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八),第1张

伤寒论第103条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原文解释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若柴胡症尚存的,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若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的,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解的,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过经十余日,就是拖了十几天了,照理已经进入别的经了,结果表证还在的时候,医生没有开给病人表药,却攻下。攻下了以后,原本太阳证应该解表,让病从外表发,结果太阳病跑到里面去了。如果再过四五天以后,柴胡证仍在的时候,先给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下去以后,病人如果还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胃里面胀满难过,表示这个病还是没有解,用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本身是介于少阳和阳明之间,兼有少阳、阳明才会用大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就是肠胃里面被大便堵到了,有宿食堵在里面。所以大柴胡汤证最主要的症状有腹满,肚子胀满而呕。

呕属少阳,腹满是阳明。腹满、恶心是大柴胡汤的主证。

气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证;

实满→承气汤证;

腹满、恶心→大柴胡汤证;

没有腹满光呕→小柴胡汤证。

为什么?因为被攻下了,下利的药太快了,病人水份都出来了,大便出来的都是水,结果大便没有排出来,于是便堵在里面。

临床上看到大肠癌的病人,一开始有些是承气汤证,有些是大柴胡汤证,不是在阳明就是介于少阳与阳明之间。阳明无死证,这种情况是不危险的。结果西医治疗过的病人,开刀以后,移转肝癌或肺癌,症状不是少阴证就是厥阴证。所以,我们当然反对西医开刀。如果是大肠癌的病人,还没有给西医开过刀,如果是在大肠的末 端、也就是直肠附近堵到,我们要加芒硝来攻坚。我们遇到实证的便秘,病人有拒按、不会放屁,就考虑要用到芒硝了。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二钱,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胖子用二钱,瘦的人用一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这是小柴胡汤的方子,少了人参、甘草,再放芍药、枳实、大黄就大柴胡汤。枳实这药也是能宽肠的药,和厚朴一样,枳实比较重于宽大肠,厚朴比较重于滋润小肠。

大肠和肺是表里,所以大肠堵到的时候用枳实,胸腔堵到、心脏积水也用枳实,枳实这药专门能去结毒,结到的毒、硬块它能把它排掉,实际在用的时候发现到,当大肠的肠壁和大便黏在一起的时候,枳实可把肠壁推开。但只能让它们分开,如果枳实把它清出来就不需要加大黄芒硝了。所以,枳实本身并没有攻下的功能,它能把结分开来,必须要靠别的药把它通出来。

所以,心脏的动脉血管堵塞的时候,用枳实,但是枳实只是把动脉血管里面堵塞的东西与血管壁分开来。所以张仲景还加桂枝,桂枝让心脏动脉血管往外冲的力量加强,喷射的力量加大;怕胃受不了再加生姜在里面,让胃热力散一点,不要太集中在心脏,怕心脏受不了,血管会破裂。

因为腹满,肚子胀满,少腹会痛,所以加芍药;大柴胡汤里面如果没有加大黄,就不叫大柴胡汤,因为病已经进入少阳、阳明了,又不是纯阳明证。所以用不到芒硝这样强的药,用大黄就是把阳明热清出来。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枳实+大黄+芍药

以阳明实热不适用“参”,胃中热结,则非枳实不能破其结,非大黄不能下其热,芍药则舒心下之急;但阳明虽结而少阳未罢,柴胡汤又不可不用,所以,大柴胡汤为双解少阳、阳明之剂。

病人有恶心就是少阳,恶心加胀满就是大柴胡,肚子不满会恶心就是小柴胡;黄芩、芍药是等量的,枳实要重用,大黄开的比枳实少,如果没有加枳实,只用大黄,肚子会绞痛,因为大黄会硬把肠壁拉开来,因为肠壁没有津液了,枳实下去会产生津液。 

一、发热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不能用麻黄汤,我可以明确的跟大家说,自从我将伤寒这个温病系统的看完之后,再加上临床的总结,我就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哪个方子是绝对禁用的,只是它对不对证而已,只要他发热无汗而喘,那么他就属于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

二、发热有汗恶风,用桂枝汤。

大家可能都知道,表实无汗麻黄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在这里,它适用于所有的外邪外感伤寒或者外邪侵入到人体,与风寒有关的出现这些症状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只要见到这样的关键词都可以用,包括这次温疫,但是呢,如果说不是这个外感的寒,外感的如果是风热呢,或者风温呢,那就不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但是它们的关键词也不一样,那么就可以用《温病条辨》里面的银翘散。

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这几个关键词出现后,葛根汤。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的用葛根汤,而且葛根汤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也用到很多,在网上流传的说是一个西医医师自救她就吃了葛根汤。

四、发热头痛,脖子强硬,伴有口苦的 ,这个和葛根汤好像很类似,但葛根汤是没有口苦的。这个是发热头痛,也是脖子不舒服,但是它伴有口苦,这个我们 用九味羌活汤。

你看,我们看前面三个方子,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都是伤寒的方子,这个九味羌活汤就不是,九味羌活汤呢,它是治疗发热头痛,项强,但是伴有口苦的,但是有一个证型与这个类似的我们要区分,那就是第五个发热头痛主要是肢体痛,发热肢体痛,口苦,还带一点微呕。

五、发热肢体疼痛,酸痛,口苦,微微带点呕的这种情况,用柴胡桂枝汤。

说白了,就是太阳少阳合证,又有小柴胡汤又有桂枝汤,叫柴胡桂枝汤。那么九味羌活汤和柴胡桂枝汤一个是以头痛为主一个是以肢体酸痛为主,都有口苦这个要区别开来。

六、发热,但是伴有心悸,小便不利,或者有浮肿 ,这种情况我们也见到过,可以 用张仲景的方子,真武汤。

七、发热但特别怕冷,但欲寐,就是我们说的想睡觉,脉象特别弱。这种情况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种情况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有啊。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种人本身原来体质就是阳虚的。

八、发热咳嗽,咳的是白痰有泡沫 ,它的关键词是白痰有泡沫,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 用的是小青龙汤。

白痰有泡沫的在这次疫情当中出现的很多,那么这种人呢,大部分平时就阳虚,又感受了这次疫情之后,就变成了外寒内饮,外面有寒证,肺部呢,又有饮证,所以有饮证就会有泡沫,所以就用小青龙汤。

九、发热无汗烦燥而喘,这个用大青龙汤 ,因为它已经有烦躁了,相当于寒邪入里化热了,用大青龙汤,而与大青龙汤有点类似的呢,是第十个。

十、发热口渴,咳逆气急,就是咳得气往上直来的,这种很口渴的,这种用麻杏石甘汤。

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这个用银翘散 ,那这个是温病的方子。

那么这种人一般本来平时就怕热或者平时本来就阴虚,所以他在感受了冠状病毒后就出现了热象。出现热象的轻症的用银翘散。当然有一些阴虚的人,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的人,我这里没有列出来,我顺便提一下,用加减葳蕤汤,葳蕤就是玉竹,用加减玉竹汤,说白了,那是纯阴虚的人感受之后所引起的,银翘散呢是平时偏阴虚,或者平时怕热,这种体质,他感受了之后,他早期会出现发热,咽痛,舌尖红这种用银翘散,这种在武汉疫情当中也存在,你看我们既存在了桂枝汤,也存在了银翘散。说白了,温病的方子和伤寒的方子都出现了。

十二、 这个见到的不是特别多,但是见到了,出现了。有一个病人给我说,他发热鼻子很干,他的眼睛周围疼,出现了这种证型,后来我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正是柴葛解肌汤的主证。这种情况在疫情当中也有,所以我把它列出来了。 发热鼻干,眼眶痛,眼睛周围痛,这种用柴葛解肌汤。 柴胡,葛根,柴胡葛根汤。

十三、憎寒壮热,身痛无汗,这是关键词,用人参败毒散。 说白了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体质相关呢。人参败毒散,人参就是补气的嘛,所以说这个人是平时就有气虚,感受了邪气之后出现了这些症状,用人参败毒散,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老年人。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没有列出来,和人参败毒散在一起的,有个方子叫再造散,就是特别阳虚的人感受了后出现的用再造散。所以我们有句歌诀叫“阳虚外感再造散,气虚外感败毒散”。

十四、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状的这种情况,这就是吴又可的成名代表方达原饮。

它的关键词是憎寒壮热,但是它非常特殊的是舌头苔垢腻如积粉,这个用达原饮。后来各大温病大家都在达原饮的基础上做文章,加减变方变出了很多方,包括吴鞠通在内。

十五、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就这几个关键词啊,什么默默不得食啊,什么其他的,大家一听都知道小柴胡汤。 我要重点讲一下,小柴胡汤在这次疫情当中的应用相当的广泛,开出的频率是最高的之一。这次疫情开出的频率最高的就是小柴胡汤和三仁汤,这两个方子开出的最多。而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方,而三仁汤是温病的方子,这两个方子开得最多,而且有时还合在一起使用,比如说口苦口干,午后发热,我们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温病和伤寒合在一起的方。好,这是小柴胡汤。

十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有的会有便秘,这种情况呢,我们用大柴胡汤。 说白了,小柴胡汤是少阳证,因为寒热往来嘛,半表半里之间。而大柴胡汤呢,是少阳阳明合证,所以它又出现了阳明证,少阳证也有,阳明证也有,它既有寒热往来,又有胸胁苦满,它不是口苦嘛,并伴有肠道问题,便秘啊,有的会下痢,有的不一定会完全便秘,用大柴胡汤。

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 ,这个方子我为什么总结进来,我第一次总结的时候就没有总结进来,因为就在我前天发现这么一个病人,他发热恶寒,他上面感觉怕冷,结果呢他出现了便秘,肚子还胀。我一想,发热恶寒这是有表证,肚子胀不是阳明证吗这不是太阳阳明合证了吗?那么少阳阳明合证是大柴胡汤,太阳阳明合证是什么方呢?我们仍然是张仲景的方子,只不过在《金匮要略》里面,这个方子叫 厚朴七物汤 ,请大家记住厚朴七物汤。

十八、憎寒壮热,口苦便秘。 我们已经出现了三个憎寒壮热了啊,一个是气虚外感的人参败毒散,一个是舌苔垢腻如积粉的达原饮,一个是口苦便秘的,憎寒壮热,这个 用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散 。既解表,又通里,所以它叫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呢有中成药,憎寒壮热,口苦便秘的这种人也存在。

十九、头痛身重,午后发热 ,好,大家只要记住午后发热,大部分人就知道 三仁汤 了,但是有一些阴虚的人也会出现午后或晚上发热的。

我们有另外一个辅助的,就是头痛身重,要么头痛,要么身上很困重,困重就证明有湿气嘛,一般阴虚的不会有困重感嘛,所以身上困重,午后发热,不用说了三仁汤,而且这个三仁汤在此次疫情当中运用特别广泛,为什么呢?因为武汉这个地方,以及根据五运六气本来就夹湿气,三仁汤就是湿郁化热,湿大于热的代表方剂,它就是吴鞠通的代表方。

二十、发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口比较黏腻,一听就知道有湿气,而且还有表证,有表证又有湿气的,这种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藿,藿香的藿,朴,厚朴的朴,夏,半夏的夏,苓,茯苓的苓,藿朴夏苓汤。在这一次这个疫情当中运用得也相当广泛,为什么呢?因为它也是湿气,湿气困体,困倦,口腻,而此次疫情不管是寒湿疫,还是温湿疫,都有湿气,湿气是大家都公认的。

二十一、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又发热。 也就是说这种病人只需要掌握一点,他发热身上痛,把汗一流,他不发热了,待会儿呢又发热,如此反复,这种呢要区别寒热往来,也要区别疟疾,因为他不是寒热往来,他是流了汗之后就解,不流汗就不解,这个代表方剂是 黄芩滑石汤 ,好多人不知道这个方子的,大家可以下去查一下啊,黄芩滑石汤。

二十二、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 ,这个呢,在这次疫情当中也运用得比较广泛,大家可能很快都能反应出来,这个就是 甘露消毒丹 的主证和关键词。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或者吐,或者泻啊,甘露消毒丹。为什么叫甘露消毒丹呢,它上吐下泻有点类似于中毒一样,喉咙还肿了,它叫甘露消毒丹,其实呢是体内有湿有热。

二十三、发热恶寒,胸满腹胀,上吐下泻 ,这个呢也见到的比较多,但是呢,它不一定上吐下泻同时存在,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又有上吐又有下泻,有的只有吐,或者想吐,有的只有泻,但是它都会有恶寒发热,胸闷,,腹胀,这种情况呢 用藿香正气散 ,市面上有藿香正气胶囊,和藿香正气液,但是藿香正气液里含有酒精,所以呢没有藿香正气胶囊好,我个人认为。

二十四、身热胸闷,心烦失眠,这个又用了张仲景的方子栀子豉汤。 栀子,淡豆豉,就是有热在胸部的这种情况。

二十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渴喜饮,竹叶石膏汤。 那这个是《伤寒论》的方子,那还有和这个类似的呢,第二十六个。

二十六、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这个用凉膈散。 这个是胸部的热所以我一起讲了。

二十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好,大家只需要记住夜热早凉,晚上发热,早上起来就很凉快,这个用温病的方子, 青蒿鳖甲汤 。我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背就背“夜热早凉青蒿鳖甲”。几乎没有见到无效的,所以有些温病的方子,对证以后只要扣住几个字眼,特别有效。

二十八、面红,四肢冷,下痢,脉弱,典型的上面好像有热,下面好像有寒 ,其实际上呢,它已经形成了戴阳证,这种情况一般是阳虚比较厉害的老人出现的。而且出现这种情况呢,还很危重, 代表方剂是白通汤 。

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脉微弱。 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已经快出现脱证了,我们得急救, 用参附汤 ,人参,附子。

三十、高热惊厥,说胡话,这个用安宫牛黄丸 ,这都是急救的。说白了,这个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运用过,在武汉疫情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我所治的两千多人当中,没有一个到这个程度,就已经被治好了。而有一些阴阳两虚的,阴阳两绝的甚至可以用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这里讲的是如果大家以后碰到这种急症的时候,可以知道怎么用中医去治疗去抢救,所以这两个不是我在临床当中得出来的,而是在理论上得出来的。

因为我和我的团队没有出现过一例死亡的症候,根本就没有发展到用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的地步,大部分人就已经好转或者康复了,所以第二十九个和三十个这两个方子是我加上去的,并没有在这次在疫情当中运用到临床。那在上面这三十个方子当中,在此次疫情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第2、5、8、9、10、11、15、16、19、20、22、27这12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十问里包括了外感和内伤的辨别,解释如下。

1.寒热:有寒热的多为表证、外感证,无寒热的多为里证,内伤杂证;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进一步还可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如发热恶寒兼头身疼痛的为太阳病;发热不恶寒兼口渴的为阳明病;寒热往来兼口苦、咽干、目眩的为少阳病。亦有不发热而但恶寒、手足常冷的为虚寒证;潮热或一阵烘热、手足心灼热的为虚热证;此外,对发热的时间也应加分辨,早减暮盛为时邪;早退暮起或早起暮退为虚劳;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 .头: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证,不满不胀的为虚证;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澹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粘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 .小便: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频数不禁为虚证;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证;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凡泄泻病人小便必少,小便渐长则泄泻将愈。

7.饮食: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能食易饥为胃强,食入难消为脾弱,饮食喜冷为胃热,喜温为胃寒;食入即吐为热证.朝食暮吐为寒证。小儿恣食,腹痛,形瘦,多为虫积;孕妇见食恶心,为恶阻,此乃生理现象。口苦为肝胆有火,口甘为脾有湿热,口酸为肝胃不和,口咸为肾虚水泛.口淡多清水为胃寒。

8 .胸:胸隔满闷多为气滞;懊憹嘈杂多为热郁;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为胸痹证。询问胸部症状必须联系脘腹两胁,如脘痛属胃,得食胀痛为实,食后痛缓为虚。腹痛属肠,痛而拒按为实,痛时喜按属虚。胁痛属肝,暴痛在气,久痛入络。

9 .耳聋:暴聋多实,为肝胆之火上逆;久聋属虚,为肝肾阴分内亏。耳聋初起往往先有耳鸣,如潮声风声的为风热;如蝉声联唱的为阴虚;也有流脓作胀,似鸣似聋的为肝经湿热。

10 .口渴:口干能饮为真渴,胃中有火;不能饮,饮亦不多,为假渴,胃中有湿。渴喜凉饮者为胃热,反喜热饮者为内寒。

在问诊中,睡眠好坏,也应注意。如失眠多为虚弱症;眠短易醒为神不安;睡中多梦为相火旺;梦中惊呼为胆气虚;胸膈气闷,寐不得安为湿痰内阻。

此外,记忆力是否衰退、性欲是否正常、有无遗精等,只要与病症有牵涉,都应问及,不厌求详。

对于女病人,在问诊时,当问其月经调与不调,如经期超前,色鲜红者多属热;经期落后,色瘀紫者多属实;经行量少色淡者多属虚;经前腹痛,涩少挟瘀者多属气滞。倘经行感冒发热,或发热中经水来潮,神识不清,为热入血室。在一般情况下月经停止,已婚者须考虑是否受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这是因为一般不能直接听到病孩主诉的缘故。但也不能放松问诊,必须详询病孩的家长。除了询问发病时间、病情经过等外,对于是否种过牛痘、患过麻疹,也应注意。

增补医方一盘珠

五运六气所属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足太阴属脾,手少阳属心,足少阴属肾,手厥阴属包络,足厥阴属肝,手太阳属小肠,足太阳属膀胱,手少阳属三焦,足少阳属胆,手阳明属大肠,足阳明属胃。

五脏六腑所属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

五脏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使令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莫能出焉。

脉理命名大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脉,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又三脉,数,牢,散(以上濒湖二十七脉);七危症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诊脉最要条例

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动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败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应九数也,脉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讲究已极其精详,予生晚近,以樗栎庸才,不能赞一词,王叔和以七表八里决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资,不能窥其堂奥,古人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言不诚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枢要以为备览至于深心岐黄之业者,又当详考难经脉诀,以定人之生死,是则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传之曰浮,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为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无为微,沉而至滑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一息三至为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关尺主病大概

寸脉主上焦头面之病,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脏脉病虚实之论

附龚廷贤先生脉理要诀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怒气则头眩耳聋,是肝气实也,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不得术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将补之,是肝气之虚也,宜补之,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肝脉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脉,肝脉急而劲,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洪而大,其候舌,其声言,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心气盛,则病胸内痛,两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宜泻之,心气不足则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舌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宜补之,夏心火旺,其脉浮洪而散,曰平脉,反得沉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长,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心脉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味甘,其养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脾气盛,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饥,足瘘脚下痛,是脾气之实也,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无力,食不化,则宜补之,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脾长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脉来实而数,如鸡举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其候鼻,其声哭,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色白,其藏气,其神魂,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为腑,脾气盛,则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尸冷,足背痛,是肺气之实也,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秋金肺旺,其脉浮涩,曰平脉,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笃,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肾象,水旺于金,其脉如石,其候耳,其声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为腑,肾气盛,则病腹胀,飧泄,汗出怕风,面目黑,小便黄,是肾气之实也,宜泻之,肾气不足,则病腰冷,耳鸣若聋,是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冬肾水旺,其脉沉而滑,曰平脉,反得浮大而缓,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脉来碎碎如弹弹石,曰肾死。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不安,身驱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宜泻之,胆气不足,气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将捕之,是为胆之虚也,宜补之。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为溲便,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热,小腹胀,是为小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之虚也,宜补之。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胃气有余,则病腹胀,是为胃之实也,宜泻之,胃虚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泻,关脉滑,胃内有寒气,满而欲食,关脉浮大,积热在胃也。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如锥刺痛,腰背惊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是为大肠之虚也,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急,则为阳明实者,大肠实也。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归于膀胱,气化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不通,小腹肿痛,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宜补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口,咽以贯膈,布胸内,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阳明与营卫俱行,主约而不出,中焦之气亦出于胃口,受气者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则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弁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

定死脉形候歌

指下如汤沸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

去疾来迟热劈劈,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久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

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虾游状如虾暮游,魂定行尸定主忧,

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营绝,如刀压刀细推求,

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挥然如转豆,三光正气以漂留。

诊五脏六腑气绝死症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见人。

病人脾绝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热,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复。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枯面黑,目**,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气出不收。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脉浮无根底。

寻常感冒

寻常感冒病犹轻,微微发散自然瘳,病轻药重还增病,香苏香豉二方灵,

服后有痰寒热并,芎苏散与败毒寻,若兼头痛肢节疼,十二神汤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时用,呕吐伤食见奇猷。

香苏散,治四时微冒风寒。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等分姜引。

葱白香豉汤,治同上。葱白五根,香豆豉三钱,姜一片。

芎苏散,治感冒风寒,微寒微热,表里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苏,干葛,柴胡,川芎,枳壳,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闭,加桂枝(一钱),防风(八分),生姜引。

人参败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风寒,头痛寒热(此方体虚之人宜用)。人参(体实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羌活,独活各等分,生姜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汤,治同上。麻黄(体虚之人不用),陈皮,甘草,紫苏,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气散,治伤食感冒。紫苏,伏毛,陈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姜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热加柴胡,渴加黄芩。

平胃散,治伤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呕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泽泻,车前子,灯心引。便秘加枳壳,热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汤,治伤感发表后,热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参(体实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灯心引。小便赤少加车前,呕逆口渴加竹茹,麦冬。

大柴胡汤,治感冒发表后,大热烦燥,大便秘结,大黄,半夏,枳壳,黄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枣引。

枳壳二陈汤,治感冒,痰结胸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桔梗各等分。有有热加柴胡,食积合平胃散用之。

中风门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凑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利,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言微,知则可治,甚则不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也,治先补阴,后泻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风痹者,类风状,风胜则周身走注疼痛,寒胜则关节刺痛,湿胜则麻木不仁。

石顽曰:中风四法,方治颇烦,今每例采一专方,为逐症之纲旨,如偏枯用八风续命汤,风痱用竹沥饮子,风懿用独活汤,风痹用附子汤,千金所谓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端绪,愈纷则探求愈惑,圆机之士谅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风不治诸症歌

发直叶沫,摇头上撺,鱼口气粗,眼目直视,喉声如锯,面赤如妆,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爪甲青黑,大吐大泻,吐血下血,其脉坚急,躁疾短涩,此等诸症,皆为不治。

八风续命汤,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肉桂,当归,人参,石膏,(煨熟),干姜(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独活,黄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风,防己,附子,名小续命汤,生姜引,治同上。

竹沥饮子,治风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参,白芍,黄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防风各等分,竹沥姜汁引。

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手足摇曳。肉桂,白芍,甘草,独活,瓜蒌仁(搥去油)各等分,生姜引。

附子汤,治风痹手背不仁,口面涡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人参,防风,羚羊角(锉为末),川芎,竹沥,姜汁引。

中风诸方备考列表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中风初起,四肢顽麻。乌药,川芎,麻黄(搥),枳壳,陈皮,干姜,白芷,甘草,桔梗,姜蚕,姜汁引。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不思饮食。麻黄(搥),黄芩,独活,细辛,黄芪(蜜炒),姜汁引。

排风汤,治中风五脏诸症,口眼歪斜。白术(土炒),当归,肉桂,川芎,白癣皮,杏仁(去皮尖),防风,甘草,独活,白芍,麻黄(搥),茯苓各等分,姜汁引。

三生饮,治中风昏迷痰涎壅盛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钱),首乌(五钱),生附子(五钱),木香(钱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脉沉微,多见脱者,倍加人参,竹沥,姜汁引。

舒筋三圣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当归,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参归三圣散,治中风血脉,左半边发,口目左斜。当归,人参,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正舌散,治中风舌强不正。全蝎尾(水洗滚醋泡,炒干,三钱),茯苓(一钱),姜汁拌晒干,共为末服。

星香散,治中风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热药不得者。制南星(三钱),广木香(钱半),共为末,生姜汤下。

省风汤,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胆南星(各钱五分),防风(一钱),法制半夏,黄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姜引。

中风外治方,荆芥散煎汤洗。荆芥,羌活,独活,苦参,防风,白芷,紫苏,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叶,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异人传授,丹方,蛇皮烧灰(用二分,研细末),生熟明凡(五分用),为末吹鼻自能言,醒后能言寻药用,中风之症自然痊,上药三味,共研细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后又吹,能言即修方调治。

中寒门

冬月正伤寒,仲景诸先生,讲究已详,予惭谫劣,何能复赘,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时冒感风寒,论列诸方,以备参考。

中寒之病肾为根,肾气虚而寒易侵,气弱体虚调护失,乘凉卧地也伤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温散,五积理中里面寻。

五积散,治中寒头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呕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苍术,当归,半夏,肉桂,干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五分,体虚之人麻黄勿用,换熟附子一钱),姜枣引。

理中汤,治脏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气冷,小腹微痛等症。干姜,白术,人参,炙草,附子,(各三钱),姜枣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干柴热一把,烧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倾地上,乘热气,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盖定,候热扶起用药,真神方也。

中暑门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热攻烧,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症也,金匮云:太阳中竭,发热恶寒,身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发汗则恶寒甚,下之则淋甚,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之标症也,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补仲景之未逮也,王节齐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之胞络,其脉多虚,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也。

诸症列方于后以备参考

香薷饮,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泻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药,体虚人不可服,恐吓发汗不止。体实气盛烦渴饮水者,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治体虚伤暑,发热恶寒,脉微无力。炒黄柏,升麻,苍术,白术,陈皮,青皮,泽泻,人参,甘草,黄芪,干葛,川芎,当归,北五味,麦冬,神曲,姜枣引。

一行人农夫,日中劳役而得暑症,此热伤阳症也,必苦头痛发热,汗泻肌肤,大热而喝,先服香茹饮,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汤。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过),甘草(一两),共为末,冷水调服二三钱,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汤,治伤暑烦热而渴。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一避暑于凉亭水阁而得暑症,此暑伤阴症也,必头痛恶寒,身体拘急,发热无汗,宜先服清暑益气汤,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术,陈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苏(各等分)。

茹苓汤,治伤暑发热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泽泻,扁豆,白苓,白术(土炒,各等分),灯心引。

十味香茹饮,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泻。香薷,人参,黄芪,白术,白苓,甘草,陈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汤,治伤暑藿乱,呕吐不止。香薷,人参,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脉饮,治气虚伤暑多汗,心脉空虚。人参,麦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为引。

一夏月无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须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窍,即活,如无蒜,又用一方,以热土围脐,开一大孔,以热小便淬之,此以淬导热之义也,二方屡用神效,醒后精神不安,即用生脉散,清暑益气之类,以补之。

医按

一不儿八九岁,夏月酷暑,众小儿在外打瓦子嬉戏,至午刻大渴,唤母要吃茶,母以茶与之入口即死,浑身大汗请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热茶饮之,随闭其热,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响,少倾能言,又以冷水调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医神妙,不可测也。予曰:不过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见效耳。以治数农夫中暑皆效。

中湿门

风寒暑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非同中风,中寒,中暑之暴也,湿郁久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热伤筋不能束骨,故为弱痿,湿热加之,气湿争热,故为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风治误矣。

罗必炜治湿歌诀

问君何以知中湿,染于杳冥不自识,非专雨水是湿根,天地汗气亦中人,

中人身体觉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治法利便除身热,

五苓除湿胜湿先,加减消详用五积,又有风湿腰疼痛,独活寄生汤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湿之主方。朱苓,白术,白苓,泽泻,肉桂(各等分),灯心引。本方加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汤,治湿常用。

除湿汤,治中湿通用,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生姜引。

五积散,治寒湿克于经络,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苍术,当归,半夏,桂枝,麻黄(虚人换防风),生姜引。

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腿酸疼,两足浮肿等症。独活,寄生,当归,防风,白芍,牛夕,地黄,细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姜引。

羌活胜湿汤,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生姜引。

除风湿独活汤,治同上兼有热。羌活,防风,柴胡,川芎,苍术,升麻,生姜引。

神术汤,治风木之邪,湿土下血之症。川芎,苍术,羌活,白芷,甘草,细辛,生姜引。

升阳除湿汤,治湿泄,肠风下血。防风,苍术,白术,白苓,白芍,生姜引。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小便黄。茵陈,枝子,大黄(俱各等分),灯心引。

经方是经典方的简称,也是历代相传经验方的简称。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的临床规范。古往今来,名医无不研究经典,擅用经方者无不成为临床高手,但经方的应用绝非易事。方证简略不详,现代应用范围不明,影响了经方的普及与推广。20多年来,本人专注于经方现代应用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本小册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经方使用常规。 本手册收集的处方以汉代医学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为主,少数后世的经验方因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且沿用日久,本人也经常使用,故一并收录其中。

1半夏厚朴汤加减法:

(1)痰多、呕甚、惊恐、焦虑、失眠严重:重用半夏

(2)眩晕、心悸 水舌、水肿、小便不利 胃内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3)胸闷、腹胀,舌苔厚腻:重用厚朴

(4)胸闷、腹胀、手脚冰凉、便秘 脉弦长有力:合四逆散

(5)眩晕、心悸、失眠:合温胆汤

(6)焦虑失眠:合酸枣仁汤

(7)腹痛 腹泻:合黄芩汤

(8)心烦 焦虑 失眠 腹中胀满:合栀子厚朴汤

2半夏泻心汤加减法:

(1)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加制大黄

(2)腹胀气多,叩之如鼓:加厚朴(增加胃肠动力)

(3)舌不红、面黄、消瘦:加肉桂

(4)咽痛充血、胸闷、身躁热:加连翘、栀子。

3白虎汤加减法:

(1)消瘦、口渴、舟状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关节疼痛 气上冲: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关节疼痛 口中粘、苔厚腻:加苍术(苍术白虎汤)

(4)高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语躁扰:加水牛角、玄参(化斑汤)

(5)甲亢:合小柴胡汤(小柴胡汤 白虎汤)。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法:

(1)其人如狂、少腹疼痛、大便秘结:合桃核承气汤

(2)脑梗死:合桂枝茯苓丸

(3)心烦失眠、舌体紫暗、面色暗红:合桂枝茯苓丸

(4)失眠 头痛 恍惚 舌淡红:合酸枣仁汤

(5)高血压 烦躁 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6)焦虑不安 胸闷 腹胀:合栀子厚朴汤。

5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法:

(1)腹中疼痛 面黄 眩晕:合当归芍药散

(2)口渴(水少) 浮肿(水多):合五苓散

(3)腹胀腹痛:合四逆散。

6大柴胡汤加减法:

(1)心中烦 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2)面红赤、舌紫暗 少腹压痛 小腿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3)焦虑 腹满胀气:合栀子厚朴汤

(4)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5)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合黄连解毒汤

(6)急性感染:合黄连解毒汤(中药抗菌素)

(7)哮喘见痰稠难咯:合排脓(痰)散

(8)胸痛、痰黄、便秘:合小陷胸汤。

7大承气汤加减法:

(1)痞满燥实之轻症者:去芒硝,厚朴 枳实减量(小承气汤)

(2)热病神昏:合黄连解毒汤

(3)热毒发斑出血:合白虎汤

(4)胎死腹中:合桂枝茯苓丸。

8大黄附子汤加减法:

(1)体格壮实 精神萎靡、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肌肉酸痛、反应迟钝(麻黄证) :合葛根汤;

(2)汗出而肿、手足麻木(黄芪证):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面红赤、舌紫暗 腰背疼痛 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胆囊炎 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急性发作伴发热:合大柴胡汤。

9大黄蛰虫丸

10大青龙汤加减法:

(1)咽喉充血疼痛:加连翘

(2)腹胀 便秘:加大黄。

11当归芍药散加减法:

(1)舌体紫暗 少腹充实疼痛 下肢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2)口渴(水少) 浮肿 小便不利(水多):合五苓散

(3)腹中痛、四肢冷、脉搏弦:合四逆散

(4)颈项疼痛、容易疲倦、月经后错未至:合葛根汤

(5)水肿 附子证:合真武汤

(6)自身免疫性疾病、久久难愈伴抑郁:合小柴胡汤(柴归汤)

(7)伴严重恶寒感、极度疲倦感,脉沉: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8)伴多汗:合桂枝加附子汤

(9)伴关节疼痛:合桂枝加附子汤。

12当归四逆汤加减法:

(1)头痛 恶心 呕吐 水舌:合吴茱萸汤

(2)女性皮肤枯黄、唇干而瘪、形体枯瘦、脱发、贫血 性欲低下 闭经、不孕:合温经 汤。

13苓桂枣甘汤加减法:

(1)呕吐清水、腹中有水声:加白术(合苓桂术甘汤)

(2)咳逆上气、头昏眼花:加五味子(合苓桂味甘汤)。

14苓桂术甘汤加减法:

(1)消瘦明显:加大枣

(2)咳逆上气、头昏眼花、呼吸困难、动则气喘:加五味子。

15苓桂味甘汤加减法:

(1)羸瘦之人 严重的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脉虚数: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生脉饮 山萸肉。

16防风通圣散

17防己黄芪汤加减法:

(1)喘憋:加麻黄

(2)腹痛:加白芍

(3)下肢疼痛、浮肿明显:加怀牛膝

(4)血脂高:加泽泻

(5)头晕 头痛 腰腿无力:加葛根

(6)胸痛、心绞痛:加川芎 丹参

(7)易感冒、鼻塞、打喷嚏:合玉屏风

(8)下肢肿甚 精神萎靡(附子证):合真武汤。

18附子泻心汤加减法:

(1)舌体胖大、大便稀溏:合甘草干姜汤

(2)便秘:加重大黄量

(3)躁动不安、出冷汗(失血性休克前期表现):加肉桂。

19桂枝汤加减法:

(1)胸闷 腹胀 痰多 咳喘:加厚朴、炒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腹痛 便秘: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一方面用桂枝汤,对体;一方面用大黄,对 症;用于外有太阳中风证、里有阳明腑实证的表虚里实状态者)

(3)自汗 盗汗 黄汗 浮肿 小便不利:加黄芪

(4)汗多 心悸 头昏 食欲不振 舟状腹:加人参

(5)项背拘急 自下利: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

(6)胸腹部搏动感(如房颤)、上冲感、惊恐感、不安感、失眠、眠浅、自汗、盗汗:加龙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0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法:

(1)心悸、汗多:加龙骨 牡蛎

(2)更年期:加仙灵脾、巴戟天

(3)关节冷痛严重(细辛证):合当归四逆汤(着重加入细辛、当归)

(4)心肌梗死:针对剧烈胸痛,加葛根 川芎;针对心源性休克、汗出欲脱,加人参( 内含参附汤)。

2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法:

(1)羸弱之人 气喘、汗多:合生脉饮 山萸肉

22桂枝茯苓丸加减法:

(1)腹痛、便秘:加制大黄

(2)腰腿痛:加怀牛膝

(3)皮肤病:加薏苡仁(消磨皮损、光滑皮肤)

(4)腹中疼痛:加当归 川芎

(5)心下按之满痛,进食后腹胀 嗳气 返流:合大柴胡汤

(6)抑郁 失眠:合柴龙牡

(7)腹中疼痛、月经不调 面黄 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8)腹中痛 四肢冷 脉搏弦:合四逆散

(9)糖尿病、高血压: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10)周围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汤

(11)肾绞痛: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23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24葛根汤加减法:

(1)闭经或月经后错 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2)腰部冷重 干姜舌:甘姜苓术汤

(3)腰腿疼痛:合桂枝茯苓丸

(4)左少腹充实有力,按之疼痛 下肢皮肤干燥 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5)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加辛夷花、川芎

(6)头面部疖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暴聋、头痛:加川芎、大黄

(7)膝关节沉重 疼痛:加白术 附子

(8)体格壮实男子的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落枕:加黄连、黄芩(合葛根芩连汤) 。

25葛根芩连汤加减法:

(1)烦躁、头痛、便秘或大便粘臭 或高血压;出血倾向,牙周脓肿,牙痛:加制大黄

(2)糖尿病导致腰腿无力或性功能障碍:加怀牛膝

(3)心下痞、恶心呕吐:合半夏泻心汤。

26甘姜苓术汤加减法:

(1)颈项腰背酸痛:合葛根汤

(2)浮肿 多汗:合防己黄芪汤

(3)恶寒无汗 关节疼痛:合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汤 甘姜苓术汤)

(4)心下痞硬、食欲不振:加人参

(5)心功能不全:加桂枝

(6)腰背关节严重疼痛 畏寒肢冷、大便清稀、四肢厥冷、脉沉无力:加附子。

27甘草泻心汤加减法:

(1)舌苔厚、便秘、高血压、衄血:加制大黄

(2)糖尿病头昏、口渴:加葛根

(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大便干结、腹疼痛、脚挛急:加白芍。

28黄连解毒汤加减法:

(1)腹胀 呕吐 返流,心下按之满痛:合大柴胡汤

(2)出血、便秘:合三黄泻心汤

(3)皮肤发红发干、脱屑: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29黄连阿胶汤加减法:

(1)出血:加生地

(2)腹痛拒按:加制大黄

(3)少腹疼痛:加丹皮。

30黄芩汤加减法:

(1)腹痛 拒按:加制大黄

(2)腹泻(热利)、烦热:加黄连

(3)出血多:加阿胶

(4)呕吐:加半夏 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法:

(1)下肢疼痛、麻木:合四味健步汤

(2)易感冒、易咳喘、易喷嚏、易出汗:合玉屏风

(3)面色红赤 小腹压痛 小腿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口渴(水少) 汗多、腹泻、水肿(水多):合五苓散

(5)眩晕 小便少:合泽泻汤

(6)高脂血症:加泽泻汤

(7)精神萎靡、极度疲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8)下肢水肿、膝关节疼痛:合防己黄芪汤

(9)高血压:加葛根 川芎

(10)脑梗死:加葛根 川芎

(11)头昏 头痛:加葛根 川芎

(12)胸闷 胸痛(心绞痛)、舌暗:加丹参 川芎。

32桔梗汤加减法:

(1)失音:合半夏厚朴汤

(2)咽痛,但局部无红肿:加桂枝

(3)扁桃体肿大:加柴胡、连翘 石膏

(4)其人消瘦、咽喉干燥、粘膜菲薄:加玄参 麦冬。

33荆芥连翘汤

34理中汤加减法:

(1)心悸动、腹中痛: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2)口疮:加黄连(连理汤)

(3)整体状况更差,脉沉微弱,精神萎靡:加附子(附子理中汤)。

35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法:

(1)精神病:合温胆汤

(2)月经不调 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3)腰部沉重 干姜舌:合甘姜苓术汤

(4)其人消瘦(加大枣、甘草)、食欲不旺(加桂枝、生姜):加大枣、甘草、桂枝、 生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5)浮肿、贫血貌:加黄芪

(6)大便稀溏:加白术 茯苓。

36麻黄汤加减法:

(1)肌肉酸痛、舌苔白腻、浮肿:加苍术

(2)银屑病:合桂枝茯苓丸 薏苡仁、大黄、石膏。

37麻杏石甘汤加减法:

(1)肺部感染:加黄芩 连翘 栀子

(2)舌苔厚、大便秘:加大黄

(3)腹胀:加厚朴 枳实

(4)咽痛:加桔梗

(5)咽中粘痰:加半夏(或合半夏厚朴汤)。

38麦门冬汤加减法:

(1)咽中粘痰:合半夏厚朴汤

(2)咽喉干痛:合桔梗汤

(3)汗多、口渴、舌面干燥、脉洪大有力:加生石膏

(4)皮肤干枯、干涩、干痒:加生地、阿胶

(5)出血:加生地、阿胶

(6)(气上冲)心悸动、气短少 舌淡、舌体柔软:加桂枝

(7)悸动:加龙牡。

39排脓(痰)散

40四逆散加减法:

(1)咽喉异物感、腹胀:合半夏厚朴汤

(2)肾积水:合猪苓汤

(3)尿路感染:合猪苓汤

(4)顽固性头痛、失眠、胸痛、呃逆、磨牙 舌体紫暗: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5)大便秘结:重用芍药。

41四逆汤加减法:

(1)大吐、大泻、大汗、大失血:加人参

(2)头面上半身出血 心下痞:合三黄泻心汤(三黄四逆汤)。

42薯蓣丸

43芍药甘草汤加减法:

(1)便血:加黄芩

(2)腹中冷痛:加肉桂、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汤药对)

(3)四肢冷 胸胁苦满 腹胀:合四逆散

(4)肾绞痛发作:合四逆散加当归、川芎、怀牛膝

(5)急性腰肌扭伤、剧痛(外证未去):合桂枝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44酸枣仁汤加减法:

(1)眩晕、多梦、惊悸:合温胆汤

(2)腹胀、咽中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3)胸闷、心悸、疲劳、抑郁:合柴龙牡

(4)烦热严重:加黄芩、连翘、栀子。

45肾气丸加减法:

(1)口中渴 小便少:合五苓散

(2)少气、自汗、糖尿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3)腰痛、下肢水肿:加怀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丸)。

注意:形体壮实、面色暗红有油光、脉搏滑数有力的黄连人忌用!

46生脉饮方加减法:

(1)心悸严重:合桂枝甘草汤

(2)气喘多汗:加龙骨、牡蛎、山萸肉。

47桃核承气汤加减法:

(1)抑郁:合柴龙牡

(2)焦虑:合柴龙牡。

48温胆汤加减法:

(1)咽中异物感、腹胀:合半夏厚朴汤

(2)焦虑 腹胀:合栀子厚朴汤

(3)精神恍惚、百般无奈,舌不红,脉不滑(焦虑):合酸枣仁汤

(4)心烦、失眠、胸闷、快速心率:加黄连

(5)嗜睡、脉缓、乏力:加麻黄

(6)头痛、眩晕、抽动:加天麻

(7)肌肉痉挛、抽搐:加全虫、蜈蚣。

49温经汤加减法:

(1)出血:加生地

(2)大便干结,皮肤如鳞甲:加桃仁

(3)闭经、基础体温低:加鹿角胶、附片。

50五苓散加减法:

(1)低热、食欲不振、胸闷、淋巴结肿大 恶心:合小柴胡汤

(2)腹胀、嗳气、咽中异物感、舌苔厚腻:合半夏厚朴汤

(3)腹中疼痛、月经不调:合当归芍药散

(4)面黄、乏力、多汗、多食易饥、腹大松软如棉: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5)精神萎靡、脉沉(附子证) 肝硬化腹水、肾病水肿:合真武汤

(6)多汗、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风

(7)暑天多汗、烦渴:加生石膏、寒水石;小便涩痛:加滑石、甘草(桂苓甘露饮)

(8)头痛、颈项肩背不适:加葛根

(9)血压高:加葛根

(10)嗜酒:加葛根

(11)腰腿疼痛:加怀牛膝

(12)黄疸或胆红素偏高、出黄汗:加茵陈

(13)眼病、小便不利:加车前子。

51五积散

52吴茱萸汤加减法:

(1)眩晕 吐水: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头痛、头晕、胃胀、胃中振水音 水舌:苓桂术甘汤。

53小柴胡汤加减法:

(1)发热迁延不愈,肩背关节疼痛(外证未去):合桂枝汤

(2)咳吐黄稠粘痰、心下压痛、大便干结:合小陷胸汤

(3)胸闷、咽喉或食道有异物感、精神不安定、纳呆、恶心呕吐、舌苔白腻:合半夏厚 朴汤

(4)咳嗽或哮喘:合半夏厚朴汤

(5)口渴 浮肿、尿少:合五苓散

(6)肿瘤放化疗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合五苓散

(7)月经不调、腹中疼痛、大便秘结 面色发黄、形体偏胖、容易水肿、大便稀溏:合 当归芍药散

(8)慢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多肌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当归芍药散 (柴归汤)

(9)烦热 关节疼痛:合栀子柏皮汤

(10)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增多:加连翘

(11)咳喘迁延不愈,咯稀白痰:加干姜、五味子

(12)咽痛:加桔梗

(13)胶原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致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或有出血倾向:加生地、白芍

(14)心中烦 心下痞 肠热利:加黄连

(15)身痒、皮肤过敏(外证未去):加荆芥、防风。

54小建中汤加减法:

(1)面黄、肉松、浮肿:加黄芪

(2)消瘦、憔悴、痛经:加当归

(3)小儿肠痉挛:加当归

(4)产后调理:加当归

(5)出血多:加生地、阿胶

(6)腹痛剧烈:加川芎。

55小青龙汤加减法:

(1)口干、烦躁:加石膏

(2)身体瘦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填补少阴)

(3)哮喘慢性期,见面黄、肉松、浮肿:加黄芪

(4)长期服用激素,其人面色灰暗:加熟地、山萸肉、鹿角胶、制附子、龙骨、牡蛎( 填充少阴)。

56小陷胸汤加减法:

(1)胸腹胀痛、胃脘胀痛:加枳实

(2)呕吐:加生姜、竹茹

(3)痰稠胶固:加桔梗

(4)胸胁痛甚:合四逆散

(5)往来寒热、迁延发热、口苦:合小柴胡汤

(6)咳喘:合麻杏石甘汤或三拗汤

(7)心绞痛:加瓜蒌皮、薤白、川芎。

57三黄泻心汤加减法:

(1)上腹不适,按之疼痛:合大柴胡汤

(2)烦躁、神昏、舌红、舌苔黄腻:合黄连解毒汤

(3)呕吐 心下痞 下利:合半夏泻心汤

(4)体格壮实、颈项强痛 高血压:合葛根芩连汤

(5)头晕脑胀(脑充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鸣耳痛、暴发火眼、小 便黄赤、大便干燥:黄连上清丸(1荆芥、防风、白芷、菊花、薄荷、桔梗、川芎、旋复 花、蔓荆子;2黄连、黄芩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八)

伤寒论第103条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