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典籍中,三洞分类法每洞分为多少类?
三洞之中,每洞又分为十二类,也称十二部。第一本文,指道经的原本真文;第二神符,指以符篆咒语为主的道书;第三玉诀,是注解道经的文字;第四灵图,是以神灵图像为主的道书;第五谱录,记神仙谱系;第六戒律,收道教的清规戒律及功过格一类典籍;第七威仪,记道教各种礼仪制度,如斋醮、祀神、请经等仪式;第八方法,记修行与招魂制鬼之法;第九众术,记炼丹及变化之术;第十记传,指道史及神仙传记;第十一赞颂,是以赞词、颂偈为主的道书;第十二表奏,列斋醮、祭祀所用的章表、奏疏等程式。由于三洞各十二部,合为三十六部,故“三十六部尊经”也成为一切道经的代称。十二部分类比三洞、四辅较为切合道书的实际情况,特别如戒律、神符、威仪等目是根据道书特点而确定的部类,切实可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本文”和“玉诀”,将道经正文和注释分为二日,既不便查阅也不便利用;“方法”与“众术”分为二日,也界限不明,容易混淆;“赞颂”与“表奏”是从文体上区分,又与按内容区分的各类体例不一。
“三洞分类法”创始于刘宋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梁朝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称:“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也就是说,洞有通、同两层意思。《道教义枢》具体解释了三洞的具体含义:所谓洞者通也,“真”谓纯粹不杂,通向真仙之道,故名“洞真”;“玄”谓不凝不滞,通向玄妙之道,故名“洞玄”;“神”谓神秘莫测,通于神灵,故名“洞神”。所谓洞者同,即指三洞皆能“通凡人胜”“通凡人圣”,使人成为神仙。由此可见,三洞各名表达的仅是较为空泛的宗教教义,与所辖诸经内容无关,与各经所代表的宗派名称也无关,仅是一种神学境界的象征。陆修静用这种神秘的“三洞分类法”将两晋以来流行于江南的三派经典统一起来,“洞真”收上清经,“洞玄”收灵宝经,“洞神”收三皇经,从而调合了上清、灵宝、三皇等三个教派的矛盾。
(1)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洞窟、木巢中;食草木的果实,生吃鸟兽之肉;用兽皮作衣服。
(2)1茹毛饮血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他们用火烧烤食物,从而改变了“茹毛饮血”状况。
2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会建造干栏式的木结构房屋,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人已经会建造圆形尖顶半地穴式房屋,从而改变了“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的状况。
3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骨针,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将兽皮连缀起来,遮蔽身体;距今6000年的河姆渡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纺织工具以及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都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纺织了,从而改变了“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状况。
道教典籍中,三洞分类法每洞分为多少类?
本文2023-10-16 15:31: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