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的中文意思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人(指曾参)才传播下来的

全段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摒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译文

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有学问)。(但是)(我)天天学习,长久(坚持)不懈怠,等到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那些愚钝和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他人;我才学敏捷超过别他人;(假如)(我)摒弃(我的聪明敏捷)不用,那与愚钝的人和平庸的人没有不同了。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人(指曾参)才传播下来的。(从这些来看)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圣人之道意思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找事物的道理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相关故事: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的学说,最后是由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证明了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学问。

”圣人“指的是孔子。

“卒”:终于。

“于”在这句话里是一个介词,意思是“由”。

“鲁”:迟钝、不聪明,这里指曾参。

出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收录于《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例子: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

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要到陆口,路过吕蒙的辖区时,鲁肃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

于是鲁肃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鲁肃:“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扩展资料:

《为学》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白话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在上古时期,天地间元气充足,所以天地间的所有生灵都可以吸收这种纯粹的元气以修炼己身,在这无数年间,诞生了不少天资卓绝之辈,而其中最卓绝的莫过于鸿钧道人,虽然不清楚鸿钧道人的修为到底有多高,但想来已经达到与天道合的地步了。之后鸿钧道人开坛讲道,说开天辟地,动转造化之精义。

来听鸿钧道人讲道的修行者数不胜数,之后天地间便出现了很多超级大能;而鸿钧道人也从这些修行者中挑选出了几个徒弟,比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和太一,在讲道的最后,鸿钧道人分发圣位,也就是传说中的鸿蒙紫气,只有拥有鸿蒙紫气的修行者,才有机缘成就圣人之位。

根据大道气数,鸿钧道人一共分发了七道鸿蒙紫气;虽然太上老君等修行者是鸿钧道人的徒弟,但鸿钧道人作为天道化身,自然要做到大公无私,所以机缘由天定,个人各凭本事争取,而鸿钧道人最多也就给徒弟们一点提示而已;当然,这也就等于他们占得了先机。

之后就是争夺气运之战了,首先夺得先机的是女娲娘娘,这女娲娘娘虽然不是鸿钧道人的弟子,但资质的确了得,从鸿钧道人的讲道中悟得些许天机,先是捏泥造人,之后采五彩神石补天,两次天道气运加持之下,鸿蒙紫气自然上身,悟得了天道至理,成为了永恒不朽的天道圣人。

而第二个和第三个成为天道圣人却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这对师兄弟,虽然不知道这两位修炼者的师傅是谁,但这两位的确是以师兄弟相称,而且一直都是一起行动。但这两位成圣的机缘却是极为古怪,准提道人是见到菩提树,之后顿悟成圣,并将这 棵菩提树炼化为自己的本命法宝——七宝妙树;而接引道人则是见到一株莲花成圣,而这株莲花就是十二品功德金莲。

在成为天道圣人后,这两位创建了西方教,功法和行径都有别于东土的修仙者,这也就是之后的“佛教”了。但西方终究过于荒凉,所以修真者很是稀少,故而在后来的封神之战时,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才会答应元始天尊的邀请助阵,当然并不是义务帮助,这两位在封神之战时,掳掠走了东土仙界大量的人才和宝物,当然,这是后话了。

而最后成为天道圣人的则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这三位是鸿钧道人的徒弟,所以自然知道怎么夺取天道气运,太上老君以人为本,创建人教,证道法宝是太极图;元始天尊创建阐教,他的证道法宝是三宝玉如意;而最后就是通天教主了,他创建了截教,证道法宝是青萍剑。

而第七道鸿蒙紫气却是无迹可寻,在无修炼者得到,实在是可惜;原本这道鸿蒙紫气应该是太一的,他和他的哥哥帝俊一统混乱的洪荒,创建了初代天庭,但奈何巫族始终不服,以至于没能尽全功,故而没能凭一统洪荒之功获得天道气运加持,成为天道圣人,也实在是可惜了。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的中文意思是?

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人(指曾参)才传播下来的全段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