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易经》哪个更重要,孔子如何评价两本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论语》《易经》哪个更重要,孔子如何评价两本书?,第1张

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古代中国里面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中《论语》就是孔子思想和理念的集合,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孔子的思想,从而能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孔子来说除了《论语》以外,《易经》这本书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论语》是将孔子在钻研治国之道以及为人处世方面所说过的一些话进行了总结。里面大多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些语录,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对于教育、政治与道德等方面都作出了阐述,成为了我们后世人所遵循的准则,其中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话语,在现今社会仍然是十分有用的。不过《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去总结孔子说所的一些话,所以孔子并没有能够去评价这本书如何。

《易经》是我国古代较为著名的阐述了关于天地之间变化的一本博大精深的哲学书。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法则和规律的一种总结。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一开始孔子并没有重视这一本书,后来在研究过之后发现其中的思想是值得去学习和钻研的,所以渐渐爱上了这本书,而《易经》里面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当时儒学体系的发展。孔子在后来更是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而无大过也。

可以看出《易经》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论是《易经》还是《论语》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即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有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不能轻易去忽视它们。

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思考梁漱溟先生就东西文化的差异指出,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在我看来,孔子思想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同时又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中不断得到修正。

现在,尽管大多数人不一定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个体性。-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道德瓦尔特看到了孔子学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正因为这样,孔子感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论语》所说的天和天命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和上帝,更不包含基督教中所信仰的宗教教义。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名为孔丘,他的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从小的时候他就特别喜欢学习礼仪。长大后又很喜欢学习,对于六艺这些方面的东西他自己都是知道得很多的。

不管做什么,不管职位的大小,他做事情总是会特别的认真。所以在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名声远播了,很多人都远道而来希望他能够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建议,后来,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不好一个个讲解。

所以他就开办了私学,给那些人授课。甚至于鲁国的一位大夫孟僖子在临终之前还嘱咐他的两个儿子一定要去找孔子,在他的门下学习知识。鲁昭公其实非常的重视他,还派他到周朝去考察他们的礼仪。

但是后来昭公被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轰走,孔子于是去了齐国,向齐国的君主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想。齐景公也很欣赏他,但是当时景公有个宠臣晏婴认为孔子提出的这些东西太过于理想化,没有什么实用性。

于是他回到鲁国,仍然以教书为主要工作。后来鲁定公时期的时候又任命他当司空。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之后,他们的实力就慢慢增强了。中原地区受到很大的冲击,齐国也是如此。齐国于是想要和鲁国联盟,双方相约会面。

当时诸侯间开会是要任命专人来做“相礼”的,当时孔子就担任了这个位置。由于他的帮助,鲁国的外交取得了胜利。后来景公的手下人就劝说他,孔子这样的做法对我们国家是很不利的,我们应该给鲁定公送一些女乐去。

于是精心挑选了一批人送过去,鲁定公很开心,每日只知道享受了。这让很多人都不满,孔子去劝说他时他也躲起来不见面。时间久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认为他不是一个好的***,于是决定去周游列国。

他去了很多的国家,也经历过很多的困难,碰过无数的钉子,后来年纪慢慢大了,也不想再过这种生活了。于是回到鲁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了古典文化书籍还有教书育人的方向去,晚年时整理了《诗经》《春秋》等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他去世之后,他的学生们仍然在努力传颂他的学说。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自已并没有什么独立的创作,但他整理修订了《春秋》(为鲁国史官所作,孔子只是整理),整理了《诗》、《书》、《礼》、《乐》(作者不详),并为《周易》(传说是周文王所作)作序。在《论语·述而》中就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文化名人,史载孔子创立私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当时已有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番搜集和整理。

1、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

2、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3、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

4、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

5、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论语》《易经》哪个更重要,孔子如何评价两本书?

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古代中国里面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中《论语》就是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