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病害图片及防治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梨树病害图片及防治方法,第1张

梨树病害防治方法是第一次用药在3月中下旬,10日内平均温度为8℃,花芽刚刚露白时,全园喷一遍5度石硫合剂,防治对象主要为梨木虱,二斑叶螨,康氏粉蚧,梨黄粉蚜,黑星病,轮纹病,锈病等。

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注意事项:梨树的“一年用三次药”防治技术,在以梨木虱,梨小食心虫,康氏粉蚧和轮纹病,锈病等病虫害的梨园,在正常年份一年中仅需3次用药再结合其他物理和生物措施即可。

对于病害较重的梨园,遇雨量较多年份,须隔10天再喷1〜2次杀菌剂,以防止后期病害的发生,重点病虫害果园还要因地制宜。

梨树采果后必须及时施好采后肥,加快树势恢复,促壮树势,促壮结果母枝,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为明年开花结果奠基良好的基础。

具体做法:梨树采果后必须及时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落果和各种杂草,并集中园外深埋或烧毁,再施采后肥以优质有机肥巴和氮磷钾完全肥为主,补充生物菌肥和磷钾肥。

五年生以上的树或采果50公斤以上的树,每株施沤制腐熟的人畜禽粪25〜30公斤,氮磷钾(15-15-15)硫酸钾复合肥1〜15公斤,复合生物菌肥05〜075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075〜1公斤,硫酸钾025〜05公斤。

把所有的肥料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在树冠下挖6〜8条长80〜100厘米,宽30〜40厘米,深15〜20厘米的放射沟,把充分混合均匀的肥料均匀撒施在放射沟内,盖土,把肥料全部覆盖住即可。

  1、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维护保养,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长期负责的文物维护队伍。

  2、控制参观游客的数量,轮回开放可参观处。

  3、采用高科技手段保养石窟造像。碑刻、壁画。及时探测文物的病灶、内伤。加以修复。

  4、采取国际合作,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物保养新技术、新方法

  下面的可以参考一下:

  云冈石窟2窟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闫宏彬 黄继忠

  --------------------------------------------------------------------------------

  阅读次数: 3149 发布时间:2008年4月16日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云冈石窟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经典巨作,也是那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见证,以其规模宏大、雕像奇伟精绝冠于一世,现有大小洞窟242个,造像51000余尊。长期以来在各种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石窟风化严重。

  1938~1942年日本学者长广敏雄等人曾对云冈石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细致的调查工作,其研究成果——《云冈石窟》至今仍是研究云冈石窟的权威著作,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石窟的保存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况且该书仅有日文版,目前国内仅存3套,不便查阅。1961年赵不忆等人对云冈石窟的病害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开了石窟病害调查之先河。在此之后还有许多前辈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角度研究了云冈病害的机理和控制因素。至目前为止,尚没有全面的洞窟现状和病害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物保护面临着家底不清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不利于后人了解洞窟病害的发展过程。

  为此,我们于2006年4月开展了2窟现状试验调查工作,意图在全面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于云冈石窟的现状和病害调查描述的体系和方法,进而对云冈石窟开展全面的调查,建立完整的洞窟档案体系和病害风险评价体系,明确不同病害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从而合理地调配科研和保护的力量,选择更为有效和细致的保护方法和材料,制定出将来较长一个时期保护和修复的计划。本文着重介绍本次洞窟病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该项工作分为制定病害描述标准语言、病害和现状描述、绘制病害分布图、资料调研、检测分析等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综合了前人关于病害的认识和实地观察的结果,按成因的不同,如外来物质造成的、石质本身缺陷造成的、水引起的、大气污染造成的、盐类活动造成的、不恰当修复造成的等,从较为宏观的尺度制定了云冈石窟砂岩病害描述的标准术语,从容易观察判定的形态学角度,明确了各种病害判定依据。

  病害的分类同时也是病害严重或危险等级的划分依据。如酥松的鳞片状脱离是较为危险的并且不易修复和控制的一类病害,而层状脱离和鳞片状脱离虽有相似的成因,却远不及鳞片状脱离危险,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修复,而这类病害继续发展的结果,会形成表面平滑的侵蚀带,造成雕刻表面信息的完全丧失。

  制定了病害描述的标准后,我们结合 “云冈石窟洞窟调查”的研究成果,参照考古方面的习惯,制定了洞窟保存现状的描述的规范,主要内容涉及洞窟的形制、造像的内容、保存情况、病害情况等,对残存的泥塑和彩绘内容、施工工艺、保存情况、病害情况亦进行描述。

  洞窟测绘图是绘制病害分布图的基础。60年代长广敏雄等人的实测图(正投影)虽与现在的实际情况略有出入,但变化不是很大,同时变化正好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雕刻的变化情况。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纸张已经发黄,字迹和线条也有些模糊,不能直接使用。为此,我们首先把图纸扫描到计算机中,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做了净化处理,去掉了影响图像质量的噪点,用专门的矢量化软件处理后,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矢量化的测绘图,与在洞窟内的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图形的尺寸是准确的。

  为了保证病害图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了直观表现洞窟的现状,光在测绘图上手工标明病害情况,或直接将手工测绘图数字化,都是明显不能满足要求的。为此我们试图将影像图叠在实测图的下方,然后绘制病害图。但是,实际过程中,无法用普通摄影方法完全解决镜头球差和色差。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建国老师的帮助下,应用全站仪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地理信息处理软件,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得到的洞窟照片是令人满意的,基本可以和实测图对应。

  在图形处理软件中,将纠偏拼对后的照片叠放在矢量化的实测图的下方,配合实测的手工病害图,就可以在矢量化的实测图上画出准确的病害分布区域,然后就可以用图例填图了,应该指出的是,要将各类病害图分层绘制,这样将来使用时就可依据不同的需要,屏蔽或显示相应的图层,得到所需要的图了。

  病害面积的量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求积笔,输入图纸比例,沿病害边界走一遍就可量算出该区域的面积;另一种是通过地理信息软件,也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所选区域的面积,病害图矢量化以后,我们将病害面积也加入到病害描述中去,这样病害描述就更为科学了。

  完整的病害调查报告还应包括下述内容:①雕凿年代、开凿背景、形制和内容;②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评估;③历代修建和维护情况、破坏情况;④解放后加固修复实验和工程的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实施者、具体位置、效果评价;⑤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情况,如地貌、地层岩性、层理、节理分布、地下水活动情况等;⑥岩石(砂岩和泥质页岩)物理化学特性,如:岩石的孔隙度、粒度、容重、比重、力学强度、抗压、抗剪性能、导热性能、热胀性能、吸水性能、透水性能、毛细吸水性能等,胶结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特别是岩石的劣化机理和耐候性能等;⑦区域气候和水文;⑧环境污染情况,主要包括降尘(量、成分)和污染气体(SO2、CO2、NOx等);⑨病害检测分析,结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等。由于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上述资料通过调研基本完备,需补充的主要有岩石(砂岩和泥质页岩)的导热性能、热胀性能,病害的检测分析,病害监测等。

  病害描述与病害图结合,就能客观地评价洞窟内各种病害的分布规律,再配合检测及监测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病害的成因和控制因素,进而针对每个洞窟甚至是每个位置的不同病害提出相应治理和控制方法。例如:平滑状侵蚀往往位于洞窟的下盘壁面(距现地面高度约3米左右),调查原始档案发现洞窟内的原始地面高于现在80厘米左右,云冈砂岩的毛细水高度约为2米,洞窟北壁原有一泉水直接出露在洞窟内,气象观测结果表明云冈所处位置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干旱风大。因此,我们认为:洞窟下盘在毛细水的作用下长期潮湿,又由于风力作用发生干湿交替的过程是造成该洞窟下盘壁面严重侵蚀的主要原因。为此最为有效治理方法应该是降低毛细水作用的高度,而砂岩的毛细水上升高度是砂岩的一个基本性质,除非用附加的材料来改变它,而许多研究成果又证明这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法只有降低窟内的地面和地下水位,实际上我们已经在60年代进行了类似的处理,将地面下降了80厘米,同时将2窟泉水降低1米左右,沿暗沟排出窟外。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对文物本体实施现状和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的客观要求,针对单体文物由于其体量较小,一般容易实现,对于像石窟寺这样体量较大、自身结构和保存环境条件都很复杂的文物来说,无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更需要广大基层工作者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责任感。国内目前已有许多兄弟单位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等,本文亦不是最终的调查报告,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投资维修,成立法定专门机构实施保护管理。1952年成立“大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同市古迹保养所”。1953年更名为“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 1957年5月更名为“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1964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设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保护标志,该标志以大理石碑镶嵌于山门东侧墙上。1989年9月大同市人民政府发文,决定成立“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管理:

  1依法保护

  现行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山西省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2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2月,首次划定保护范围,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与地下安全线三部分,制定了安全规则;1989年,大同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国土使用证,计510723883m2;1995年8月,制定《云冈石窟规划》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和修订了云冈石窟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措施。即在原有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绝对保护区,扩大了原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更名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增设了环境控制区。这样使得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下安全线形成“上、中、下立体交叉保护与近、中、远多层保护体系”。

  《云冈石窟规划》中的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地下安全线(地下安全线是因周围煤矿众多,为防止地下掘进而设它),属于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保护范围”,因云冈石窟环境条件特殊,在具体管理方式上依条件不同又作了细微划分。建设控制地带与环境控制区,属“缓冲区”,也因具体条件不同而作了进一部划分。

  3石窟维修保护

  建国以来,云冈石窟的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贯坚持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影响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云冈石窟维修保护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3),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健全保护机构,进行了大量的保护试验工程,维修加固了部分洞窟,也培养了保护人才。

  195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云冈石窟进行勘测调查,1955年正式成立专门保护机构,1960年国家文物局召开“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拉开了云冈石窟科学保护的序幕。

  60年代,技术人员应用“丙烯酸脂类”先后对第1窟塔柱、第10窟、第11窟前立壁的佛龛座、佛头部进行化学灌浆粘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科学保护人员应用环氧树脂进行了大量的粘接试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第1窟门拱、第23窟、第28窟的裂隙灌浆加固中,还对一些残断落石进行了归安粘接。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传统的拉锚支护技术对1、2窟前立壁进行了锚杆加固和混凝土浇铸支护。这些试验工程为70年代大规模洞窟加固工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同时使保护方面的人才得到了锻炼。

  第二阶段(1974-1989),主要解决石窟的稳定性的问题。

  1974-1976年,对五华洞(9-13窟)和昙耀五窟(16-20窟)实施围檐裂隙灌浆加固、锚杆牵拉、钢筋砼框架结构料石支护;窟顶窟前做了排水工程;整修了保护性围墙以内的环境(包括1-4窟的围墙、5、6两窟木结构窟檐的防腐工程);发掘清理1-4窟;并进行了石雕风化的监测和地下震动的测量工作。工程中大规模应用的“石窟围岩裂隙灌浆粘接加固”的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并且推广到国内一些石窟的加固中,如甘肃的麦积山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等。

  三年工程以后,又陆续对其他洞窟进行了加固,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窟区小气候监测和环境状况监测,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已基本解决。

  第三阶段(1990-1995),主要是石雕防风化综合治理及相关研究。

  1990年,在云冈石窟召开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治理规划”专家论证会,1991年成立“八五”工程领导组。随后在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分别拨款,从1991年到1995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石雕防风化综合治理。主要工程有:加固14窟、13窟西无名窟、29-31窟、32-5、33-1、33-6等洞窟;山顶防渗排水;降低并硬化窟前地面;修建保护性围墙;修建7、8保护性窟檐及其它改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方面主要是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合作:

  1991年在窟顶建立了全自动气象站。

  进行了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粉尘的监测工作。结果表明云冈石窟及洞窟内外降尘与漂尘超标,这些数据为研究制定有效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治理环境的必要性。

  在5、12、16窟安放了半自动温湿度记录仪。

  对石雕表面盐分及颜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清洗盐分及颜料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对19窟窟檐建造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19窟窟檐设计草案。

  1992年10月10日-1992年10月29日举办“石窟遗址管理培训班”。

  第四阶段(1995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环境治理。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环境治理工作,1987年成立了绿化队,在窟区做了大量的绿化工作,使窟区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0%强。

  大同市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位于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云冈段是煤炭外运的主要道路之一,运煤车辆川流不息,造成窟区大气环境指标严重超标。研究表明,煤尘沉积在石雕表面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水作用加速石雕的风化。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保护云冈石窟文物安全,国家于1998年投资2亿元人民币新建运煤专线,同时改造原有109国道云冈段,使之成为一条旅游专线,从而大大地改善了云冈石窟的旅游环境。

  1采用现代检测手段进行监测、建档

  从六十年代起,先后采用钻探、物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法对石窟的地质构造、裂隙发育情况进行了勘测调查;采用散射探测石雕风化层和岩石含水量;应用差热分析、X衍射、X荧光、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等手段测试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研究石雕表面盐分和颜料;利用近景摄影技术建立洞窟档案;同时建立气象站,对石窟区的小气候进行多年监测;针对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从1988年起,开始监测石窟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做了酸性气体和煤尘对石雕风化的影响研究。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初步摸清了石窟气候变化的规律,找到了影响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为更加科学的保护云冈石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维修保护现行技术手段

  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即尽最大可能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原则,采用传统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窟龛岩体加固中,主要采取支护、锚杆加固等工程方法,对裂隙进行化学灌浆粘接处理。在水害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堵截、引导、铺设防水层、大规模改善周边环境等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环境绿化、修建窟檐、消除主要污染源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同时积极开展化学保护材料的研究,以期解决云冈石窟石雕表面防风化的问题。

  3窟区安全保卫工作

  1986年我所正式成立保卫科,全面负责窟区的文物及游客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游览秩序。1995年成立云冈石窟文物安全警卫队。现有专职保卫干部4人,警卫队员20人,负责对窟区昼夜巡逻。

  1996年始安装云冈石窟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该工程正在进行之中,此工程的完成必将进一步加强窟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葡萄叶子病害及治疗方法:葡萄霜霉病、葡萄轮斑病、葡萄褐斑病。

1、葡萄霜霉病

叶身感病初期叶面出现水疱状、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扩大到淡**到黄褐色的多边形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了白色的面条粉状物;之后变成褐色树干上长的病斑,病叶很快脱落。防治方法:冬季切取病梢,清扫病原菌残体,喷洒药剂预防。

2、葡萄轮斑病

只危害叶子,中下部叶子受害较多。受害叶上出现红褐色的不规则斑点,大致呈圆形扩展,直径2cm。病斑表面有明显的深色和浅色之间的同心环状图案,但病斑另一侧天气潮湿时布满浅褐色的霉状物,不会出现环状图案。

由于严重的原因,叶子会很快枯萎掉落。防治方法:秋季植物落叶后,彻底清扫葡萄园后进行深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使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达到3000~5000倍液。

3、葡萄褐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感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逐渐扩大,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色变为褐色,变为周边的黄绿色。严重时有数斑相连,边缘清晰,叶子背面周边模糊。防治方法:发芽前喷洒3-5度硫磺合剂,可有效防治褐斑病。发病初期,选择50%多菌灵500倍液。

中耕除草

中耕是在葡萄生长期中进行的土壤耕作,其作用是保持土壤疏松,改善通气条件,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加有效营养物质和减少病虫害。盐碱地还可减少盐碱上升,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

中耕除草正值根系活动旺盛季节,为防止伤根,中耕宜浅,一般为3-4厘米。在灌水或降雨后应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和水分蒸发。全年中耕6-8次即可。生长季节清除葡萄园的杂草是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中耕与除草应结合进行。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效果较好。

化学除草药剂的种类较多,根据园内杂草种类,选对葡萄根系无影响的药剂。现在应用的主要药剂有茅草枯,它能杀死多种禾本科杂草,对双子叶杂草和葡萄药害较轻。

其次是草甘膦,对1年生及多年生杂草的地下组织破坏力较强,叶面喷布可导致全株死亡。但不要喷到葡萄植抹上,以免受害。此外,还有百草枯、西玛津、扑草净等除草剂,应按使用说明针对杂草种类选用。

-葡萄霜霉病

-葡萄轮斑病

柑橘病害包括:柑橘疮痂病、柑橘溃疡病、柑橘炭疽病。

一、柑橘疮痂病

1、发病特点

柑橘疮痂病会危害叶片、新梢、幼果等部位,叶片染病的初期,会出现油浸状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变成蜡**的病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易扭曲、畸形。而新梢染病后会变短小,有扭曲状,但病斑不明显。该病还易导致果实小,皮厚,味酸,发育畸形。

2、防治方法

(1)平时需合理进行修剪、整枝,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增强植株间的通透性。同时还需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新梢发育的更健壮整齐。

(2)一般可选择80%大生M-45可湿粉剂500-800倍液、77%可杀得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通常可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mm前,以及谢花2/3时喷药,一般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柑橘溃疡病

1、发病特点

在发病初期,叶背会出现**或暗黄绿色的油浸状小斑点,随后叶两面隆起并有米**的圆形病斑,接着病斑的表皮会破裂成海绵状,发病后期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裂开,周围有一圈黄晕。发生在枝梢上时,以夏梢和秋梢发生的次数最多,发病初期会出现暗绿色或腊**的油渍状小圆点,而病斑扩大后则与叶片上的病斑相似,严重时会导致枝梢枯死。

2、防治方法

(1)不可偏施氮肥,可增施磷肥、钾肥,保证夏梢、秋梢生长整齐并及时清除病枝、病叶。

(2)一般可在幼树的新梢抽出3cm以上时开始用药,通常可在硫酸铜钙、乙酸铜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柑橘炭疽病

1、发病特点

(1)叶斑型(慢性):多发生在成长的叶片、老叶的边缘或近边缘处,当气候潮湿时,叶尖会出现水渍状暗绿至黄褐色的病斑,而在干燥时,病斑稍向下凹,中央的颜色为灰白色,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

(2)叶枯型(急性):多从叶尖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为开水烫伤状的暗绿色病斑,然后渐变成黄褐色病斑,叶子卷曲,严重时会造成脱落。而枝梢受害后,病稍会自下而上枯死,病斑的颜色为灰白色,有黑色小点。

2、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在冬春时剪除病虫枯枝,及时将病残体清除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而且在雨后需要及时排水,避免湿度过大。

(2)出现病斑后,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或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柑橘的形态特征

柑橘的组成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小乔木。单生复叶,翼叶通常狭窄,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顶端常有凹口,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

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叶柑橘的叶片为常绿性的单生复叶,由叶身、叶翼组成。叶翼着生在叶柄上。柑橘种类品种不同,叶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根由主根、侧根、须根及须根端着生极短的根毛构成的群体,统称为根系。压条或繁殖的植株,无主根。树干与根交界处,叫根颈。枝干柑橘枝干由主干、主枝、侧枝组成。

以上内容参考-柑橘

大白菜病害图谱与防治如下:

1、大白菜猝倒病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

幼苗受害: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状缢缩,后为黄褐色干枯,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即突然猝倒,致使幼苗倒伏。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作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选择晴天浇小水,不宜大水漫灌。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加上种子重量03-04%的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苗床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可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嘧菌·百菌清;霜霉威盐酸盐,或恶霉·甲霜。

2、大白菜软腐病

危害症状:各生育期均可为害,以莲座期到包心期发病为主,病部软腐,有硫化氢恶臭味。

发病初期外叶萎蔫,叶柄基部腐烂,病叶瘫倒,露出叶球;有时茎基部腐烂并延及心髓,充满**黏物。

少数菜株外叶湿腐,干燥时烂叶干枯呈薄纸状紧裹住叶球,或叶球内外叶良好,只是中间菜叶自边缘向内腐烂。为害严重时,全田腐烂。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适期播种,适当稀植;早间苗,晚定苗,适度蹲苗;小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施足底肥,增施磷、钾、钙套餐肥嘉美红利、内钾德,增强苗势;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病穴撒石灰进行消毒,将田间病残体带出集中深埋或烧毁。

预防: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1%拌种。发病前可选用下列药剂预防:20%喹菌酮水剂800-1000倍液,或20%噻菌酮悬浮剂600-800倍液,或47%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

发病初期,选用下列杀菌剂防治:农用硫酸链霉素;氯溴异氰尿酸,或噻菌铜。

3、大白菜根肿病

危害症状:在我国各省分布广泛,其中南方白菜产区发病严重。

苗期受害:严重时幼苗枯死。

成株期受害:基部叶片逐渐变黄萎蔫失水;主、侧根和须根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肿瘤开始时表面开始光滑,后变粗糙,龟裂;植株矮小,生长缓慢,严重时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轮作6年;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酸性土壤地尽量施用石灰调节;施足底肥,增施腐殖酸类、磷、钾、钙套餐肥嘉美红利、金利调理土壤酸碱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强苗势;及时将田间病残体带出集中深埋或烧毁。

在播种时,可用20%五氯硝基苯粉剂1-2kg/亩处理定植穴内土壤。

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40%氟啶胺140-160倍液灌穴。

      茄子常见病害有褐纹病、早疫病、绵疫病、黄萎病、灰霉病、炭疽病等。1、褐纹病:病发初期,使用40%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2、早疫病:发病前,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

一、茄子褐纹病

      1、在茄子收获之后,及时将田间的病残体清理干净。

      2、在播种之前,使用55°C温水浸种15分钟,或使用52°C温水浸种30分钟,或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2小时,或按照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细土=1:1:3的比例制成药土,然后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

      3、与葱、蒜类或豆类等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的病菌积累严重。

      4、病发初期的时候,使用40%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5、在结出果实之后,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乳油5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二、茄子早疫病

      1、种植过程中,加强管理(实行轮作、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适量施加氮肥、雨后及时排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性)。

      2、在播种之前,使用52°C温水浸种30分钟,然后用冷水冷却,播种。或者是使用10ml的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兑水200ml稀释,然后拌种4kg。或者是使用50%异菌腺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

      3、发病前,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3000倍液,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4%恶唑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用药一次,一共用药3-4次。

三、茄子绵疫病

      1、实行轮作倒茬(与非茄科、瓜类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前茬作物以葱、蒜类或豆类作物为宜)。

      2、播种之前,使用55°C温水浸种15分钟,或使用50°C温水浸种30分钟,或使用甲醛300倍液浸种15分钟,或使用53%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使用10ml的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ml的35%精甲霜灵乳化种衣剂兑水150-200ml,对4kg种子进行包衣。

      3、病发初期时,使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56%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倍液、75%乙铝·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3-4次(上述药物交替使用)。

      4、如果病情严重,可以使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唑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治。

四、茄子黄萎病

      1、播种之前,使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或者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

      2、在秧苗定植后,使用9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稀释2000-3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用药量为60-100ml。或者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用药量为100ml。每隔5-7天灌根一次,一共灌根2-3次。

      3、在发病初期的时候,使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五、茄子灰霉病

      1、上茬作物不宜为生菜、芹菜、草莓。

      2、如果是大棚种植,在定植之前,使用400g/L嘧霉胺悬浮剂600倍液进行喷雾,或者是每亩地使用300g的15%腐霉利烟剂进行烟熏。

      3、在作物进入花期之后,如果尚未发病,每亩地可以使用200g的45%百菌清烟剂,或300g的20%腐霉·百菌清烟剂,或300g的15%腐霉利烟剂烟熏进行防治,每隔7-10天使用一次。

      4、发病后,使用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喷洒植株底部叶片(花前期),花和幼果(花期),每隔7-10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4次。

六、茄子炭疽病

      1、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

      2、在播种之前,使用55°C温水浸种15分钟左右,或使用52°C温水浸种30分钟左右。

      3、病发初期的时候,使用1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苯醚·咪鲜胺微乳剂2500-3500倍液,或30%苯噻硫氰乳油1000-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

梨树病害图片及防治方法

梨树病害防治方法是第一次用药在3月中下旬,10日内平均温度为8℃,花芽刚刚露白时,全园喷一遍5度石硫合剂,防治对象主要为梨木虱,二斑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