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最早是何时何人提出的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扩展资料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它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的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阴阳五行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我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五行可以分为“阴阳”和“五行”,两者看似是分开的,但是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五行闭合是阴阳,阴阳也是兼并五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最早应该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夏朝。而且我们从《易经》里面也是能够看到对于阴阳五行作出的一些解释和运用。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并且是我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源流,我国唯物主义的最早起源也是于此。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这一个观点其实和阴阳学说是非常一致的,并且被运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阴阳和五行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阴阳是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反映出来的,而无形则是阴阳内容里面的存在形式。所以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阴阳学说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当时的人们认为阴阳代表了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从而使得万物相生,自然界无论是气候的变换还是四季的交替,最终都是阴阳结合的一个结果。任何事情都是能够一分为二,也就是分为阴阳两面。这实质上是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抽象概念,将宇宙的一切进行了对立统一,从而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所以阴阳学说可以说得上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至今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阴阳五行的概念现在已经融入到了我国的中医还有历法当中,从中医的很多典籍里面我们是能够看出阴阳五行的观点,而且中医是非常注重对于阴阳五行的运用的。对于历法,我们通过阴阳学说来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作物的种植。
阴阳的概念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家,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应用到历史观点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即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物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相生来实现的;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像自然一样。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
太史公司马迁“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虽然评价并不最高,也还是一种特别表示。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依据,但事实上很明显存在一个理由,那就是司马氏祖传世袭的专业是天文历算,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的《七略》开列了当时的书目,一共有不到六百部书。这种书目在现代是开不成了!那六百种中很多都已失传。其中阴阳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韦》,第四和第五是《邹子》和《邹子终始》。这邹子应即为邹衍。齐有三邹,邹忌不是阴阳家,邹奭名气小,后面第十二部就是《邹奭子》。其中《容成》、《张苍》两部也是今人能断定内容为历算的书。刘歆为这21家所作评介是:“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马迁也说阴阳家特长是“序四时之大顺”。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现在有本专门说阴阳家的书叫《阴阳家语录》全彩图本。
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五行通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论》---“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
《荀子·礼记》---“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希望能帮到你,O(∩_∩)O~~
《易经》创作时间不确定、可能成于周初,战国或西汉。《道德经》作于春秋时期,《黄帝内经》创作时间不确定!可能成于先秦。
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先秦、战国、西汉都有说法。也是长期发展而来的。
道德经比较确定,应当是春秋时代,所以是这三部书里面成书最早的。
《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思言学堂易经学习,零基础入门,5天4晚名师易经入门直播课,普通人因为学不懂易学而放弃,聪明的人已经0元试听我们的课程了,从小白到入门,助力人生零基础入门。一旦把易经研究透彻了:你会变得更睿智,更通透,更深刻…立即免费领课。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阴阳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最初,是指日光向背而言,即向着日光,太阳照射的地方叫做阳;而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做阴。《说文》:“阴,暗也。”“阳,明也。”可证。又《诗。公刘》:“既景乃岗,相其阴阳”。在山岗上观察日影,以定山阴山阳,诸多先秦文献中对阴阳都有些记载,但论述最精深的要算《周易》。《庄子》:“《易》以道阴阳”。《周易》的内容就是讲阴阳的道理。可见阴阳学说,渊源《周易》。虽然《周易》中没有“阴”“阳”两字,但已有阴阳对立双方的概念。《周易》中的“一”“一一”两个符号,后来称为“阳爻”和“阴爻”。阴阳一词的出现,则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上》,书中记载公元前八世纪西周末年伯阳父曾用阴阳解释地震,他说:“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又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0年)记载,秦国的著名医生医和在阐述病因时指出:“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再如《管子》一书也用阴阳说明某些自然现象:“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战国时期的荀况也讲过阴阳。
阴阳学说最早是何时何人提出的
本文2023-10-16 12:24: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