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盗墓会是何下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在古代盗墓会是何下场?,第1张

近年来,盗墓小说火遍大江南北。在中国,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盗墓者的产生与墓葬的兴起几乎是同步的。从有墓葬文化的那一天起,盗墓者和盗墓文化也随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那些数以万计的陵墓,这些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全世界都排在了第一位。

历史上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距今约 3600 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汤冢,在距今约2700年的西周时期即被盗。在《庄 子 》一 书 中有一 则大 儒 小儒合伙盗墓 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 秋·安 死 》 中一云: “ 宋 未 亡 而 东 家和 ,齐 未 亡 而庄 公 家 相”,从春秋时期的古籍中已经能找到不少关于盗墓文化及盗墓技术的详尽记录。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厚葬时期,从《 吕氏春秋 · 节丧》 我们能够发现先秦时的丧葬情形是 : “国弥大 , 家弥富 , 葬弥厚。含珠鳞施 , 玩好 货宝 , 钟鼎 壶滥 , 舆马衣被戈剑 , 不可胜其数 , 诸养生之具 , 无不从者。题凑之室 , 棺撑数袭 , 积石积炭 , 以环其外。

到了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 厚葬之风更甚。特别是汉王朝,对厚葬之风而言,亦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

据载 ,汉代皇帝用于修建自己陵墓的费用,占到了整个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汉武帝历时53年修建而成的茂陵,建筑宏伟,陪葬品十分丰厚。茂陵地宫封上那一刻起,不少盗墓者便盯上了。黄巾军攻进长安城时, 动用数千人开掘茂陵,数千人搬运陵中金银珠宝,历时数日,但“陵中之物不能减半”! 国宝级的文物金镂玉衣, 又名"玉匣",是汉朝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目前出土金缕玉衣的就已经达到 20 套以上。

据《墨子·节葬》中记载:“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厚葬之风”的盛行和盗墓者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追求,直接导致盗墓这一古老的“职业”产生,也是许多盗墓者盗墓的动机。不少盗贼,贫民以盗墓为生,《史记》中就记载了当时中山地方民间盛行“掘冢”以及游侠“铸钱掘冢”的事迹。

在今天,许多人都不再不相信 鬼神,盗墓者也因此不必再担心挖了坟,盗了墓会有厄运缠身或者会有恶鬼来索命。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陵墓却是寄托了生者对逝者,对先人的哀思。同时,也象征着家族血脉的流传,有着十分庄严和不可冒犯的神圣地位。中国古代传统礼制对墓葬的保护, 表现出对宗法关系的重视。因而,在古代,盗墓者的行径会收到来自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来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那便是来自法律上的惩罚。

汉代《淮南子·氾论》载:“发墓者诛,窃盗者刑。”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各种盗掘墓葬者, 罚处劳役,流放远方;已经打开棺椁的,处以绞刑。甚至是损害陵园墓茔内草木的行为,都要处以 徒二年和杖一百刑罚(《唐律疏议》。《元史》卷一 O 四《刑法志三》“盗贼”条下有“诸发冢, 已开冢者同窃盗,开棺椁者为强盗,毁尸骸者同伤人”的内容。《大清律例》二七六“发冢”中, 对 36 种情形分别处罪;其条例计 22 条,内容亦极详密。

对于墓葬保护《大清律例 》的覆盖面及严密程度 , 是之前任何一部法典无可比拟的。

一、中国民间盗墓的历史和过程

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有些绝招是“决不外传”的。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 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西。

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

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

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 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

赶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 现在打开……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

我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

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什么样的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 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 就是定坐标。

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

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 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 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开洞时要避开墓顶。反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

二、盗墓者的历史

盗墓觅宝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的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卓越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民,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党风不正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亲,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的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长沙盗墓四字决 在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使,经古人将多方经验积累归纳了望,闻,问切四字要决一望为看风水,也就是盗墓者多会风水之术,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 二闻为闻气味,多玩鼻子之术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断出为哪代墓葬为信惊叹有一传说:有一盗墓者三代盗墓,练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应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为无期刑,终身为考古事业劳作三问多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访,专与老人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 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盗墓觅宝之事古来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团化智能化他们用上了探测用的军用罗盘仪,探测仪雷管,炸药,电锯运输用的汽车通讯用手机因而如果你想学习此术,可谓之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呀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 叫泥铲)。

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 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 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 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 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 ,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

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 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 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 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 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 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 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 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反盗墓:“疑冢”传说的由来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

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

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

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

三、古代中国盗墓史简介

《中国盗墓史》

是至今一部比较完整的反映中国盗墓史的专著,作者为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详细介绍了各个时代的盗墓现象和反盗墓斗争,穿插盗墓引起的复活、发墓求亲、打旱骨桩、发墓鞭尸等各种盗墓心理和现象,以及盗墓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客观上对文化发现的意义,是截止目前为止较为权威的盗墓史著作。

《中国人盗墓史》

作者倪方六(作者)

本书参考史记体例,分列帝篇——六大“盗墓皇帝”、王篇——四大“盗墓天王”、臣篇:鞭尸盗宝“双雄”、儒篇:一大“盗墓文儒”、兵篇:三大“帝陵克星”、匪篇:义军盗墓狂人、僧篇:第一“盗陵恶僧”、宦篇:绝种“盗墓太监”、民篇:两大“盗墓牛人”等九大篇章,以诙谐幽默的春秋笔法,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五千年中国盗墓历史。

四、中国盗墓史

骇人听闻的盗墓典型个案

1盗墓用上了推土机

1982年春天,数百名农民云集福建建阳宋代窑址,短短1个月,就破坏窑址2000平方米。到了,1983年3月,400多人依然蜂集不去,丧心病狂地动用了推土机,8天之内,用推土机疯狂盗掘窑址23000平方米,文物损失已经无法统计。

2罢工罢农罢教,盗墓齐上阵

1983年6月-8月,河南淮阳县突然掀起盗墓潮,农民不种地,工人不上班,教师不上课,每天数百人疯狂盗墓,被盗古墓750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80座,汉墓666座,被盗文物无法统计。

3盗墓,也搞分片包干

1985年4月-1986年,浙江龙泉县18个乡掀起盗墓狂潮,不到一年,县内3600多座宋元明期间的古墓被洗劫一空,其中,被卷入的村干部有10人。

最让人震惊的是,陕西周至县的豆村,村干部将村民组织10人一个小组,对古墓分片包干,销赃后,根据“贡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4出了盗墓专业村

陕西咸阳渭滨区,1994年出了9个盗墓专业村,青年男子挖掘,青年女子做饭送饭,老太太看守家门,老头孩子站岗放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5盗墓大军4000人

数百人盗墓,还不是最大规模的犯罪潮,1985年1-10月,青海民和、乐都、化隆等县,出现的盗墓狂潮,近4000人参加。仅民和县一地,就有13个村,52个农业合作社,900户农民,捣毁古墓1000座,古文化遗址23处,损坏文物5000件。

6毁墓、毁田、毁生计

1997年冬天,到1998年春天,内蒙古全区有1200座古墓被盗,1000多亩农田被毁,2000多亩草原被毁,这就是为了盗墓,不惜毁掉生计,真真是过了今天,不想明天。

7暴力抗法,公开破坏

1993年,陕西咸阳窑店,陈某纠集一个盗墓团伙盗掘古墓,4月21日这一天,公安干警和执法人员对其展开拘捕,陈某聚众公开暴力抗法,刀砍一名警察致残,伤4名执法人员,还煽动当地群众阻挡执法人员,哄抢文物。

总计80年代后半期,江西省被盗古墓10000座;四川被盗古墓23952座;浙江被盗古墓20000座。如此剧烈的盗墓狂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五、盗墓的历史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

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有10数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

司马迁写述中山地方风习,注意到“掘冢”行为的普遍。掘冢盗墓虽然是“奸事”,当时却有人因此起家致富。

西汉时不法贵族作恶地方,盗墓竟然成为一种骄悍者嗜好的游戏,于是有“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冢墓,不可胜数”的情形。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动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

汉魏之际曾经发生盗墓的 ,据说曹操军事集团甚至设立了名号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指挥盗掘冢墓的官职。 唐人所谓“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等诗句,也反映了盗墓风习的普遍。

唐代宗时,郭子仪父亲的墓葬被盗掘,有人疑心是鱼朝恩指使。而郭子仪在御前说到此事时,承认自己所统领的军队也多有破坏陵墓的行为。

据史书记载,自唐末到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外,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宋元明清时代的冢墓发掘和冢墓破坏事件史不绝书。

作为政府行为的掘墓事件,最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对两京冢墓的大规模破坏。刘豫曾经专设主管盗掘陵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

元代蒙古贵族信用的僧侣,有发掘南宋陵墓的行为。明万历年间,宦官陈奉处理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为“得黄金巨万”的信息所诱使,竟然“悉发境内诸墓”。

武昌市民反对其恶行,曾经掀起激烈的抗议风潮,几乎形成暴动。 盗墓现象的普遍,历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于是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的说法。

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是古来最为普遍的盗墓动机。晋人皇甫谧宣传薄葬,有“丰财厚葬以启奸心”之说。

盗墓者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伤辱,大体都是出于财宝之“欲”。所谓盗墓“奸心”启于厚葬的说法,虽然颠到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却大略可以说明“自古及今”“无不发之墓”的主要原因,是对“丰财”的欲求。

对随葬品的某些特殊需求,也是我们在分析历代盗墓动机时不能不注意的。宋代有盗墓以取犀带、玉带的史例。

有人因此甚至不惜发掘自己父亲的墓葬。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宋徽宗喜好古青铜器,于是地方官纷纷发掘冢墓求其器以献上。

陶弘景墓被盗掘,据说是为了劫取其中的“丹砂异书”。盗墓者分割“僵尸人肉”以为药,以及盗窃枯骨“以之合药饵”,则是盗墓史中的奇闻。

通过发掘前人墓葬,取其营造材料以为己用,也是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在河南南阳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到晋人发掘汉墓,并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的实例。

江苏徐州还发现晚唐时人利用汉墓墓室重新下葬的情形。这样的现象,在文献资料中也有反映。

发掘政敌及政敌家族的冢墓,在中国古代权力争夺中曾经被作为厌服对方的极端手段。掘墓,又是政治惩罚与政治迫害的一种形式。

发墓,剖棺,鞭尸,同时又都用以发泄政治仇恨。《左传》中已有掘墓复仇的史例。

司马迁记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的故事,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清雍正年间兴文字狱,曾经发生吕留良因此被戮尸的著名事件。

盗墓技术的发明和传承,在史籍中有资料反映。而相应的反盗墓技术也逐渐成熟。

如以疑冢或虚墓迷惑盗墓者的方式等,以石椁铁壁和储水积沙等强化防护的方式,以及以机弩、伏火、毒烟等杀伤盗墓者的方式等,都各有防盗的效用。 传统礼制对墓葬的保护,表现出中国文化对宗法关系的重视。

历代多有严禁盗墓的法律。社会舆论对于盗墓行为也予以严厉谴责。

古来还流行这样的民间传说,盗墓时会遇到崩雷晦雨、狂风大雾、鼓角之声或者神异动物的警示,如果不理会这种警告,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报复。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多有盗墓行为与再生奇迹相联系的传说,甚至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

我们还看到,盗墓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有时却可以导致原先皇室贵族专有的宝用之器得以流散民间,使得黯然埋没于尸骨旁的许多绝世珍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古代文明之光。这种盗墓行为于是具有了与原始动机完全无关的工艺史意义和艺术史意义。

骨董多来自盗墓所得,而因此所促成的金石研究的进步,有积极的学术文化影响。简牍资料曾经多次充实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而有时发现途径是由于盗墓活动。

例如汲冢遗书的出土,就是中国文化史的幸事。当然,盗墓者因文化品味的低下、鉴识眼光的鄙劣以及行止习惯之粗暴,往往导致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直接在盗墓现场或转卖途中即被破坏。

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严重损害,无疑是不可宽恕的。

六、历史上大的盗墓事件

冲冠一怒为复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

病态的盗墓嗜好:广川王刘去盗墓

深埋地下的天堂:秦汉陵墓特色

军队的“副业”:曹操盗掘汉梁孝王墓

难填欲壑盗墓补

谁是茂陵掘盗人:茂陵的历次劫难

青编尽以汲冢来:盗墓使得汲冢遗书被发现

死后仍做皇帝梦:魏晋南北朝的陵墓特色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

福地洞天“太子墩”:南唐二陵的发现

关中第一陵:唐陵的分布与特色

内外勾结的范例:刘豫盗巩义北宋八陵

政府鼎力支持的盗墓活动

平民之盗,以多取胜:宋元时期的民间盗墓

帝王的最后归处:解析宋皇陵

皇帝默许下的盗墓活动:陈奉盗墓事件

巧立名目“借”楠木:乾隆盗永陵

荒烟落照身后事:万娘坟的劫难

再现人世繁华: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

历史深处的爆炸:孙殿英东陵盗宝案

军阀之争:斗鸡台盗宝案

繁华事尽哀愁生:兵匪盗崇陵

倾圮残宫又遭劫:土匪再盗东陵

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

惊动国务院的盗墓大案:群贼盗恭陵

中国第一古尸惨遭毒手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盗墓者的乐园:楼兰古墓群的遭遇

幸运的郢靖王墓:七次遭盗未遂

利益所驱,屡禁不止

七、盗墓的起源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 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 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 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盗墓之事古来以有,追根溯源,自项盗秦后,历二十三朝,天下无不发之冢,世间朝代更替,穴地掘冢之辈多如牛虻,按其动机、手法、宗系区分,不外乎发丘、摸金、搬山、卸岭。

  发丘摸金之辈,始于后汉,实皆一脉,摸金秘术,“易”字当头,生生变化为“易”,天地之大德日“生”。南宋末年以来便无“发丘”之说,并称“摸金校尉”,以易学五行之理分金定穴,多存立身济世之心,或三两人,或三五人结为一党,无师徒传承之名份,唯以发丘印、摸金符、寻龙诀等物为凭,进退有章,攻守有法,盗亦有道,鸡鸣灯灭不摸金,盗不离道,敬鬼神而远之。

  搬山道人一支,始于西域孔雀河双黑山流域,其辈皆同宗同族,平日多扮游道方士行走天下,不与外人往来相通,特立独行,能人异士辈出,盗遍世之大藏。有不知其意欲何为者,谓其:“搬山道人发古墓者,以求不死仙药也。”搬山者善独门“搬山分甲术”,此术可细分为“搬山填海术”并“分山掘子甲”两门,合称“搬山之术”,历来密不外传。其辈寻藏盗墓,无不以“搬山异术”为行事之根本,搬山术虽属异类方术,然其中所涵盖诸般方技、法门、诀语,却并非以《易》为总纲,故与摸金校尉“风水秘术”之渊源截然不同。

  卸岭之徒最众,始自汉末农民军盗发帝陵,众力取利,分赃聚义,人数少则成百、多可千数。平日分散,各自为匪为盗或为官军,盗墓者中半官半匪者皆属此辈,彼此间有消息相通,中有盗魁,一呼百应,逢古墓巨冢,则聚众以图之。其行事不计后果,大铲大锄、牛牵马拽、药石**,无所不用其极,其辈所盗发之冢,即便斩山做廊、穿石为藏、土坚如铁、墓墙铜灌金箍,亦皆以外力破之。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便囊括了世上以“风水、方术、外力”来盗墓的这三大体系,简言之可作“理、技、物”,也完全涵盖了盗墓之辈“济世、寻药、求财”这三种动机。

盗墓贼古今有之,东汉末年,曹操为筹集军饷特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职,一度给这个“土里的手艺”镀上了一层官方的色彩。“寻龙点穴”、“奇门遁甲”等文学作品又让其蒙上了一层浪漫和英雄主义色彩。

其实哪有什么神秘和浪漫,不过是求财的勾当,有人暴富,有人丧命,更加危险和刺激倒是真。

这次,给各位看官说一件古代盗墓贼的故事。

土山汉墓,徐州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义军群雄逐鹿时,刘邦阵营人才济济,反观“霸王”项羽阵营,出名的谋士就其亚父范增。

《史记·高祖本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范增七十反秦,在鸿门宴里差点“报销”刘邦,刘邦甚为忌惮,终于用陈平离间计,使得范增被项羽猜忌,落得个辞官归里,途中病死的下场。

范增的墓葬位置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在彭城(徐州古称)。

《魏书·地形志》、《水经注》及地方志等记载徐州土山为亚父冢、范增墓,当地也有“拘土城山”的民间故事(范增深得士民爱戴,其死后,民众自发拘土、背土掩埋他,以至成为了山丘)。

相关古籍对范增墓和土山关联的介绍

元代资深盗墓贼贾胡也是这么想的。

根据记载、传说以及个人多年经验,他判断土山下面肯定有宝藏,于是开始行动。

这家伙先在土山上盖了一个房子用来掩护,然后开始……

挖!

当时盗墓可没有什么机器、炸药,只能用人力,工具仅限铁锹、簸箕,而土山是高等级墓葬上的封土,质地十分坚硬……

挖过了封土,又凿透了石板……

这一挖就是整整二十年!!!

终于找到了棺椁,贾胡喜极而泣!

想想自己吃过的苦,提心吊胆不说,白天做工赚钱,晚上还得加班挖土,熬夜熬的头发掉了一大把。

用锥子开棺怎么能发泄心中的狂怒和气愤,当然是直接上斧子,墓主人尸身,出来吧您呐!被拉出来丢弃在荒野。

贾胡一夜暴富,据史料记载:棺内有宝剑与汉代男子随身佩剑,墓内的金玉混杂。

不料,好日子没过几天,得意之下,估计嘴里也没把门,竟让官府知道了,辛辛苦苦二十年,享受了几天被抓进了大牢,真是乐极生悲!

范增墓实为东汉彭城王墓葬,至今仍在发掘

1969年,当地民众在土山取土时重新发现土山汉墓,至今过去了半个世纪了,土山汉墓仍在发掘中……

目前,上千块盖板石已全部运出、修复,按计划对主墓室进行发掘。

这里要说一下原因:主要是考古发掘是分阶段进行的、封土中发现了大量其它文物,石材的黄肠题凑(柏木不够,石头来凑,也称黄肠石)很重且需研究其规制、墓室规模很大,最重要的是,土山汉墓是徐州博物馆的一部分,不担心有什么意外。

从出土的文物(玉衣、至少两位被埋葬者)和墓室结构来看,肯定墓主人是诸侯王身份,推测是东汉楚王刘英,或者是东汉第二代彭城考王刘道,最终的结论也许还要等到发掘结束。

男子能够成功盗掘古墓,将自己送进监狱,借助了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古籍,第二样则是科技力量。古籍为他寻找古墓,提供了有价值线索;科技的力量,让他进一步确定了古墓位置,也为盗掘古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效率。

事情发生在湖北一盗墓团伙身上,该团伙中有一位男子,从古籍中寻找古墓,找到古墓大概位置后,又借助科学探测仪器,探测古墓准确位置。等到万事俱备后,还会租赁下古墓所在土地,而后开始盗掘。

古墓位置源自古籍记载

曾经的古墓,经过时代变迁,早已被深埋地下。随着土地样貌变化,古墓也就成为埋藏地下瑰宝,待有缘人前来发现,并上报当地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

男子发掘古墓很有方法和成效,他寻找古墓位置,利用了古典书籍。从这些古籍中,寻找当地存在古墓;通过古籍记载,确定古墓是否真实存在,并根据这些记载,来确定古墓大概位置。

科学仪器,成为盗墓法宝

确定古墓大概位置后,古籍就失去了作用,剩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找到古墓准确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盗掘。男子准备了很多工具,其中金属探测仪、金属成像仪和洛阳铲三个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金属探测仪和金属成像仪,男子顺利找到了古墓位置,并做好了前期开挖古墓准备。他为了成功盗掘古墓,不惜将古墓上方土地租赁下来,种植上农作物,因此达到掩人耳目目的。为了尽快挖掘古墓,男子甚至出动了挖掘机。

男子算计好了一切,就是没有算到,自己行为已然触犯法律,需要接受法律严惩。随着民警将男子,及其团伙犯罪成员抓获,他们也将接受法律严惩。

根据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网络剧7月3日全集上线,引发众多粉丝追捧。据说在全集上线的当晚近五分钟内,爱奇艺上《盗墓笔记》的瞬时播放请求高达16亿次,开通VIP会员的订单请求也超过260万次,整体播放量据不完全统计已逼近10亿次,甚至造成了爱奇艺服务器“大瘫痪”的局面。如此疯狂的场面,再加上小说之前热门的状态,足见大家对“盗墓”这一既惊险刺激又充满未知神秘的行当兴趣之浓。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财务,大发横财。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遵化清东陵: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吕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战国时期的民众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所釜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与分之。”意思是说,君主的不良百姓,父亲的不孝儿子,哥哥的不听话弟弟,都是乡亲邻里排斥驱逐的人。这些人厌恶耕种的辛劳,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华衣美食来享乐。当投机取巧的心思用尽之后,就会聚集众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泽,进行偷袭和拦路抢劫。他们还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殡葬厚重的坟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这些坟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处共同分赃。如此看来,当时盗墓的盛行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的盗墓贼,从地区上分,有南派和北派两类,以长江为界限。北派中还分出了洛阳帮和关中帮等派别,南派中分出了长沙帮和广东帮等,各帮派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帮外的人很难进来。一般情况下,各帮派之间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对于北派来说,是以其“功力”见长,比如盗洞打在何处,是棺前还是棺尾,挖掘时要挖成什么形状,是方洞还是园洞都十分讲究和诡异。方口形的盗洞是北派所创,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比较多见,圈内多称为“关中式盗洞”。北派的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讲究,比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

洛阳铲

据现代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的殷商王陵区,西区大墓8座,东区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盗,残留遗物极少。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记述道,早期盗墓者对墓室位置判断极正确,他们会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的大盗坑,坑口紧贴着墓室四壁。这个盗坑会直达墓室椁顶,此时墓葬内的椁室尚未腐朽坍塌,盗墓者可以直接进入其中,把室内的财物席卷而去。

北派的一些盗墓贼还会在墓周边地区以不同理由盖房子来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子里挖地道通向墓室。他们基本都是夜间行动,外人很难察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就记录了用类似手法盗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盗觊觎玉鱼之藏,乃种瓜墓旁,阴于团焦中穿地道。”这里面所说的“团焦”也就是乡村瓜田中搭建的圆形瓜棚,这类都属于“墓冢盗”们使用最多的经典性方法。

不过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边盖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发现墓葬中有重宝但是附近的环境又不适合搭建遮掩物时,盗墓者甚至会采用迂回的战术,在相对比较远但更为隐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后顺着井再斜着挖,直到通往墓室。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有时为了避开人群,甚至要远出几公里地,工期可能达半年甚至更长。然而,一旦成功,收获也足够其后半辈子的享乐了。

与北派不同,南派以“巧技”见长,大多都是靠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研究知识探穴盗宝。南派的人十分擅长于古代的风水知识,相对于北方人用的洛阳铲,他们更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这个方法是南派中长沙帮盗墓贼所总结,属于惯用手段,当然也算得上是南派的绝技。

“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风水。盗墓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风水知识,每到一处,先查看地势。古代墓葬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墓葬风格等原因,在外型上很多已经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杂在一起了,行外人即便每天走在墓上也看不出来。但是道行深的盗墓者在几公里外就能看得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古墓在建造时多依据风水布局。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会有大墓葬的存在,而且墓葬的规格也肯定特别高,陪葬的宝物自然也是既多且精,甚至是无价之宝。用这样风水之术来预测地面有无标志墓葬,几乎是出手必中。

“闻”顾名思义就是嗅气味,借此来搜寻墓葬的具体位置。盗墓者一般会听风、听雨、听雷,观草色、泥痕。在踩点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墓葬所在位置便翻开墓葬表面的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嗅,这样可以从泥土的气味中来辨别墓葬是否有被盗过,也可以根据土的成色来判断墓葬的大致时代。据说功夫好的人是可以用鼻子辨别出汉代墓葬与唐代墓葬的。

“问”也就是踩点了。一般这些盗墓者会假扮成风水先生或者相士,游走在会出现风景优美之地或者出过将相高管之处。这些人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能与长者谈上话,在日常交流中探寻古墓的信息与方位。

找到古墓的具体位置之后,就要用到“切”了。首先是要找好打洞的方位,争取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深谙此道的人盗墓经验丰富,观察事物敏锐,常常是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来判断椁室的位置,就如同给人切脉一样准确。其次是到达椁室内,凿开棺盖后,要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从头上开始一直摸到脚。此时并不是瞎摸的,是要有技巧,确保不会遗漏财物。古人死后会在尸体的一些器官内放入玉器防止腐烂,盗墓者的这些细节都不可以放过。第三步就是用手摸触出土的文物了,凡事行内的高手所过手的文物不计其数,面对这些盗出来的宝物,有时并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抚摸一下就可知源自什么时代,价值几何。

面对盗墓者的嚣张,古代人生前修建自己的陵墓时无不是费尽心思。古人防止盗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墓内积石,这种形式多出现于东周到秦汉时期北方的大墓葬中。如在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中,在棺撑上下堆积了卵石和木炭,棺撑上部的石炭积成二层台,呈斜坡状。

二是用砖石等将墓室门封固起来,比如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早期崖洞墓,在其通道近往墓室门的地方,就以三列九块打消塞石和双列八块塞石堵塞,塞石能有七吨重。

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王柿园陵墓甬道旁的塞石

三是将墓室修建在山中,隐蔽并且难寻。这在西汉时期的徐州地区和东汉以后的四川等地区比较流行。比如徐州铜山龟山二号崖墓,以两条墓道通入山中,山里面有墓室和排水系统。

四则是通过浇铜灌铁来固墓。《西京杂记》卷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哀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月乃开。”考古学家也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墓中,发现了铁水浇灌出来的铁门。

五就是我们熟悉的机关了,在一般大型的墓葬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关。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记载,始皇陵中“令将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一些帝王将相或富商大贾只要有条件,都会选择在墓中设立各种机关,令盗墓者命丧当场。

连环翻板术示意图

此外还有一些人会用“潜埋”的方法,也就是在夜晚中避开人群偷偷掩埋,或者修真假两个墓葬等等手段来防止盗墓贼。

盗墓实际上是活人对死人的冒犯,在古人看来甚至是阳间对阴间的挑衅。因此盗墓虽然惊险刺激,却被历代王朝都治以重罪。然而,盗墓带来的“一夜暴富”心理依然刺激着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前仆后继”。

古代墓葬的发掘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和人类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工具的操作,古代社会流行的挖掘工具是剑,长钉,蜡烛等,在明朝以前,强盗没有特殊的侦查工具。

明朝开始使用铁锥,他的出现使盗贼只将地面上有明显标志的坟墓(如土墩和墓碑)作为对象。盗墓者使用特殊的铁锥探索地面,而地面上没有任何痕迹,一旦发现了古墓,就根据锥的金属味选择位置并直接挖挖。

从铁锥到“ 洛阳铲”,对于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地下坟墓强盗来说是一个飞跃。在北部,尤其是洛阳和关中在黄土塬区中,水深且土地厚。刀片夹“ 洛阳铲”只有2英寸宽,呈半圆形U形。古墓丽影用一把长柄,每次将这把铲子插入地面时,它的深度都可以达到三到四英寸。

另一方面,宝物离开坟墓拥有70%的所有权,人们挖掘了砖墓,墓墙上画着死者的生活像,这里有剑,宝物,玉,漆器和金饼,莲竹筒等他们后来被卖给传教士美国,并因此变得富有。“看地形”是非常神秘的。不认识的人在坟墓旁行走时看不见。知道这些技巧的人可以在几公里外看到它,,一些强盗“喜欢”在下雪的气候中摆脱“滑移”,特别是与“地面”有关的雪的“细小雪粒”。

自古以来,尤其是今天,坟墓盗窃就一直存在,它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已经发展为更加现代,智能和分组化。军事罗盘,探测仪,雷管,炸药和电锯用于挖掘,汽车,摩托车和手机的运输和通讯,因此,打击古墓盗窃和买卖违禁品的斗争更加复杂和艰巨。

在古代盗墓会是何下场?

近年来,盗墓小说火遍大江南北。在中国,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盗墓者的产生与墓葬的兴起几乎是同步的。从有墓葬文化的那一天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