邪,亦即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盛者夺之”,意即疾病之重笃者,在用药上必须重剂夺邪。“汗者下之”,疑为“之下之”之误。此句是承上句言,上句言“盛者夺之”,如何夺法?此句回答“汗之下之,亦即发汗攻下就是夺邪的一般常用方法。“寒热温凉”,是指药物的药性。“衰,即衰减,此处指使病邪衰减。“属”,即所属,此处是指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寒热温凉,衰之以属”,意即在治疗时,要根据其相应的病性和病位给药。这也是“各其司属”及“求其属”之意。这一节文字很重要。它指出了在治疗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即对疾病的治疗应以调和全身,恢复正气为主,毒药攻邪为辅,只有在邪气很盛的时候,才允许重剂攻邪。这是《内经》的一项基本精神,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特点。

“攸”,张介宾注:“攸,所也。”“随其攸利”,是承上句“寒热温,衰之以属”而言。此句意即在用药上根据病位、病性随其所利。高士宗注:“逆治,从治,各随其所利而行之。”

“谨”,在此有认真之义。“道”,即疾病诊断治疗上的规律性。“如法”,即按照上述方法。“万举万全”,即百分之百有效“气血正平”,指人体正常健康。“长有天命”,即健康长寿。这几句是本篇的结束语。全意即如果认真遵照本篇中所论述的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法则去做,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治疗效果从而使人们健康长寿。

本篇是运气七篇的总结,也是七篇大论中讨论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的专篇。内容十分丰富,十分重要。本篇内容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本篇在总结气候变化与物候、病候之间密切相关的基础之上,提出:由于气候、物候、病候密切相关,所以医者必须认真研究运气学说,必须懂得气候与物候、物候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及疾病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原文所述的:“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主,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于此说明了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根本地位以及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本篇指出了由于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因此不同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病变部位和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根据这一规律,本篇在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提出了“各司其属”和“求其属”的诊断治疗原则。疾病之好发于风气偏胜之时或因风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肝,定性为风,诊断肝病、风病。疾病之好发于火气偏胜之时或因火热之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心,定性为火为热,诊断心病、火病、热病疾病之好发于湿气偏胜之时或因湿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脾,定性为湿,诊断脾病、湿病。疾病之好发于燥气、凉气偏胜之时,或因燥气、凉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肺,定性为燥,诊断肺病、燥病。疾病之好发于寒气偏胜之时,或因寒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肾,定性为寒,诊断肾病、寒病。由于气候变化有盛有衰,有太过有不及,所以前述的五脏、五气病变也就有盛有衰,有太过也有不及这就是本篇病机十九条中所述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医学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及中医临床中各种术语提出的客观物质基础。于此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正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3)本篇指出了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气候变化会有不同的物质产生,因而各种物质也就有其不同的性能。根据这一认识,本篇认为,不同的药物各有其性能上的特异性,因而运用食物或药物治疗疾病,就要根据其性味特点选择使用。同时,本篇还认为,药物的质量与采药时间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因而提出了“质同而异等”,“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和“司岁备物”等问题,在药物的作用方面提出了“五味所入”,亦即药物的性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方剂分类上提出了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的问题。在方剂的配伍上提出了君臣佐使的问题。在服药上、进食上提出了“久而增气”的问题。综上所述,都说明了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与自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而药物和食物在临床治疗上的各种运用,实际上也就是运气学说在这方面的具体体现。

(4)本篇指出了由于气候与病候密切相关所以人体疾病常常是由于天气偏胜从而导致人气偏胜的结果。由于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所以不同气候变化下所生长的不同药物或食物也就或寒或热各有其性味上的偏胜。由于病气与药食之气各有偏胜,因此在治疗上也就可以利用药物或食物之偏来矫正人体疾病之偏以求恢复其平。根据这一认识,本篇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以治胜气为主的治疗原则。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上*于内,所胜平之,外*于内,所胜治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本篇所提出的这些治疗原则是运气学说中“亢害承制”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5)本篇指出了由于气候变化有标本中气之不同有客气主气的差异,因此气候变化也就十分复杂。而气候与病候密切相关因此人体疾病也是错综复杂,变化万端。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分析上可以或从本,或从标,或从中气。因而在对人体疾病的分析上和治疗上也可以从标本中气的角度来考虑,本篇提出了在治疗上或治本,或治标,或治标本,或治中气,或逆治或从治的问题。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故百病之本,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从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以及“主胜逆,客胜从”等等,中医学在治疗上有关上述标本逆从方面的认识,从本篇中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从运气学说中演绎而来。

综上所述,本篇所论述的内容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它以整体恒动的观点,阐述了自然界气候变化与物候、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六气的运动变化不断以胜复的形式进行着白稳调节,并且认为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的规律,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医对疾病的一系列系统性的认识——对病因的认识,对病机的认识及其分析方法,诊断治疗疾病的许多重要原则和具体运用方法,制方原则,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采备等等,从而从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

运气七篇的原文详解,至此结束了。读者朋友可以看到在运气七篇中,相当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它从人与自然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中来认识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现象及其本质,从而探求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这种认识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七篇》对自然界和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一系列认识,正是在这一正确方法指导下,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和实践这一认识途径总结出来的,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从运气七篇中笔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理论体系的渊源和它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它,掌握和运用它。运气七篇中所阐述的对人体生理、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原则等,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从而充分论证了它的科学性。

不仅如此。运气七篇不少天才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人体疾病的不断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还必将给笔者以新的启示,从中发掘出更多的宝藏而造福于人类。 这也正是笔者试图详解运气七篇原文的立意所在 。笔者想,这大概也是读者不惜时间和笔者一起研讨本书的目的之所在吧!!!

终于把《五运六气》七篇大论给啃完了,感谢新冠肺炎把我们困在家里,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详读经典。

李昱斌  20200227

升明之纪(1),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2)其化蕃茂,其类火(8),其政明曜(4),其候炎暑,其令热(5),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6),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7),其应夏(8),其虫羽,其畜马(9)其色赤(10)其养血(11)其病膶瘈(12),其味苦(13),其音徵(14),其物脉(15),其数七(16)

(1)升明之纪

“升明之纪”,指火运平气之年,六十年中,岁运是火运而又属于平气之年的有戊辰、戊戌、癸巳、癸亥等四年。

(2)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

此句是讲火运平气之年的气候及物候的一般变化及表现。

“正阳而治”:“正”,指正当或正在;“阳”,从南北方向来说属于南方;“治”,指管理或治理。张隐庵注:“火位南方,故正阳而治”,本句意即火运平气之年,阳气明盛。

“德施周普”:“德”,指火德,《气交变大论》谓:“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 。“彰显”与“升明”一样,均是指天气光明,阳气充盛之义。“周普”,即普及。张隐庵注:“火主阳气,故德施周普。”意即火运平气之年,阳光普照,天气光明。

“五化均衡”:“均衡”,指正常而稳定。全句意即火运平气之年,由于气化正常,因此物化也相应正常,农作物生长良好。

“其气高”:“气”,指阳气。“其气高”,因阳主升,意即火运之年,阳气充盛。

“其性速”:“速”,指快速。“其性速”,指火运之年,农作物生长很快。

“其用燔灼”:“燔灼”,指以火烤物。“其用燔灼”,意即火运之年,其对生物生长的作用,就象以火加热一样,能使生物快速生长。

(3)其化蕃茂,其类火

“化”,指化生;“蕃茂”,指十分茂盛,“类”指类似;“火”,指日常的火。全句意即在火运主岁的年份里,由于气温偏高,所以植物生长很快,十分茂盛,欣欣向荣。这就好象以火加热助长一样。

(4)其政明曜yào(照耀)

“明”,指明亮;“曜”,指太阳。“其政明曜”,意即火运之年,红日当空,阳光普照。

(5)其候炎暑,其令热

“候”,指气候;“令”,指时令,此处指夏季。全句意即火运平气之年,全年气候偏热,夏季里烈日炎炎。

(6)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

“其藏心”,“其主舌”,意即火运平气之年,人体脏腑中之心与之相应,表现为心气正常。舌为心之外窍,因此从外观来说舌的活动也表现良好。“心其畏寒”一句为附加说明。意即心喜热恶寒,气候严寒可以使心的负担加重发生疾病。用五行概念来说,“心”属“火”,“寒”属“水”。“心其畏寒”,亦即火不胜水之意。

(7)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

指火运平气之年,升明之纪中,五谷中的“麦”,五果中的“杏”和果实中有“络”的植物,例如橘树一类生长良好而且其在作用上也偏于燥热与火运相应,小麦、橘络、橘皮之类性质上都比较偏温。

(8)其应夏

指火运平气之年,其气候及物候变化,主要表现在该年夏季。

(9)其虫羽,其畜马

“羽”,指羽虫。“其虫羽”,指羽虫的生长胎孕与火运之年有关。“其畜马”,指马的生长是否良好与火运之年有关。《金匮真言论》以羊为火畜,与此不同。为什么《内经》在火畜之下或列马,或列羊,我们认为可能马肉、羊肉,其性均属偏于温热。

(10)其色赤

“赤”,即红色。红亮为火的特性。“其色赤”,意即火运主岁之年,不论气候变化上或者物候变化上都具火热之象。气候上红日当头,物候上欣欣向荣,如火如茶

(11)其养血

“血”,即血液。“其养血”,意即火运平气之年,心气正常,由于心主血的原因,因此血液对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濡养作用也相应正常。

(12)其病 膶 瘈

“膶rùn”,指动;“瘈chì”,指抽搐。此可能为后文太过不及之年中有关文字错刊于此。

(13)其味苦

“苦”,即苦味,苦属于火,“其味苦”,意即火运平气之年,具有苦味的植物生长良好。

(14)其音徵

“徵”,在五音之中属于次高音。王冰注:“和美”。张介宾注:“其声次清”意即火运平气之年,虽然阳气旺盛,但并不太盛,就好象五音之中的音,虽然偏高,但是音和而美,仍然是十分协调一样。

(15)其物脉

“物”,指物候;“脉”,指脉络。“其物脉”,王冰注:“中多支脉,火之化也。”张介宾注:“脉之所至,即阳气所及也” 。张隐庵注:“脉,物之脉络也” 。高士宗注:“凡是火体之物,必有络脉” 。意即凡属中有络脉之物,其性偏温与火相类,因而在火运平气之年生长良好。

(16)其数七

火之生数为二,加五即成七,七为火之成数。详解见前。

串讲

1、火德周普:升明之纪,炎暑不太过也无不及,阳气正常治理,德化普及五季,而水克火,火生土,使五行气化均衡。故说:“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

2、归类于火:“其”,代指热化“升明之纪”。热化归类于五行中的火。由于火势升明而气高,性质急速,作用燔灼即燃烧,万物得火热气化而繁茂,故说:“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

3、政令明热:升明之纪,明亮光耀的气化专政,从而命令热气到来,气候炎暑。故说:“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

4、应心主舌:火热应心脏气化升明,开窍于舌,畏惧寒冷沉降之冬气,故说:“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

5、夏长万物:赤色是夏天火热的象征,万物应夏气而长。夏天长成的冬小麦,形状像心的杏子,果实中的筋络,飞翔的羽虫即鸟类,家畜中性情热烈的马,均与夏气相应。故说:“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

6、养心养脉:不仅万物应夏气而长,人体心气也应夏气而旺盛,故升明之纪的养生首先重视养心气和心主之血脉,谨防寒潮侵袭。否则病邪伤血脉而入心,神昏抽搐。而火热所生的苦味适当吃,讲话保持“正徵”声音,即较高清亮之音,维持心脏气化升明,血脉流畅即“其物脉”。

以上的归类,皆属南方象数七的内容,故总结为:“其数七。”

第四节:南北政之年与人体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原文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1)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2)?

歧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8)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4);厥阴在泉,则右不应(5)太阴在泉,则左不应(6)。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7)厥阴司天,则右不应(8)太阴司天,则左不应(9)。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10)。帝曰:尺候如何(1?歧伯日: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12)三阴在上,则尺不应(13)。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14)三阴在泉,则尺不应(15),左右同(16)。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17),此之谓也。

帝曰:善。

详解

(1)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

“论言”,此处是指《灵枢·禁服篇》所言。《禁服》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原文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之所主以及其盛衰大小与季节气候之间的关系。意即人迎脉(颈动脉搏动处)的搏动变化与“腑”有关,因为“阳者主腑”(《灵枢·终始》);人迎脉属阳脉,腑为阳,阳在外,因此原文谓“人迎主外”寸口脉(桡动脉搏动处)的搏动变化与脏有关,因为“阴者主脏”(《灵枢·终始》),寸口脉属阴脉,脏为阴,内为阴,因此原文谓“寸中主中”。人迎与寸口,虽然一个在颈部,一个在腕部,但两处脉搏是相应的,搏动是一致的,所谓“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脉与寸口脉在大小上基本相等,但与季节变化有关。人迎属阳脉,阳气盛时,人迎脉偏大。每年春夏季阳气偏盛,所以春夏季人迎脉较寸口脉偏大。反之,寸口属阴脉,阴气偏盛时,寸口脉偏大。秋冬季阴气偏盛,所以秋冬寸口脉较人迎脉偏大。因此,经文谓:“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此处引这段经文的目的,是针对上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而言意即在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的情况下,怎样来判定疾病的病位、病性,那就只能依据人体的症状和体征,其中主要是依据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变化来分析判断。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迎与寸口之间的搏动情况是“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如果人迎盛于寸口,那就属于腑病,寸口盛于人迎,那就属于脏病。关于这方面,《灵枢经脉》曾详加论列,可参看。

(2)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阴”,此处是指五脏。此句是问人体五脏的病,在寸口脉上,在不同的年份有何不同,为什么此处只问寸口不问人迎,这是因为如前所述,寸口脉属于阴脉以察脏病,所以问五脏病主要问寸口脉的表现而未涉及人迎脉的变化问题。

(3)视岁南北

“南北”,即南政和北政。“南北政”,运气学说用以归类六十年中的各个年份,即有的年份属于南政之年,有的年份属于北政之年但是如何推算南北政的有关年份,则中医学中一直没有统一认识,众说纷纭。加以归纳,大致有以下儿种推算方法。其一,认为五运中除甲已土运为南政外,其它均为北政。这种观点以张介宾为代表他说:“甲己二岁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戎癸八年为北政日:五运以土为尊,

故惟甲土运为南政,其它皆北政也。”(《类经·卷二十兰》其二,认为戊癸火运为南政,其它为北政。这种观点以张隐庵为代表他说:“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其三,认为岁支的亥子丑寅辰属于南政,午末申酉戌属于北政,近人任应秋氏主此一说。他说:“南即黄道南纬,起于寿星辰宫,一直到亥宫,因而岁的亥子丑,寅卯辰,都属于南政。北即黄道北纬,起于降娄宫,一直到鹑尾宫因而岁支的午未,申酒戎,都属于北政。”(《五运六气》其四,还有以岁运太过为南欧,岁运不及为北政之说等等。总的说来,由于对于南北政这一问题,中医学中无统一认识,因而也就更谈不到在临床中如何具体运用。笔者在此不作强解,以下有关文字,只是译述原文,不加以深究,作存疑,以俟高明。

(4)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北政之岁”,即属子北政的各个年份。“少阴在泉”,即当年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亦即在年支上逢逢西之年。“寸口”,即寸口脉“不应”,注家多作脉微弱解。张介宾谓:“不应者,脉来沉细而伏,不应于指也。”张隐庵亦谓:“不应者,脉微而不应于诊。”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逢酉,属于少阴君火在泉者,其两手寸口脉象较正常明显偏弱。

(5)厥阴在泉,则右不应

“厥阴在泉”,即当年在泉之气为阴风木,亦即年支逢逢申之年“右”指右手寸脉。此句随文解释,意即丸属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寅、逢申属于阴风冰在泉者,其右手寸口脉象比较正常时明显偏弱。

(6)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太阴在泉”,即当年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大,亦即年支上逢逢戌之年。“左”指左手寸口脉。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辰、逢戌,属于太阴湿土在泉者,其左手寸口脉象比较正常时明显偏弱。

(7)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

“南政之岁”,即属于南政的各个年份。“阴司天,即当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亦即在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子、午,属于少阴君火司天者,其两手寸口脉均较正常明显微弱。

(8)厥阴司天,则右不应

“厥阴司天”,即当年可天之气为厥阴风木,亦即年支上逢已逢亥之年。“右”指右手寸口。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逢亥,属于阴风木司天者,其右手寸口脉象比较正常明显偏弱。

(9)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太阴司天”,即当年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亦即在年支上逢丑、逢之年。“左”指左手寸口脉。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届南政之年,其年支逢丑、逢未属于太阴湿土司天者,其左手寸口脉比较正常明显偏弱。

(10)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诸不应者”,指前文所述的各种寸口脉不应的年份。例如前述的“寸口不应”,“左不应”,“右不应”等等。“反其诊”,从文字来看是指与上述不应年份相反之年诊脉。例如“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如果在“南政之岁”,少阴在泉之年诊脉,则寸口脉就不会出现上述不应脉象此句注家所解,均不能令人满意。王冰认为这是指在诊脉时如果反转其手,则沉变为浮,细变为大。其注云:“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沉,覆其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张隐庵认为这是指诊脉时的方向问题。其注云:“反其诊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诊之也。”高士宗认为这是说,“诸不应者反其诊”,就是不要诊脉。其注云:“《五运行大论》云: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故申明诸不应者,不当求之于诊。若反其诊而求之,则可见矣。反,犹离也。由此观之,则阴之所在寸口,当明其义,而不诊其脉也。”这些注释,都属随心所欲,无法令人接受,故认为均不可从。

(11)尺候何如

前一小节是讲寸口脉,此节以下是讲在寸中脉中再分寸脉和尺脉。关于寸口脉以及寸中脉中再分寸关尺的问题,《难经》中说得比较清楚。《难经一难》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这就是指前述之寸口脉。难经二难》谓:“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这里所谓的尺寸和关部,是指寸口脉再分寸关尺三部。这里的“尺候”和下文所指的寸部,是指寸口脉中的尺脉和寸脉而言,读者应该加以区分,不要和前文中所说的“寸口”相混淆。

(12)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

“北政之岁”,即属于北政的各个年份。“三阴在下”,指少阴、厥阴、太阴之年,“寸不应”,指寸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只要当年的在泉之气是三阴,不论是厥阴在泉、少阴在泉或太阴在泉寸脉部比平常明显偏弱。

(13)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三阴在上”,指厥阴、少阴、太阴司天之年。“尺不应”,指尺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只要当年司天之气是三阴,不论是阴司天、少阴司天或太阴司天,尺脉部比正常明显偏弱。

(14)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

“南政之岁”,即属于南政的各个年份。“三阴在天”,即厥阴、少阴、太阴司天之年。“寸不应”,即寸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南政之年,只要当年的司天之气是三阴,不论是厥阴司天,少阴司天或太阴司天,寸脉都比正常偏弱。

(15)三阴在泉,则尺不应

“三阴在泉”,指阴、少阴、太阴在泉之年。“尺不应”,即尺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凡属南政之年,只要当年的在泉之气是三阴,不论厥阴在泉、少阴在泉或太阴在泉,尺脉部都比正常明显偏弱。

(16)左右同

此句是承上句所述“尺不应”而言,“左右同,意即前述之“尺不应”现象,左右手尺脉均皆相同,并无左右之分,与前述“寸口脉”要区分左右有所不同。

(17)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要”,指要点。全句意即对于前述内容,只要能抓住它的要点,就会迎刃而解,反之,抓不住要点,就会迷惑多歧众说纷纭此句亦见于《六元正纪大论》但这个“要”字,彼处是指六气变化的规律,此处则是指气候变化与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至于如何正确分析气候变化与脉象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在《五运行大论》中作过比较详细的讨论,此处从略。

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南北政之年与人体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原文首先讨论了南北政之年与寸口脉的关系;其次再进一步论述了南北政之年与寸口脉中寸脉和尺脉的关系。由此可以说明,不同的年份由于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点,从而形成人体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不同的体征。同时也说明了运气学说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及深入发掘研究的必要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南北政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原文不够明确,以致后世注家也未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此也就无法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限于水平,虽然笔者也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但窃以为南北政之说,既然《内经》作者笔之于书并且在脉象的应与不应说得那样具体,必然有其具体内容和实践基础,因此主张加以保留,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不要简单轻易地否定或废弃,然耶?否耶?是在读者。

1976年12月26日五运六气分析

算得您的命重为33两金[衣食丰满富贵巧艺术智之人] 早年做事事难成,百年勤劳枉费心,半世自如流水去,后来运到始得金。上文释义:您年轻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