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袁枚)最完整的版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子不语(袁枚)最完整的版本,第1张

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他有少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歌,如《苦灾行》、《征粮叹》等。但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前类如七古《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写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其形容洞中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如万古仙鼠、盘古不死、女娲施变、蚩尤喷雾……,想象"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忽然罡风一吹化为石",都成了"唐突真宰"、"耿耿群飞欲刺天"的勃勃形象,鲜明而夸张,有浪漫气息。又如七绝《沙沟》写山东境内、黄河北岸的旅途风光和感受:"沙沟日影渐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黄昏时在车中所见黄河景色引起诗人观赏的兴致,而北方晚风的寒凉却使他不愿下车,通过这闪念变化的直白,抒发了日薄西山的感慨,寄托着一种朦胧的时代感伤,情在其中,意在言外。后类如七律《秦中杂感八首》之一"百战风云一望收",写远望秦中山川的秋色:"旌旗影没南山在,歌舞台空渭水流,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历史感慨和眼前景色相交织,融会而比衬,律整而意长,而诗末以幸遇唐太宗的志士谏臣马周自比,显示了远大抱负的寄托和失志不遇的忧伤。又如七绝《马嵬》四首之一"莫唱当年《长恨歌》",指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表面上是将白居易《长恨歌》与杜甫《石壕吏》相比,但深一层的诗意独到,讥刺显然。他如《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等,也都能直抒胸臆,各有新意。由于他有些作品流于浅滑,格调不高,因而贬之者讥其"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看来,袁诗是"学杨诚斋(万里)而参以白傅(居易)","学前人而出以灵活,有纤佻之病",可谓诗中之"词曲"(尚□《三家诗话》),有弊病,也有创新。此外,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颇可读,传为名篇。 袁枚又是乾、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他有许多论诗的书信文章,而以《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为诗论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的理论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所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针对性,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针对当时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指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园论诗书》),而并非说教的手段。因此,他反对沈德潜将"温柔敦厚"的"诗教"绝对化,认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他指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并不"敦厚",有的简直"裂眦攘臂而呼",所以他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因而他也认为抒发男女之情的艳体诗可以写作,并强调"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园论诗书》),指出"《关雎》即艳诗也","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也"(《再与沈大宗伯书》)。至于肌理说,他嘲之为"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

诗人袁牧和袁枚不是同一个人。根本就没有袁牧这个人。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袁枚在 《随园诗话》 、 《子不语》 、 《续子不语》 中,一再谈及龙阳之美,心向往焉。因为他翰林文人、风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怀送抱者颇多。 《随园轶事》 中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子不语(袁枚)最完整的版本

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