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例,第1张

1、新疆历史上“和亲”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推动边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和亲”政策是中央王朝联络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它客观上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推动边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新疆“和亲”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汉族公主嫁给新疆境内少数民族首领,如汉朝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作妻子;隋朝将华容公主嫁给高昌王魏伯雅;唐朝先后将宁国公主(唐肃宗女)、太和公主(唐宪宗女)、咸安公主(唐德宗女)、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女)等嫁给了回纥英武威远可汗、武义成功可汗、崇德可汗、英武可汗等作妻子。

二是少数民族首领将女儿嫁给汉族国王作妻子,如突厥王曾将女儿嫁给高昌王为妻。

2、回纥的杰出人物婆闰对唐朝统一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回纥是 尔族的远祖,是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

婆闰的父亲吐迷度是第一位归附唐朝的回纥可汗,唐朝拜其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

648年吐迷度侄子乌纥杀死吐迷度,企图叛唐被平定。

唐朝任命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婆闰的功绩在于两次出征西域,助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

阿史那贺鲁原为唐朝瑶池都督,651年公开叛唐,建牙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自称沙钵罗可汗,企图夺取唐州、庭州。

652年(唐高宗永)唐派兵征讨,婆闰率5000回纥骑兵配合,唐取得初步胜利。

657年婆闰参加了另一次征讨阿史那贺鲁的战争,奉命穷追阿史那贺鲁至邪罗斯川(今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河)。

历时数年的平定叛乱结束后,唐朝的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婆闰因功封为右卫大将军。

3、元朝著名 尔族政治家廉希宪在创建中国史学的积极作用。

廉希宪是 尔族,他姓廉是因为他的父亲布鲁海牙曾做过廉访使的官。

在元宪宗蒙哥汗在位时,廉希宪在忽必烈的手下任职。

元宪宗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继承汗位发生内争。

这次内争不仅是他们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应当统一于哪一种政治势力的问题。

廉希宪拥护忽必烈继承汗位,建议“早承大统”,并说“安危逆顺,间不容发”。

因廉希宪赞助忽必烈继位有功,受重用被任命为京兆宣抚使。

在任期间,注意抑制宗王贵族特权,有利于民生。

廉希宪不仅是元朝有名的政治家,而且是当时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尔学者,曾参加了元英宗、仁宗、实录及辽、金、宋三朝历史的编撰工作,为创建中国史学作出了贡献。

4、元代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的学者使用汉文从事著作或翻译有很多人,出现了一些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农学家,他们的著作是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 尔族)出生世代官宦的家庭,其祖父是元代开国功臣,父亲官至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贯云石才华是多方面的,他既是骁勇的武将,又是多才的文人;既是散曲学家,又是书法家。

他的主要成就还是所创作的散曲。

元代杨朝英选编的《阳春白雪》一书中收集贯云石的小令36首,《太平乐府》收集小令30首。

贯云石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在元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元朝著名文学家马祖常, 尔族,静州天山(今托克逊人),他的祖上长期在内地做官。

他的著作主要有:《列后金鉴》、《千秋纪略》、《松厅事稿》、《石田集》等。

元朝杰出的 尔族翻译家安藏,世居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有较深的汉语基础。

元朝初期,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安藏先后将汉文典籍《尚书无逸》、《贞观政要》、《申鉴》译成蒙文献给元世祖。

翻译的这些汉文古籍对于各个民族的相互交流是大有裨益的。

5、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功绩。

1720年,清朝康熙派兵征讨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分裂活动,额敏和卓乘机脱离准噶尔,投附清朝,驻扎吐鲁番一带,于1731年粉碎了策妄阿拉布坦的进攻。

1755年,乾隆发兵征讨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额敏和卓率兵300从征,随清兵打到伊犁。

1757年,发生了大小和卓布拉呢敦、霍集占兄弟分裂活动,清军将领雅尔哈善征剿,授额敏和卓为参赞大臣,玉素布为领队大臣,许多 尔族上层人士安排在重要位置,平定了叛乱。

在晚年,额敏和卓两次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

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以实际行动反对策妄阿拉布坦、达瓦齐、阿睦尔撒纳、莽噶里克、布拉呢敦、霍集等各种势力的分裂活动,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额敏和卓的一生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生。

额敏和卓在晚年时修塔立碑,是为了报答清王朝的恩遇,并表达了对 教的虔诚。

苏公塔与清代新疆地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6、捍卫祖国统一的 尔族英雄。

在新疆历史上, 尔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曾作出过具大的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忠心报国的仁人志士。

玉努斯出身于 尔族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斗争中立下战功的额敏和卓。

1811年玉努斯承继郡王爵位,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总理当地民政事务。

面对和卓复辟势力对祖国统一的严重危害,一到任就查实沙朵斯、乌舒尔、爱玛尔、毛拉素皮四人与流亡在中亚浩罕国的萨木萨克的儿子相勾结谋反的罪证,奏报朝庭后法办。

为彻底消灭和卓复辟势力,玉努斯向浩罕国交涉引渡和卓后裔,浩罕国称和卓后裔张格尔进犯喀什噶尔已被堵截了回去,要挟清庭,引起清庭震怒。

伊犁将军松筠斥责他多事,加之沙朵斯余党称没有张格尔这个人,玉努斯反被污告,被清庭革职监禁。

1820年、1824年、1825年张格尔在浩罕封建主的支持下,一次次骚扰喀什噶尔,清庭才发现上当,玉努斯被清庭以已革伯克的身份赴喀什噶尔前线。

在那里他团结 尔族人民,为瓦解张格尔叛乱势力做了大量工作。

不幸的是。

1826年秋张格尔伙同浩罕侵略军大举窜犯喀什噶尔,城陷后玉努斯为国捐躯。

7、平定张格尔叛乱中功绩卓著的伊萨克。

伊萨克, 尔族,祖交原是库车阿奇木伯克,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屡立战功,被乾隆列为统一新疆的50名功臣之一。

伊萨克承袭贝勒,接任阿克苏阿奇木伯克。

清朝统治新疆后,主要兵力驻扎在北疆少数地区。

张格尔发动叛乱,南疆西四城相继陷落,迅速向东四城的阿克苏推进,在清军未到之前,伊萨克组织 尔群众清查内奸,筹备粮草军械,日夜操练防守,与阿克苏办事大臣一起组织军民隔河阻击。

在配合清军作战中,“获贼匪五六十名,迅出张格尔差来阿浑二名”。

随清军向南疆西四城进攻,在一系列战役中,伊萨克带领 尔族军民筹运粮草、侦察敌情、充当向导,对平息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活捉张格尔的喀尔铁盖山战役中,更是战功显著。

8、 尔族保家卫国的两位巾帼英雄迈哩巴纽和罗尔巴力。

1865年,浩罕国的阿古柏匪邦,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侵入新疆。

在其残暴统治南疆广大地区的12年里,当地的 尔族人民同其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迈哩巴纽和罗尔巴力就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两位 尔族巾帼英雄。

迈哩巴纽是哈密王伯锡尔的妻子,被清朝 封为福晋(贵妇)。

1873年曾被回、维农民起义军俘虏,后来落入了阿古柏匪邦的魔爪,被囚禁在库车境内。

阿古柏匪邦劫持迈哩巴纽福晋,“计在羁留以牵率其部耳”。

但是迈哩巴纽福晋大义凛然,没有被阿古柏匪邦的威胁利诱所屈服,并带话回来说:“世受皇上天恩,不敢作叛逆之事云云。”在迈哩巴纽福晋被劫持期间,清朝 曾多次命令地方官员设法营救,福晋之子哈密王迈哈默特也曾设法营救。

后来迈哩巴纽福晋回到哈密。

因其子自幼瘫痪,福晋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那个战乱的年月里,成功地主持了哈密地区的政务。

罗尔巴力是火家板儿(当地的一个小头目)的妻子,当时30多岁,家住哈密西面的芨芨台。

她为了反抗欺侮、保家卫国,勇敢地承担了巡逻和传递情报的重担。

《听园西域杂述诗》的作者萧雄曾写下一段赞扬罗尔巴力的话:“余过其地,曾见其雪衣单骑,往邻居沙勿体家会事。

其时贼焰初解,野多豺狼,男子尚怯惧,彼竟提短刀,飞鞚长歌,往返于十余里山隈沙碛之间,气众壮哉!”两位 尔族妇女的英勇事迹,充分体现了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9、为《十二木卡姆》的保存和流传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音乐家吐尔地阿洪。

《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深受 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大套舞曲。

解放前夕,能够全部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只剩两三人,吐尔地阿洪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为了挽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解放之初,新中国百废待举,党就把挽救和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工作摆进了议事日程。

自治区文化厅两度邀请吐尔地阿洪到乌鲁木齐市进行《十二木卡姆》的录音和整理工作。

其后,由北京音乐出版社与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两册《十二木卡姆》。

吐尔地阿洪在七十岁的高龄,以饱满的热情为这部巨著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0、为清朝统一新疆做出过积极贡献的 尔族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

噶岱默特,新疆乌什人,准噶尔贵族统治新疆时,曾担任过拜城阿奇木伯克。

乾隆时期清朝 统一新疆,他拥护统一,为清朝统一新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朝 统一新疆之后,他在喀什噶尔担任了15年阿奇木伯克,任职期间,他不但重视兴修当地水利,这在当时的地方官中是不多见的,而且还做了几件有益的事情。

据《回疆通志噶岱默特列传》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噶岱默特倡议:偕诸伯克输谷千石,贮城邑,赡贫户。

复助材建兵屋三百楹。”1771年,土尔扈特部落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剥削,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到达新疆,受到了清朝 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

在他们从北疆移居喀喇沙尔珠勒都斯草原时,得到了南疆 尔族人民群众的无私援助。

成千上万石的粮食由 尔族农民用马、毛驴、骆驼等驮运到喀喇沙尔的珠勒都斯草原,接济生活陷入困境的蒙古族牧民。

噶岱默特所在的喀什噶尔也担负了这次运粮任务,噶岱默特“屡经呈请,所有装载粮谷之口袋,情愿帮与土尔扈特”,使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得以在天山中建立家园。

11、近代 尔族诗人和历史学家毛拉毕拉勒。

毛拉毕拉勒出生在伊宁市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

启蒙教育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后就读于当时伊宁市唯一的学府“伊犁经学院”。

1867年,他直接参与了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生的伊犁农民暴动,并于事后撰写了有关暴动情况的作品――长诗《中国土地上的圣战》。

该长诗详细反映了暴动过程中经历的事件,并且揭示暴动后期攫取领导权的上层人士同宗教头目的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851年,他把27岁前写的大量“格则勒”集结成集,题为《格则勒雅诗》。

《格则勒雅诗》中多数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爱情作品也是对当时封建暴政压迫的声讨,后来许多作品成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长诗《长毛子玉素甫》作为一部讽刺作品,把 尔文学中讽喻体裁的创作大大提高了一步;长诗《努孜古姆》,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在现实主义深度方面,都堪称是 尔族文学中标新立异的上乘之作。

总之,毛拉毕拉勒一生的创作活动,使 尔族文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简牍时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卷轴时期: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能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片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钞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时,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一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经典外,其余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法,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木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一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为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候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书》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本者,盖系统记实。非如今以卷为虚以设之符号,有名无实地。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为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将长卷折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折,或前清朝考之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 线装时期: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板,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板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清,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刻情形:

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为祖本、写本、影写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祖本,版本学中的专业术语。中国古籍中无论是刻本或是写本,最接近著作人或成书年代的本子最为真实完整,错误也最少,称为祖本或母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标点古籍时也要选用一个本子在上面施加标点,这个本子也可叫标点使用的底本。注释、今译以及做索引时,也都要分别选用一个本子来注,来译,来做索引,这个本子也可叫注释、今译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种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衲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衲本。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佑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佑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中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中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刊刻时代:

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

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刻书地域:

按照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

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平阳本,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

日本本,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

朝鲜本,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中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中国。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刻书性质:

根据刻书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图书。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有: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公使库本,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昭连《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

殿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后来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被称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称为“内聚珍”。

书局本,清同治间,由曾国藩提倡,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安徽、两广、两湖、山东、山西、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所刻图书称为“书局本”或“局本”。

私刻本,即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刻书称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来,私家刻书持续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称,如宋廖莹中“世彩堂本”,余仁仲“万卷堂本”,明范钦“天一阁本”,毛晋“汲古阁本”,清纳兰性德“通志堂本”,鲍廷博“知不足斋本”,黄丕烈“士礼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称,如宋“黄善夫本”,明“吴勉学本”。

坊刻本,历代书坊、书肆、书铺、书棚刻印的图书。坊刻本以营利为目的,刻印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书,如临安陈氏、尹氏书籍铺等,所刻图书与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流传情况:

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为其它原因予以删节,称为节本或删节本。

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一般说来,残本较足本的价值要降低很多。

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年代较晚的古籍版本。

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

孤本,世所仅见的古代图书,往往不见于诸家著录,如明《永乐大典》。国内仅存一部的书则可称为“海内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选》。

珍本,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20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19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些路是用来怀念的,比如川藏线;而有些路是用来惊艳的,比如滇藏线。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有些人,穷尽一生在寻找最美的风景,

有些景,不身临其境无法确切察觉它的美。

就在前不久,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公告“西部行”十大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

这十条自驾路线,条条风景美如画,无论是穿行花海,还是跋涉高原,在那广袤的西部,一定有你最想向往的风景。

1318川藏线

自驾路线:成都—雅安—石棉—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左贡—八宿—然乌—波密—墨脱—林芝—拉萨

线路总体情况:318川藏线是指318国道中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萨段,约2200公里。途径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属于川藏公路南线的一部分。

这里有高耸入云的雪山,原始茂密的森林,辽阔宁静的草原,雄伟壮观的峡谷;

这里有奔腾咆哮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奇特美丽的建筑,世外桃源般村落。

这里就是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318川藏线。有人说它是所有旅行者最初及最终的梦想,一生必定要走一次的进藏公路。

走川藏线,似乎就是从现代走向原始,从文明走向神秘,从茫然走向虔诚。也或许,是从今生走向那不可知的未来彼岸。

沿线景点推荐:

四川:碧峰峡、泸定桥、海螺沟、木格措等

西藏:天路72拐、然乌湖、来古冰川、米堆冰川、鲁朗林海、巴松措、措木及日、米拉山、布达拉宫、大昭寺等

2青藏线

自驾线路:西宁—湟中—共和—格尔木—安多—那曲—当雄—拉萨

线路总体情况:

青藏线是指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段,约2000公里。该线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左右,由京藏高速公路和109国道组成。

青藏线,就像一条缠绕在世界屋脊上的哈达,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昆仑山脉的巍峨这些美景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我们。

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牵着牦牛去那风雪弥漫的远方;想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净,在雪之巅把我的魂唤醒;

想穿过唐古拉六月的飞雪,走进格桑花盛开的地方;想沿着遥远又古老的栈道,去追寻你我梦中的西藏

西藏,不知道被多少人写过;西藏,不知道多少次出现在你我的梦里。

沿线景点推荐:

青海: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茶卡盐湖、可可西里、昆仑山、不冻泉、玉珠峰、唐古拉山等

西藏:纳木措、羊八井、布达拉宫、大昭寺等

3滇藏线

自驾线路:昆明—大理—丽江—迪庆—德钦—芒康—左贡—八宿—然乌—波密—墨脱—林芝—拉萨

线路总体情况:滇藏线是指云南昆明至西藏拉萨段,约2300公里。该线路经西藏芒康、左贡,与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相接,是云南到西藏的重要通道。

有人说,在进藏的所有路线里最风情万种的,就是滇藏线。地狱般的滇藏公路,却穿越着天堂般的美景。

从云南到西藏,滇藏之间,不知藏了多少绝美的宁静。

林芝桃花在此间绚烂,梅里雪山和南迦巴瓦峰依旧壮阔,然乌湖和巴松措依然绿的如翡如翠

它穿过茂密的横断山区原始森林,横跨翻腾的金沙江,越过一望无尽的白芒雪山和洪拉山,一路上美得几乎令人窒息。

沿线景点推荐:

云南:大理古城、丽江古镇、玉龙雪山、普达措、松赞林寺、梅里雪山等

西藏:天路72拐、然乌湖、来古冰川、米堆冰川、鲁朗林海、巴松措、措木及日、米拉山、布达拉宫、大昭寺等

4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线

自驾线路: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那拉提—伊宁—霍尔果斯

线路总体情况: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线是指从甘肃兰州至新疆霍尔果斯段,约3200公里。由连霍高速、京新高速组成,连接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游城市和节点。

打开中国地图,“河西走廊”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但当你真正了解之后,才会发现这画卷的魅力。

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那肥美的水草、成片的牛羊、辽阔的大漠。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这里,你既能够探访到古代丝绸之路的遗迹,又能够感受到古往今来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各类宗教文化在此汇集带来的多样化民俗。

这里有雄伟的嘉峪关,有绚烂的丹霞地貌,有奇异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有着千载文明的莫高窟,还有那摇曳千年的古老驼铃

沿线景点推荐:

甘肃:雷台汉墓、七彩丹霞、嘉峪关、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等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坎儿井、天山天池、国际大巴扎、那拉提草原、霍尔果斯口岸等

5甘南川西线

自驾线路:兰州—临夏—夏河—碌曲—玛曲—阿坝—若尔盖—迭部

线路总体情况:甘南川西线是指从甘肃兰州经四川阿坝,折返至甘肃迭部段,约1100公里。

曾经有人说:“只有到安静的地方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甘南川西就是这样一片让人宁静的地方。

甘南川西大环线,它虽没有川藏318那么出名,但它的景致却丝毫不亚于318。

它隐藏在大山深处,却被旅行发烧友们称为“藏区精髓,净土天堂”。这儿没有如潮的人群,也没有喧闹的烦躁

沐浴着蓝天白云,给心情放假,全身心投入魅力川西与九色甘南灿烂的阳光中,感受从未有过的心灵之旅。

在这片土地上你会发现:终点不是目的,过程很重要;你只愿今后的人生,静静感受这方土地,在草原的帐篷里喝着酥油茶,听着委婉的歌声

沿线景点推荐:

甘肃:拉卜楞寺、桑科草原、郎木寺、扎尕那、腊子口等

四川:若尔盖草原、花湖、九寨沟、黄龙等

6青海环线

自驾线路:西宁—湟中—贵德—共和—玛多—玉树—囊谦—杂多—曲麻莱—格尔木—德令哈—乌兰—湟源—西宁

线路总体情况:青海环线是指青海西宁经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返回至西宁,由共玉高速、109国道、京藏高速等路段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线路,约2800公里。

有人说,没去过西北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到大西北去,你就遇见了大半个中国。青海,便是一个足以让你一见倾情的地方,它宁静,唯美。

看门源的油菜花争相开放汇成花海,看卓尔山的日出像极了小孩子红彤彤的面庞,看笔直的公路吸引着激情的车手,看德令哈的活化石肆意生长

近看上帝之泪的青海湖,赤足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穿越延绵无尽的天境祁连,眺望七彩变幻的丹霞地貌独一无二的西部美景震撼着你的双眸。

走在了路上,便再也不能停下,踏足西北秘境,探寻一段奇妙的旅程。

沿线景点推荐:

塔尔寺、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黄河源、文成公主庙、嘉纳玛尼石堆、三江源、水上雅丹、外星人遗址等

7新疆南疆线

自驾线路:库尔勒—轮台—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和田

线路总体情况:新疆南疆线是指库尔勒至和田段,约1800公里。途径库车、阿克苏、喀什地区。

有人说,去过新疆就相当于看遍了世界。自驾过新疆,就等同于走遍了世界的角落。

浩瀚无垠的沙漠,巍峨雄伟的雪山,坚韧不拔的胡杨,神秘苍凉的峡谷这里是狂野的南疆,有着梦幻般的吸引力,有着童话般的色彩。

它的苍凉古老、神秘厚重、雄浑苍茫、辽阔大气,是自驾爱好者用一生追逐创作的乐园。

沿线景点推荐:

孔雀河、铁门关、轮台胡杨林、库车大峡谷、克孜尔石窟、喀什老城、慕士塔格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8四川线

自驾线路:攀枝花—西昌—石棉—雅安—成都—都江堰—汶川—马尔康—色达—炉霍—甘孜—德格

线路总体情况:四川线是指由攀枝花到德格段,途径四川省凉山州、雅安市、成都市、阿坝州、甘孜州等重要旅游州市,约1600公里。

这是一条让心怦然心动的线路,无论是秋季的金黄的若尔盖,还是梵音高唱的拉卜楞寺,都是让人念念不忘的美丽风景。

西藏的美是需要崇拜的,新疆的美是可以融合的,而四川的美是会让人窒息的

四川汇集了所有你想象不到的景色,不必出国,就可以轻易的把自己的心情释放在草原、湖泊、森林、雪山之中,尽情陶醉。

沿线景点推荐:

邛海、碧峰峡、都江堰、青城山、汶川、五明佛学院、德格印经院等

9西藏山南线

自驾线路:拉萨—贡嘎—扎囊—乃东—琼结—玉麦乡

线路总体情况:西藏山南线是指拉萨至玉麦乡段,约500公里。

这里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神秘的神山圣湖;有风景如画的原始森林,也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辽阔草原;有雄险的雅江大瀑布,也有久负盛名的文物古籍。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藏民族文化,也可以看到未经精心包装下的天堂。

它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也是西藏的灵魂所在。没有奇特的建筑,没有都市的繁华,但却囊括了西藏近乎所有“第一”。

第一座宫殿、第一位赞普、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第一部经书、第一块农田、第一个村庄这便是——山南。

沿线景点推荐:

布达拉宫、大昭寺、羊卓雍措、昌珠寺、雍布拉康、拉姆拉措等

10云贵线

自驾线路:丙中洛—保山—大理—昆明—兴义—安顺—贵阳—遵义—仁怀—赤水

线路总体情况:云贵线是指云南丙中洛至贵州赤水段,约2000公里。

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的云南和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一路上,你会看到气势磅礴的瀑布,雄奇险秀的峡谷、斑驳厚重的古迹这一次,定格秀丽的风光,触碰历史岁月的痕迹。

这里是宛若梦中的美丽画卷,舒适的小城古镇,奇幻美丽的世外桃源,在温暖的午后,饮一杯清茶,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从苍山洱海到万峰成林,从风花雪月到银杏金黄,这一路,尽是让人恋恋不忘的风景。

沿线景点推荐:

云南:怒江大峡谷、洱海、崇圣寺三塔等

贵州:万峰林、马岭河峡谷、晴隆24道拐、黄果树瀑布、龙宫、青岩古镇、遵义会议会址、茅台古镇、习水古城、赤水丹霞等

斑驳的风景是时间的沉淀,秀美的山水是自然的颜色。

与其怀着一颗想看世界的心,却总是趴在办公桌前浏览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倒不如把足迹烙印在祖国的河山之上,来一场自驾旅行,感受祖国最真实的美!

关于小人的故事,在中外民间都有流传,如外国的《白雪公主》、《大拇指汤姆》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作品。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关于小人的记载,在此列举几例。

 1树孔中居住的七八寸长小人

清代笔记《夜雨秋灯录》二集卷三——树孔中小人一文记载: 广东澳门岛,有姓仇名端贸易商人,经常去各国做买卖。

一日,遇台风,幸避一岛湾,风息后,船老大因力惫看船,仇端登岛散步。

仇见岛中枯树甚多,大可十围,树多孔,孔中有小人居之,人长仅七八寸,有老幼男妇,肤色如栗子皮。每人身上系小腰刀、弓矢等物,大小与人相称。见仇来看,齐声说:「口渠三伊利!」 

仇此时要出恭,便解裤蹲地上,后吸烟继续观看。

忽听人声嘈杂,见枯树最高处,有小城高可及膝,皆黑石砌就。

城门大启,小人约千余,联臂而出,摇旗一呼,各树孔中皆有小人出迎,拱听号令。其中有年轻者,面目端正,束发紫金冠做小人总指挥;口喃喃不知做何语。旋闻众应曰:「希利」,执坚拥来。

仇大惊,知为驱己,然藐其小,并不害怕。蹲如故。

年轻者又喃喃多时,仇不应,即挥戈与战。小箭、小枪、小刀、小戈矛,钻剌两股颇痛。恶之,戏以手中烟筒击年轻者。一击,遂翻落鸡背上毙矣。众抬尸回,城坚闭。其余皆窜入树孔中。仇也回船。

夜静,闻岸上小人大至,掷泥沙而大呼曰:「黎二师四咿利!」鸡鸣始寂。仇船上自思:若抓回一二头,回故里,转可炫耀。

第二天早上,托言采薪,拿布袋与斧子至故处,砍破一树,小人挺多,还有没睡醒的,大概是一门眷属,无一漏而装布袋中。回到船上,给饭喂也吃,特别好吃松子果。仇正打算回走,岸上小人如蚂蚁无数。口喃喃像是恶骂,且小箭如雨,船人怨恐,解缆而去。

 一个月左右,仇回广东,访其知者,说是僬侥国人。问洋人,说该物当肉吃,味甘甜,唯此物一人不敢独行,恐为海鹄衔去。仇喜,把小人放在嵌水芯片的盒子里,拿到市上让人观看,为此得了很多钱。

故事后来,该小人转与他人,并用紫檀做小屋宇,该小人知礼仪,懂廉耻,灵性与生活习性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小而已。

2《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小人 

中国清朝干、嘉时期位高望重的学者、官至礼部尚书的纪晓岚,在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有二则关于小人的记载。该书是综述平生见闻而成。因当时纪晓岚以学问文章名重天下,曾主纂《四库全书》,故其记事具可信度。

其中一则关于小人的记载编在该书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书中描述了在乌鲁木齐(今迪化县),经常看到身高只有尺许的小人,男女老幼都有。每到红榴树开花时,这些小人便折下榴枝,编成小圈戴在头上,成群结队唱歌跳舞。他们的声音细如鹿鸣,悠扬婉转。

有的小人会偷偷走到朝廷驻军的帐篷内偷窃食物,如不小心被抓到,就跪在地上哭泣。若把他们捆绑起来,就绝食而死。假如把他们放了,他们也不敢马上跑开,先慢慢的走数尺远,回过头来看看。若有人追骂他们,马上又跪在地上哭泣。否则便慢慢走远,到了差不多追不上的距离时,就迅速遁入深山中。

清军始终找不到这些小人的居处,也不知他们如何称呼,因为小人喜欢戴红榴,便称之为「红榴娃」。当时丘县(今河南省辉县)丞天锦,奉派巡视牧场,曾抓到一个小人,将他带回去,仔细端详,他们的胡须和毛发都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可见不是木魅或山魈之类的妖怪。 3西北海鹤民国 宋代编的《太平广记》第四百八十卷和第四百八十二卷都记述了一些关于小人的故事: 西北海戌亥那地方,有个鹤民国,人身高三寸,但日行千里,步履迅急如飞,却常被海鹤吞食。

他们当中也有君子和小人。如果是君子,天性聪慧机变灵巧,每每因为防备海鹤这种祸患,而经常用木头刻成自身的样子,有时数量达到数百,把它们放置在荒郊野外的水边上。海鹤以为是鹤民,就吞了下去,结果被木人卡死,海鹤就这样上当千百次,以后见到了真鹤民也不敢吞食了。 鹤民大多数都在山涧溪岸的旁边,凿洞建筑城池,有的三十步到五十步长就是一座城,像这样的城不止千万。春天和夏天的时候,鹤民就吃路上的草籽,秋天和冬天就吃草根。到了夏天就裸露着身体,遇到冬天就用小草编衣服穿,也懂得养生之法。

这与中国古老的典籍《山海经》中描述的生活场景恰好有着相似之处。《山海经》中写道:「小人国在东方,其人小,身长九寸。海鸥鸟吞之,不敢独行。」 鹤民国的小人能想出刻木人以躲避海鹤猎食的「障眼法」,看来他们的智慧并不比现在人差呢。

1941出生于 新疆乌鲁木齐的毛远新 ,是 毛主席的 弟弟 毛泽民 和中共党员 朱旦华 之子。毛主席曾对他寄予深切的期望。

晚年毛主席曾和毛远新有过一次关于读书学习的谈话。

当毛远新谈到已看完了“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并正在看李斯的《论统一书》和《韩非子》时毛主席说:

毛主席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批注道:

《韩非子》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吸引着年轻时的毛主席就看过几遍?

正如毛主席所说,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春秋末期到战国,思想界百家蜂起,韩非子之前如管仲、商鞅、申不害、吴起、慎到等人的政治主张和执政方针最接近法家,但他们都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以法立国治国的系统理论,因此只能算是法理学者。

韩非子从荀子霸道思想以及礼治理论出发,吸收前代法理学者的思想与实践的精华而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法家理论。

韩非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其一,进步的 历史 观。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大禹时期取火已比较容易,如果谁钻木取火,一定会被人耻笑;在商汤时代已经建筑一定规模的城市,如果谁再用挖沟来守卫自己的家园,则一定被人耻笑。“是以圣人不务循古,不法当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对于“取法先王”的理论进行坚决的驳斥。

其二,提出明确的法治主张。

韩非认为以法治国是最可靠的。儒家的人治思想太脆弱,导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没有制度保障。韩非认为人治远不如法治,他在《用人》篇中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道理说得简明透彻。

其三,君主要执掌大权,要有绝对权威并严格赏罚制度。

《韩非子•二柄》中说:

这样,根据 历史 的发展而改变政治制度,不必尊法先王,建立完整的法治制度,君主紧紧掌握权势,掌握“二柄”,即赏罚大权,那么天下就可以稳稳掌握在手中了。

因此,韩非的法家思想被概括为“法”、“术”、“势”的有机结合,是完整系统的治国理论。

《韩非子》中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一个是“自相矛盾”,一个是“讳疾忌医”,毛主席在谈话和文章中都引用过。

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中,毛主席说:

“自相矛盾”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难势篇》。毛主席使用这个典故,一下子就把国民党反动派发言人愚蠢叫嚣的混乱逻辑戳穿了,从而,把他们卖国求荣、“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民族败类的丑恶面貌,充分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

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主席写道:

“讳疾忌医”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喻老篇》。毛主席在文章中引用“讳疾忌医”这个为中国人民所习用的典故,对它赋予了新的意义,用以一方面告诫犯错误的同志,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求大家采取欢迎和帮助的态度,对待犯了错误而愿意改正的同志。

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从北到南分别是阿尔泰山,准格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新疆昆仑山: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具体位置在哪里?很多人认为是在青藏高原的山脉,如昆仑山(现在的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冈底斯山、喀拉昆仑山等种种说法,青藏高原的山脉问题是平均海拔500-6000米,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终年有不化的高原冻土层,不适合发展农业。

昆仑山在新疆与西藏交汇处,所以两省都有分布

四川岷山:岷山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是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中华人文女祖、蚕桑神、旅游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位于岷山东麓。岷山是中国高品位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岷山在古代里被称为“海内昆仑山”

和昆仑山是两个地方

青藏高原这个从古到今一直都叫做昆仑山,四川的岷山只是古籍或神话里被称为海内昆仑山,并不是直接就叫它昆仑山。

之所以称他为海内昆仑山,是因为昆仑山是中国古神话的出处。相传元始天尊的道场就在昆仑山,而西王母相传也在昆仑山有居所。

岷山由于也有许多神话传说而且就中国的神话体系来说几乎与昆仑山持平,加上它又在内陆蜀地,故而被称为海内昆仑山。

至于岷山什么时候不叫昆仑山了,我可以告诉你,在官方意识来说,岷山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命名为昆仑山。

《山海经》这本书,从远古开始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记录,不断往里填充东西,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最早的古代地理人文志。

在《山海经》里,就已经有岷山和昆仑的说法了。

所以昆仑山和岷山自古以来就是这个名字。

而海内昆仑山只是岷山的别称而已,类似于我说哪个去国际上支援的医生是中国的白求恩一样

浮现出一副琳琅满目,仙气飘飘的画面,瑶池上空矗立尖垂巨乳,名为凌云钟乳,色彩瑰丽,下方池水平静如镜。凌云钟乳吸收天地精华,百年方得凝聚一滴圣水。

圣水经过百年过滤,纯洁无瑕,瑶池之水先有圣水炼化,洁净成云,广布天地之间,成为天地之界。亦视为一重天。

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传说三千多年前,西周天子周穆王姬满,曾坐八匹日行三万里的骏马,由京城出发,千里迢迢,沿天山到瑶池与西王母幽会。

当西周天子周穆王和他的卫队来到时,盛装以待的西王母站在瑶池边上,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瑶池如镜,绿草如茵,人们“吹笙鼓簧,中心翱翔”。周穆王将随行带来的大量丝织品和圭、壁等珍贵礼物送给西王母。瑶池“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奇异风光,使周穆王如痴如醉,乐而忘归。

欢乐的日子总是特别短暂,周穆王不得要东归回国了,西王母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这首出自张元济之手的诗,用以与一同奋斗在商务出版社的同仁告别。短短四句,却道尽他终生的信念——以书籍提学识,以教育启民智。这绝非冠冕堂皇的空话,他几乎用尽自己的一生去为之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元济曾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搜集万册古书,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被一颗炮弹将一切毁于一旦。顷刻之间,大火肆虐在商务印书馆中,浓烟密布,纸灰飘舞,万册千年古籍化做没膝高的灰烬……或许在动荡的年代,战争本就就该是频繁之事,可后来日寇的一番话,却足以证明这一切都是早有预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日本人的处心积虑,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1867年,张元济于书香世家出生,从小他便受到学识的熏陶,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望以光宗耀祖。寒窗苦读十几载,十八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高中举人,二十六岁竟又成了进士。后来,他便入了翰林院任职,又任刑部主事。

如此年轻便考的这番功名,在当时已经算是天才。一时之间张元济可谓风光无限,他的仕途一片光明,众人皆觉他将有一番大作为。但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聪慧与通透,张元济轻易便看清,那时的清朝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若再继续腐败发展,终将走向灭亡。

因此,在光绪皇帝单独召见时,张元济毫无保留发表自己对维新变法这一改革的意见。后上奏变法足四十条阐述自己观点,且请求圣旨,望能大力发展实业。谁料就在次日,慈禧太后便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刚满百日便荒唐地落下帷幕。

或许将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又或是寄托在袁世凯和西方列强上本就是个错误,但这一运动终究是前卫的,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的发展。虽有意义,可当时与之相关联的大臣们却遭了殃,张元济更是直接被革除职位,慈禧还表示“永不再用”,至此,张元济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在张元济穷途末路之时,李鸿章不忍他的才华被埋没,为他引荐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一职,主要负责翻译国外优秀作品。在他的管理之下,严复翻译的《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得以顺利出版,这一经济学经典著作得以问世。

无疑,张元济的能力担得上这一份“香饽饽”,只要安稳地做下去,既能够保一家衣食无忧,又能圆他心中育人强国的理念。但时过三年,张元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决然辞去了南洋公学译书院的职务,选择加盟商务印书馆。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只不过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与南洋公学译书院相比可谓云泥之别,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众人的猜测,后来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