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史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清明史话,第1张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成为节日却始于春秋时代。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时逢三月,举国庆祝,昭告天下并祭拜阵亡将士及先王文墓。以后每年人们全家出动,扫墓祭告祖先,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逐步成俗,当时称为“三月节”。《诗经》上颂曰,牧墅洋洋,檀东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就是指当时战胜后的庆贺。自唐代以来,便将三月节与清明合为一体,历代承袭,至今人们扫墓即从春分开始,至清明结束,并不确定在具体一天,唐朝诗人杜甫就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当时,清明前后王孙公子,多作“春郊驰马”之戏,而更多的人则是三五成群,远足郊外,信步闲游,或荡秋千、或放风筝、斗鸡遛狗。据《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朝庭曾下诏要在清明扫墓。到了宋代不仅民间扫墓,宫庭中也出去“朝陵”了,明代文人张岱在《扬州清明》中说,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可见自古以来清明扫墓已相沿成习。 清明扫墓,并非尽是凄凄切切的景象,古代文人早就将三月清明出游扫墓起了个雅称曰“踏青”,又称之为“寻春”实际上就是春游之意,据古籍记载,这一天有走马放鹰、斗鸡蹴鞠、劈沅弹筝、浪子相朴等等名目的竞赛,相当热闹欢乐“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杜工部的诗句充分描绘了始于唐代民间踏青寻春得奖晚归的喜悦心情。宋朝诗人吴惟信有亦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也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节寻春的胜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汴京清明扫墓,踏青游春,盛极一时的写照。在这一天,人们全家出游,红男绿女,嬉戏于城外山川田野,心旷神怡之时也引发久羁闺阁之中女儿的春思,产生了许多悱恻经绵的恋爱故事,神话故事《白蛇传》就是以许仙扫墓遇雨,在断桥边与踏青寻春的白娘子相逢为线索展开,描述古代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据传,唐高宗李治三月三游春于渭阳,熏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从此流传民间,每逢清明家家户户插柳在井边“井井有条”成了一句成语,而清明栽柳也成为往后阳春植树的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诗,是唐朝诗人杜牧以清新的格调,细腻的笔触,拟人的比喻,描绘了当时江南清明时节的景象,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清明》诗不仅语言通俗,文笔流畅,而且创造了非常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雅俗共赏,意趣盎然。但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据考证:一说地在池川,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据说杜牧曾在此地任官两年。《贵池县志》上记载,杏花村,是十里杏花、十里酒肆,名酒首推黄公炉酒,称牧童遥指的即此酒店云云。另一说在山西汾阳,因为那里早年叫“杏花坞”后来改称“杏花村”传说杜牧曾游过此地,饮了杏花名酒后,才写下了这首诗的,可这里与江南风景又不太相似,但不论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在那里,总之,这首诗却成为清明诗中的千古绝唱。 有趣的是,近代有位书法家,将《清明》诗题在自己的纸扇上。他的一位朋友是一位语言学家,看见后给诗添上了标点符号,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经他重新断句后,便成为一阙好词了,信手拈来耐人寻味。

清明节这段时间是我国传统重要节日,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一样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清明节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家乡的清明节习俗扫墓

扫墓可以说是在传统观念中是大家一致都会在清明时期做的一件事。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烧包袱”。“烧包袱”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者亲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插青

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鲜的侧柏树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节早上,把这些侧柏枝和柳枝每几根组合在一起,插在大门口、屋门口和猪栏门口左右两侧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预示春天到来了。

吃清明粑粑清明粑粑是由田间的一种草制作成的,制作过程不能说简单,需要有力气的人“打出来”。在以前,每到清明时期都会看到很多村民蹲在田间采摘制作的原料。现在做清明粑粑的家户也变少了,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也没力气。所以一切从简。

上面几种清明习俗相信很多农村地区都会有,小编接下来继续讲几种我们那里另外的一些清明风俗!

吃鸡蛋(取吉诞之意)。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前货郎们走街串巷,用染料换废品。每个家庭都换上几小包,主要有红的、绿的、紫的,用于染煮熟的鸡蛋、鹅蛋,孩子们比谁的蛋大,谁的颜色好看。清明节早上要喝酒,酱烧鸡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菜,主食是吃白面饼(日子不宽裕的户,吃的是白面包地瓜面饼)

荡秋千。清明节前,大人都给孩子们吊个秋千(又叫悠千),物料不够大家凑,东家出檩条,西家出绳索,协作联办,供孩子们游玩。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空场自费架个秋千,供邻里的孩子共同游玩,荡秋千的姿势很多,有站着荡的,也有坐着荡的,还有些老年人都来过把秋千瘾,那种和谐的场面叫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

踏青。春风劲吹,大地吐绿,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年轻人成群结队,大都到附近的山上去踏青。家乡的留山,是众人向往的地方,清明节那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来相会,他们带着煮熟的鸡蛋、火腿肠、方便面和啤酒之类,在山上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或卧或躺,边吃边聊,尽情的享受,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清明节名称的由来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吃什么水果养生枇杷

每年清明前后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也是枇杷成熟之时。枇杷柔软多汁,风味甘甜,肉质细腻。中医认为枇杷有润肺止渴和下气的作用,食疗用来辅助治疗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等病症。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颇丰,胡萝卜素含量在各种水果中排行第三,对于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改善夜盲症、皮肤粗糙的状况都有帮助。

芒果

四月也是芒果上市的季节。芒果所含有的维生素A的前体胡萝卜素成分特别高,是所有水果中少见的。其次维生素C含量也不低。矿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是其主要营养成分。芒果为着名热带水果之一,因其果肉细腻,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所以素有“热带果王”之誉称。

桑葚

一般桑葚上市的时间是3-5月,因此四月是桑葚最优质可口的时期了。桑葚味甘酸,性寒,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润肠排毒的功效。临床食疗常用作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等症的辅助治疗。对于爱美的女性,桑葚的滋阴补血功效可帮助滋养皮肤,让脸色红润。

樱桃

樱桃自古就被叫做“美容果”,中医古籍里称它能“滋润皮肤”“令人好颜色,美态”,常吃能够让皮肤更加光滑润泽。这主要是因为樱桃中含铁量极其丰富,每百克果肉中铁的含量是同等重量的草莓的6倍、枣的10倍、山楂的13倍、苹果的20倍,居各种水果之首。多吃樱桃不仅可以缓解贫血,还能治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妇科疾病。

山竹

四月山竹成熟,多吃功效大。山竹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具有降燥、清凉解热的作用,这使山竹能克榴莲之燥热。在泰国,人们将榴莲山竹视“夫妻果”。如果吃了过多榴莲上了火,吃上几个山竹就能缓解。山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类,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猜你感兴趣:1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2清明节习俗六年级单元作文

3清明节传统习俗

4广东各地区清明节习俗

5清明节习俗

  摘 要: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之一,水意象在某些方面的涵义具有约定性,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是最具约定性的一个涵义,除此之外,诗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境遇又使之产生了情感意蕴、隐逸意蕴等。本文仅就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丰富意蕴加以论述分析。

关键词:杜牧诗歌 水 意象 意蕴

“意象”一词,就其渊源来说,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运照之匠,窥意象而远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其美学范畴来讲,“意象”指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统一。它有两个层级:一是文人艺术家个人触景生情或移情于景而产生的意象,有非稳定性;二是固定的客观物象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类似的心理情感,这类意象内涵较为稳定,有约定性。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异彩纷呈,水是众多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水”以它独有的审美艺术特征吸引着历代文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便是其中一位钟情于水的诗人。杜牧诗歌中写水的篇目很多,呈现的意蕴丰富,既有约定的、稳定的内涵,又有一些表达诗人独特情感和思想的意蕴。

一、“水”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

“水”的这一意蕴是在一个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不断地沿袭、接受。水流动不息,似时间绵延不绝;水一去不复返,似时间不可逆转,时间如逝水,流动不息,变化不止。

水象征时间流逝在杜牧诗歌中大致分为三类:

1 象征事物的盛衰变化。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此诗借金谷园的兴废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所建的别墅园林,金谷园昔日的繁华如今已随时间流水而逝。“流水无情草自春”,时间和流水不管人间悲欢、世事沧桑,依旧流逝,在它荡涤之下,权威富贵短暂易逝。“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洛阳长句二首其一》)写中唐藩镇割据,皇帝不再巡幸几度遭到破坏的洛阳,东都昔日的繁荣随潺潺流水而逝,作者由东都表面的荣谢透视到盛衰本质,揭示晚唐社会不可逆转的没落。

2 见证时移世易,时代变迁。

“潋艳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台城曲二首》其二)

此诗写隋军将领王颁入陈国都城,在水光潋滟的倪塘附近掘陈武帝墓报仇的情景,陈亡隋兴,朝代更迭,不变的只有仍旧潋滟、曾经见证过历史的倪塘水。

3 象征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转。

“谁为驻东流,年年常在手。”《惜春》

杜牧以东流之水喻消逝的时光,流水东去,时间流逝,人生苦短,有谁能够将时光握在自己手中去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呢?

二、水意象的情感象征

杜牧诗歌中写水之处多写情感,但诗人一般不明指,水似乎只是自然景色之一,但读者若仔细品味,不难在“水”中领略到绵绵情意。

1 抒发思乡之情。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题齐安城楼》)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南陵道中》)

以上两首诗皆为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前一首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之时,诗人登上黄冈城楼看见夕阳就要落向水波潋潋的江中寒洲,顿生思家念园之情。后一首的漫漫江水是初秋景物,但它何尝不是“客心孤迥”的诗人对故乡家园、对妻儿的悠悠思念呢?

2 抒发念远怀人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当日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雪溺前溪水,啼声已绕潭。梅衰未减态,春嫩不减寒。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就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有寄》)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七绝主要是写他对扬州友人韩绰的忆念。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于唐大和七年(833)到扬州淮南节度使莫府中掌书记,大和九年(835)离去,两年多的扬州生活,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离开后,他多次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水既为南方秋季自然景物,又象征着忆念之情,“迢迢”写流水之悠长,衬托情感的深度,极写忆念之强烈。

其后三首均是利用水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3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此诗为作者借古讽今之作,曲折的影射了晚唐统治阶级不顾社稷危亡和人民疾苦仍醉生梦死的没落现象,秋水寒凉,犹如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 抒发人生苦短,事业难成的忧郁之情。

诗人的生命叹息和忧郁之情来源于水意象的时间意蕴。生命消逝,事业受挫,睹水生悲,忧从中来。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池州清溪》)年逾不惑的诗人于清溪之中检点华发,借清溪之水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颇带几丝伤感,几缕悲音。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江》)

“溶溶漾漾”的江水年年绿,人却岁岁老,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作对照,由自然之景引发人生易老的感慨。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溪》)“三守僻左,七换星霜”,内心“拘挛莫伸,抑郁难诉”(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吏部高尚书状》)的诗人看见春尽仍碧清的兰溪水便不禁感叹屈原命运,同时也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远贬江郡之叹。

上述以水写情的诗句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水的流动来暗示情感的涌现,源源不断,喻愁之多;二是以水的长度、深度来写情之深之悠长;三是“水”意象表面上为景色点染,实则以水沟通心中的愁绪,以通感的修辞方式表示情深意切。

三、“水”意象的隐逸象征

“水”意象往往还因姿态无拘无束,流动自由而被作为悠闲、淡泊心境的对应体。如“草色连云人去往,水纹如彀燕差池。”《江上偶见绝句》。“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题元处士高亭》,均突现了诗人旷远超然、闲适的心境。也正因此,水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在野”的意思。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赠渔父》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蓬肩睡秋江。”《独酌》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齐安郡晚秋》

《赠渔父》中,寒水畔即退隐地。诗人借渔父这一老庄式的哲人化身形象,讽喻追逐名利之徒,其本质是诗人主体意识对象化,或者说是自我客观化。

《齐安郡晚秋》一诗中,“云容”“水态”可时时观赏,如水一般自由自在“啸志歌怀”,诗中写出了诗人一种欣赏自然的闲适心态。

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三种内涵有紧密的关联,前者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而成,后两者是意象本身在流传、沿袭、接受过程中,意义不断扩充、附加、衍生而成。三者的根源在于古人对“天地转,光阴迫”这一客观现实的哲学认识。

以上通过对杜牧诗歌中“水”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无限,意象的蕴意也异彩纷呈、深藏潜伏、耐人寻味,使得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缪钺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张择端。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扩展资料:

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1关于“纸鸢”的诗句

陆游 春日杂兴

小甔有米可续炊,纸鸢竹马看儿嬉。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 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 徐谓《风鸢图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 骆绮兰《春闺>>

2放纸鸢的诗句

与纸鸢有关的诗句如下: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骆绮兰《春闺》

3放纸鸢的诗句有哪些

1、《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题纸鸢止宋齐丘哭子》

唐代:李家明

安排唐祚革强吴,尽是先生作计谟。

一个孩儿拼不得,让皇百口合何如。

4、《观村童戏溪上》

宋代: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5、《访曲江胡处士》

唐代:刘得仁

何况归山后,而今已似仙。卜居天苑畔,闲步禁楼前。

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

6、《寒食日早出城东》

唐代:罗隐

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4与纸鸢有关的诗句

1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高骈《风筝》

2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徐谓《风鸢图诗》

3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4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骆绮兰《春闺》

5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陈长生《春是信笔》

5关于纸鸢的诗词

《有鸟》唐元缜

有鸟有鸟群纸鸢,

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见高人眼乱,

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

余势尚存犹在天。

《纸鸢》宋王龄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鸟飞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飞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搏鹏似尔难。

《纸鸢图》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竹枝词》清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丸,

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风早,

笑我风筝五丈风。

《无题》近代邓拓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

春风送你上青天。

古代的

====

纸鸢

诗/剑安

我是一个玩纸鸢的孩子

在一个属于白云的季节

那飞在天空的纸鸢

挣断了我手中的线

纸鸢不属于我了

纸鸢也不会属于天空

当我倚靠在阳光身上

心里只剩下莫名的感伤

更孤独的永远是纸鸢的心

我不知道纸鸢的归宿

阳光的影子与我重叠在一起

活像一个小丑闯入皇宫

但愿纸鸢安然无恙

落在一个爱纸鸢的孩子手里

从此我就可以不做梦了

或者做一个更甜美的梦

现代的行不?

6关于纸鸢的古诗词有哪些

1、《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2、《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3、《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4、《风筝》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5、《纸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7关于纸鸢的诗词

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绝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 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 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

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

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

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

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

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

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

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

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

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

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

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

8描写纸鸢的词或诗句

1)奥运赛场上比赛真激烈,运动员们奋力拼搏。

(2)_八拜之交 白首同归 道义之交 高情厚谊 恨相见晚

恨相知晚 莫逆之交 倾盖如故 深情厚谊 深情厚意

生死不渝 叨在知己 万古长青 刎颈之交 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 相视莫逆 心照情交 心照神交 一诺千金

亲密无间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至 盛情款待

促膝谈心 情深似海 拔刀相助 海誓山盟 心心相印

等词语都可以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

(3)描写儿童在迷人的春光中嬉戏的诗: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描写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诗句: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七、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八、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十、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十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十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十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十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补充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6)对对子: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江山添秀色,大地浴春晖

神州飞天壮国威,女排夺冠振昆仑。

因为想到已故亲人,充满哀思和愁绪吧。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节的意义

1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3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扩展资料:

扫墓祭祖习俗

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风俗尚未融合,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先秦时中原扫墓主要在寒食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 清明节祭祖,酒是一定少不了的。

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参考资料: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腊月二十三就是辞灶,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

辞灶,祭灶

胡秉言

迎春愉悦庆新年,祭灶祈福司命间。

酒菜糕糖水饺敬,带回富贵旺家园。

春节

胡秉言

爆竹声声旧岁除,祥来晦走万物苏。

阖家团圆亲情厚,百瑞恩泽万户福。

在民俗中,祭bai灶要做du好以下这些事情:zhi

1、首先,灶王dao龛位置很重要版,大都设在灶房的北权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2、其次,二十三祭灶食品有灶糖、莲子八宝饭、“送行饺子迎风面”送灶神要吃饺子,给灶王坐骑神马要准备香槽炒豆和清水,不能苦了灶王坐骑。

3、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神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

4、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5、 送灶完了,当然要接灶神回家呀!接灶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要设新神像,贴新灶王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