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用来治疗消渴病的琼浆——玉液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张锡纯用来治疗消渴病的琼浆——玉液汤,第1张

如果说在近代排的上号的中医临床大家,张锡纯算是名气较大的,而且张锡纯不但中医功力深厚,而且对现代医学也掌握的不错,自创中西医结合方剂阿司匹林石膏汤。不论如何,张锡纯都是一个中医界的临床大家,对中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张锡纯自创了许多方剂,许多方剂现在临床仍然在广泛使用,治疗胸中大气下陷的升陷汤,治疗阴虚阳亢类中风的镇肝熄风汤,治疗中气不足导致崩漏的固冲汤,治疗肾气不足引起胎动不安的寿胎丸等。张锡纯对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有所认识,张锡纯认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并且创立了治疗气阴两虚消渴病的方剂——玉液汤。

为什么张锡纯会给这样一个补气养阴的方子,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并没有明确解释。中国有一个词名叫琼浆玉液,多用来形容美酒,但琼浆玉液本身是一种仙水,人喝了就会成仙。张锡纯用“玉液”二字命名,一是突出方剂的良好作用,二是液可以滋阴,体现了方子的主要作用。

现在很多糖尿病病人往往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很多人都是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意外发现自己血糖较高,就诊后诊断为糖尿病。在这些糖尿病患者中,有许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型。而玉液汤正是针对这个证型的方剂。

气虚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手足不欲动,自汗,活动后乏力加重;阴虚则口干,饮水不多,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眼干眼涩。舌质淡白,舌体瘦小,苔少而白或微黄,脉虚细无力。这些患者多具以上部分症状。

玉液汤用量最多的药物是山药,山药产自怀庆府者最佳,山药质黏,能够滋养阴分,补养肺、脾、肾三脏之阴,但以补肾为最。山药不仅仅可以滋阴,同时还可以健脾益气,但是补气的作用不及滋阴之力。但是配伍上黄芪,气阴双补,黄芪补气的力量可以说首屈一指,不但可以补气,而且可以提升气机。很多研究都表明,黄芪搭配山药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是黄芪作用偏温,张锡纯往往搭配知母,以制约黄芪的温燥(张锡纯自己曾多次服用知母搭配黄芪,服用后并无冷热性质之偏,因此常常配伍使用,升陷汤亦用黄芪配知母),并且知母可以滋养肺肾之阴,配伍山药滋阴。

葛根能升举脾之阳气,脾是运行津液的脏器,中医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人吃的饭,喝的水,虽然首先都要进入胃中,但是需要在脾脏的运化下,才可以变成“精微”物质,提供给人体,发挥作用。葛根能提升脾气,从而使脾气运行津液,向上输送。张锡纯认为“黄芪得葛根能升元气”,从而治疗消渴。

天花粉是瓜蒌的根,性凉而润,能生津止渴,是经常被用来治疗津液不足口渴的药物。五味子一味药兼有五味,能滋养肾阴,收敛肾精,滋补而收敛,使补气养阴药更好的发挥作用。为什么使用鸡内金呢?张锡纯认为“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鸡内金可以消积化食,甚至可以消石,可见鸡内金对于坚硬物质的消磨作用。糖尿病多是因为饮食不节制,食物积累在胃中,久久不能化,最终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与胰岛素抵抗。“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黄帝内经》称此为“脾瘅”,与现代认识一致。张锡纯使用鸡内金化食积,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本。

玉液汤虽然功效较好,但是任何方剂的使用都要辨证,没有辨证的方剂不但没有效果,有时候反而是有害的,玉液汤不能治疗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是却可以益气养阴,治疗气阴两虚的患者,如果患有消渴则更为适宜。

消渴不就是肾阴虚。休息好。不思虑过多 。不操心多。一切都会好的。多吃有水分的食物。汤 粥。不要熬夜。一切都可以补回来的。 如果你这个阴虚。 用这个 人参 麦冬 玉竹 天冬 五味子 熬成汤剂 当然熬成熬 最好。 以润为主。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燥热是传统观点中的消渴病的病机核心。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阴液亏耗,燥热偏盛,两者常互为因果。燥热邪气必然灼伤津液,久则伤阴;阴虚(注: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燥热更甚。两者相互作用,便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导致阴虚燥热的原因可有多种,但消渴一旦形成,则殊途同归。其中阴虚,包含肺胃阴津与肾之阴精虚损,其燥热,多属胃火实热,亦有阴虚火旺之存在。肺胃津伤,不能润泽,故有口渴而多饮,饮水自救之理。胃火炽盛,热结阳明(注:指胃热郁结在足部的阳明胃经。),火热消耗水谷精微,故消谷善饥,热结胃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燥结,水谷被热邪消耗,不养肌肉(注:指肌肉吸收不到营养。),故见消瘦。肾阴不足,气化无源,故失其职,开合失司,不能统摄,而尿频量多。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而已。”(注:虽然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即肺燥、胃热、肾虚,但其原因是相互关联的,皆因肾阴虚、肺胃燥热引起。)因燥热邪气较易除,津液则易复,而阴则难复,若阴不恢复,则虚火又生,故当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诸脏同病,以肾为主

消渴病变所在脏腑以肺、胃、肾为主,可累及脾、肝,而以肾为关键。一旦发病,则肺、胃、肾三脏同时受累,互相影响。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气宣发(注: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可将津液输布全身,主肃降(注: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而将水液下输膀胱。如肺失通调之能,则肾无化源,胃失濡润。胃居中焦,若胃中有热,食入即化,不能化生津气,反助火热,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若充足,肺胃阴津虽受耗伤,尚可得肾阴之助。而肾阴不足,则必累及他脏,肺胃阴亏而不得补充。且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注:肾中之火,也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相火妄动是中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肝肾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阳火,导致相火冲逆上炎的病变),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肺、胃、肾三脏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故肾又居主要地位。所以《石室密录》说:“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强调了肾阴不足的重要性。

消渴病的脏腑病机除肺、胃、肾为主之外,脾与肝的病变也不容忽视。脾与消渴的关系在《内经》中已论及,后世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脾脏病变是消渴的重要病机,如《证治要诀》即认为中消“缘脾经燥热”,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也强调脾气的重要性,谓“养脾则津液自生”。因脾位中焦,为气机枢纽,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水谷精微须经脾气散精,才能上输于肺(注: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若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吸收,则肺肾阴气皆失其补充,故可致肺燥肾亏(注:肾亏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种不尽相同的病理情况。其中、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阴虚、肾阳虚等各自都包含着较为错综的病症特点。然综合而言,凡言肾亏,又都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这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大多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情况,且多为虚证,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表现。各脏腑疾病发展到后期,均可出现肾虚见症,故有“久病及肾”之说。)。又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于濡养而见消瘦乏力。脾虚水湿不运,湿邪内生,湿郁则化热,湿热交阻,阻碍中焦气机升降,又可反过来损伤阴津的化生。临床所见,气阴两虚之证占相当部分,而其气虚又多属脾气虚见证,可见脾气虚在消渴病机中的确不可忽视。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注:人体的肝脏主要功能是保持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反之就会致病。)若情志所伤,多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若火热炎上,则木火刑金(注: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消灼肺阴;若横逆克土(注:中医采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其脏腑的生病理机制时,认为木属肝胆,土属脾胃,木土之间存在着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表现在生理上,肝木通过它的疏调作用对脾土起着调节其运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排泄的每一个过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脾之湿土必须得到条达活泼之性的肝木来加以制约,才不会阴凝板滞,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摄取精微。在病理上,肝脾两脏之间的这种相克关系失调。一者肝木亢盛之时,其本身已进入病理状态,即为“肝实”,“实则乘其所胜”。肝气横逆,就会对脾土进行伤害。二者脾土亏虚,“虚则所不胜乘之”,脾土之虚,不能胜任肝木的制约,招致肝木的损害,二者均为肝木乘侮脾土之病变,习惯上也称“木克土”,但它的含义是指病态而非生理的制约的关系,而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法是治疗这种病变的方法。),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内升,则气阴被耗;肝郁化火日久,必损肝阴;乙癸同源(注:乙代指肝,癸代指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资生,因此,说它们同源,乙癸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阴一伤,则肾阴不能自保,必耗及肾阴。肺、胃、肾被涉及,则发消渴。如《医宗金鉴》曰:“消渴证,厥阴之病。”《血证论》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消渴病患者,有很多是因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引发的,临床以平肝疏肝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津可载气,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津耗则气散,故阴虚日久可致气伤。又消渴多有燥热邪气内生,燥热亢盛,既可伤阴津,也可耗散气。所以,消渴病多见气阴两虚。上焦气虚,则津失输布;中焦气虚,则津液不化;下焦气虚,则津液不固,故气虚反可加重阴津亏耗。气阴两虚,以消渴日久为多见,临床上气阴两虚为消渴中期的主要见证。

肾阴虚久,阳失化源,必损及肾阳,而致阴阳俱虚或肾阳衰微。亦可由气虚日久,耗及阳气,导致阳虚。阳虚则不能蒸腾津液,津液不复上升,直入下窍,故病益甚。阴阳俱虚者,多见于后期,以致病情日见复杂,变证丛生。

从上转下、病情加甚

根据许多临床积累观察,认为本病初期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在肺胃,虚实夹杂,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中期则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以虚为主,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症状不显著,以口干、乏力、气短、神疲、消瘦为主,可有变证出现;后期则以肾阴肾阳俱虚,五脏皆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出现水肿、胸痹(注:主要症状是胸部闷痛。)、坏疽(注:坏疽就是死亡的肌肉

中医入门诀

1、肾主骨,关节变形是肾脏能力不够的表现。

2、肾气不够,就会有黑眼圈。

3、唇淡是血虚的一个表现。

4、上嘴唇的颜色由浅变深的时候,有血管破裂的危险。

5、肛裂是阴虚火重的人才会有的问题。

6、静脉曲张是因为血管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坚持敲胆经,自己就会恢复。

7、背上发痘痘是左腿的肝脏热带动了胃。

8、嘴唇黑,脸色白都是血气不足的症状。

9、脚底出汗是肾气不固。

10、齿痕是脾虚。

11、眼睛经常痒,说明不仅肝热且心火重。

12、当肝肾不平衡的时候,人体就会有潮热现象。

13、"行走不便"是气血上不来。

中药类

人参甘 补元气 生津液 安神智

西洋参 苦甘寒 益气阴 两效全

党参平 补益气 生津血 功无比

太子参 清补品 既补气 又生津

黄芪温 固表汗 生疮肌 利小便

焦白术 脾湿燥 安胎圣 大便调

怀山药 补气阴 入三脏 肺脾肾

白扁豆 化脾湿 善止泻 炒用之

甘草平 补脾肺 能缓急 和药性。

配伍口诀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养生 口诀

1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2怒伤肝,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3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4心胸宽大能撑船, 健康 长寿过百年。

5要想 健康 快活,学会自己找乐。

6妻贤夫病少,好妻胜良药。

7祸从口出,病由心生。

8好人 健康 ,恶人命短。

9性格开朗,疾病躲藏。

10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 古今糖尿病验方集 》

                                                                                              开心农夫天意整理并序

 糖尿病,古人言“三消”病,其有虚虚实实之变化,治疗的方法有直接从肾与膀胱进行治疗的;有从肝心脾肺肾着手治疗的;有根据“三多”表面现象去判断的、有攻泄的方法也有补的方法、有先调整人体气机然后再根据内脏之变化来调整药物进行治疗等等各种方式,如果我们对患者病理病机识认不清,就不知道如何着手去治疗。所以,同样的中药,往往有的人吃了管用,有些人没有效果。其实还是用药没有对症的问题。中医最讲究的就是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古人说是一剂知,两剂已,所以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慢的前提是不对症!!例如粗工会把肾脏命门的“龙雷之火”当做六*外邪之实火去治;有些明明是中空之证而把它当作内气盈余去治;明明是血虚作祟却把它当作风邪外束来治;往往把心火上冒之头痛当作太阳受寒去治疗;把肾虚游动之疼痛当作血瘀痈疽来进攻;还有些粗工把内脏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气血缓滞,误认为是伤食而用药重攻下泄;再如肌肤外表气虚而呈现的畏寒怕风,一般微微调理一下卫气最为适宜,但粗工疑是外感而投药发汗,往往就会造成阳气消亡的重症;只顾表面现象而不考虑五脏阴阳之本的做法,往往是标未治本已先脱,纵然是表面现象暂时好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些医生不切脉,而只凭外在症候来辩证,殊不知症候表现出来的外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症候我们用什么来做参考依据?古人云:人的脉象是不会说谎的。

学医三年,自认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载方知世上无可用之方。所以古人说:“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百病之来,必由于虚,而有邪之凑,更由于虚,故许学士有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

我们看上古之医立方,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重剂大刀阔斧,往往药到病除。例如麻黄汤、承气汤、陷胸汤、抵当汤等,用之得当,有若神效,所以立法垂训后人;而中古时代的明医,还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良方;至于李东垣、薛立斋等则有补中益气、人参养荣等汤,以为虚人发散之用。但因天地气化之不同,而人所处环境之变化,再用古时的处方,往往不能生效。不是古方不好用了,而是现代的人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先天禀赋变得更差了。况且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恣意消耗自身的真元,有过多的妄念,有不分昼夜的被动行为去戕害自己的本性,有过多的思虑以伤害自身的心神,过多的肥甘美味及嗜色纵欲去耗竭自身精髓,现代的人连自身都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其后代所继承的禀赋就会更少了。人的气血即虚,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就会变化百出,即所谓难以名状者也。

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

我们就用消渴来解释一下吧,渴是因为燥火。中医认为心是人体内的火,肾是人体内的水,这两者要达到一种交汇融合才能保证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了解中医首先要知道一点五行生克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的水和火的状态,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去(比如热气球)。而人体内的水和火,与大自然中的水和火得运作的方法和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就来看看人体内的水和火是怎样运行的,根据五行循环的道理,人们要想要保持健康,心火要降下去乘肾水,而肾水要升上去济心火,只有这样,才能达至水火交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人体内部,火只往上走,水只往下流,那人体的五脏又怎么进行循环?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伟大之处,它不是将人体进行肢解,而是将五藏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形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则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如此生生不息。

中医绝不像西医那样,先把人的器官大卸八块,然后再孤零零的去分门别类,最后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心肝坏了可以换,脾胃坏了可以割,胆可以摘掉…,一般情况下暂时不会治死谁,但也从来没真正治好过谁,无非就是把病症消掉完事,其他地方(器官)再出问题,跟我没关系。西医的标准就是把数据指标值控制在了一个所谓的正常范围内,人就算是健康了。

而中医是怎样认为健康的呢?中医,永远是将人体看作一个精密且完整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当中医说脾胃时,其实它不是在说那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就像前面所说脏腑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间产生作用力。例如我们常见有的晚上失眠,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成因中,就有一个被中医称为心肾不交的原因。所以,中医认为,人的阴阳平衡了,五脏六腑在正常的运行也就是中正平和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准。

今将前人治疗消渴的古方作为参考,以后会根据实际案例来进一步阐述糖尿病(消渴病)的各种治疗方案与实际效果,其实人能够懂得一点医理,最清楚自己身体的还是自己,根据自身的症状,通过细心的调理,糖尿病根本就没有那么可怕。糖尿病是一种长期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疾病,绝非一朝一夕的治疗能够解决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胰岛素,降糖药虽然能控制指标,但是五藏平衡是什么样的不在其考虑范围,故而糖尿病人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及其降糖药依赖,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产生并发症。而我们的中医则是根据六经辨证,让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让人体的五脏运转正常。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注:糖尿病绝非一朝一夕可治,但也绝不是需要终生服药,中医的观点,一般一至两个月如果没有效果,就要根据六经辨证的实际情况考虑更改配方,再重复一次,人对自身的状况时最了解的,懂得一点中医,就知道问题出在那个脏腑,这时候有针对性的调整配方,往往能产生奇效。下面会有各种案例对各种症状进行剖析,以便各位朋友参考。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社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等代谢素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尿搪升高,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等症,并有疲乏、肥胖或消瘦等症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擀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弱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原因未明;继发性占少教,原因虽明了,但在发病原理方面尚有不少未阐明的问题,原发性糠尿纟又可按起糖年龄分为幼年型、成年型两种。自从胰岛素问世収来,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的发病原理、病鲤生理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已有依大进歩,特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β钿胞释方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以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幼年型和成年起病的脆性型病人,其中β细胞破坏较严重而分泌功能近乎哀竭或非常低下,临床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糠尿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型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可稍低于正常或甚可高于正常,特别是肥胖的糖尿病人常较正常体重的糖原病人或健康人分法为多,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可能由于要求胰岛素分泌按多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等作用较强,或由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胰岛索分泌虽已较多,甚或血浓度高于正常,但尚未能满足调节血糖浓度及糖代谢等正常范国的需要,临床上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

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完清楚。

本症的急性并发症,除感染外,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慢性病变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由于抗菌素及膜岛素的广泛应用,死于酮症酸中毒感染者已大为灭少,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并发病,其次是肾脏病变及肿瘤。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多饮、多食、多尿,易患痈肿及尿路、胆道、肺部感染,皮肤瘙痒,感觉障碍,趾、指麻木酸痛等症,尿糖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体形肥畔或消瘦。

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釆用控制饮食,对症用药,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范畴,认为集主其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肾阴虚损,肺、胃燥热,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临床上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病见烦渴

,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如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中消为胃熟炽盛,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下消为肾阴亏损,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数。一般情况下十临床上常“三消”症状并见,略有偏重而已。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上,常常以三消中一消为主,同时治疗其他二消以照顾全面,谓之整体治疗。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二钱) 甘草(四钱) 知母(七钱) 东垣加黄芩、杏仁,每服一两,水二盏,粳米一撮,煎服。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晒)人参  茯苓  黄耆(半生,半蜜炙)乌梅肉(焙)甘草(各二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

治中消。

黄连猪肚丸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为末,用大猪肚一个,洗净入药于内,以线缝口,置甑中炊烂,取出药,研以猪肚为膏,再入蜜搜和前药,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参汤下。一方加人参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麦。

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下消),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23克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 (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23克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鸡膍胵(鸡内金, 鸡中金, 化骨胆, 鸡黄皮, 内金, 鸡膍胵, 鸡肫皮, 鸡食皮, 鸡合子, 化石胆, 鸡肶胫, 炒内金, 鸡肶胵里黄皮,鸡胵黄皮…)

竹叶黄汤《删补名医方论》竹叶黄汤

治胃虚火盛而作渴。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各一钱)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玉机辨症》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至损阳,温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却矣。四君子气药也,加黄 而去苓、术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汤血药也,倍地黄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参、黄(芪)

、甘草,治烦热之圣药,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寒,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盛,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通阴阳之路也。岐伯治阴虚而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卧,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阴阳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叶石膏汤加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黄芩也。彼则治伤寒解后烦渴少气,气逆欲吐。此则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因其气虚,故加黄芪佐人参、甘草以补气;因其血虚,故加归、芎、芍、地以补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黄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烦渴则一,故余药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为胃行其津液也。脾湿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则化痰,得寒则成饮。胃火清,脾湿燥,其痰饮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饮,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浊液自化,非他药所可比伦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清心莲子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兽(蜜炙)、人参,各七两半。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用法用量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发热加柴胡、薄荷煎。

地黄饮子

(河间)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内苁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钱,加薄荷少许煎。〕

厥风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为 厥,四肢不收为风痱。)火归水中水生木。(熟地以滋根本之肾,桂、附、苁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温肝,志、苓、菖蒲补心通肾,麦、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风火自息矣。刘河间曰∶中风,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倒无知也。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医贯》曰∶痰涎上涌者,水不归元也;面赤烦渴者,火不归元也。惟桂、附能引火归元,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卷三三一

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八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了附子和肉桂,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温经,止痛。

清·鲍相璈《古籍验方新编》

三 消:渴而饮水不止为上消,饮水多而作泻为下消,多食易饥为中消

消渴饮水不止

三消汤

真台党、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一钱,黄柏、知

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苓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三消皆治。

天池膏

天花粉、黄连、真台党、知母、白术、五味各三两,

麦冬六两,生地汁、藕汁各二两。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碗,先 将天花粉七味切开,用淘米水十六碗、桑柴火慢熬出汁尽五、六 碗,沥清,入生地等汁,慢慢煎熬,加白蜜一斤,煎去沫,熬如

膏,收入瓷罐,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白滚水送 下,甚效,三消通治。

菟丝丸

菟丝子酒浸、洗净焙干  十两     茯苓、莲肉  各三两   五味子   一两    共为末。另研真山药末 六两,酒煮,捣数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三消皆治。

又方1:

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最妙。

又方2:

好梨日日食之,多食必效。或多食萝卜,更妙。

又方3:

蚕茧壳七个,丝绵亦可。煎汤当茶饮之,神效。缫sāo丝水饮

一、二碗,更佳。

又方4:

党参一两,蜜炙,研末,开水泡透,蒸熟为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丸,酒下,或茄根煎汤下,日加五丸,加至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服五、六次后,以饮水恶心为度,恶心时,干物食之,其渴自止,奇效。

又方5:

五倍子煎水饮之,或作丸服之,久则生津止渴。

又方6,

牛膝五两,研末。生地黄五斤,捣融,蜜丸梧子大,空心

酒下三十丸。下元虚损,宜久服为妙。

又方7,

苦楝树根新白皮五钱 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许,水

煎,空心饮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传此方服之,下虫三、四 条而愈。愈后,人必困顿,用党参二两,煎水饮之。

又方8:

如一日饮水至一石者,浮萍捣汁服之。

又方9:

如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葵花根五两煎汤,清早服之。

多年消渴饮水百药不效

每日食好梨二、三个,或食萝卜亦可,均极神效。

又方: 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开水送下,日三服,七日而愈。有人渴饮九年,时发时止,服此断根。

饮水不止小便如膏

茴香、炒。苦楝子炒。各一钱,研末,空心酒调服。

饮水不止小便时流

以上各方可以通洽。鸡蛋三个,要头窝生者。去壳,搅融,用烧

酒四两烧开冲服。服后即盖被睡下,睡醒,禁风一日即愈。有人 一日饮水数桶,上饮下流,服此而止,神效非常。

又方10

有人日饮水数斗,小便时流,饭量亦加,服消渴诸药年余,其病更甚,后用其麝香三分,酒为丸,用枳棋子又名棘枸子,又名鸡距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乃食果成积及饮酒过度,积热在脾,致有此疾。麝香能治酒、果,棘枸亦治酒病,故能奏效也。

久病消渴不止

并治泄泻口渴。七味白术散:白术、高丽参、真袂苓、藿香叶、干葛各一钱,炙草五分,水煎当茶饮。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兑服,屡试如神。

消食易饥

以上消渴各方可以通治。好梨日日食之,多食自愈。

又方11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水下。

(未完待续)

(1)上消(注:病位在心肺,心肺居于上焦所以称为上消。),肺热津伤

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舌边尖红,苔黄燥,脉洪数(注:脉洪数就是洪脉与数脉相并存。凡比正常脉本体大的“脉形”,即称为洪脉。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关于钩的含义是什么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波涛奔涌之时,浪头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脉。来盛,指血脉搏起之时,其势如洪波涌起,满指滔滔,浮大有力。去衰,却难体会。当脉回落之时,脉势皆衰,非独洪脉,所以,去衰并非洪脉独有之特征。脉来去疾速急迫,就是数脉。)或弦数(注:弦脉是脉搏像弓弦般紧张而有力。出现此脉象多为肝火旺而肾虚,数是指每一呼一吸六至或条六次以上的我们称之为数脉,数脉多为发烧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人的脉象弦而数的话这个人会出现视力模糊人觉得疲劳而且伴有低热)。

(2)中消(注:病位在胃部,胃属中消,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胆(含胰)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以多食善饥为主症。),胃热炽盛

症状表现为多食易饥,大便干燥,形体消瘦,多尿且甜,口渴多饮,或见口臭,口苦,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注:滑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

(3)下消(注: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以多尿如脂的症状为主。),尿频量多。

下消之中,有肾阴亏损、肾阴阳两虚两种证候。

肾阴亏虚:症状表现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形体消瘦,消谷善饥不甚明显。舌红瘦薄,少苔,脉细数(注:脉细数指细脉与数脉相兼。数脉,脉来急促,一息(即吸气呼气各一次)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细脉,脉细如线。)。

阴阳两虚:症状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混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注:喝多少水立即排泄多少,丝毫没有消化吸收。),或夜尿频多;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注:沉脉是指手指要重按才能感觉脉搏跳动,此脉属于沉脉中的弱脉。)。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张锡纯用来治疗消渴病的琼浆——玉液汤

如果说在近代排的上号的中医临床大家,张锡纯算是名气较大的,而且张锡纯不但中医功力深厚,而且对现代医学也掌握的不错,自创中西医结合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