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杜甫故居,杜甫是成都人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杜甫草堂是杜甫故居,杜甫是成都人吗?,第1张

杜甫是河南人,为何在河南无人问津?到了成都,为何就声名大噪?杜甫草堂是杜甫故居,杜甫是成都人吗?

成都是一所我非常喜欢的城市。在我的印象里,成都有美味的棒棒鸡,辣到流泪的火锅,好吃到爆的酸辣粉,还有萌炸天的大熊猫基地。在我的眼里,成都就是人间天堂,好吃好喝好玩,生活岂是安逸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在之前的人生里,我从来也没有去过成都,但是却被成都的同学安利了一波又一波,直到今年夏天,我终于去到了成都。

到了成都,我首先吃的第一道美食就是----火锅。从小我以为自己是稍微能吃一点辣的,尝到了成都火锅之后,我才知道,我之前吃的辣,都只是清汤而已。在辣到涕泗横流之后,我喝了一杯又一杯的凉茶,才好歹止住了眼泪。

在吃吃喝喝看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之后,同学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杜甫草堂和武侯祠,这可是成都的热门景点。

于是我们两个人屁颠屁颠的直奔杜甫草堂。杜甫的大名实在是如雷贯耳,其留下的诸多诗词实在是童年噩梦,却又不得不感慨其满腹才华。杜甫的大部分诗词都是在居住在杜甫草堂期间完成的。

其实,如今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与原杜甫居中的草堂,除了名字和位置一样,其他几乎是完全不相干了。现在的杜甫草堂,已经完善修葺了一波又一波,早就与如今杜甫居住时破败的样子大相径庭了。

四川是巴蜀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扩展资料: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庆市的地域文化。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后活动于重庆全境、湖北西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

蜀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后成为西周封国,传‘蜀与夏同源’及‘禹兴于西羌’等。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巴、蜀交融已是战国之后。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参考资料:

--巴蜀文化

不包括四川!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中原一般专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华夏”和“神州”,历中原河南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编辑本段]二、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了。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指的就是今日的河南省。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河南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曰:“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冯衍传》)在《后汉书·马融传》、《后汉书·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词,出现了92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积蓄的大国,从民间传说到市井小事,再到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各种文化,可以说都是各有千秋,令人叹为观止。而就在前不久,经过二十五年打磨沉淀的《儒藏》这一巨著,终于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批成果的发布。也正因《儒藏》被称作“中华儒学第一藏”,加之对于儒学稍有兴趣,故而对于这部巨著我也算得是略知一二。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都是不少文科学子们研究探讨的话题,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虽是儒、释、道三家齐名,但身为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大国,儒家文化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像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的儒家代表人们所留下来的名句,有的至今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观点与为人处世。但也正是《春秋》、《礼》等著作让这些理论上的教诲更加广为流传,才让如今不少人小看了儒家文化,要知道不仅是那些道德礼仪,儒家对于医学、地理、军事等各方各面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造诣。

《儒藏》这一巨著,则正是将儒家所有的精髓文化融为一体,带给世人的宝藏,将供后世更多的莘莘学子加以深刻的研读,关于《儒藏》一书究竟有多少震撼之处,这里可以摘录中国青年网发布的一段话——

浩如烟海的儒学文献,如何合理集纳呈现?《儒藏》创新“三藏二十四目”的编纂体例,采用“影印加点校”“叙录加提要”等方式,既保留了古籍原貌,又订正了原版本的错误,在图书分类、经典导览、学术叙事、内容点评等方面,皆有创新。

由此可见,在整理那些历史遗留的珍迹时,编撰《儒藏》的专家学者们并没有全部一味地录刻冗长繁琐的古籍内容,而是在这之上添加了与现代学者对于历史犀利而独到的见解,能对读者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某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古今结合”,是一部呕心沥血、值得我们瞻仰的巨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

1、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2、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3、永陵:

永陵博物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后期改名永陵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的金牛区主干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现于1940年,发掘于1942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成立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内石刻精美绝伦,出土玉器、银器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为反映中华文明盛世辉煌的重要代表遗存之一。

4、望江楼:

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起来的。

2006年05月25日,望江楼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参考资料:

-武侯祠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永陵

-望江楼

-文殊院

四川是一个省,包括汶川。汶川的历史可上溯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置绵_县,属汶山郡,县治在今汶川县西南绵_镇。西晋改称汶山县。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为汶川县。1952年迁县治于威州镇。岷江由茂县东北入,经威州镇、绵_镇西而南下,再经映秀镇、漩口镇向东入都江堰市。此次80级大地震震中就在映秀、漩口二镇之间。岷江在古籍中又被称为汶江。“汶”古读若“岷”,汶、岷通假。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汶,一作■,又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说,汶川县“县西汶水,因以得名”;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八也说,汶川县“以汶川水为县名”。其“汶水”、“汶川”均指岷江。按,“川”字的第一义项即为水或江、河。《考工记·匠人》:“两山之间,必有川焉。”第二义项为平野、平地。南北朝时的《敕勒歌》有“敕勒川”句,即此。“汶川”之“川”指水。“四川”之“川”指平野,原“剑南西川”、“剑南三川”“川峡路”等之“川”均为此意。旧说四川因境内有岷、泸、雒、巴四水或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江而名,误。四川实以“川峡四路”或“四川路”而名也。来源:文史杂志

我们前面讲了四川百姓在乱世受到的残酷盘剥,成都这座繁华的都市也无法承受这种无休止的压榨。

但不管怎么说,四川和成都在经历的之前诸多动乱中虽然饱受压榨,可百姓总算是能过生活的。

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四川百姓面临的就不是受盘剥的问题了,而是生死问题。

宋末到明末,四川遭受了两次残酷的大屠杀,这两次大屠杀都导致四川尤其是成都人口的锐减,传说其中一次减员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90%,那么,这些屠杀究竟是何人所为,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成都遭受的第一次大屠杀是蒙古攻四川之战后发生的。

公元1236年,蒙古大将阔端率领蒙古大军攻克成都,接着他在成都城中展开了大肆劫掠和大屠杀。

根据宋代古籍记载,阔端火烧成都城,火光百里可见,城中百姓被屠杀殆尽。而明代文献记载,阔端命令军队将成都百姓五十人为一队,进行集体刺杀,大屠杀导致成都城中死尸达140万具!

南宋初年,四川人口达到一千多万人,而蒙古攻四川后,四川人口锐减,导致富饶的成都平原百里无人烟,百姓听到马叫声就吓得躲进深山密林。

蒙古屠四川400年后,四川遭受第二次大屠杀。

时值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明军、农民军和清军彼此征战,百姓横遭兵革,而四川是当时受到战火伤害比较大的一个地区。

战前,四川人口约400万,战后,仅剩40多万,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一带,几乎成了无人区,千里无人烟!

对于那场大屠杀,清朝官方修的史书给出的说法是:战乱造成了四川人被屠杀“六万万”,全川只剩下六万人。

而大屠杀的凶手就是农民军***张献忠,这就是清朝官方所说的“张献忠屠四川。”

这种说法在以后的岁月中流传很广,以至于很多人将张献忠理所当然的当成了杀人魔王,但是,这种说法也遭到了很多人质疑。

因为清政府本身的说法就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前面说四川只有三百多万人口,接着就说张献忠杀“六万万”,又说只剩下六万人。

而四川当地至今还有一些民间百姓建立的纪念张献忠的祠堂庙宇,这就说明,张献忠在四川并非那么穷凶极恶,甚至是受到百姓拥戴的。

其实,明末四川人口大幅度减少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满清自己!

清军入关后对关内百姓进行了无数的大屠杀,仅四川一地著名的大屠杀就有三次,分别是:顺治年间豪格的屠杀,康熙年间为了镇压四川当地百姓的两次屠杀。

其中顺治年间的屠杀恰恰就是清军追击张献忠时期所为,满清只是将这个罪名一股脑推给农民军罢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军屠杀四川百姓最大的帮凶就是吴三桂,史书称吴三桂再四川:“骄横日甚,而部下尤*杀不法。”

四川都的名胜古迹有: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永陵博物馆)、三星堆、乐山大佛、都江堰等。

一、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汉昭烈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二、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三、王建墓(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后期改名永陵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的金牛区主干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现于1940年,发掘于1942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成立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内石刻精美绝伦,出土玉器、银器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为反映中华文明盛世辉煌的重要代表遗存之一。

永陵博物馆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四、三星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五、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六、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杜甫草堂是杜甫故居,杜甫是成都人吗?

杜甫是河南人,为何在河南无人问津?到了成都,为何就声名大噪?杜甫草堂是杜甫故居,杜甫是成都人吗?成都是一所我非常喜欢的城市。在我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