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形式和风俗有哪些图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5收藏

拜年的形式和风俗有哪些图片,第1张

拜年的形式和风俗有叩拜、躬身作揖、抱拳拱手、万福、鞠躬。

1、叩拜

叩拜即跪拜磕头,是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使用的礼仪。

2、躬身作揖

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3、抱拳拱手

抱拳拱手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4、万福

万福是旧时汉族妇女所行的敬礼。万福为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是多福、祈祷之意。

5、鞠躬

鞠躬是现代的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冬至节气,各地风俗和饮食习惯都不同,在这一天,大家相同的愿望都是寓意健康和吉利等美好的寓意,在南方有祭祖、吃汤圆等习俗,而在北方有吃饺子、吃冬至面等习惯。下面分享冬至节日6种风俗食物给大家~~

第一道--饺子

北方有句俗话说得好“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北方气温相对较低,而北方人包饺子的肉馅更是有几十种搭配,到了冬至这天,有些地方的人会特意买上几斤羊肉,搭配大葱香菇,调成羊肉馅饺子,因为羊肉温补暖身,冬至这天吃羊肉饺子,暖和又滋补身体。

除了羊肉馅,还有韭菜鸡蛋、西红柿鸡蛋、茄子鸡蛋、大葱牛肉、茴香等等,根绝不同地区家人喜好口味不一,家家户户都会包上一些饺子,饺子汤也不能浪费,营养又暖胃。我虽然是南方人,但我也很喜欢吃饺子,最喜欢的是韭菜猪肉馅儿的。

第二道--冬至面

冬至面,在北方部分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不吃饺子吃面条,根据不同地区,煮汤面的头有讲究,有些是用老母鸡汤熬成的汤底,老鸭汤、羊肉汤、牛肉汤甚至驴肉汤都有。

面条在老传统说法里,也有长寿、长长久久的寓意。不管是手工挂面、手擀面、空心面还是实心面,煮面条的时候要注意,要想面条煮的弹牙劲道不易粘连,煮面条的时间要控制好,煮好的面条迅速过一下凉水,面条不易粘连的同时还更爽弹。

第三道--年糕

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但同时也意味着,从今天起太阳会重新靠近我们。乾坤交替,轮回重启。生命力悄悄萌生,一切都值得期待。冬至吃年糕是杭州人的老传统,尤其是小孩,它意味着“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也意味着祝福,意味着一年又一年不灭的希望。家有孩子的寓意一年比一年长高长个,做生意的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此外年糕是用糯米制成,江浙安徽一带都有自家制作方法,形状非常好看。

把年糕做成条状、块状、圆形的、长方形的都有,而且年糕的吃法有甜有咸,咸味年糕一般在江浙一带,配着青菜香菇肉等煮成咸味的,有喜欢蘸白糖,把年糕煎至微微金黄着食用的,咸甜随口,软糯香甜。

第四道--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汤圆也是用糯米粉制作,和年糕一样,有甜口咸口之分,苏州一带的汤圆大多以肉馅咸口的为主,广东一带的汤圆大多以甜口的为主,搭配黑芝麻、奶黄、红糖、红豆沙等等,超市里现成的汤圆口味也多达十几种。

第五道--酒酿(醪糟)

在冬至夜的时候,冬酿酒,这是必不可少的,苏州的人们认为冬至不喝冬酿酒是会冻一个冬天的。而冬酿酒,一年是只酿一次的。冬酿酒属于是一种米酒,是搭配上桂花所酿制而成的。味道比较清甜,香味比较浓重。打开之后,可以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而且冬酿酒的酒精度并不高,适合饮用的人群广泛。

除了普通糯米以外,坊间还有以红米、紫米制作的酒酿,再搭配红枣、红糖、生姜、鸡蛋等煮制。酒酿是甜食,也寓意着大家对生活甜甜美美的向往。

第六道--糯米饭

糯米饭是客家人冬至必吃的传统美食之一,秋天的时候南方人把五花肉制作成腊肉和腊肠,风干存放后,到了冬至这天,会把腊肉腊肠切丁,搭配糯米煮成喷香的糯米饭。

糯米饭软糯可口,暖胃养胃,也有寓意家人坐在一起团圆美满的寓意。糯米饭也是小编自打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冬至都会吃到的美食,每年都是母亲亲自下厨煮一锅,暖暖的。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过冬至的习俗都不一样,美食在前,家人能团圆自然是最好的,如若不能一起过冬至,那至少挑一道你最熟悉的冬至传统美食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顺利过冬吧!

1婚谈

在韩国的传统婚礼举办前,男女双方家人都要通过媒人互相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学识以及人品等。如果互相有好感的话就先要父母们相见,所以有的时候本人结婚前并没有看到过对方。互相同意结婚后,一般男方先把“请婚书”送给女方。女方如果有结婚的想法就把“许婚书”送给男方,然后议婚成立。

2纳采

收到许婚书,男方家会写上“纳采文”和“四柱”,用红布裹装送给新娘家。收到“四柱”的新娘家就会认真参考将要举办婚礼的新郎和新娘的出生年月,选择婚礼的日期和时间,然后在白纸上写出“涓吉”再送给新郎家。

注:

——四柱:按着十甲子的干支,纪录出生年月和出生时间的信。

——纳采文:对许婚的感谢文章和让对方选出结婚日期和时间的问候。

——涓吉:在传统婚礼上接受四柱单子的新娘家把择日单子送给新郎家的事,并请男方告诉女方在举行婚礼时新郎要穿的服装号码(大小)的信。

3纳币

新郎家从新娘家收到信(涓吉)后,把新娘在婚礼时要穿的“采缎”和“婚书”用婚书箱送到新娘家。其中,采缎一般是在婚礼前一个月送。举行婚礼之前把“币物”和 “婚书”以及“封采”装在一起跟“物品目录”一起送去,这叫做“函”。 新娘把和结婚时需要的物品以及费用一起收到的“婚书”、“纳采”和“四柱”会一辈子诚心的保管,表示自己对丈夫的一片丹心,直到人生走到尽头时,这些东西会陪伴她进棺材。

注:

——纳币:婚姻时四柱单子交换结束后,证明订婚的聘礼,新郎家把礼物送给新娘家。

——采缎:在纳币时新郎家送给新娘家的礼物,主要装有蓝色和红色的绸缎,因此叫采缎。

——封采:一般家庭条件富裕的话多装一些别的衣料,这叫封采。

——币物:送给新娘的礼物。

——婚书:婚姻时新郎家跟礼单一起送给新娘家的信。

——函:婚书和礼单装在箱子里送给新娘家。各地风俗各有不同,大部分叫纳币或者封采。背上函(箱子)去新娘家的人一般是年纪较大、有子有女的多福之人。收到函(箱子)的新娘母亲要先保管婚书,直到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恭敬公公和婆婆,觉得女儿不会回到娘家时才会把婚书送给女儿。

4醮子礼

准新郎按着传统对两家的礼节活动结束后,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要早起床,如果有祠堂的话要先到那儿,如果没有的话要让父母坐定,郑重地给他们磕头。磕头结束后,新郎要跪在父母面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说要迎接新人(妻子)好好的认真生活,向父母的恩惠表示感谢,然后来到婚礼厅。

准新娘也要在举行结婚的当天早晨向父母磕头表示感谢,然后去婚礼厅。

5奠雁礼

新郎打理结束后,在家人的指引下前往新娘家举办婚礼仪式。“娶媳妇”时一般是步行前往新娘家,但也会有人让新郎乘坐马匹去新娘家。新郎到达新娘家的大门前时,新娘家的代表出来迎接客人,把他们引入家里。新郎进了大门时要跨越在院子里放着的“火”盆,这意味着赶走恶鬼的意思。

新郎把带来的大雁放在桌上,然后磕头两次。这时丈母娘出来端着大雁桌走进屋里。

大雁象征着白头偕老,表示一次结缘终生不变。过去用的是活的雁,现在使用的是木头做的雁。

注:

——奠雁礼:婚姻仪式的第一个程序,新郎送大雁的仪式叫奠雁礼。让人们学习大雁拥有的三种德:

第一:大雁代表一旦约定爱情就永远遵守。活着的时候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伙伴,决不会再找另一个伙伴。

第二:大雁飞的时候排着行列遵守上下的规矩,前面飞的大雁叫出声后面的大雁也会回应,表示尊重礼仪。

第三:大雁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自己来过的痕迹,借鉴大雁的这种习性,表示要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优秀的业绩,永远多福的生活。

6交拜礼

新郎奠雁礼结束后,站在新娘家的大厅或者院子里已经准备好的大礼桌的婚礼厅东边。在屋里等待的新娘,从新郎进大门后开始在头上戴簇儿(也叫簇冠),为了喜庆的日子不让恶鬼接近新娘,新娘的左右脸上还要贴上用红纸做的胭脂,眉心也要贴上一个,然后准备去婚礼厅。新郎和新娘在婚礼厅见面,相见结束后新郎和新娘对拜,按着东方哲学宇宙观的阴阳原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新郎为阳,新娘为阴,尤其是在“冠婚祭礼”的大礼时,要用双倍的数量磕头,因此新娘向新郎拜两次,新郎回拜一次,新娘新郎再重复一次。

7合卺礼

交拜礼结束后合卺礼开始,新郎跪下新娘坐着,旁人在绕青丝、绕红丝的酒盏上斟酒,新娘弯腰揖礼。旁人把酒盏先端到大礼桌左边,再端到右边,然后才端到大礼桌上面给新郎,这时新郎要舔一舔酒再给新娘,最后把酒盏拿开。这时候的酒叫合欢酒,合卺礼结束后,客人们把放在大礼桌上的大枣、栗子都装在新郎的兜里,预示让小夫妻早生孩子。

8新婚之夜(初夜)

在新娘家结束婚礼仪式后,到了晚上安排他们住的房间叫“新房”。他们过初夜时有一种风俗就是偷看新房。偷看新房的由来很多,其中一个是说:过去为了早点传宗接代,存在早婚的风俗,平时单相思新娘的人或者偷偷有交往的青年,在初夜时把新娘抢走,所以开始守护新房;还有一个说法是“好事多魔”,喜庆时怕恶鬼接近,因此守护新房。

9于归新行

在新娘家的婚姻仪式结束后,要留在新娘家逗留3天,然后新郎跟新娘一起回家,这叫于归或者新行。于归日之前,新娘家准备送给婆家的大枣和肉之类的币帛饮食。新行时几乎所有的新娘都要坐上轿子去新郎家。到了新郎家后,人们出来撒大豆、小红豆、棉籽、盐等,并在大门里面燃起柴火,让新娘跨过去,这表示赶走杂鬼的意思,这些风俗现在也能看到。

——币帛饮食:新娘首次相见公公婆婆时在桌上摆的大枣等的饮食。

10币帛礼

从新娘家带来的饮食放在桌上,夫妻在公公婆婆面前行礼,并介绍家人和亲戚的顺序。这时只有新娘给家人磕头,新郎则站在桌子旁边给新娘介绍家人。如果祖父祖母在的话会给他们另准备一桌,先给父母磕头后再给祖父祖母磕头,在给直系兄弟磕头后才会给叔叔以及家人磕头。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生活中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而且这个节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以下分享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1

  一、中元节来历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

 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二、中元节风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

 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

 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习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2

 一、中元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关于鬼节的来历: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她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

 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二、中元节的传说

  1目连救母

 目连变文中目连的俗家名字叫罗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啬,又好杀生。但是罗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于她的恶行,死后被罚坠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罗卜在母亲去世后,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大目连。数年之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目连想知道父母死后托生何处,却发觉母亲身堕阿鼻地狱。他为了解救母亲,便亲自前往地狱

 只见地狱景象:其中受罪之人,一日万生万死。或刀山剑树,或铁犁耕舌,或汁铜灌口,或吞热铁火丸。或抱铜柱,身体燋然烂坏。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

 目连向如来佛求救后,方得拯救母亲脱离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2烧纸钱

 据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

 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

 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3

  中元节祭祀流程

 1、先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摆好饭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后在坟堆前上三柱香。

 2、给看坟的土地神摆好供品后,再烧一份黄纸,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坟神”。用以感谢他一年四季守护坟地,保护列祖列宗平安无事。

 3、香烧至半柱时,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烧掉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和衣物。并留少许钱物,分别在其他坟堆上烧掉,唯恐别的鬼魂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坟堆上抢钱和衣物。

 4、三柱香烧尽时,撤掉供品,并将供品向坟地四周抛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给那些人去上坟的远亲近邻抛撒吃的,不让他们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抢吃的。

  中元节祭祖要准备什么

 1、香烛:香烛是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目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2、纸钱: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要焚烧干净。

 3、素酒: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

 4、水果点心:水果以各地时令水果为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点心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5、饭菜: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很多人会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向孩子们讲述先人生前的事迹,让下一代勿忘祖先。

 6、鲜花: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7、“包袱”:“包袱”,即扫墓者(逝者家属)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先人。

  中元节风俗食物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

 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1 、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采茶

2 、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

10、侗 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驯鹿、爬犁

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

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

18、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剪羊毛,弹唱,刺绣

19、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0、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

21、赫哲族:黑龙江省, 04万,捕鱼。——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云南省,18万,农业、种茶。——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广西,18万,沿海渔业、农业和盐业。——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云南省,11万,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新疆和黑龙江,14万,畜牧业、农业。——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云南省,41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海南省,111万,农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打柴舞

29:僳僳族:云南、四川,57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西藏,02万,农业、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黑龙江、吉林、辽宁,982万,农业、渔牧业。——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广西,71万,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西藏,07万,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34、蒙古族:内蒙古、新疆,480万,畜牧业、农业。——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贵州、湖南、湖北,739万,刺绣、桃花织、锦蜡染、银饰。——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广西,15万,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云南、四川和西藏,27万,山地农业、畜牧业。——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云南省,27万,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云南、四川,2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族:四川,19万,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青海、甘肃,87万,农业,编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福建、浙江,63万,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

43、水族、贵州、广西,34万,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新疆,33万,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新疆,04万,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46、土族:青海、甘肃,1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万,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摆手堂

48、佤 族:云南,35万,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获奖。——甩发舞

49、维吾尔族:新疆,721万,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新疆,14万,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17万,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52、瑶 族:广西、湖南、云南、广东,17万,山地农业。——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云南、四川,657万,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虎节

54、裕固族:甘肃,12万,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59万,畜牧业,兼营农业。——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广西、云南, 1555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我们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而重阳节就是其中一个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民间风俗。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1

  1、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2、饮菊花酒。

 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3、登高望远。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

 重阳时节,农忙秋收大多已经结束,这时候老百姓比较清闲,山里的野果、药材又是成熟季节,所以人们这时候就会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等,后来逐渐将活动集中到重阳这一天,演变成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

  4、赏菊花。

 在九九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观赏菊花自然就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观赏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时还会点燃菊灯,举办酒宴,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6、重阳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早在先秦时期,在农作物丰收之际,人们就有在九月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习俗,以谢天地祖先的恩德。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2

  重阳节的来历

 2012年10月5日是九九重阳节,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重阳节的来历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的来历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重阳节的来历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3

  关于描写重阳节的优美句子说说

 1、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

 2、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3、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4、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5、秋天的重阳不公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6、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7、秋高气爽远眺望,秋景斑斓任你赏。秋风缕缕拂胸膛,心情安详莫慌忙。秋云翩翩悠闲逛,花开花落人安康。重阳天渐凉,鸿雁又南翔,饥时饱胃肠,冷来添衣裳。人生路漫长,让心去飞扬,快乐伴身旁,保重体健康。

 8、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9、摘一朵秋菊,遥寄思念暖心怀;插一枝茱萸,心许平安幸福愿;尝一口甜糕,苦涩想念化蜜水;饮一杯美酒,香醇团圆心寄你;登一登高山,舒展身心好运至。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拜年的形式和风俗有哪些图片

拜年的形式和风俗有叩拜、躬身作揖、抱拳拱手、万福、鞠躬。1、叩拜叩拜即跪拜磕头,是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
点击下载
上一篇:中国古代算命下一篇:三味书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