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汉字书写多为毛笔(至今还用)日本文字从中国由流入,他们是不是也使用毛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历史上,中国汉字书写多为毛笔(至今还用)日本文字从中国由流入,他们是不是也使用毛笔?,第1张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汉字的奇迹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是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龢埃及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目前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这现象难道不是很奇特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这话并不过分。我还想说,汉字是一个奇迹!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据大陆语言学家周有光的研究,人类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闪米特字母。但是,这种字母也不是他们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最初是象形图书形状,后来由于书写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制而演变成钉头的样子。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现在三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大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除此之外,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汉字的这种功能从人类的语言史上,特别是从非拼音文字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汉字的发展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画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

  关于Unicode

  由于各国国家标准字集所收的汉字字数、常用字的差异,虽然象中国两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类似,转换后阅读并不成问题,但是这种编码转换的混乱关系,对文字交流始终是一种障碍。因此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和文字工作者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韩(CJK)汉字的Unicode 汉字标准ISO 106461。 Unicode是完全双字节表示的多国文字编码体系,编码空间0x0000-0xFFFF。 ISO 106461汉字标准使用编码0x4E00-9FA5,共包含20902个汉字。其中: 大陆(S)提出的汉字17124个,台湾(T)提出的汉字17258个; S与T的并集,即中国(C)提出的汉字为20158个。 日本(J)提出的汉字为12157个,中国未提出的690个(Ja); 韩国(K)提出的汉字为7477个,其中中国未提出的90个(Ka); Ja与Ka并集共744字。 支持Unicode编码的相关电脑系统软件,如Unix, 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于Unicode的ASCII码是用双字节编码(即一般电脑系统中的单字节ASCII码前加 0x00),同时其汉字编码与各国的现有编码也不兼容,造成现有的软件和数据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软件系统的用户并不多,大多数只将它此作为一个国际语言编码标准来使用。

  汉字字体

  目前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等。

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的字形创造的文字。

平假名是由中国汉字中的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则是由楷书的偏旁演变而来。

日文中的汉字除了从中国传入的之外,还有许多是自创词,(近现代很多汉字词汇都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像 榊(读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树;辻(读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等等这些都属于日语的自创词,不属于中国汉字。

请参考。

在古代时期,最初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所以最初有关于日本使用文字的记录,并不是日本人所写,而是中国人所写。当时在三国时期,魏国就派了大使曹魏,去了日本,当时日本称之为倭国,正是因为这次出行,曹魏把大量的汉字还有汉文记叙的方法传到了日本,当时关于一些汉字的学习方法就在日本流传起来。

具体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并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当时考古学家在一个墓葬中发掘出来了,西汉时制造的一个文镜,上面有记载着倭国没有文字,只有刻木结绳。当时为了佛教的传播,在传播佛教的同时汉字也随着传入到了日本。大概在汉魏晋时代,日本开始使用了汉字。

最初的在公元四世纪,一位学者王仁到了日本,他类似于当了日本朝廷的宫廷教师。很多人都向他学习汉字,而他也是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和《千字文》,带去了日本。这个记载才是,日本正式学习汉字的开端。

当时在公元六世纪,日本朝廷里面的大臣,汉语水平还不够,同时朝中大臣的文化水平也是非常低,善于学问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到了后来,关于汉字标记日本语音和记事的方法,在日本流行的起来。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朝前期,这两个时代,日本的统治者极力的效仿中国文化,大力支持吸收中国文化知识。而到了天智天皇,也就是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也派遣了很多去中国学习知识的人,去交流文化,这种人称之为遣唐使,中国也派了一些人去日本,比如说鉴真。日本当时也效仿中国建立一些学问制度,随后汉字才在日本大力的发展起来。

关于日本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汉字的并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但是在汉朝,在三国时期,有了对于日本文字的记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

刚去日本网站上查阅了一下资料

1,日本古代有汉字,是中国经过朝鲜再传入日本的。

2,这些经朝鲜传入汉字的发音跟古代中文不一样,具体我会在后面讲

古代日本大部分的汉字有三种读音

第一种是当时的日语读音(注:和现代日语发音是不一样的哦)

第二种是吴音(是古代咱们中国南方的读音然后经过朝鲜传入日本的发音)

第三种是唐音/宋音(这是没有经过朝鲜而直接传入日本的发音)

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知道第一种读音就可以了,不要求会写,因为老百姓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

对于文化人来说,要熟知第一种和第三种读音,第一种是必须会写的(这是废话),第三种没有强行要求。

对于高层贵族来说,这三种都要会,特别是第二种,虽然很难也没有几个人能掌握,但是贵族公卿们不会的话非常丢面子。

怎么样?懂了吗?

其实,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至今在日语中也有不少的汉字,就连现在他们传统的文化中,还是可以看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其实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

经过考古学家们对历史古物的研究,在大概战国末年到汉朝初的时候,中国文化便已经开始向日本传播了,在日本的许多地方曾经发现了形状十分似中国古钟的日本古董,出土了许多代表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古物,这便表明中国文化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自然而然汉字肯定也会在日本得到发展。

所以我认为汉字传到日本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说不定也有可能在此之前,而且曾经有一枚刻有汉字的金印章在日本的福冈县出土,据说这个是在东汉时期,日本使者到中国来朝贡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赐给位使者的金印章,所以我认为至少在此之前,汉字肯定是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

尤其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当时不仅仅是日本,周围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派使者前来中国学习,不仅仅是汉字,我们的服饰,书法,围棋等等许多东西都被他们借鉴去了,日本当时皇宫和中国建的构造都大致相同。

但是曾经有一次,中国的汉字地位在日本得到了威胁,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疯狂地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日本政府被美国所控制,美国要求日本进行一些改造,要废除汉字原因是汉字太难学了,日本人如果坚持汉字的话,是无法接受好的教育的,所以就想要让他们使用更为简单的拼音。

这样可以更容易操控他们的思想,他们之间来往的内容也比较容易把控,因为日本人之间来往的书信美国人看不懂,但是美国人的要求被日本政府强烈地拒绝了,他们认为汉字是日本文化的根基,绝对不能废除除汉字。

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有一本中国古籍上就记载到中国日本人已经来到中国了,我认为这个时候就极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了汉字,但是我觉得在日本人派使者来到中国的汉朝,我认为就很有可能已经学习使用汉语了。

汉字文化圈,影响之广,不亚于现行世界通行语言英语。我国汉字对周边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影响过程,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这一点不似英语的推广过程,伴随着殖民与血腥。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日本、韩国,二者对于汉字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日本护照封面至今使用秦朝小篆,而韩国废除汉字却丢了传统。小编为何这么说?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又是什么?日本护照封面为何使用秦朝小篆?

其实,日本护照封面使用秦朝小篆,那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众所周知,日本自唐朝开始一直学习中国,方方面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护照封面那几个字,在我国传统书法文化中那是标题书写的标准用法。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卷首的几个字就是秦朝小篆。在一些碑刻中,也是这一惯例。其实,将小篆当作官方正规统一书体,正是源于秦朝。

秦朝小篆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体,自汉唐以降,都是以小篆作为标题书写统一字体。此后,宋元明清都是沿袭这一惯例。时至今日,由于中国大多数人对于小篆的辨识度太高,加之小篆观赏性大于实用性,所以在正规文件或者统一标题格式都是使用宋体。然而,日本继承了中国这一传统,尤其是护照代表的是一国之颜面,需要体现本国传统。因而,日本就将护照封面的标题使用秦朝小篆。

反观韩国对待汉字的态度,与日本那是截然相反,一锤子买卖把汉字给废除了。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韩国的一些珍贵古籍都是用汉字写的。所以,韩国文化专家在研究本国文化,又不得不学习汉语。韩国这么一捯饬,导致韩国年青一代对于本国文化基本上处于断层的尴尬状态。虽说汉语可译作韩语,但是想要了解韩国文化的精髓,就不得不学习汉语。

所以,韩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狠心废除汉字,另一方面又竭力学习汉语。一来二去,韩国废除汉字多年后,丢弃了传统。最为尴尬的就是,韩国身份证上的名字后头必须带一个汉语名字。这是为何?汉语与汉语的音调大多数是相通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就必须这样做。

日本与韩国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日本学者乃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研究本国文化,相比之下韩国想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韩国废除汉字多年,确实是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不可丢,这是一个民族信仰所在。韩国废除汉字之初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体现文化独立性,可是动作过于猛烈,以至于导致文化断层严重,丢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中国汉字书写多为毛笔(至今还用)日本文字从中国由流入,他们是不是也使用毛笔?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