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为什么会暗恋曹操?蔡文姬到底多有才?
可能现在说起蔡文姬大家想到的都是王者荣耀里的蔡文姬,其实在三国蔡文姬被称为天下第一才女,而且据说还暗恋过曹操。历史上关于蔡文姬的记载是非常少的,但是文姬归汉这个典故还是非常有名的,蔡文姬能直接把几百篇文章都默写出来也足以证明蔡文姬的才华不是续传。曹操也是一个爱才之人,碰到蔡文姬这样的女子又怎么会不心动呢。
历史上有四大美女,还有四大名琴。
大约1800年前,有一个被朝廷通缉的老人,隐居会稽山。
一天,无事,老人把七弦琴拿出来,正弹得兴起,弦断了一根。一个女孩正在隔壁玩耍,她说:第二根弦断了。
老人不以为意,觉得小姑娘只不过是瞎蒙而已。他故意又弄断了一根琴弦,小姑娘又说:第四根弦断了。
弹琴的老人叫蔡邕,东汉末年朝野皆知的名儒泰斗。他弹琴叫焦尾琴,是中国历史四大名琴之一。
隔壁玩耍的女孩是他的长女蔡昭姬,西晋以后为避讳司马昭,史称蔡文姬。蔡文姬当时六岁,《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说的就是这件事。
01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蔡邕在东汉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博学和人才。他家就像图书馆,藏有古书典籍4000多卷。他有两大绝技:书法和弹琴。
五湖四海,凡是有点门道的人,都削尖了脑袋投到他门下做个弟子,学不到真才实学,有个名头镀层金也好。曹操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到了蔡邕门下。
只不过曹操本身不是凡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和蔡邕其实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曹操在蔡府出入的时候,蔡家有女初长成,蔡文姬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她的梦想是嫁一个能安邦定国的大英雄。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但他比蔡文姬大了22岁。蔡文姬一直尊称为曹公。
在真爱面前,年龄从来不是问题。但在曹操和蔡文姬之间,就成了问题。
因为蔡文姬是堂堂蔡邕的女儿,是琴棋诗书无一不通,天下无人不知的才女。
她的婚事,天下人都看着。
她不好随随便便把自己打发给一个大自己22岁,已有家室的小老头子。曹操也不好随随便便去讨这样一个女子去做小妾。
纵然他们自己不在乎,但是天下人热心地帮忙在乎。恰恰曹操又是个自卑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容貌。
后来曹操做了魏王,皇帝成了傀儡,他成了天下的实际掌控者。匈奴有使者来,曹操还是觉得自己长得太磕碜,丢人,就让别人穿上自己的衣服冒充魏王接待使者,自己拿把刀站在座位旁边假装侍卫。
一个有一分自卑的人,在心爱的人面前,就会自卑十分。其实曹操很好色,尤其喜欢把有夫之妇弄上自己的床。
讨伐张绣的时候,张绣本来已经投降,曹操非得要去勾搭他叔父的小妾。结果把张绣气得半夜三更带兵要来杀曹操,最终曹操最钟爱的大儿子曹昂、得力大将典韦惨死。
曹操并没有吸取教训,以后见到谁家有好看的小媳妇儿,他都照睡不误。
但就是这样一个曹操,自始至终对蔡文姬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和礼节。因为蔡文姬对他来说,不是简单的色,而是一生的爱。
就这样,曹操和蔡文姬两个人,谁都不好说,也不敢说。
他们一生,注定错过了。
02
第一次送心爱的女人上花轿
读书人都有读书人的骨气和毛病。蔡邕就是这样。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大气都不敢出。但蔡邕不仅敢喘大气,还敢大声说刻薄的话。
一天,皇帝问蔡邕,朕的江山社稷,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啊?
蔡邕回答说,是因为有一群公鸡变成了母鸡,在陛下周围作妖。
宦官们找了个理由要杀他。求情的人太多,就关进了大牢。后来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的蔡邕带着一对儿女逃到了会稽山。
一天,一个农妇正在煮饭。蔡邕听到柴在灶膛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
蔡邕跑过去,把正在烧的柴拖出来,找来一盆水浇灭了,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可惜,可惜!
农妇一家,觉得遇到了神经病。
蔡邕把烧了一半的木柴拿回家,经过一番劈砍、打磨、雕琢,做成了一把七弦古琴。弹出来的曲子,有如天籁。原来那不是普通的木柴,而是质地很好的梧桐树。
因为琴的尾部残留有烧焦的痕迹,因此叫做焦尾琴,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神器,像江湖兵器谱上的小李飞刀,无人不晓。
也正是这把琴,后来陪伴蔡文姬走过了黄河,走过了草原,走过了大漠,走过了漫长的一生。
还是这把琴,它弹出的曲调,成了萦绕在曹操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情歌。
它也是蔡文姬后半生关于父亲、关于幸福、关于回忆的唯一实实在在能够触及的东西。
世事风云变幻。董卓控制了皇帝,把持了朝政。曹操逃出了洛阳,在青州偷偷练兵,准备造反。
董卓摆出求贤若渴的样子。而天下最大的才,当然是蔡邕。
蔡邕不肯出山,董卓就以灭他九族相要挟。蔡邕只好把妻儿和4000多卷藏书留在老家,独自一个人去见董卓。
蔡文姬可能想不到,自己和父亲这一别,就是永诀。
三天之内,董卓将他连升三级,平步青云。
得到了父亲,董卓还要得到女儿。他逼迫蔡邕将蔡文姬嫁给自己。
蔡邕没办法,只好派了个人给曹操送信,让他帮忙。
信上说,让曹操赶紧给蔡文姬找个婆家,实在没有合适的人,就这个送信的人也可以。
接到信,曹操首先在脑海里浮现的是自己在蔡府时,蔡文姬弹琴、写字、读书、作诗的样子。
其实,他觉得,自己就是不错的人选。
此时的他,手握重兵,起码有能力护她周全。
曹操去蔡府老宅找蔡文姬。蔡文姬欢呼雀跃,拉着曹操去听自己新谱的琴曲。
那首曲子叫《二月》,从她的手下,从焦尾琴上弹出来,春意盎然,曹操醉了。
蔡文姬请曹操也弹一曲,他的琴声里有千军万马,有万里江山,有战鼓铮铮,有号角齐鸣,蔡文姬也听得醉了。
曹操说明来意,并指着站在不远处的那个送信的人介绍说,他叫卫宁,是名将卫青的后人,也是你父亲的学生。出身显赫,年轻有为。你看合适吗?
此时的蔡文姬心里有怨。她怨曹操,不明白自己的一颗心;她更怨曹操,将一个陌生的男子介绍给自己。
但出自少女特有的反叛和倔强,她只是赌气一样冷冷地说:一切全凭曹公安排。
曹操的心抽了一下,很疼。他在想,果然啊,你答应了啊。
他也赌气一样很开心地说:那就好,那就好。
曹操开始着手准备蔡文姬的婚事。一切从速,但不能从简。
他派兵截杀了董卓迎亲的队伍,自己掏腰包筹备丰厚的嫁妆,亲自挑选精兵护送蔡文姬出嫁。
曹操第一次,将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了花轿,嫁给了别人。
此时的蔡文姬,16岁,二八妙龄。
此时的曹操可能不会想到,同样是蔡文姬,同样的事情,自己还会做第二次。
03
12年的思念
风云再变幻。
京城,董卓被杀,蔡邕受到牵连,也被杀。丈夫卫宁本来就体弱多病,随后也去世了。
丧父和丧夫,同时降临在了这个柔弱的女子头上。
结婚以后,蔡文姬一直没能生下孩子,已经引起了婆婆的不满。现在更是坚信是蔡文姬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她要杀死蔡文姬,为儿子陪葬。
蔡文姬偷偷逃回了娘家。但这并没有摆脱等待着她的厄运。
匈奴南下,趁火打劫。遇到粮食、牲畜,就抢;遇到男人就杀,把人头挂在马头两边;遇到女人,就掳回去做奴隶,生儿育女。
蔡文姬和许多女人一起,被绳索捆绑着双手,连成一串一串,押送着离开中原,趟过黄河,走入草原,走进大漠。
一路上,身边的女人一次又一次被轮奸,一个又一个病死、饿死、冻死。
后来蔡文姬在《悲愤诗》里这样描述这段经历: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但蔡文姬逃过一劫。因为她是蔡文姬。
即使野蛮如匈奴,他们也知道蔡邕,知道焦尾琴,更知道蔡文姬。匈奴士兵将抓住蔡文姬的消息一级一级报上去,直到单于。
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名声,还有她如生命一样珍爱随身携带的焦尾琴,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没有人敢随便动她,直到被送进左贤王,未来单于继承人的大帐里。
在随后的12年里,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在这12年里,曹操做了丞相,成了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控制了中国一半的疆土。
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需要有个心爱的女人来分享这份荣耀。
他没有忘记蔡文姬。
04
如果她不是蔡文姬
人老了,容易怀旧。有了万里江山,需要和心爱的人分享。
年近花甲的曹操,决定要把蔡文姬接回中原。
当然,他有非常正当的理由,他说自己和蔡邕关系好,同情他没有子嗣,所以要把蔡文姬接回来。
当真是这样吗?
那可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战乱年代,断子绝孙的千千万万,他为何偏偏如此在意蔡家?
只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心里忘不了蔡文姬。
曹操派使者,带着无数的金银珠宝,去接蔡文姬。临行前,他再三叮嘱,要不惜一切代价。
和蔡文姬一起被匈奴掳走的女人千千万,只要她们还活着一天,就日日夜夜盼着能够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但无一例外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除了蔡文姬。
接她回家的使臣就在大帐外,等她启程。虽然这一刻,她曾经无数次盼望,但真等到了,她又很纠结。
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里已经是她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她跪在单于的面前,苦苦哀求,能否让她把孩子带回中原,哪怕是带走一个也可以。
单于冷冷地告诉她绝对不可能。
她能够不回去吗?也绝对不可能。
因为她不止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还是蔡文姬,名满天下的才女,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即使她自己不走,匈奴赶也要把她赶回去,汉朝抢也把她抢回去。
接回她,是大汉朝的颜面。而匈奴必须给这个面子,除非愿意打仗。
如果她不是蔡文姬,她也许会像其他被掳走的女人一样,终老在大漠之中,就不用承受和亲生骨肉的分离。
但她是蔡文姬,就没有自主的权利。她这一生,命运压根就没给过她自主选择的机会。
05
再送心爱的女人上花轿
曹操又见到了蔡文姬。
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参观自己修建的铜雀台。第二件事就是再为她找个男人。
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近六十,贵为丞相,马上就要被封为魏王。
此时的蔡文姬已经年近不惑,经历了两次婚姻,在遥远的匈奴有两个儿子。
在曹操的余生里,他可以天天和蔡文姬相见,但两个人的距离也从来不曾如此遥远。
他俩永远没有可能了。
曹操能做的,就是再一次亲自出马,为蔡文姬找个可靠的男人。
人选很快锁定。他叫董祀,一个小小的屯田都尉,丧妻,无子。最重要的是人木讷、老实。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董祀都配不上蔡文姬。两人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强行促成的。
董祀完全是屈服于曹操的权威。而蔡文姬则恐怕和当时嫁给卫宁的心境一样,全凭曹公安排。
曹操的目的也很简单,故意找个配不上蔡文姬的人,那样能让她少受些委屈。毕竟在1800年前,一个人老珠黄,有过几次婚姻的女人,即使她是蔡文姬,恐怕也难不受人嫌弃。
董祀刚好不会嫌弃蔡文姬。他没有那个资格,也没那个胆量。
只有这样,曹操才能放心。
06
爱、痴、怨、念
回到中原的蔡文姬继承父亲的志向,开始修史,整理典籍。
她回到蔡家老屋,想再看看父亲的藏书。然而,她只看到一片荒草地,连断壁残垣都没有了。
当地的老人告诉她,军队将所有的书籍都当柴禾烧了,煮饭吃了。只有一位私塾先生从火堆里抢回了两块残缺的竹简。
后来蔡文姬找到这位私塾先生,两块残片上分别是《离骚》和《论语》上的一句话。
4000多卷藏书,付之一炬,就剩了这么两句话。
在曹操的要求下,蔡文姬凭借自己的记忆,默写还原了400多篇。
本来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也不错。但偏偏命运喜欢开玩笑。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了死罪,做出判罚的正是曹操本人。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外面下着大雪。蔡文姬披散着头发,穿着单衣,赤着脚,迎着风,走在雪地里。她来到曹丞相府门外,跪在雪地里,求曹操见她。
曹操对参加宴会的文武百官说: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就在门外,我今天让你们见识见识当今天下第一才女。
蔡文姬跪在曹操面前,求他饶董祀一命。她哀婉凄楚地讲述这么多年自己所遭受的苦楚和磨难,陈述自己对拥有平静生活的渴望,乞求曹操成全她,让她安安静静度过余生。史书这样记载蔡文姬的话: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蔡文姬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当然也打动了曹操。
曹操说:你实在是值得同情。只是董祀定罪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如何是好?
蔡文姬回答说:曹公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的宝马,曹公的军营里有成千上万的勇士。您何必吝惜一人一骑,去把文书追回来,救一个人活生生的性命呢?
曹操立马派人追回了文书,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董祀犯了什么罪,历史上没有记载。曹操为什么判了他死刑,又赦免他,却值得深究。
事实上,曹操是一个军令如山,说一不二的人。
虽然赦免董祀,好像是百官乞求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蔡文姬。说不定从一开始,这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中。
他不仅立即赦免了董祀,还第一时间让人拿来了头巾、鞋袜和衣衫,让蔡文姬穿上。
怜惜之意,不减当年。
而蔡文姬去求曹操的场景,也是意味深长。
闻名天下的才女,蓬头散发、赤脚薄衫,走在寒冷的冬天里,跪在漫天的大雪中,跪在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前,述说儿女情长,凄楚哀婉。
这个画面怎么看都不成体统。但实实在在发生了,而且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仔细揣摩,那可不仅仅是一场为了感动大家的苦情戏,而是另有原因。
蔡文姬这么做,是故意做给曹操看的。她怨曹操,怨曹操两次亲手将自己送上花轿,嫁给了别人。
她要告诉曹操,自己这一生的遭遇,都是他造成的。因为当初只要他一句话,她一生的轨迹就会因此而改变。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人生没有如果。她要报复。而她报复的方法就是伤害自己。因为曹操会心疼。这当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近花甲,蔡文姬年近不惑。
几十年,两人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生死离别;看淡了世事变迁,风云变幻。唯独都没有放下彼此内心的爱、痴、怨、念。
董祀犯下死罪之后,蔡文姬写下了《悲愤诗》。
董祀被赦免以后,继续和蔡文姬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蔡文姬因为思念自己在匈奴的两个儿子,写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从此,历史上再无对蔡文姬的记载。
曹操在弥留之际,曾对蔡文姬有过评价:昭姬做事,大气完美;昭姬作文,不让古人;昭姬弹琴,天籁之音;昭姬做人,明理合伦。
这确实能够准确评价蔡文姬的一生,但只流于表面。
传说,后来她和董祀带着女儿隐居到了深山里,山上有漫山遍野的枫树。
深秋过后,寒风肆虐呼号,残阳如血,红叶也如血,交相辉映,美得让人心疼,就如蔡文姬的一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如果,乱世是男子造就英雄梦的机遇,那么,乱世于女子而言,就是无法逃离的灾难。
出生在汉末三国动荡战乱时期的蔡琰,就是命运多灾多难的代表人物。
蔡琰,字文姬,后世惯称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邕作为当时誉满洛阳的大才子,除通史学,还善于书法,精于音律。
相传蔡邕出外游玩时,看到一老妇人在用木头生火做饭。闻到放入火中的木头散发独特的香气,以蔡邕对乐器的熟知,便知这是一块做乐器的好木头。
于是不顾已燃起的火,徒手取木。开始老妇人很生气,但听了蔡邕的解释,就慷慨的把木头送给了蔡邕。
后来,由木头做成的琴,果然音色婉转动听,与众不同。
这便是有名的焦尾琴的由来。
而蔡文姬如每一位子承父学的儿女一样,自小便深受其父影响。
史书曾记载蔡文姬辨琴的故事,一日,蔡邕在家中弹琴,忽然弹断一根弦。
此时蔡文姬刚好经过,在房门外说"可是第二根",听到问话的蔡邕仅当女儿碰巧答对。于是,为了验证,又故意弹断了一根,蔡文姬答"是第四根"。
由此可以看出,蔡文姬自小便精通音律。
其父蔡邕承继遗风,本无意官场,天性洒脱,专注于闭门读书。
可以说给蔡文姬营造了书香门第的氛围,然蔡文姬也不负父望,饱读诗书,才思敏捷。
在如此家庭长大的蔡文姬本以为会此生与诗书为伴,音律为友,现世安稳。
不曾想被一个人改变了人生轨迹,这个人就是在貂蝉的故事中,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司徒王允。
王允因蔡邕被董卓重用过,并很受董卓赏识,具有有很高的威望。又恰巧在王允提及董卓时,蔡邕有悲伤之色。
于是心胸狭窄的在杀过董卓后又处死了蔡邕,此时,蔡邕的史事还未修撰完成。
蔡文姬十六岁嫁于河东子弟卫仲道,与其举案齐眉,不料一年后,卫仲道因病去世,没有子嗣的文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
父亲被王允定罪关押时,董卓的胡骑散队正在长安烧杀抢掠。
在叩响蔡府大门日,蔡文姬正在闺房之中,胡骑抢完家财,回头看到貌美的蔡文姬。便野蛮的抢了蔡文姬,直奔边塞的匈奴镇地。
一路向南的马车上,满腹才学,心思敏感的蔡文姬,忐忑不安的心里充满恐惧与无助。
她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此刻,途中扬起的风沙吹乱她的思绪,前进的车轮碾压她的灵魂,无声的眼泪抽离她的激情。
她如行尸走肉般进入匈奴的领地,被献给左贤王,好在左贤王待她不错。
她为其生育两子,自此,一入胡地十二载。
直至,曹操统一北方,因曾与蔡邕有过"管鲍之好",顺时想起了蔡文姬。
几番打听下来,得知蔡文姬在胡地,便派人以重金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文姬虽对胡地无所留恋,但对于已育下的两子却是万般不舍。
说不定此去便再无相见日,此别便是诀别。
但蔡文姬胡地十二载的忍辱负重,苟且存活的目的就是回家乡。
古今注重落叶归根,要死,也要身埋故乡土。
思虑纠结几欲肝肠寸断,蔡文姬最终还是决定回中原。
可是回到中原就真的能找回昨日之前的温馨的家吗?残酷的现实告诉这个极度渴望归家的女子,并没有。蔡文姬回到家中,只看到皑皑白骨,至亲的人早已不复存在,家也荡然无存。
心力交瘁的蔡文姬百感交集,千焦百虑,无所依靠。
此时,曹操出面为蔡文姬定下一门与才子董祀的婚事,这桩婚事是典型的姐弟恋。归汉的蔡文姬已两度嫁人,生有两子,已35岁,而董祀仅20出头,风流倜傥。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想象婚后的蔡文姬的幸福指数,恐怕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
因十二载的胡地风沙早已吹皱蔡文姬的皮肤,十二载的思家忧国势必苍老了蔡文姬的心,就是这样一个内心与外貌都青春不在的人,怎会讨董祀的欢心。
所以,婚后不久,董祀便犯下罪过,曹操扬言早处于死刑。
生活刚稳定的蔡文姬,听此消息,顿时泪流不止,悲痛万分。董祀虽没有那么在意她,但于情于理董祀是她除却远隔千里的两子外,唯一的依靠和亲人。
她便披头散发,心急火燎的去寻曹操,求曹操放过董祀。
而此刻的曹操正好抓住机会,他当初接蔡文姬归汉绝不仅仅只是念及与蔡邕的情分。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为,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般臭名昭著的话的曹操,只是想找一个精通修史之人,能够框正他些许形象。
一代文史学家蔡邕即已不在,那就寻其女蔡文姬。
而迫于形式的蔡文姬这时有求于他,也没有了推辞的理由。于是乎,一口气,默写下家中曾有过的古籍400余篇,且一字不错。
曹操也假意卖了蔡文姬这个人情,果断放了董祀,重归家的董祀,也明白了妻子的苦心。从此,也就不再冷落蔡文姬,两人不久便过上了和谐的隐居生活。
在此之前,蔡文姬写下《悲愤诗》两首,一是五言 体,一是骚体。此诗贡献之大,后来的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都被影响。
而蔡文姬作了《胡笳十八拍》更是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派》是古乐府琴曲歌辞,共一千二百九十七个字。
写尽蔡文姬一生的坎坷动荡和心酸悲苦,是那个时代的实录也是蔡文姬悲惨遭遇的见证。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都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蔡文姬作为在深夜里痛哭,在人生中坚强的绝世才女,她的坚毅无人能比。
如今,蔡文姬已距离我们有千年之久,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戏剧或话剧。清楚的看到那个穿越千年历史的不朽灵魂,驻足于我们的生活。
这位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为什么会在众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那是因为她的存在意义,已远超她的时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如果悲剧人生只是为了造就旷世奇才蔡文姬,我们宁愿她平安喜乐。
然而,事实是蔡文姬就是蔡文姬,独一无二的蔡文姬。命运赋予她颠沛流离的一生,让她经历多少心上留痕的日子。
仅此让她的才学得以在《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施展,留给世人绝世名篇,世代回味。
如今,蔡文姬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她名字本身的意义。蔡文姬创造了悲剧形象,她在中国历史中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不可替代,自始至终。
古代著名的才女还有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关于古代四大才女的人选与顺序,流行三种说法:一是蔡文姬为首,依次是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者班昭;二是卓文君为首,依次是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三是还是卓文君为首,依次是班昭、蔡文姬、李清照。
扩展资料:
可以和李清照媲美的古代才女:
1、李清照算是“古代四大才女”中名气最大的,宋朝的词是历史的最高峰,而李清照能够在这人才济济的宋朝脱颖而出,其才华可见一斑。李清照被后人定下的标签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豪放派的诗词也同样冠绝一时。
2、卓文君几乎是个完美的女性,长相貌美,才华横溢,与丈夫司马相如拥有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精通音律,善弹琴,才华最突出的是诗、画两方面,可惜的是其画作并未流传下来,但留下的诗却不少,如:《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等。
3、蔡琰,字文姬,出生于书香家庭,曾全凭记忆默写了400余篇古典书籍,使曹操心悦诚服。蔡文姬不仅满腹经纶,更是博学多才,其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皆颇有造诣,尤其是文学方面。蔡文姬曾留下《蔡文姬集》一卷,不过可惜的是大多已经失传,如今只能看到《悲愤诗》二首。
4、上官婉儿的才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治,二是:文采。上官婉儿的政治才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仅以女性的角度来说,绝对要上前5名,不然也不会有“巾帼宰相”的名号。文采方面能在唐朝这个大环境下脱颖而出,其文采可想而知。
5、班昭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女史学界、文学家,后人熟知的《汉书》就是由她和她哥哥共同完成,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她的才华。她其代表作除了《汉书》,还有《东征赋》、《女诫》。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蔡琰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生卒年不详。她博学多才,好文辞,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丧夫。董卓作乱时被其部将虏至长安,后于兴平二年(195)又为南匈奴虏归左贤王,居南匈奴12年,生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念蔡邕无后,遂遣使者以金璧赎归,再嫁屯田都尉董祀。蔡琰作品今存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各一篇,以及《胡笳十八拍》。在五言《悲愤诗》里,她备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悲惨遭遇,字里行间贯穿着强烈的悲愤之情,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其余二篇,后人多以为托名之作。 蔡邕(132~192),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蔡邕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132~192),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蔡邕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
蔡琰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入据洛阳,她起先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在兴平二年(195)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中度过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赎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后,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忆缮写亡父作品400余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愤诗》及骚体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颇不相合,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见于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后语》,不载于《后汉书》,在文体上同当时作品距离较远,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也是后人伪托的。
蔡邕曾著诗、赋、碑、诔、铭等共 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为知名。据赋序说,延熹二年秋,他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时,有感于宦官擅权,大兴宫苑,“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又有感于当时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惨死,心中愤愤不平,因此写了这篇赋,借途中所遇古迹,陈古刺今。赋中“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粃而无粒”等句,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历来用于歌功颂德的汉赋中,这样的思想内容是难能可贵的。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郭林宗碑》最有名,其余多为谀墓之作。又曾著《汉史》未成。另外,蔡邕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甚大。《隋书·经籍志》有《蔡邕集》12卷(梁20卷,录1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古琴演奏家,今河南杞县人。
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后这些石碑由于动乱,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则云:“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并成为他的好友。
桓帝时十常侍闻蔡邕善鼓琴,就诏之入京,行到偃师,蔡邕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与世人交往。
灵帝时,蔡邕被拜为郎中,后升议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后在江浙一带流浪达十二年之久。董卓专权之后,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被诛后,蔡被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怜惜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后终死于狱中。后人称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
附加:蔡琰的作品
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何〈�喜〉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
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
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
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
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
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
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
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
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
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
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
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
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
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
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
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
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
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
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
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
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
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
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
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
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
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
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
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
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
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
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
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
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
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
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
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
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
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
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
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
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
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
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
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
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
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
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
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
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
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
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
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
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
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
怀忧终年岁。
--------------------------------------------------------------------------------
悲愤诗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羗蛮。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冖=宀}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冖=宀}{冥冖=宀}。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曹操不会无缘无故重金赎回蔡文姬!
有人说曹操想起了年少美貌的蔡文姬形象,又有文采,曹操是有所图谋而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赎回来之后发现蔡文姬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了,于是曹操就没有了兴趣,随便找了一个负责屯田的小官董祀(所谓的种田老汉),强迫蔡文姬嫁给了他。
其实这些都是杜撰,和曹操本人行事作风是格格不入的。至于为何将蔡文姬赎回来,绝对是超脱众人认知的友情,最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友情。看一看如下记载:
1、十二月,行自谯过梁,遣使以太牢祀故汉太尉桥玄。
2、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第一则记载说,公元225年12月,魏文帝曹丕路过“梁”这个地方,派遣使者用“太牢”(帝王祭祀标准)祭祀已经去世的东汉太尉乔玄(又做桥玄)。为何曹丕要以这么高规格的太牢祭祀乔玄?
那么第二则记载就直接说明了曹丕为何高规格祭祀乔玄了,浪荡子曹操不务正业,只有梁国的乔玄、南阳何颙非常看重曹操,并告诉曹操“天下将要大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只有曹操你了”。其后,应该是在乔玄等人的推荐之下,曹操得以迅速上位(包含家族因素),为曹操打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乔玄对曹操的崛起绝对是非常关键性的政治人物,不然后世魏文帝曹丕会用帝王的祭祀来祭奠他。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乔玄和曹操关系这么铁,和蔡文姬有啥关系呐?曹操和蔡文姬真的有关系,其实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关系,而且关系相当的密切。
乔玄先提拔蔡邕为自己的掾属,也即蔡邕是乔玄的秘书,而且得到乔玄的大力提拔,很快做到议郎,与卢植、韩说等编写《东观汉记》。这期间和曹操有没有交集不得而知。
后曹操到洛阳做官之后和蔡邕来往密切,并且非常了解蔡文姬。之所以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能谈得来并非是什么忘年交,而是早就是政治上的盟友,蔡文姬父亲应该在政治上多次帮助过曹操,交情匪浅(此事只能透过记载来推测,都是乔玄推荐提拔的缘故)。
从另外一个记载来看,蔡文姬一个女子能够将自己犯了死罪的丈夫董祀在曹操手下轻易救下来,可见曹操还是十分念及蔡文姬父亲的旧情(政治上提拔帮助之情)的。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设若东汉末年一个犯了死罪的中下级官员的妻子,如何得以进入曹操的丞相府?而且曹操还接见了她?并且赦免了蔡文姬丈夫的罪?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直接得出蔡文姬在曹操眼中是以故人之女的资格才得以得到这样的政治优待。
通过以上历史记载的综合分析,曹操赎回蔡文姬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和曹操很早就相识,乔玄和蔡邕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助力非常之大,政治提拔和同盟是曹操赎回蔡文姬的主要原因。第二,蔡邕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家,在治史方面应该是****,而蔡文姬耳濡目染,当时应该就继承她父亲的志向,对当时东汉治史有相当的帮助。
曹操因个人原因和国家原因相互结合的情况下,这才赎回蔡文姬,绝对没有什么因为美色的怀念之意。
蔡文姬的社会关系如何的?
蔡文姬父亲蔡邕家族在陈留是响当当的大家族。蔡邕的祖父、父亲都是新蔡县令,叔父蔡质是汉灵帝时期的卫尉,而蔡邕在乔玄的支持下也迅速的进入东汉中央政府担任议郎。
蔡邕在董卓把控政权时,以灭三族为由强迫他出任职务,三天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等职务,授予巴蜀太守,留在中央担任侍中,名操一时。董卓非常尊敬他,董卓的手下尊称他为“尚父”。董卓死后,因为他谈论董卓时表现出哀伤,被王允下狱,不久死于狱中。
蔡邕有两个女儿,第一个女儿是蔡文姬,原名蔡琰,本字昭姬。先嫁给卫仲道为妻,卫仲道是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家族的后人,结婚不久病死,没有后代;后蔡文姬被劫掠到南匈奴,为左贤王妻子(存疑),育有两子;曹操赎回蔡文姬之后,嫁给同乡董祀。
蔡邕第二个女儿蔡氏,没有蔡文姬出名,但是她的后代名声却比蔡文姬的名声大。她是曹魏上党太守羊衜(dao)的继任妻子,存活下一子一女,个个是曹魏乃至西晋时期的大名人。
蔡文姬姐妹的女儿是羊徽瑜,也就是蔡文姬的外甥女。她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司马炎称帝之后,尊她为景皇后,又称弘训太后。
蔡文姬姐妹的儿子,也即是蔡文姬的外甥,则是大名鼎鼎的曹魏至西晋初年的名将羊祜。
看一看蔡文姬后期的社会关系,绝对是响当当的豪华家族了,后世西晋司马衷羊献容皇后也出自泰山羊氏家族。
蔡文姬的丈夫是种田老汉吗?
蔡文姬虽然是一个结过两次婚的中年妇女,但是她的姐妹是当时的上党太守羊衜,泰山羊氏是一个大家族,在曹魏做官的人非常之多。况且,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的友情很深,怎么可能将蔡文姬嫁给一个种田老汉呐?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曹操为蔡文姬选择丈夫还是考虑蔡文姬个人的,董祀是陈留人,和蔡文姬是同乡,两个人应该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窃以为,董祀和蔡文姬的年龄要么相仿,要么比董祀比蔡文姬还要小。因为史书中对董祀的记载非常之少。
董祀的职位是屯田校尉,是一个600石的官员,是负责一方军事、屯田和当地行政的中下级官员。屯田校尉在后来改为县令这一职务,说他是种田老汉是和历史不符合的。
蔡文姬对董祀的感情很深,不然不会如此去救自己的丈夫,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蔡文姬为丈夫求情时,头发散乱,光着脚,见到曹操就叩头请罪。如果蔡文姬夫妻感情不好,蔡文姬自然可以不管不顾的。曹操也不会无缘无故放了蔡文姬的丈夫,他要求蔡文姬找到她父亲的藏书,贡献给国家。蔡文姬知道父亲的藏书已经丢失,凭着自己的记忆要默写400卷古书献给曹操当权的当时东汉政府。
其实蔡文姬父亲的藏书有10000多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给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家中只留下4000多卷,蔡文姬默写出了其中十分之一的书籍。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也是一个史学家,著有《英雄记》一书,虽然比不上《三国志》出名,但也是难的的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了。
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蔡文姬作品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
五言体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骚体《悲愤诗》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表达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
音乐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书法
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
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 默写古籍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文姬归汉
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便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文姬归汉”的故事。
后来,这个故事又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得以广泛流传。诸如: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历史剧等,均曾取材于此。
辨琴
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环形山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颁布了这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总体评价
东汉末 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 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 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名人评价
范晔: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徐钧: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蔡文姬为什么会暗恋曹操?蔡文姬到底多有才?
本文2023-10-16 13:32: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