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的柴窑瓷器失传千年,在古书记载中长什么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雨过天青”的柴窑瓷器失传千年,在古书记载中长什么样?,第1张

中国从唐代开始提倡瓷器,柴窑出现在五代,后来又出现了汝、冠、葛、鼎等瓷器,柴窑被誉为所有窑中之冠。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主席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始建于河南郑州,是周贤德五代以后的早年。生产的瓷器“绿如天,亮如镜,薄如纸,响如钟”。“这是当时许多窑炉中最好的一个。

柴尧在五代周贤德时期被烧毁,来自河南省正县,它最初适合做陶器,当时师宗姓柴,故名。当时又称御窑,宋代以后叫柴窑,它的瓷器像天一样绿,像镜子一样亮,像纸一样薄,像钟声一样响。它是滋润,细粒度,不同的颜色。它是古代窑炉的顶部,但底部大多是粗糙的黄土。

据唐家的司考记载,木窑始于汴河。据说在设计这件瓷器时,世宗皇帝问:“雨后,天是蓝的,云是破的。今天的窑上,我一定会提到“柴汝官阁顶”的窑。然而,这座木窑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即使你得到了残片,它们也可以制成皇冠、锥子和玩具,这些也是珍贵的。据说木器和瓷器“闪闪发光,但光是箭”。宝应有它,但箭不是不可避免的。很难掩盖和重复。”

清朝时,有专门的人对木窑进行了区分,底部有“柴”字的瓷器不是柴窑生产的,因为柴窑在宋代被命名为“柴窑”是为了区别它。当时是御窑。可以想象,清代柴窑瓷器应该有仿品。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年代,一个王朝的建立和灭亡,都是离不开战争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人才,除了本身的武功之外,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有好的军事知识,就需要学习优秀的军事技能,一本兵书是至关重要的。

说起历史上有名的兵书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等,这些兵书都是非常知名的存在。但是关于《孙子兵法》这本书,却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有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是曹操修缮而成的,或者是被后人伪造的,其实历史上是没有孙武这个人的,所以《孙子兵法》应该是不存在的。真实情况的确是如此吗?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继续接着往下看吧。

对于《孙子兵法》这本书,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孙武这个人呢?也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直到后来在山东挖出了一座汉墓,最近已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汉代古墓的考古价值是非常大的,甚至在当时发现是震惊了整个考古圈,因为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上面的文物记载,对于帮助专家研究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对这些竹简也进行了小心的整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最后竟然整理出了一部《孙子兵法》,这样的结果无疑是颠覆了历史的认知,原来孙武这个人,是真的存在于历史中的,而传说中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不同的人写的不同的两本书。

在提起这座古墓的时候,夏天大多数山东人都是有所了解的,这座古墓就是银雀山汉墓,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有名的,古墓的规模也很大。除了西汉墓葬之外,这里还发现了很多其他朝代的墓葬,比如说唐朝、宋朝、战国时期等等,一经被发现就被重视了起来。从1972年到1986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在银雀山汉墓,就挖掘出了上百座墓葬,出土的文物也是不计其数,不但帮助专家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的历史风貌,而且还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尤其是《孙子兵法》和孙武的传言。

让专家更为激动的是,在发现的这些文物当中,竟然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竹简,这些逐渐的发现,意味着一些历史空白将要被填补,这可是考古界的一件事件,当时就震惊了整个考古界。这些珍贵的竹简是在1号墓中被发现的,当时被发现的时候,这些逐渐被浸泡在污泥当中,长时间的浸泡,竹简已经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了,这样专家非常的痛心,就怕竹简已经被破坏的无法修复了。

专家立马就展开了快速的清理,同时找到了最好的修复方案,经过不断的努力,这些珍贵的汉墓竹简终于被成功的清理出来,虽然说已经遭到了损坏,但是比想象中要好的多,如果仔细修复的话,还是能够修复好的,这样的结果让专家非常开得开心。

山东省文物局的修复专家,对这批珍贵的竹简进行了小心翼翼的修复,文物修复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为了不给文物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特地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专家过来帮忙。要知道文物修复起来是非常麻烦的,过程也非常的繁琐,再加上这些文物已经经过了千年的历史,被破坏的这么严重,被污泥浸泡了那么长时间,很多的刺激都出现了较大的磨损,恢复起来也是比较难的。

但是专家们并没有放弃,经过努力的修复,最终在4942枚竹简中,整理出了大批的古籍,比如说《孙膑兵法》、《六韬》等等珍贵的古迹,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令考古界、令整个史学界都非常震动的一本古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

这个发现让无数人为之震惊,毕竟这可是传说中的兵书,而且已经失传了数千年了,甚至在很多专家学者眼中,这本书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想到在这座汉墓中,竟然发现了他的踪影,这样的事实绝对是颠覆了历史的认知。

《孙子兵法》不管他本身的文物价值,还是它存在的历史意义,这是非常重大的,这部《孙子兵法》如今更是成为了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如今就收藏在山东的博物馆中,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去观看一番,感受一下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感受一下历史文物的魅力。

《乐经》,对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里的《乐经》。

失传很早,据说汉代人就看不到了。有说法说是失传于秦代焚书。

其他失传的书籍数不胜数,这一本“经”级别的算是地位比较高的。

建安五年,深秋八月,兖州官渡地界。这一年的北方,异常躁动,因为东汉末年最大的两位诸侯,在这一年夏天,开战了。曹操和袁绍这对总角之交,在背靠背各自扫平了正面战场后,终于翻脸了。

八月初,震动华夏、举世瞩目的官渡之战,正式打响。曹操驻兵中牟县西北的官渡,袁绍亲提十万机动兵力,从黎阳南渡黄河,在官渡以北与曹军相接。袁绍大军东西连营几十里,遮云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万钧之势,无情碾压曹军,将曹操踏平在官渡。曹军这边,则寒碜得多,机动兵力不满万人,而且十分之二、三都是伤员。是的,曹操不得不用七千多人,对抗袁绍十万大军。

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袁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曹操当时的情况,实际只会更惨。其一,史料中的“曹操分营与袁绍相当”,说明曹操的七千多机动人马,甚至不能集中力量,而要分散防御袁绍东西数十里的连营。这样一来,曹军战斗力又要削弱。比如,当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守军就只有七百人。其二,曹军当时的军粮已几乎消耗殆尽,这一点比曹操的劣势兵力,更具有毁灭性。军队一日无粮,则立刻土崩瓦解。想想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时,因为饥荒而立即两相罢兵,就可知了。但后面的事,诸位知道,奇迹发生了。

曹操听了许攸的话,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连夜奔袭袁绍的屯粮基地乌巢,在清晨六点,发动突袭。斩袁绍大将淳于琼,把乌巢烧掉,然后,回营,再然后,袁绍败了。

曹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曹操急击之,淳于琼退保营,遂攻之。张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袁绍众大溃。

东汉末年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最离奇的一场胜利,就这样戛然而止。袁绍恐怕至死都不能明白,自己到底为何败得这样快。

官渡之战已历千年,但疑点迷雾向来重重。最大疑点是:曹操怎么就能以区区七千人,在阵地战中,挡住了、最终还打败了袁绍十万人?从任何角度看,这都匪夷所思。

如果还认为袁绍不如曹操——无论个人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别的不说,仅公孙瓒这位袁绍劲敌,就抵得上曹操周边一圈子被他撂倒的诸侯之合——包括刘备——因为刘备当时整体实力很弱;也包括吕布。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二十二个字,以袁绍当时的实力,随心所欲,想用哪个就用哪个。袁绍可以步步碾压,分兵围攻曹操的重要据点和城邑;袁绍可以正面强攻,可以不计伤员,不惜代价,不顾损失,和曹操硬杠死磕;袁绍可以稍用计谋——如曹操在白马和延津时做的一样——调虎离山,急行军,打回马枪,和曹操缠斗;袁绍还能就这么耗着,耗到双方都弹尽粮绝,看最后一口气,十万能不能吹过七千人;是的,袁绍甚至可以死守——如司马懿在雍凉和诸葛亮龟缩般死守——有什么了不起呢,最后赢,就是了。

袁绍竟然还是输了。

然而,一部失传千百年的神秘古籍,可以让当年的真相,大白于世。《魏晋世语》这部古籍,为晋朝史学家郭颁所著,但这部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历史的浪尘中,早已灰飞烟灭,不知何所了。幸运的是,我们能从裴松之对三国志做注时所引用的众多古籍资料中,一窥这部失传千年古籍的风采。

这部古籍有一段残言,保留了下来:公与绍相持,公时有马六百余匹。意思是: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曹操当时有六百多匹马。

对比陈寿《三国志》,我们在《钟繇传》里找到一条对应信息: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

钟繇当时在司隶,曹操命他镇关中。《钟繇传》说,他曾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时,送马两千匹支援曹操,而《魏晋世语》却说当时曹操只有六百多匹马。

请问,钟繇支援曹操的马,哪去了?

古人作史,多引前著,陈寿写《三国志》,即是如此,则《魏晋世语》这则信息,可以肯定是来自曹魏时期的史料,具体哪一本,现在已不可考了,但很可能是王沈的《魏书》或鱼篆的《魏略》。而且这条史料,《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

《魏晋世语》这条残存史料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陈寿记载官渡之战这部分内容时,据以引用的曹魏官修史料,水分很大。

那曹军当时的兵力到底多少?曹魏官修史料,将“两千匹”马,压缩为“六百匹”马,压缩了三倍有余。我们是否可以对应此比例,推算出曹军当时的机动兵力总数,约为七千多人的三倍,即大约不到两万五千人?

裴松之针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讨论: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

首先,袁绍东西连营几十里,曹操还能“分营”与袁绍抗衡,说明曹操的兵力不可能只有七八千人。曹操如果只有这么点人,那他分营几十里与袁绍相抗,则每一处据点,兵力最多不过几百人。这就荒唐了,袁绍随便派出几千兵力,就能分分钟把曹军灭掉,即便如程昱这位被曹操赞为“勇气胜过孟贲和夏育”的存在,领兵七百据守鄄城,袁绍难道攻不下来?

第二,袁绍有十万多人,如果曹操只有七八千人,袁绍理应围攻,断绝曹军粮道水源,但曹操尚能让徐晃出兵,袭击袁绍粮草辎重车辆,还能自带五千精兵,偷袭乌巢。请问,曹操还守不守官渡大营了?张郃又是如何败的?

第三,诸位知道,袁绍败后,曹操坑杀了七八万袁绍兵卒,如果曹操只有七八千人,即便他全部用上,怎么可能控制住七八万人?如果您想起白起,您要知道,白起坑杀的那四十万人的水分更大,而且其中还不知有多少是老百姓。

曹操收编青州黄巾精锐,至少得几万人。后来在兖州和吕布交战,因为饥荒削了一部分兵。但之后曹操又经历了一系列征伐战争:击吕布,打刘备,围黑山,等等,历经的战役数不胜数。而且,曹操拿下豫州,迁都许县后,大兴屯田,一年得谷一百万斛,从这些分析推测,曹操在兖州裁军后,不可能不征兵。估计官渡之战时,曹军兵力至少在三万人到四万人之间,还可能更多。

众所周知,晋承魏统,陈寿作为晋朝官方修史人员,他是尊崇魏武的。那他在编写史书时,必然要在细微处抬举曹操,又怎么敢在史书中将曹操这么出世的“大捷”,掰回原形?

要说我国哪座古墓的出土最令专家印象深刻,那么毫无疑问一定是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葬的,这座古墓不仅结构宏伟复杂,而且埋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就犹如一座宝藏墓一般。这座古墓的出土让人至今难以忘怀,因为它不仅出土了各种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和中草药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而且还出土了一具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夫人”。更令专家感到惊讶的是,古墓内竟然出土了一本失传上千年的古籍,专家解读后证实,这就是轩辕黄帝留下的医书。

建设地下医院,没想到挖出一座古墓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底下建设地下医院,但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塌方,而且塌方处还出现了许多可燃气体接触到火焰后,就立马燃烧起来。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工地人心惶惶,再也没有人敢动手挖掘。医院的负责根据这一情况的出现猜测很可能是挖到了古墓,于是上报给当地的文物局,在专家们的挖掘下,一座名声享誉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就这样出现在人们面前。

要说这座古墓中最珍贵的文物是什么,那毫无疑问一定就是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夫人。这具尸体刚出土的时候,形态完成,全身湿润,而且身上的肌肉都很有弹性,部分的关节也还能够自由活动,几乎与新鲜的尸体无异。后来经过证实,这具女尸就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因为棺木内防腐剂的作用保存得非常的完整,如果不是真正从墓中出土,很多人都以为她只是睡着了,因此还有着“东方睡美人之称”,马王堆汉墓也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辛追夫人可谓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宝,它的出土为世界的医学方面提供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不仅如此,在美容、历史、文化、考古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她身上所隐藏的秘密是我们几辈子都挖掘不完的。就连日本的考古专家都想一同研究这具女尸,但好在被我国专家拒绝了。除了这具女尸之外,古墓中出土的帛书和医学典籍等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中最令专家感到惊讶的古籍是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书上记载着许多的医学内容,为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后来在专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对这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谁知这一研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是失传了上千年的《黄帝四经》,这本《黄帝四经》。

可以说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全书由四篇文章组成,为专家研究炎黄子孙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研究古代医学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书中所提供的医学内容可不比专家在辛追夫人身上挖掘到的少,可以说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这本书与《归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文化,同时也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共同守卫的优秀文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大物博,文明上可达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极少数文明没有断层的国家之一。更何况中国古代人民善于总结经验,基本上,每任帝王都要在自己的在位期间编纂各种史书和进行文化、技术总结。我们所熟知的类似书籍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就是帝王在位期间命令下属官员呕心沥血编写的。如今又在湖北的张家山再次发现震惊世界的张家山汉简!

正文

张家山汉简于1983年12月到1984年1月发掘出土的一座汉代墓。坟墓内并没有存放尸体,而是一些汉代竹简。这些竹简主要包括《二年律令》、《奏谳书》、《算数书》、《历谱》和遣册、《盖庐》、《脉书》、《引书》等《二年律令》就是讲述汉代律法的竹简。

根据可考的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得知,汉朝充分吸取秦代暴虐的政治模式,为避免秦的悲惨后果,汉注重休养生息,出土的《二年律令》简内容丰富,包括27种汉代律法,涉及当时社会范围较广,对于研究相关历史的学者都有重大意义,《二年律令》里相当一部分的律法都吸收了秦代律法,这给研究秦汉文化的相关学者提供了非常大的直接史实证据。《脉书》、《引书》则讲述了有关古代医学,道家养生的内容,时至今日,还有一定参考价值。《奏谳书》与《二年律令》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秦律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湖北省挖掘出的张家山汉简要比睡虎地简材料丰富不少,相对详实的资料也有力地减少相关专家关于秦汉历史的争论。

还有同样出土的《算数书》,内容主要讲了数学方面的实用问题,比我国第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还要早。本书内容里涉及有直到现在仍然在负数和分数等数学概念,比欧洲还早了几个世纪。有关学者提出,《算数书》里所记载内容更像是作为一本字典来被当时的官吏使用,这足以说明古代时数学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算数书》里的许多内容大多整理于战国时代,最晚也不过秦。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二年律令》中所涉及到律法的思想,今人可以从这些律法中窥到古代生活的一角。在《二年律令》中,汉代封建社会对于父权的维护是天然的、绝对的。无论是亲属关系方面还是财产继承方面,父权嫡子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果有遗腹子的情况,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代表着古代人已经有了高超的立法意识和原则。父亲就是权力的象征,对于子女的生死有着绝对的掌握权。同时,确立一定的律法条例来确定父权的绝对权威,即使是主动自首也不能减轻处罚。再次,弱化或降低妻子儿女等人的人权。如果有人犯了罪,那么律法会规定妻子儿女以及其他家属受到同样的牵连,这样极大地把妻子儿女等人的人权如物品般附属于父权象征的人身上,这样就会无形之中加强“父权”在社会中的精神地位和实际地位。

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出现多本失传的“古籍”,比如《二年律令》和《算数书》等,出土的汉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于研究西汉的科技和历史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脉书》、《引书》所刻竹简字迹清晰,是对马王堆中出土的帛书类古代医学文献重要补充,张家山所出土的医学竹简史更新了中国医学上的最早记录,其中所记载的一个关于人体骨骼修复的手术要比葛洪的记录早四五百年。

《算数书》是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我国数学的奠定书。著名的《九章算术》就是受《算数书》的影响而写成,这样看来,多个方面都开创了中国许多的先河,说改写世界是一点儿也不为过。而有些西方学者总是对这些既定的事实表示怀疑,中国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为真相就白纸黑字地放在那里,谁也改变不了。

结语

张家山汉简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全面,涉及有军事、医药、律法、科技等,相信能引起相关学者对于汉代社会和秦代等相关朝代的研究热,并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但总有好事的西方学者不承认我国的灿烂的古代文化,觉得张家山汉简名不符实。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必去过多忧虑的,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木牛流马,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于北伐时所用。史书记载,公元231年到234年,诸葛亮曾使用木牛流马为蜀汉十万大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每个木牛流马可以运输“一岁粮”,大约400斤粮食,每天可以行走数十里地,十分便捷。然而,关于木牛流马的设计图,已经失传了近2000年,至今都没有人成功制作。

当年,诸葛亮已经把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记在了竹简上,并附有设计图,后被整理到《诸葛亮集》上。可是随着竹简的老化,其上文字也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堪,设计图也不知所踪。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仅凭剩余的文字胡乱传抄,致使流传到今天的制作方法早就难以理解。此外,《三国演义》又对木牛流马加以文字渲染,进一步加深了它的神秘性。

幸运的是,专家们通过查阅《诸葛亮集》,再参考之前的一些记载,成功复原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其中的大体意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其中的专业术语,专家们不是很懂,于是就将制作方法公布给木牛流马的爱好者,也许他们能够复原。

2011年,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个叫“黄佑军”的语文老师对外宣布,成功制造出了失传千年的木牛流马。为了制造木牛流马,黄佑军耗费了三年时间,他为了翻译其中的专有名词,请教了许多知名的木匠,了解它们的用途和构造,最终制造出了两辆宽约06米、高约15米的木牛和流马。

黄佑军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撑杆驱动的轮式车”,也就是在轮式车的双辕上装上长短撑杆,利用杠杆原理自由地在山地之间行走,如果遇到了破路,木牛流马还能随时停在坡上,而不向下滑行,就像现代汽车的手刹一样。木牛、流马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辆车装的是牛头,另一辆车装的是马头。

根据《造木牛之法》的记载,黄佑军所造的木牛也沿袭了类似的方法,他将前后两个撑杆轴装在双辕上,长短撑杆铰接在撑杆轴上,双辕再铰接在车体上,摇动双辕撑杆撑地而促使车轮转动。与蜀汉时期的记载方法不同,黄佑军制作的木牛流马并不是自行工具,而是需要细绳牵动一长一短两个撑杆,带动车轮前进,与“摄者为牛秋轴”相符合。

载货时,木牛流马可以借助摇动双辕增加撑杆的推力,从而起动车辆。即使遇到石梯,木牛流马也可以通过摇动双辕,像爬楼梯一样,迅速将货物运上去,节省大量人力。然而,专家却觉得黄佑军制造的木牛流马差点意思,因为《论衡》中曾对鲁班制造的木马车有这样一段描述:机关具备,一驱不还。如果黄佑军可以不使用人力牵引木牛流马,想必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出土后,扁鹊被移出了历史教材原因如下:

1、历史专家和考古学家经过大量考证,发现“扁鹊”代表的不是一个人,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叫这个名字。例如《史记扁鹊传》中就记载了一个叫“扁鹊”的客栈老板,曾用一种特殊的药水帮龙桑君治好了他的眼睛。

2、众所周知,教科书的编写都非常严谨。为了精确起见,所以教科书先把扁鹊从书中移除,等有足够的证据时,再把他编写回来。

3、成都出土的《扁鹊医书》,问世时已经严重损坏。相关专家要详细研究,了解这些书籍的全部内容需要很长时间,医书是否完整也没有准确的定论。

扁鹊现代传承

大量史料、遗迹证实,内丘蓬鹊山为扁鹊学医、行医、采药,赵简子赐田、封赠食邑,虢太子从师、学医之地。现保存着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的扁鹊祠。司马迁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扁鹊传》,通篇多依据蓬鹊山遗闻而作。宋嘉祐初年(1056年),宋仁宗敕封内丘扁鹊祠中奉祀之扁鹊“神应侯”(宋代碑记)。

内丘乃扁鹊文化发祥地,扁鹊文化之乡。扁鹊的活动痕迹在内丘有着完整的链条可以串联起来,其黄老医道之术在扁鹊祠世代传承不断。尤其元代,太医院提点颜天翼(1191—1254年)、颜伯禄父子不但重修扁鹊祠,还将扁鹊祠作为传承中医药的医馆。蓬鹊山也因扁鹊而灵性,与之蓬莱山齐名,曾出现海市蜃楼。

内丘扁鹊祭祀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为历代朝廷祭祀扁鹊的场所,更是四海民众敬仰扁鹊的圣地。尤其借寒食(清明前后农历三月初一)、寒衣(农历十月一)之气,自古形成盛大无比的传统庙会。

辐射到顺德府、保定府、广平府、平乡、南和、任县、邢台、内丘、隆尧、沙河、广宗、曲周、鸡泽、广平等三府十八县。而今波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等地,会期近一个月,朝拜人数达上百万人次。内丘扁鹊祠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扁鹊

“雨过天青”的柴窑瓷器失传千年,在古书记载中长什么样?

中国从唐代开始提倡瓷器,柴窑出现在五代,后来又出现了汝、冠、葛、鼎等瓷器,柴窑被誉为所有窑中之冠。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主席的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