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中风”
中风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劳宫穴位于掌区,横平第三掌指关节近端,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当中指尖尽处是穴。
劳宫穴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中指尖下是穴。一说“在掌中央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指头着处即是穴”《太平圣惠方》。
劳宫穴位于掌区,横平第三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当中指尖尽处是穴。
劳宫穴意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较干燥。
运行规律: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
特异性: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附注:心包经荥穴。
功能作用:散热燥湿、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劳宫穴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
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现代又多用劳宫穴治疗中风、昏迷、心绞痛、口腔炎、精神病、高血压、手指麻木等。
劳宫穴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
消化系统疾病:黄疸,食欲不振;
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齿龈炎;
其它:手癣,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劳宫穴配后溪穴治三消穴、黄疸;
劳宫穴配涌泉穴治五般痫。
劳宫穴配人中穴、合谷穴透劳宫治癔病。
劳宫穴配大陵穴、内关穴治急性胃炎。
劳宫穴配少泽穴、三间穴、太冲穴治口腔炎。
劳宫穴配八邪穴治鹅掌风。
劳宫穴配曲泽穴、大陵穴,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鹅掌风。
劳宫穴配太冲穴、内庭穴,有清心疏肝和胃的作用,主治口疮,口臭。
劳宫穴配人中穴、涌泉穴,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针感可扩散至整个手掌。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劳宫为经穴名(Láogōng PC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排风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排风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十七引《圣惠》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5 《千金》卷八 51 方名 52 排风汤的别名 53 组成 54 功效 55 主治 56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57 排风汤的临床应用 58 附注 6 《圣济总录》卷十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眼科全书》卷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排风汤 1 拼音
pái fē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排风汤21 处方
白藓皮(一钱) 当归(去芦一钱) 肉桂(去粗皮一钱) 芍药(一钱) 杏仁(去皮尖麸炒一钱) 麻黄(去根节一钱) 甘草(一钱) 防风(去芦一钱) 川芎(一钱) 独活(一钱) 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22 功能主治治中风邪气入于五脏,令人狂言妄语、精神错乱、手足不仁、痰涎壅盛。
23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上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温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排风汤31 处方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藭 当归 杏仁 防风 甘草各6克 独活 麻黄 茯苓各9克 生姜12克
32 制法上十三味,哎咀。
33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安心定志。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疼。
3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覆盖取微汗。可服三剂。
35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4 《普济方》卷十七引《圣惠》 41 方名
排风汤
42 组成茯苓半两,茯神半两,酸枣仁半两,人参半两,黄耆半两,当归半两,白芍药半两,远志半两,甘草2钱,莲肉半两。
43 主治健忘。
4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上加姜、枣,煎服。
5 《千金》卷八 51 方名排风汤
52 排风汤的别名排风饮
53 组成白鲜皮2两,白术2两,芍药2两,桂心2两,芎藭2两,当归2两,杏仁2两,防风2两,甘草2两,独活3两,麻黄3两,茯苓3两,生姜4两。
54 功效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
55 主治男子、妇人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其肝风发,则面青心闷乱,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其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其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也;其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也;其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痛。诸有此候,令人心凉,志意不安,恍惚多忘。
56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每服1升。覆取微汗,可服3剂。
57 排风汤的临床应用中风:癸丑春,有一妇人,年4445,其证说话短气,足弱,行得数步则口苦含霜,70日内3次经行,遇行则口冷,头目眩晕,足冷则透心冷痛,每行则口中冷,气不相续,有时鼻中热,面赤翕然而热,身体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随,不能俯仰,冷痹骨痛,有时悲伤,梦与前夫相随,则上气奄然而极,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却能食,如此仅1年许。医者投热药则面翕然而热,气满胸中,咽中窒塞,闷厥;投冷药则泻。又一医者以十全汤服之,则发烦躁,心惊而跳。一医者以双和汤取之,觉得面上与腹中甚如火燂,心愈惊,欲吐不吐,大便秘,里急后重。求仆诊之,六脉弦缓,喜见于春,此是可治之疾。未供药间,忽然吐泻,泻后觉 如火,虽泻6次,却不多。仆一时识证未尽,且与俞山人降气汤8服。次日诊之,脉差有力,云服药之后,觉鼻中热,心烦闷绝,齿噤。与参苏饮8服,黄连丸2两许。越3日,云服药之后,其疾如故。与茯苓补心汤服之,皆无效。仆以脉证详之,只有排风汤甚对此证。或曰:何以见得是此证?一、能食饮,此风饥也;二、70日3次经行,此是荣经中风,血得风散也;三、头目眩晕,此肝风也;四、面赤翕然而热,悲伤,此心风也;五、身体不仁,不能步行,梦与前夫相随,此脾风也;六、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冷痹骨疼,此肾风也。诸有此疾,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真排风汤证也。或曰风脉当浮,今脉弦缓微弱,恐非风也。答曰:风无一定之脉,大抵此证虚极生风。然排风汤所用之药有十全大补汤料,亦有平补之意,却不儧燥。共10服。越3日,云服之有效,脉亦差胜,只是心中如烟生,似有微热,大便尚秘。此真是风证,再与排风汤10服,兼牛黄清心丸,皂角丸助之。越3日,云服前药1、2日,大烦躁,于热诸证悉除。只是足弱不能支持,脉亦弱,予秘传降气汤10服。又越3日云诸证悉退,只是梦里虚惊,大便滑泄,如食伤相似,奏厕频数,脉尚弱。与五积散数服,加人参、盐煎,兼感应丸即愈。自后云,皆无恙矣。但上重而头眩,不能久立久坐,服与排风汤,则脱然安矣。
58 附注排风饮(《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中茯苓,《千金翼》作“茯神”。
6 《圣济总录》卷十三 61 方名排风汤
62 组成防风1两(去叉),当归1两(洗,切,焙),白鲜皮1两,白术1两,芍药1两,桂1两(去粗皮),芎穷1两,独活1两(去芦头),杏仁1两(去皮尖双仁,炒,别研),枸杞根1两(锉),茯神1两(去木),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1两。
63 主治风消,肢体酸疼,血脉枯耗。风毒脚气肿痛。
6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晚再服。
65 制备方法上除杏仁外,粗捣筛,入杏仁和匀。
7 《眼科全书》卷六 71 方名排风汤
72 组成天麻、桔梗、防风、赤芍、五味子、陈皮、升麻、桑白皮。
73 主治两睑粘睛。
74 排风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古籍中的排风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血虚所致,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佐以排风汤,年余而愈。一妇人经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血虚所致,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佐以排风汤,年余而愈。一妇人经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三妇人中风方论第一]排风汤。与茯苓补心汤服之,皆无效。仆以脉证详之,只有排风汤甚对此证。或曰∶何以见得是此证?一、能食饮,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续命汤、追风应痛丸。中风邪气入脏,狂言恍惚,与排风汤。中风手足瘫痪,多与青州白丸子。中风项背拘强,
《普济方》:[卷三百十六妇人诸疾门]中风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上纪者,胃脘也。”王冰注:“谓中脘穴也。”《类经图翼》作中脘之别名。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中脘穴的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胃募(《千金翼方》)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穴名解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
详见百科词条:上纪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53:53 共69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证·风痉 5 产后中风·风痉 6 子痫·风痉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痉的穴位 2 治疗风痉的方剂 3 治疗风痉的中成药 4 风痉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痉 1 拼音
fēng jìng
2 英文参考puerperal apoplex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ind convulsive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风痉为病名[1]。
4 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证·风痉风痉指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证[1]。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圣济总录》卷八:“风痉者,以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故也。其状口噤不开,腰背强直如发痫。盖风邪内薄于经,则荣卫凝泣,筋脉紧急,故令口噤不开,卒然倒仆,不知所以。凡发极则复苏,苏则复作。其或耳中策策而痛,身背直而不屈者,不可治也。”治宜祛邪为主,参以息风,用续命汤、天麻汤等方[1]。
参见痉:痉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又称痓[2]。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2]。《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实二证。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2]。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2]。《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病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2]。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2]。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2]。
5 产后中风·风痉风痉指产后中风[1]。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卷三:“中风第三”:“产后百日,中风痉口噤不开,并治血气痛、劳伤。补肾。独活紫汤方。”又名在蓐中风。
参见产后中风:产后中风为病证名[3]。出《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多因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外邪乘虚侵袭所致[3]。若感受风邪,连续十多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3]。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3]。若症见发热面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若感受风寒,寒搏筋脉,症见筋脉挛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身如角弓,不宜当真中风治,华佗愈风散(荆芥穗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鼻饲下之)主之[3]。
6 子痫·风痉风痉指子痫[1]。见《济阴纲目》。出《济阴纲目》卷三:“羚羊角散:治妊娠冒闷,头项强直,角弓反张,名曰子痫风痉,羚羊角(镑)、独活、枣仁(炒)、五加皮、薏苡仁(炒)、防风、当归(酒浸)、川芎、茯神(去木)、杏仁各五分、木香、甘草各一分。右(口父)咀,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7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七十 61 组成 62 主治 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71 组成 72 主治 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千金》卷三 91 组成 92 主治 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94 加减 10 《圣济总录》卷十三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古今医彻》卷四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3 《古今医彻》卷三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34 加减 135 附注 14 《鬼遗》卷三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5 《赤水玄珠》卷十四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54 加减 155 附注 16 《圣济总录》卷一六○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奇效良方》卷一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75 附注 18 《医心方》卷三引则《小品方》 181 远志汤的别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85 附注 19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千金》卷十四 201 组成 202 功效 203 主治 2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 20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远志汤 1 拼音
yuǎn zhì tāng
2 处方远志(去心二钱半) 人参(去芦半两) 石菖蒲(半两) 羌活(去芦半两) 细辛(洗去苗半两) 麻黄(去根半两) 赤芍药(一两) 白术(一两)
3 功能主治治心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怒,口不能言,其状但得偃卧,不可倾侧,闷乱冒绝汗出,风中于心也,唇色正赤,尚犹可治,急灸心腧百壮;或青黄不定,面色(目亭)(目亭)战栗动者,不可治。
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不拘时服。日服二次。
5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圣济总录》卷七十 61 组成
远志(去心)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阿胶(炙燥)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藕节(洗净)半两,甘草(炙)半两,大黄(锉,炒)半两,芎半两,桂(去粗皮)1分,没药(研)1分,麻黄(去节)1分,核桃仁(汤浸,去皮尖,炒令**)1分,牡丹皮3分,柴胡(去苗)1两。
62 主治大衄不止。
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6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7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71 组成远志(去心)1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犀角屑1两,人参半两,知母(焙)半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3分,前胡(去芦头)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72 主治心劳,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数变,乍赤乍黑,或笑或歌。
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分2次温服。如人行35里再服。
7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8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81 组成远志1两半,龙齿1两半,人参1两半,茯神(去木)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芍药(锉)1两半,黄耆(锉)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82 主治产后心虚惊悸,梦寐不安。
8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9 《千金》卷三 91 组成远志2两,人参2两,甘草2两,当归(无当归用芎)2两,桂心2两,麦门冬2两,芍药1两,茯苓5两,生姜6两,大枣20枚。
92 主治产后忽苦,心中惊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语错误,惚惚愦愦,情不自觉。
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日3次,羸者分4服。
94 加减其人心胸中逆气,加半夏3两。
10 《圣济总录》卷十三 101 组成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犀角(镑)半两,桔梗(锉,炒)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黄耆(锉)半两,大腹皮半两。
102 功效除目黄,解烦渴。
103 主治风搏阳气,郁为热中。
1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每服3钱匕,食后温服,日3次。
10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1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111 组成远志(去心)1两,菖蒲(细切)1两。
112 主治久心痛。
11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2 《古今医彻》卷四 121 组成远志肉1钱,枣仁1钱半,茯神1钱,丹参1钱,石菖蒲5分,牛膝1钱半,广皮1钱,杜仲1钱,益母草1钱半。
122 主治产后心神恍惚,恶露未尽。
12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加桂圆肉5枚,生姜1片,水煎服。
13 《古今医彻》卷三 131 组成远志肉(甘草制)1钱,茯神1钱,白芍药(酒炒)1钱,熟半夏1钱,广皮1钱,枣仁1钱半,人参2钱,钩藤3钱。
132 主治膈噎初起。
13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加桂圆肉5枚,生姜1片,水煎服。
134 加减有热,加山栀;寒,加炮姜;气,加木香;燥,加丹参、柏子仁。
135 附注此中焦药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原书治膈噎初起有火者用开郁汤,继用本方。
14 《鬼遗》卷三 141 组成远志(去心)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桂心1两,芎1两,黄耆3两,人参3两,麦门冬(去心)3两,茯苓2两,干地黄2两,生姜5两,大枣14枚。
142 主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惙少气欲死。
14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以东流水1斗,煮取3升2合,分4次温服,日3夜1。
15 《赤水玄珠》卷十四 151 组成远志(去心)1钱2分,黄耆1钱2分,当归1钱2分,麦冬1钱2分,石斛1钱2分,酸枣仁(炒)1钱2分,人参7分,茯神7分,甘草5分。
152 主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15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54 加减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155 附注方中远志炮制:《准绳·类方》用黑豆、甘草同煮,去骨。
16 《圣济总录》卷一六○ 161 组成远志(去心)1两,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1两,甘草(炙)1两,熟干地黄(焙)2两。
162 主治产后心虚,风邪所搏,语言妄乱。
16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7 《奇效良方》卷一 171 组成远志(去心)2钱半,人参(去芦)半两,石菖蒲半两,羌活(去芦)半两,细辛(洗,去苗)半两,麻黄(去根)半两,赤芍药1两,白术1两。
172 主治风中于心,多汗恶风,善怒,口不能言,但得偃卧,不可转侧,闷乱冒绝,汗出。
17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煎小麦汤送下,不拘时候。
17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75 附注方中麻黄(去根),《准绳·类方》作“麻黄根”。
18 《医心方》卷三引则《小品方》 181 远志汤的别名远志散
182 组成远志3两(去心),茯苓2两,独活4两,甘草2两,芍药3两,当归2两,桂肉3两,麦门冬3两半(去心),生姜5两,人参2两,附子1两(炮),黄耆3两。
183 主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
18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4升,每服8合,人羸可服5合,日3夜1。
185 附注远志散(《普济方》卷一○二)。
19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191 组成远志(去心)1两,白茯苓(去黑皮)3分,犀角(镑)1两半,知母半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3分,前胡(去芦头)3分。
192 主治心虚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变赤,言语谬乱。
193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麦门冬汁半合,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9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20 《千金》卷十四 201 组成远志3两,干姜3两,铁精3两,桂心3两,黄耆3两,紫石英3两,防风2两,当归2两,人参2两,茯苓2两,甘草2两,芎2两,茯神2两,羌活2两,麦门冬4两,半夏4两,五味子2合,大枣12枚。
202 功效补心。
203 主治心气虚,惊悸喜忘,不进食。
204 远志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3升,煮取3升半,分5服,日3夜1。
20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生脉、保元滋降心火,理中、四君固实脾土,心降则心肺安,土实则肾肝固,五脏相率受其益矣。更须用芎、归、桂心以和营血,远志、茯神以利关窍,羌、防以祛风湿,半夏以涤痰涎,紫石英以镇怯,大枣以和脾气,并和诸药性味也。
古籍中的远志汤 《胎产心法》:[卷之下]血脱气脱神脱三证论脑一捻,服后得睡即安。心悸恍惚,语言错乱,千金远志汤。如内虚,败血攻心,狂言乱语者,龙齿清魂散主之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三产后诸疾门]心虚惊悸甘草人参芍药酸枣仁白藓皮(各三两)大枣(七枚)远志汤(出千金方)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不定。志意不安。
《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论]外感不得卧脉散见肿胀三消。凉天地煎见后痿症。枣仁远志汤枣仁远志当归白茯神白芍药麦冬龙眼肉八味肾气丸见前脏寒胀。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虚证类]赤白浊人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远志(二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封髓丹黄柏(三两盐水炒
《普济方》:[卷三十四胆腑门]胆虚不得眠(附论)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二香三建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二香三建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袖珍》卷一引《济生》 31 二香三建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二香三建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二香三建汤 1 拼音
èr xiāng sān jiàn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二香三建汤21 处方
天雄(去皮生用一两) 附子(去皮生用一两) 川乌(去皮生用一两) 木香(不见火半两) 沉香(旋磨水入)
22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中风虚极,言语蹇涩,六脉俱微,舌强不语,痰涎并多,精神如痴,手足偏废,不能举运,此等症候,不可攻风,止可扶虚。
23 二香三建汤的用法用量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袖珍》卷一引《济生》 31 二香三建汤的别名
三建二香汤
32 组成天雄1两,附子1两,川乌1两(生用),木香半两(不见火),沉香(旋磨水)。
33 功效逐阴救阳。
34 主治中风虚极,言语謇涩,手足偏废,六脉俱微者。
35 二香三建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7分,温服。
36 各家论述《法律》:此方天雄、附子、乌头,同时并用其生者,不加炮制,惟恐缚孟贲之手,莫能展其全力耳。必因其人阴邪暴甚,埋没微阳,故用此纯阳无阴,一门三将,
领以二香,直透重围,驱逐极盛之阴,拯救将绝之阳。
37 附注三建二香汤(《法律》卷三)。《永类钤方》:虚极气乏,天雄、附子、川乌宜炮熟用。
古籍中的二香三建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药方壅塞,声如拽锯,服药不下,宜于丹田穴多灸之。二香三建汤治男妇中风,六脉俱虚,舌强不语,痰涎壅盛,精
《普济方》:[卷八十八诸风门]中风)皂角(去皮弦子炙)上咀等分。每服三大草乌川二香三建汤(出医方大成)治男子妇人。中风虚极。言语謇涩
《景岳全书》:[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厥逆]论外备用方四逆汤(热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厥冷)三建汤(热四二阴寒)姜附汤(热三二厥冷转筋)附子理中
《伤寒捷诀》:阴厥厥身凉热不由。二便清滑不烦时。脉来沉浮如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伤寒捷诀》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公
《明医指掌》:[卷二]中寒三目录 1 拼音 2 《外台》卷十四引《肘后方》 21 方名 22 紫汤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紫汤的用法用量 26 附注 3 《圣惠》卷六十九 31 方名 32 紫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紫汤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紫汤 1 拼音
zǐ tāng
2 《外台》卷十四引《肘后方》 21 方名紫汤
22 紫汤的别名紫方
23 组成鸡屎2升,大豆1升,防风3两(切)。
24 主治中风。无问男子妇人,中风脊急,身痓如弓。
25 紫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先煮防风取3合汁,豆、鸡屎2味锅中熬之令黄赤色,用酒2升淋之,去滓,然后用防风汁和,分为2服,相去如人行67里。衣覆取汗,忌风。
26 附注紫方(《金匮翼》卷一)。
3 《圣惠》卷六十九 31 方名紫汤
32 紫汤的别名大紫豆汤、大豆紫汤
33 组成鸡粪白1合(炒微黄),大豆2合(炒熟),防风1两(去芦头)。
34 主治妇人中风,脊急反张,如弓之状。
35 紫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酒各半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制备方法上为末。
37 附注大紫豆汤(《普济方》卷三一六)、大豆紫汤(《普济方》卷三五五)。
古籍中的紫汤 《济阴纲目》:[卷之十二产后门·中]发痉质子妇产四日,戴眼,弓背反张,壬以为痉病,与大豆紫汤、独活汤而愈。政和间,余妻方分娩,犹在蓐中,忽作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五产后门]中风妇,产四日,螈戴眼,弓背反张。壬以为痉病,与大豆紫汤、独活汤而愈。政和间,余妻方分娩,犹在蓐中,忽作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五产后门]中风妇,产四日,螈戴眼,弓背反张。壬以为痉病,与大豆紫汤、独活汤而愈。政和间,余妻方分娩,犹在蓐中,忽作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产后诸疾门]中风多。如何更服麻黄、官桂、防己、黄芩、辈。不若大豆紫汤并大圣散佳。而小续命汤加减。并治刚柔二痉。若柔痉
《杂病广要》:[外因类]痉中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中风”
本文2023-10-16 11:42: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