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纸有何特殊?为何它是唐代最好的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蜀纸有何特殊?为何它是唐代最好的纸?,第1张

蜀纸,意思是指四川生产的纸,素负盛名。,在唐代时期也叫蜀郡麻纸也叫成都麻纸。蜀纸指蜀地生产的麻纸和楮纸,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和印刷用纸。

纸以原料分五类:以麻为主料制成的麻、以青檀皮、桑皮、楮皮等原料制的皮纸、竹纸;混合多种原料制浆纸;用废旧纸加新料为浆的还魂纸。成都麻纸最佳,有白麻纸、黄麻纸、桑麻纸、麻布纹纸。蜀纸特点在于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和印刷用纸。

早在唐代,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唐代的造纸有了很大发展 , 并出现了“生纸”与“熟纸”之分。纸逐渐运用书写、绘画和发明的活字印刷之中。五代时对纸进一步加工研制,生产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松花纸、染色纸、金栗山藏经纸等。当时的四川成了造纸中心,蜀纸名扬天下。南唐,产于池、歙两洲的“澄心堂纸”由宫廷督造,用料考究,做工精良,供皇室享用,被推为上等书画纸。 陈师道《后山丛谈》记载,五代南唐皇帝曾派人到成都“求纸工于蜀”,在江南仿造蜀纸,著名的澄心堂纸就是在蜀工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名贵纸张。 

蜀地生产的麻纸和楮纸,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最主要的书画用纸和印刷用纸。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北宋成都的交子铺户们采用蜀地生产的楮纸印刷的。以后各地出现的钱引、会子等纸币,也大都是采用蜀纸印数制作的。

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唐代,蜀纸乃是皇家贡品,尤其是成都麻纸,被指定为朝廷公务专用纸。唐末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 唐人李肇《翰林志》说:朝廷的诏令、章奏等各种文书均用白麻纸;抚慰军旅,则用黄麻纸。《唐六典》记载:中央图书馆集贤院所藏古今图书,“皆以益州麻纸写。”《新唐书·艺文志》还记载:朝廷每月耗费“蜀郡麻纸五千番。 

古人写字用麻纸。

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但这都是蔡伦纸出现之后的麻纸。其实,麻纸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扩展资料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

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及难。

华夏殷商时期,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产生了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麻纸

-纸

一、 原料成份的不同

1、宣纸的原料结构是青檀皮和燎草(青檀皮属长纤维,稻草属短纤维),这种原料配比已沿袭了近千年,至今也不曾改变。

2、而书画纸的原料不讲究长短纤维的搭配,取的原料有龙须草、构树皮、竹子等等。

二、 制作工艺的不同

1、宣纸的制作过程分两个阶段:原料制作和纸张制作。原料生产的特点在于:生产周期特长,檀皮和稻草要用山泉水浸泡,经浸渍、蒸煮、拣选、摊晒等加上日晒雨淋露炼漂白等自然天成之功,利用自然之功剔除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成分。

第二阶段是纸张的制作工艺,自人类有了植物纤维造纸以来,一直保持着竹帘过滤抄捞法进行捞纸;用火墙烘烤、人工揭贴的烘干发晒纸,检验时逐张逐张目测手检。在制作超大规格的宣纸时,其场面蔚为壮观。

2、而书画纸则简单多了,首先是选料简单,而后在制造时的时间短,只有两三天时间,其中的强化漂白使纸中仍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根本经不住岁月的长期考验。 

三、使用效果的不同

1、宣纸外观很平常,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润墨性强、遇湿遇潮不变形、抗蛀性强、保存寿命长等特点。

2、而书画纸就很难达到这一效果。宣纸主要体现在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都能显示清晰的层次,几笔相交,均留笔痕,笔痕交叉处,浓淡有致,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产生出作品的立体效果。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

-宣纸

-书画纸

我们平时在练习画国画或者练习写书法的时候,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书法技法外,用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书画纸选用得当则较易发挥出水平,选用不当则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购买书画纸时认真选择。

画工笔画用哪种纸,画写意画用哪种纸,书法用哪种纸,都有一定的讲究,而且每一个品种的纸都有所侧重。一般来讲,薄纸宜画,厚纸宜书;单宣宜画,夹宣宜书。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个人的习惯来进行选择。

笔者认为,初学者以选择那些价格比较便宜的书画纸做练习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县生产的夹江纸,大千书画宣、白麻纸;河北省迁安县生产的迁安宣、高丽纸,云南省生产的云南宜等。这几种纸属于练习用纸范畴,但也带有生宣纸的特性,对于初学者,可以说既经济又实惠。如果你的绘画或书法水平较高,又想长期保存的作品,那最好选用安徽省泾县生产的特种净皮单宣、净皮单宣或棉料夹宣、棉夹宣等。以上这几种宣纸可以显示出水墨淋漓,出神人化的佳境。

用生宣纸作画就要充分运用生宣纸的特色,大胆落笔,意在笔先,讲求意趣。如用熟宣纸画工笔画,作画前最好先用软纸在熟宣纸上轻轻擦拭一遍,这样纸面更宜吸收墨色。画兼工带写的画宜用半生半熟宣纸,如净皮煮石重宣、净皮豆腐笺等。这类纸既可以勾画出线条,墨色又不至于润得太厉害,比较容易控制笔墨。至于书法,一般常用生宣,这样可以得到墨色鲜亮,笔墨生动的效果。

所以,要想画好一幅国画,对于宣纸要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我们的作品才可以更为完美。

五千年的沧桑岁月,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造就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惊人发明。其中,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怀。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台湾中时媒体集团(旺报)、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选拔招募了两岸40名大学生为营员,精心选取“笔墨纸砚”作为主题,于7月28日至8月4日,以杭州为首发站,探访湖州、宣城、歙县、黄山等地。营员们将去往笔墨纸砚的故乡,触摸中华文化的脉动与温度,感受“书房里的中国”。

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的剧透来到第三期,登场亮相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书写工具——纸。作为“文房四宝”中唯一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成员,纸自诞生起就一直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酣墨浓,须落纸才终得圆满;一碑一帖,一诗一画,无纸也难以流芳。纸是记录者、承载者也是见证者。在当前的“键盘时代”“触屏时代”,是它绵亘千载的文化坚守,为我们保留了书写和阅读的质朴温度。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手工制纸的传统。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纸,新疆和田的桑皮纸,陕西沁源的麻纸,四川夹江和浙江富阳的竹纸等,都是古法手工纸中的佳品。但真正坐拥“纸中之王”美称的,则是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的宣纸。

相传,宣纸的创始人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将其发扬光大的则是宋代的曹大三。宋末战乱,曹大三一族避乱至宣城泾县小岭,因田地稀少、无法耕种,遂选择造纸以维持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并在其基础上逐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小岭曹氏族谱》)。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宣城,故名宣纸。

制作一张传统手工宣纸究竟需要多少道工序?为什么宣纸历经千百年仍能光洁如新?宣纸诞生在泾县是偶然还是必然?本次体验营将带领营员们探访位于宣纸故里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红星纸厂和曹氏宣纸厂,在“大国工匠”们的讲解和引领下,观看宣纸制作的关键工序并亲手体验手工制纸,祭拜“宣纸始祖”曹大三,感受气韵绵长、独一无二的宣纸文化。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的美称。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和名家书画墨迹,大多用宣纸保存。每一张宣纸,都是“天成”与“人工”的完美融合。

写书法一般用的纸叫“宣纸”,读音[xuān zhǐ]。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很少被虫蛀,寿命很长,而且不易变色。

宣纸还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在正常的保存条件下,宣纸和其他纸张相比,具有寿命特别长的特点。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使用宣纸来创作书法与绘画,诗词文赋等。中国在近代流传到世界各地的一些书法和绘画作品中的精品,许多都是在宣纸上创作的。

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等一些机构也采用宣纸复制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图延长这些重要文献的留存寿命,这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宣纸实物。

宣纸与砚台、毛笔、墨汁交相辉映,构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文房四宝,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房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文房文化孕育或强化了中国文化,并为世人所瞩目。

扩展资料: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由于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

1、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

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

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纸”就此产生了。

2、宋元:“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

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促进了造纸业的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

3、明清:“宣纸”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高级书画纸张。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

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

然而,明宣德之前137年(1289-1426)间宣纸工艺尚不完全成熟,直至“陈清款”“宣纸”——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的出现,“宣纸”工艺才炉火纯青,文人墨客对“宣纸”的记载也开始多了起来。

“陈清款”“宣纸”以加工者姓名命名,其加工者不仅加工了生“宣纸”,而且还加工了其他生纸,但都以此款命名。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头魁,其他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

正因如此,其被皇室重视而列作贡品进而由皇家监制,成为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宣德纸”。为尊者荣,“宣德纸”犹如明时“宣德窑”“宣德炉”一样受到人们尊崇。我们现在俗称的“宣德纸”其实是当时以“宣纸”为原纸的加工纸的统称,其中以“陈清款”为第一。

3、正宗“宣纸”:原产地以传统制作技艺生产的高级艺术纸张。

元明之际起,“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产地也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也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皆因无法满足生产“宣纸”的所有条件,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

我们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

-中国宣纸

-宣纸(文房四宝之一)

没有。

秦朝人使用纸书写,这句话在秦朝说没错,当时有的人把绸缎就叫做纸,真正的纸张出现在西汉时期。

发明者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

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

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

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扩展资料:

一、古代造纸方法

参照右方,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工具。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制造速度较快。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

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

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另外在《天工开物》及各种古籍中并未记载但是流传至今、比抄纸法历史更久远的造纸方法为浇纸法。浇纸法主要为傣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小范围采用。与抄纸法相比,浇纸法所制的纸更加粗糙,制造速度更慢。

二、意义与价值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造纸术

蜀纸有何特殊?为何它是唐代最好的纸?

蜀纸,意思是指四川生产的纸,素负盛名。,在唐代时期也叫蜀郡麻纸也叫成都麻纸。蜀纸指蜀地生产的麻纸和楮纸,因其坚韧洁白而成为唐宋时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