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如何评价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第1张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

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中国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内容梗概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大受欢迎,其重要原因面向着过去的历史,又开启中国的未来,这一档节目被称为大国匠心节目,第一期讲的是《尚书》,第二期讲的是《天工开物》。

节目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孙子兵法》《楚辞》《史记》《论语》等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传承故事。

说说这档节目的特别之处:

相信节目中讲述的这些文化典籍大部分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接触过,但是如今它们是由央视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也就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来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这就是(表演的方式)+(历史文化)结合的特别之处,让典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所以让很多非常非常喜欢,甚至也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都喜欢上了。所以不由得大赞央视的创意,能让过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还原从现在舞台上,就仿佛我们和历史只相隔了一个屏幕,不但能从其中学习到很多文化知识,看到先人们的种种不容易,还能够让我们的这一代人更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期《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的主要嘉宾是倪大红,他在里面的第一期演了汉朝时期的伏生,一位守护《尚书》的创奇人物,伏生的一家除了他自己,都在守护书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他的神演技看哭了很多观众,《尚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观后震撼不已。

而且我特别喜欢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大国匠心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交谈,共同见证了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牧野誓师的热泪盈眶的名场面。不得不说倪大红饰演“伏生”这一角色的那背影和眼神的诠释真是太令人深刻了。

第二期的《天工开物》

这一期由李光洁主演,是17世纪的中国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它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典籍之一,但正是这种最先进,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悲哀。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有着辉煌的过去,毫无争议,当然也要承认在近代时期我们的科学技术是落后于西方的。

这个节目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里还有这样的一批瑰宝典籍,前人曾有这样的探索。

汉代“杂舞”这一称谓,其实就是汉代“百戏”对舞蹈的直接影响,这主要见于两汉时期的文献,如汉代《乐府诗集》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

杂舞者,《公莫》、《巴渝》、《盘舞》、《鼙舞》、《铎舞》、《拂舞》、《白伫》之类是也。

汉代各地方的杂舞、散乐,都是多种乐舞的总称,特别是指那些在宫廷中演出的民间乐舞,相对于宫廷雅乐而言。它们的种类繁多,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也不少。

《百戏》是汉代多种杂技性乐舞节目的总和。比如《乌获扛鼎》、《都卢寻檀》、《冲狭燕濯》、《胸突铦锋》等。

汉代比较有名的《曼延之戏》舞蹈,其中“曼延”有两种解释,古籍中“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中的“曼延”两字是形容巨兽的长而大的。而“鱼龙曼延”则是鱼龙变化的意思。这两种“曼延”都属于“曼延之戏”。这种舞蹈可能是古代图腾舞蹈的遗制,在表演时还保留一些神秘的气氛。

后来在山东沂南的一幅汉代画像石上有人与巨兽同时出现的场面,其形象充满了怪诞、风趣和惊险的意味。这被称作“曼延之戏”,其表演在汉代乐舞中也十分精彩,古籍中描绘道: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仙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拿攫,猨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

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含利,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

汉代《曼延之戏》舞蹈显得很有层次,但是每一种表演之间又没有当然的逻辑关系。首先,一只熊和一只虎在巍峨的山中相遇,它们一见面就互相搏斗起来。然后是一群猿猴跳跃追逐、登高攀援情形,很快一只怪兽出现了,它把大雀吓得缩首缩尾,东躲西藏。紧接着出现的倒是和平景象,大白象带着小白象漫步缓行,大白象甩着大鼻子,小白象边走边悠闲地喝水。接着表演进入了高潮,也就是鱼龙相变,当大鱼忽然变成了长龙以后,它开始蜿蜒舞动起来了,给人以惊喜和美的享受。然而,变化还没有到此结束。一只猞猁兽,一开一合地张着嘴,转眼之间变成了一辆驾着四匹鹿的仙车,车上有华盖。蟾蜍、大龟紧接着相继出场。因此,《曼延之戏》不仅有奇形怪兽的舞蹈,而且还加上了“易貌分形”的幻术表演。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也就是《曼延之戏》中巨大的假形表演,是由群体舞蹈配合完成的,但是也有单个人完成的舞蹈表演。这些表演,在汉代古籍中被描写为: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象。那些戴着面具、扮装假形跳着鱼、虾、牛、狮子之舞的表演者们,有时候也被叫做“象人”。后来在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棺上,也有“扮兽舞人”的形象出现,其动作形态更加诡秘莫测了。

《东海黄公》是汉代乐舞中非常著名的一出舞蹈节目,这个节目在晋代学者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有比较仔细的记载: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佩赤金A,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A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后来在东汉著名文学家张衡所写的《西京赋》里也曾经有过简单记载,原文是:吞A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A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以上两段记载,故事的情节内容基本上相同,大约都是说东海黄公原本是个能“立兴云雾,坐成山河”的人,他力大无比,能够“制御蛇虎”。但是他到了老年,气力衰竭,法术不灵,遇到白虎以后被虎所吃。

有史学家指出,两段文献不同处是对这个歌舞戏的评语,也就是《西京赋》中认为东海黄公是“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意思是他不过是个走江湖的骗子而已。

而《西京杂记》却认为东海黄公在年轻力壮时,确有制御蛇虎的法术,只是因为年迈力衰,饮酒过度才使得法术失灵,葬身于虎口。从黄公葬身虎口来看,这可以说是一个讽刺剧。

后来山东临沂汉画像砖中有表现《东海黄公》故事的一幅图,画像中黄公头戴面具,执A而立,并且徒手抓住老虎的一条后腿,使其欲逃不得。老虎回头向黄公做张口怒吼之状,也颇为传神。

汉代《东海黄公》的出现,引起舞蹈史学家们的注意,更引起了戏剧史家和古代美学研究者的注意。于是人们开始将杂技、杂耍、乐舞等多种表演手段融合起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因此《东海黄公》常常被人看做是我国戏剧史的发端作品。

有了《东海黄公》这样的戏剧因素,是汉代乐舞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预示着古代乐舞发展的新方向,也就是乐舞艺术中戏剧性的增强,或者说带有武术性的舞蹈动作开始与特定故事内容相结合。

这也正是汉代舞蹈超越两周舞蹈的地方,当然,在角抵戏名分下,还有一些以技巧取胜的节目,如《侲僮程材》等。

《侲僮程材》中的“僮程”,也就是年纪幼小的孩童,因为体轻,所以可被举在高平台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在表演时,成年人驾着马车,策动而进。

有时车中设有4人乐队,车中央竖立起一根长竿,竿顶再叠架起一个小平台,那正是孩子们施展本领之处。其中技巧高超者,不仅能做出徒手倒立等动作,甚至还能表演弯弓射箭、上下攀援的内容。

东汉文学家张衡《西京赋》描写的正是这样的戏车,原文记载: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翩。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

古老歌舞走秀演出好看的节目:

1、歌曲大串烧。很多职场人士都喜欢在会上表演唱歌,其实不妨把一些经典歌曲串烧在一起,勾起大家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不为是年会节目的经典之作,也是最不花费大家时间和精力的项目。

大家在选择经典歌曲的时候尽量结合公司同事都自己熟知的,这样在年会节目上大家一起配合唱,场面也是非常壮观的!

2、景颇族目瑙纵歌。目瑙纵歌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舞蹈路线。

3、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为“打鼓子”“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属于山东地秧歌的一种,主要有劳作说、外来说、祭祀说与巫傩说等,是集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舞蹈。

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式在各种秧歌中独树一帜,为“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

4、赫哲族的民族史诗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据介绍,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最受群众喜爱。

歌舞表演主要研究歌舞表演所必需的音乐、舞蹈基础理论与音乐表演技能,把握各种体裁作品的表演风格,既拥有歌舞表演技能,能够对各类舞蹈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和批评,同时又掌握文艺编导、演艺策划以及文艺市场运作能力。例如:在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歌舞表演。

如何评价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

提到《楚辞》,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