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总兵大同,领尚方宝剑,左都督,太子太师,是多大的官(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兵部尚书,总兵大同,领尚方宝剑,左都督,太子太师,是多大的官(明),第1张

首先,兵部尚书是他的官位,他就是按照这个官位的正二品来领俸禄的。总兵大同我不太理解,如果是大同总兵,那他就是武将中属于很高的,我没记错的应该也是正二品。但是总兵是武将,而兵部尚书一般是文官,明朝是以文治武的典范。兵部尚书出外兼任总督和督师的都有,如袁崇焕。但是当总兵的好像没听说过。所以总兵大同可能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管九边之一的大同镇。领尚方宝剑纯粹是一种象征,无非就是如皇帝亲临,然后再砍个把人。左都督其实是武将中最大的官,朱元璋撤销大都督府后设立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都设左右大都督各一人,正一品。这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部门,主管带兵打战,是军令部门。而兵部主管制定战略战术和武将考核、后勤补给,是军政部门。所以一个文臣是不可能兼任左都督的。太子太师是加衔,从一品,明朝设三师,也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作为荣誉头衔。最后我想说你说的这串头衔我认为不可能发生在一个人头上,是不是什么小说上说的。

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历史发展: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

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

明朝初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1380)诛胡惟庸,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

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

清末民国,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扩展资料:

含义

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 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

参考资料:

--都督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 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领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其它如武官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移与相关机构会同处理,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明朝后期五军都督府失去了参政议政权。

1按品级说:

武官正一品官职:前后左右都督,

从一品:都督同知

正二品: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

从二品:指挥同知

正三品: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从三品: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从四品: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正五品: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从五品: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使、副安抚使

正六品:兵马指挥、断事,百户,正提点、副招讨使,宣抚佥事

从六品:正提举,安府副长官

正七品:兵马副、营膳正,副安抚佥事

从七品:副提举、宣慰经历

武官没有正八品以下官职

上面说的都是官职,除此之外,还有某品的官阶,官衔,勋位,很罗嗦,你不是写史书,我就不说了

2按部门说: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六人 正五品 兵部司官

员外郎 若干人 从五品 兵部各司属官

主事 若干 正六品 兵部各司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佥事 四人 正三品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另外,一般野战部队军官从高到低分别是:总兵(镇将)(正军,副军,正师),副将(/副军/正师/副师),参将(副师/正旅),游记将军(团/旅级),守备将(团/旅级)军,千总(团/副团),把总(营级干部),百总(连级干部)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继承者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进一步加强皇权对军权的控制,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明初仿照宋元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大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节制内外诸军,“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洪武十三年(1380),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明太祖下令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和在外各都司卫所。

同时,又设立兵部,作为朝廷执政机构的六部之一。五府只管军籍和军旅之事,而人事、调遣和政令发布之权则移交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士官袭替、优养、优给”,各府移文兵部请选,“都司卫所首领听吏部选授”。遇到战争,天子命将充总兵官,兵部签发“出兵之令”,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这样,明朝的军事就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同管辖,“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两个机构“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便于皇帝的操纵和控制。

但到永乐年间,五府实权“尽归之兵部,所谓五都督者,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明朝中后期,兵部尚书或侍郎有时可提督或协理京营戎政,直接掌握京营训练,五府官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虚衔。</p><p>在地方,起初在各省府设立都卫,洪武八年(1375)改为都指挥使司。各都司设都指挥使1人,作为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隶于五府,同时听命于兵部。明初各省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且品级、地位也比布、按官高,威权甚重。但在对内对外的战争中,明廷照例派都督府官或公、侯、伯出为总兵官,事后还任。“后因边境多事,遂留镇守”,临时派遣的总兵官变为定设的官员,形成了镇戍制。接着,在内地的军事要害地区也派总兵官镇守,独任一方之军务。都指挥使的地位因此日益下降,逐渐变成总兵官的下属。

洪熙元年(1425),明廷为加强对武臣的控制,又派文臣“于各总兵官处整理文书,商榷机密,于是有参赞参谋军务,总督边储”。宣德(1426~1435)和景泰(1450~1456)以后,朝廷派往地方的巡抚和总督逐渐变为定设的官员。巡抚往往加有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参赞军务的名义,总督更拥有总督文武、自总兵巡抚而下皆听其节制的大权,不仅地方的都、布、按三司归其管辖,连总兵官亦须听其指挥了。

明和清的一品官基本都是以荣衔、虚职为主。现将明、清的正一品、从一品分列如下:明朝:

明初,中书省左右丞相是一品官员,但自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明代的一品官,基本由以下五类组成。

第一类: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在明朝时期,左、右宗正之争皇室亲属的相关事务;左、右宗人分掌皇族属籍、纂修玉牒之事。由此,对于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来说,虽然权限范围比较小,但官职品级为正一品。

明代一品仙鹤官服

第二类: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公基本上都是正一品的官职。

明朝的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正一品官职。

第三类:大都督及左、右都督

明朝初期,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天下兵马。李文忠就曾任过大都督,是正一品。后为防止兵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左、右都督依然是正一品的官职。

第四类: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文武散阶)

(杨士奇一品官服坐像)

对于特进荣禄大夫、特进光禄大夫,通常是加官,也即不是拥有实权的官职。虽然官职品级为正一品,但是,如果不担任其他官职,自然就没有什么实权了。

第五类:左右柱国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武官就是上柱国。到了明朝时期,以左右柱国作为最高品级的武官,通常是由武将勋贵来担任的。不过,相对于正一品的左右柱国,柱国则是从一品的官职。比如隆庆六年(1572年)正月,以高拱为柱国,这里面的柱国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与此相对应的是,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这里面的左柱国,自然就是正一品的官职了。

清朝: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经略大臣(通常由大学士兼任,因事特设,事罢即撤)、大学士衔总督

(清代一品官服,仍为仙鹤补子)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兵部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加提督衔)

兵部尚书,总兵大同,领尚方宝剑,左都督,太子太师,是多大的官(明)

首先,兵部尚书是他的官位,他就是按照这个官位的正二品来领俸禄的。总兵大同我不太理解,如果是大同总兵,那他就是武将中属于很高的,我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