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第1张

  画像石棺是一种采用线刻、浮雕或镂雕等雕刻技法,将图像或文字雕刻在石棺上的一种装饰艺术。在文物考古学的分类中一般把它归于画像石类,学术界称其为画像石棺。由于不属于平面绘画艺术范围,因此,美术史学家称其为“中国早期的雕刻”。

中国画像石棺从公元前二世纪启蒙发展至公元十三世纪,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其艺术风格、雕刻技术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界雕塑史的一席之地。折射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汉代画像石棺,除少数部分是出土于砖室墓外,其他普遍存于汉代崖墓之中,特别是在四川地区。画像石棺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一是反映日常生产、生活等现实世界的场景;二是反映历史故事、烈女孝子等题材内容;三是反映未来世界,即理想中的天堂仙界的生活场景;四是各类动物、怪兽、仙巫传说或图腾;五是几何纹、花卉等装饰性图案。

一、西汉石棺石椁艺术

从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看,以石为棺(椁)的葬制其实很早就已经在一些地区流行。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说明商周之际在蜀地就有石棺石椁之葬制。吉林辽源市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出土的两具商周石棺,更进一步证实石棺这种葬制至商周时已较为成熟,但这一时期的石棺石椁由于出土数量不多,且基本上没有雕刻纹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西汉,中国画像石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才真正开始起步和发展。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棺,在纹饰风格上,表现为简单的门阙、穿璧、常青树、楼堂人物等内容。这一时期的石椁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山东邹城龙水、滕州庄里西、临沭曹庄、临沂庆云山等汉代墓地。如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一具石椁,为1984年临沂市册山乡庆云山南坡出土,石椁两挡头和两壁,用阴线雕刻,其中的西侧画像分为三格,中间刻一屋宇,垂幛悬挂,屋内两人相斗,左者持戟冲刺,右者执刀、盾抵御,屋外两侧各植一株常青树。左右两边皆刻玉璧纹,璧间饰不规则的多边纹、三角形纹(图1)。而石椁南壁挡头四周边饰阴线刻菱形纹、三角纹。中间刻两人,戴长冠,着长袍,腰佩长剑,相对而立,作交谈状(图2)。

西汉晚期,石椁墓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发现数量急剧增多,覆盖了整个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四川(重庆)地区也有部分出土。题材内容也逐步扩展,不仅刻画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如狩猎、出行、乐舞等图像增多,神仙、怪兽等内容也开始出现,尤以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的图像引人注目,还出现了历史人物图像,如老子、伯乐相马等历史故事与传说。总体内容不仅如此,单个石椁墓的图像比早期的墓也丰富了许多。山东邹城卧虎山、兖州农机学校、微山县微山岛、金乡香城蝈堆、江苏沛县栖山等地发现的石椁墓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石椁画像无论是雕刻技法,还是题材内容都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并演变为画像石室墓。

例如,藏于济宁市汉任城王墓管理所的济宁市肖王庄一号石椁,长272厘米,宽90厘米,高86厘米,棺椁四周雕刻有乐舞、谒见、凯旋、双阙、和车马等图案,内容丰富,雕刻手法古朴,表现了死者对生的眷恋,希望将生前的奢华生活带到未来世界(图3、图4、图5)。

山东邹城博物馆所藏的郭里镇出土石椁,题材内容丰富,阴线雕刻有豫让二刺赵襄子等历史传说,有雷公、雨师、风婆、西王母等神仙人物,还有建筑、人物、制车、射猎、建鼓、百戏等日常生产生活,这些图案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仙思想(图6、图7、图8)。

总之,由于现存于世的西汉时期的石棺石椁数量不多,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但我们也能从这些图案纹饰上窥见西汉古朴的石棺雕刻艺术,简洁的线条,古拙的装饰表现手法,为后来的东汉石棺艺术的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东汉石棺石函艺术

东汉是画像石棺艺术发展的高峰,与西汉时期多由石板组合而成的石椁相比,东汉的石棺大都是以整石凿成,应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棺。从发现和出土的数量来看,东汉也是最多的,基本上占据已发现石棺石椁的一半左右;而从分布情况看,东汉石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河流沿线一带。

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及平民化的出现,造就了东汉多姿多彩的画像石棺艺术。由于是就地取材,还有部分与崖体相连而“伴生”的石函,即崖棺。这些石函、石棺,大多是材质酥松的砂岩,这与川渝地区的地质结构有关,这种红色的砂岩分布广泛,利于开凿雕刻,使这类葬具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

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原始的道教思想、神仙思想和奢靡享乐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在丧葬习俗上。从石棺的内容来看,涵盖了东汉社会的各个方面。

1 神仙人物及图腾崇拜

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时,当时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还是对自然图腾的一种崇拜,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代表日神与月神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坐在龙虎座上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界西王母、各种祥瑞的珍禽异兽,以及代表方位镇守四方和避邪的四灵等。

伏羲女娲和西王母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时期石棺石函的主要题材内容。1972年,郫县竹瓦铺东汉砖石墓出土的一号石棺后挡,上刻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左边的伏羲手执日轮,轮中有金乌;右边的女娲,手执月轮,轮中有桂树、蟾蜍(图9)。而二号石棺的前挡阴线雕刻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头戴胜,饰灵芝,构图简洁饱满(图10)。

现藏于新津县文物管理所的四号棺,为2000年9月在新津县邓双镇龙岩村出土。其前后挡上雕刻的人头鸟身羽蒙、天鹿和六博、师旷鼓琴,无不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图11、图12),而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郫县二号石棺棺盖上,所雕刻的青龙白虎,动态十足,栩栩如生,是东汉石棺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图13)。除主图为青龙白虎衔璧之外,棺盖上还雕刻有牛郎织女图,这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最早的实物的图案;牛郎头上戴冠,用力拉着牛,织女头上梳双髻,长袖飘飘,面向牛郎手执绕线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

2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市井生活

在汉代,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实施,使得庄园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谷物堆满粮仓。《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充分反映出汉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的生活画面。

从藏于乐山麻浩崖墓博物馆的一口石棺上,我 们清晰地看见人们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各类豪华车马来来往往,表现出富豪们日常出行前呼后拥的生活画面(图14)。而藏于四川博物院的郫县一、五号石棺“宴饮、杂耍、乐舞”图(图15、图16)和“曼衍角抵、水嬉”图(图17)更是将汉代的市井生活,用线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难怪《后汉书・仲长统传》里描述:“豪人之家,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妖童美妾,填乎倚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东汉奢靡的生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大量表现农业生产、渔猎、养老等题材内容的画像,也广泛见于这一时期的画像石棺上。

3 历史故事与传说

注重礼仪与孝道,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二十四孝的出现,以及烈女、孔子与老子等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的大量出现,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现藏于四川射洪县的一具东汉石棺,侧面雕刻有一幅“鲁秋胡戏妻和季扎挂剑”的故事(图18):在一树下,一女子身着长裙,正躬腰采摘树上的果实,树腰挂一竹篮,其身后一头戴冠,身着长衣,腰佩长剑,牵着马的男人,伸手作调戏状;马后一树上挂着长剑,一男正躬身作揖。

1999年在合江县城出土的一具画像石棺,现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图19),棺的一侧雕刻了“董永侍父”的故事,图中左边一大树下一执杖的老者坐在独轮车上,其前一人,手执一锄,右边刻一辎车,车旁一御者,正赶马车前行。而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石棺一侧,表现了汉武帝封方士栾大为“天道将军”的故事(图20)。图中六人,其中二人,体生长羽毛,是古籍中所记载的“羽衣”。左第三人为汉武帝,跟随其身后手上捧笏的二人为侍者,左起第四人为栾大。

“孔子问礼”在东汉画像石棺中也多有发现,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的画像石函和新津县的东汉画像石棺上都表现了这一题材(图2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子问礼”石函,早年台湾学者的文章里曾介绍过,说这件东西毁掉了。其实,该石函早年因偷盗搬运方便被戳断为三段,偷渡出境时被截下,有所损害,加之风化等原因,断裂成大小不等的7、8块,一直未修复示人。2009年四川博物院因新馆开馆陈列展览所需,对其进行了修复,这件文物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石函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头顶上方都有人物的名字,整个图案分为三个故事情节,从左至右为:1孔子见老子:左侧有一执杖老者,榜题:“老子”,中间戴冠者向左侧老子问礼,榜题:“孔子”,孔子后方有戴冠执简者,榜题:“曾子”;2神农尝百草:左侧一人朝右方向上手执一草,榜题:“汝诵”,右侧有一人一手执杖,一手将草放入口中,榜题:“神农”;3内容不详:有二人相对牵手,左侧一人腰挂长剑,榜题:“郎麦少君”(已毁);右边一宽袍戴冠者,榜题:“东海太守”。

烈女的出现是夫权思想下的产物,其从一而终的烈女故事,作为封建礼教禁锢了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对爱情和婚姻的幸福追求,梁高行是其中的代表,歌颂了梁寡妇,夫早死不嫁,有人求妾,高行挥刀割鼻自刑的故事。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十三号石棺既表现了这一题材内容(图22)。图右二人,较胖者右手执镜,左手持一把小刀,正欲挥刀割鼻自刑,此为梁高行,身后一妇人。图中的持节者为使者,其左的扛幡者为随从。

上述这些例证,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推崇孝道礼教的社会风尚。

4 装饰纹样

东汉画像石棺的装饰纹样一般以配角出现,少部分石棺用装饰纹样作主图,图案主要是几何纹、联璧纹、柿蒂纹等,这类纹饰大多雕刻在石棺的棺盖上,起装饰作用。现藏于泸州博物馆的一具石棺棺盖上的纹饰(图23),一头饰柿蒂纹,另一头饰青龙白虎。而合江县白来乡碾子榜村出土的一具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石棺(图24),整个画面均刻联璧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璧的重视与崇拜,而玉璧是礼天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三、结语

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又以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棺艺术为最,其雕刻艺术粗犷豪放,充分展示了“汉八刀”简洁的雕塑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雄浑大气、灵动自然的艺术风尚。难怪一代大文豪郭沫若也感叹汉代的画像石棺是“巨人米克郎吉乐,壁画犹传创世编”。

汉代画像石棺艺术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其《潜夫论・浮奢篇》里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这样的描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梓鞭槽,良田造萤。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移上潜。”说明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除了大量陪葬的物品外,还有对墓室的装饰,必然带动墓葬装饰上的攀比,加之一般民众的扩大化,在装饰上出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思想之活跃。同时,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即对死的恐惧、生的渴望和眷念,而其留下的众多题材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为今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者,或见肌骨,或见声色,贤愚贵贱,修短吉凶,皆有表诊……”因为特殊时期,所以坚持在家,闲来无事就读书吧,这是读到的一句话,讲得是古代“相面之术”。这不仅让我想起唐代的一位高人——袁天罡。

在史书中记载,袁天罡曾给武则天相过面,并且十分准确。袁天罡给襁褓中的武则天相面之时说到:“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

其实,面相与众不同的人自古以来就有,而且古时很多圣贤,帝王都长相奇异,与众不同!下面是阁主收集的一些圣贤、帝王:

伏羲日角

伏羲,古时大圣贤,人皇。相传伏羲的父亲乃是雷泽的雷神,雷神的本体是一条龙。伏羲长大之后,得到龙龟相助,演绎了先天八卦,带领人们开辟文明,而伏羲的长相与普通人不同,伏羲的头上长有两个角。伏羲有角的传说一直流传,相传孔子去陈国讲学,路遇渔夫打捞出一个头盖骨,头骨上有二角,孔子赶忙下跪叩拜,渔夫问为何?孔子说,这就是我们的始祖太昊伏羲。

黄帝龙颜

黄帝,大家都知道,乃华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发明舟车、建造宫室、制造指南车等,得九天玄女授天书,战蚩尤于涿鹿。相传黄帝的外貌与普通人不一样,被尊为龙颜。有人会问龙颜是什么样的?这是相面术中的一种专业术语,指代一种无法揣度的长相。

颛顼骈骭

颛顼,黄帝的孙子,根正苗红,是上古五帝之一(第二帝)。共工氏叛乱被他跟平息了成了天下共主。颛顼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绝地通天。相传上古时代,人神混居,人间有神、人、半神,管理起来很麻烦,所以颛顼成为天下共主的时候就让自己的两个叔叔重和黎,一个托天,一个压地,阻断了神人互通,结束上古人神混居的时代。相传颛顼为“骈骭”,何为骈骭?就是指所有的肋骨都长在了一起成为一个整体。(PS:他有个儿子叫梼杌,乃四凶之一)

帝喾戴肩

帝喾(ku),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如果我说帝俊,那大家都知道了。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乃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五帝之一(第三帝),后被神化成为山海神话体系中的天帝帝俊。15岁辅助自己的叔叔颛顼,30岁成为天下共主。帝喾有个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两个肩膀高高耸立而起,如驼峰,看上去极为怪异。

尧眉八彩

尧,帝喾之子,黄帝玄孙。乃上古明君,十五岁辅政,二十岁成天下主,于七十岁之时禅让给舜帝。尧帝的长相怪异在于他的眉毛,他的眉毛是八种颜色的。尧帝的母亲叫庆都,梦中遇赤龙赠画,画中一个红色的孩童,脸型圆润,眉毛八彩,长发,画上有四字:“亦受天佑”。庆都将画收藏后便怀孕,十四个月后生下尧。

舜目重瞳

舜,是尧帝的接班人,历史我们称他为大舜,因为建立虞国,又称之虞舜。其实呢,舜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重华。为什么叫重华呢?重华是什么意思呢?重华的意思就是眼睛里有双瞳仁,重华即为重瞳。

其实,历史上有双瞳的人都是了不起的,比如造字的仓颉、孔子的徒弟颜回、春秋五霸的晋文公、西楚霸王项羽、南唐李煜。

禹耳三漏

大禹,我就不多介绍了,三过家门而不入,常年在外治水,媳妇还怀孕了。大禹治洪水,收水妖,斩相柳,重划九州,安定天下。也是上古时代最后一位天下共主。他死后,儿子夏启废除了禅让制,将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大禹长相最奇异的地方在于常人的耳朵只有一个耳朵眼,而大禹有三个,他能听到三界之内的所有声音。

文王四乳

周文王姬昌,大家也熟悉,凡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姬昌本是商朝的西伯侯,他是上古时代结束后近古时候最出名的一个大圣贤。继承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后被拘禁在羑里,将先天八卦演变成后天八卦(我们现在知道的就是他演变的)。他善待百姓,深受人们的爱戴。姬昌也与普通人不一样,他有四ru,正常人只有两个。四ru为圣人之相,他有百子之福。

此外,还有孔子返宇、皋陶鸟喙等等,像这样的怪异的一些长相,在古代其实不仅是圣贤,普通人也有。如果从用现代科学去解释的话,最有可能的就是一种畸形。但在古人看来这些与当时的圣贤、帝王联系在一起,就变成另一种意义了。

中国绘画唐宋时期发展的是、人物、山水、花鸟画。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均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仰慕按时代,又分初,中,晚三期。

初唐的人物画继承了隋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体现出来。

风格上分为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风格。山水画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

晚唐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为代表的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为代表的山水画、已经开始变化、最后完成了山水画的“改步变古”。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突出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日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扩展资料:

中国的绘画工艺十分古老,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

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

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

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绘画

在我国新时代的奇书《山海经》中记录了很多奇人异兽,其中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一种“一目人”,记载为:“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这种形象在《山海经》中并不算非常突出,但有趣的是,史学家们发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同样记载过长着一只眼睛的怪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志怪典籍,囊括了许多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同时也记载了山川、风俗、物产、矿石等诸多内容。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部书并不是在同一时代由同一个人完成。对于山海经从古到今的史学家都存在很大争议,有的人认为它是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有的人却认为此书纯属无稽之谈。

▲《山海经》书影

01

《历史》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其中记载了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生活、宗教历史等诸多内容。希罗多德的生活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与《山海经》的成书时间非常接近。

在这东西方的两本经典古籍中,都记载了一种只有一只眼睛的人。除了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记载,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在这里作者认为“一目人”的国家是鬼国。此外,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作者又认为“一目人”是少昊的后代,主要食用黄米,看起来依然还是人类。

▲《山海经》中的一目人

西汉时期由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沿用《山海经》中的分类,将一目国列入了海外三十六国,与羽民国、三首国、长臂国等国并列。这样看起来,其实一目国或者一目人真正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可以将之看作神话传说中的角色。

02

巧合的是,就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记载了一种独目人,在希罗多德对中亚北部做描述时,曾经记载了三个民族,其中一个民族叫做阿里马斯普人,生活在阿尔泰山麓一带。而这个阿里马斯普人就如同《山海经》中一目国的人一样只有一只眼睛,而且是长在前额正中。他们骁勇善战,非常喜欢侵略,领土从阿尔泰山麓一直延续到大海。

▲希罗多德雕像

经过学者对这两种记载的考证,认为不管是希罗多德笔下的独目人,还是山海经中的一目人,其活动区域都是在阿尔泰山麓一带,他们是同一种人的可能性很大。由此看来,如果硬要说是巧合的话似乎过于牵强,但要得出独目人存在过的最终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明。

事实上,在不少地方也确实发现了独目人存在的证明。新疆清河三海子夏牧场,是在阿尔泰山脉分水岭处的一个谷地,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祭祀遗址,这一遗址存在的时间大约在2800~2500年前,与典籍上记载的独目人活动时间很接近。这一发现证明了这一时期确实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存在,但是否是独目人尚不确定。

▲三道海子遗址群

03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绘制于上古时期的岩画被发现于宁夏贺兰山上,在这些岩画中有两幅巨大的独眼人岩画非常引人注目。这两个独眼人的眼睛位于脸庞正中间,头颅几乎是圆形,在他们的手中还绘制有与麦穗非常相似的作物,与《山海经》中的一目人记载非常吻合。

而在国外,考古专家们也在西伯利亚米努西斯克盆地区域发现了一批石人雕刻。与独木人不一样的是这些石人有三只眼睛,但是这第三只眼睛却被用各种图案装饰,远远看上去似乎只有一只眼睛。

▲独目人画像

除了上述资料,在欧亚大陆上还有不少关于独目人的绘画或者岩画陆续被发现,在综合研究这些考古得出的资料后,许多专家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独目人确实存在过。它或许是一个种族,或许是个别变异的存在,但是他们存在过的可能性很大。

结语

关于独目人存在的具体原因,目前大致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一目”并非是天生,而是故意打扮成这个样子,也许是一种画着一只眼睛的面罩,这种行为类似于一种模仿巫术,主要用于祭祀和表达太阳崇拜。第二种说法是,这些独目人其实是上古时期外星人在地球活动留下的痕迹。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这些人是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的“独眼症”的患者。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许很快就会通过考古发现揭露,也许永远不得而知。

《朱元璋画像》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的画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有位画工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给皇帝看,也不合适。

一位画工打听到皇上的心意,形像有一点相似,再画得雍容端庄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就诏令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的心思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朱元璋画像》原文: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陆容(1436年-1494年)字文量,号式斋。明江苏太仓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职方郎中,累迁浙江右参政,所至有政绩。忤权贵,罢归卒。平生嗜书,多著述。

归筑菽园,著书其中,与陆釴、张泰齐名,称“娄东三凤”。

著作《式斋封事录》、《水利集》、《问官录》、《兵署录》、《浙藩稿》、《乙戊稿》、《菽园杂记》15卷、《菽园杂记摘抄》7卷、《式斋笔记》、《式斋先生文集》37卷·附录4卷等。

-朱元璋画像

中国历代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

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仅作参考)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

  画像石棺是一种采用线刻、浮雕或镂雕等雕刻技法,将图像或文字雕刻在石棺上的一种装饰艺术。在文物考古学的分类中一般把它归于画像石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