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名言的好处
引用名言的好处是:
1、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观点鲜明。
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启迪读者。
3、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在文章中有着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1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2 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4 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5 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文中引用诗句起到以下作用:
1、表达情感:诗歌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学形式,通过引用诗句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强调主题:引用诗句可以突出文章或作品的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丰富语言:诗句通常具有优美的语言形式和鲜明的形象表现力,通过引用诗句可以丰富文章或作品的语言表达。
4、表示尊重:引用诗句也可以表示对诗歌创作和诗人的尊重,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认可和推崇。
5、增强记忆性:诗句通常具有鲜明的语言形式和易于记忆的特点,通过引用诗句可以使文章或作品更易于被读者记住和传播。总的来说,引用诗句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可以起到丰富语言、表达情感、强调主题、表示尊重和增强记忆性等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书戴嵩画牛》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为: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书戴嵩画牛》
作者:北宋文学家苏轼
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
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扩展资料:
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
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
引用古诗的作用有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适当的古诗起到衬托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引“文”入“文”,就是把古诗文的内容穿插在文章中,作为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引内容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既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既可以单句引用,也可以构成排比句存在于文段中。不管哪种方式,只要做到恰当地引用,就可以让你的文章语言与众不同,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诗词中,我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苦闷和痛楚;体味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迈和喜悦;欣赏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就是直接引用,放在了整个第二自然段中,把自己平时积累的诗文佳句,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合成一串排比,如潺潺流水,一泻而下,颇有气势。
古诗: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
引用名言的好处
本文2023-10-16 12:41: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