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还原了哪些宋代服饰对比图 有网友评价“神级还原”
通天冠服、龙凤花钗冠、珍珠花钿、乌纱帽最近,王凯、江疏影主演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人物的服装、头饰也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称展现了不一样的宋朝风貌,也有网友评价神级还原。那么,剧中都还原了哪些宋代特有的服饰?
《宋仁宗坐像轴》与《清平乐》海报对比 皇帝衮冕、通天冠服、衫袍 《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朱朱编剧,张开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故事以北宋为背景,描绘了宋仁宗时期的朝堂风云和儿女情长。剧中前几集,宋仁宗得知太后刘娥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羽翼丰满后逐渐与太后形成抗衡之势。朝堂上,太后提出要在二月的谒庙仪式上,身穿衮服祭祀太庙,遭到了群臣反对。 一件衣服为什么这么重要?那是因为古代极其重视礼制,在服饰上有着较为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可逾越。《宋史舆服三》中记载,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 ,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耕及亲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
刘太后要穿的衮服便是天子之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等礼仪场合穿的正式礼服。群臣之所以反对,则是担心刘太后要效仿武则天称帝。
除了衮服,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还在剧中展现了不同场合穿的衣服,如仅次于衮冕的通天冠服,这是宋朝皇帝在祭祀致斋的途中、大朝会、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穿的。在剧中,宋仁宗出席大朝会、大婚时都曾穿着这套礼服。
《清平乐》海报 宋仁宗穿着通天冠服
而在早朝时,宋仁宗穿的则为轻便的常服,头上戴着皂纱折上巾,身上穿着赭黄、淡黄袍、红衫袍,腰间系着玉装红束带,脚上穿着皂纹靴。衣服非常素雅,没有过多花纹图案。这也是宋朝服饰的特点之一,风格简约、质朴。
《清平乐》海报 宋仁宗早朝所穿常服
乌纱帽装翅膀竟是防止交头接耳?
《清平乐》播出十几集,北宋的一些名臣渐次出场,包括晏殊、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他们常用的着装有两种,朝服和公服。
朝服常出现在重大的典礼朝会,如册封、侍祠、元旦、冬至等场合。朝服分为三种,进贤冠服、貂蝉冠服和獬豸冠服,根据品阶来划分。除了所戴的冠不同外,身上的衣服和配件都一致。
《清平乐》海报 诸臣朝服
宋代朝服的 特色是方心曲领,这是一种用白罗制成的项饰,上圆下方,系在脖子后,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公服次于朝服,相当于现在公务员穿的制服。公服根据颜色来体现品阶,宋初规定,三品以上官服用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清平乐》海报
除了衣服,剧中大臣们的乌纱帽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不同于以往影视剧中呈现的,他们的乌纱帽有两个一尺多长的硬翅。据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所述,这是因为百官入朝站班时喜欢交头接耳谈私事,所以加长了展翅,使彼此有一定距离。
《清平乐》海报
还原宋朝皇后龙凤花钗冠
《清平乐》中,宋仁宗和曹皇后的感情贯穿故事始终。曹皇后嫁过两次,一次遵守婚约嫁给李植,后因为对方痴迷修仙而离婚,第二次嫁给宋仁宗成为皇后。而两次的婚服完全不同, 次为红色嫁衣,第二次则为青色的皇后礼服。
《清平乐》海报
在宋代,皇后和命妇的服饰也有相应的规定。《宋史舆服志三》中记载:后妃之服。一曰祎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
《宋仁宗后坐像》与《清平乐》海报对比
祎衣是皇后 形制的礼服,既是祭服,也是朝服和册后、婚礼的吉服。在剧中,曹皇后身上穿的就是祎衣,衣服为深青色,并饰以五彩翟纹。头上戴的是龙凤花钗冠,以金银镶嵌珍珠,大小花钗二十四株,还有九龙四凤。
宋朝妇女头饰相对较为简单,大多都是珍珠制成,地位较低的妇女一般佩戴花冠。剧中也有女性之间互相簪花的情节。
曹皇后大婚时,脸颊和额间有珍珠妆饰,这也是宋朝女性特有的面妆。她们崇尚用花钿来妆饰面容,即将彩纸、云母片等剪成花、鸟、昆虫等形状,贴在眉心或面颊上。花钿种类很多,有翠钿、鲜花钿,还有珍珠钿。曹皇后脸上妆饰的,便是珍珠花钿。
此外,剧中也还原了宫女花冠、幞头、鱼袋等宋朝服饰。
清平乐 项廷纪
《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这是一幅白描消夏图。不设辞藻,不施铅华,如生活本身一样平淡,却又极耐人寻味。
词的第一句,可能节自唐李商隐《水天闲话旧事》之诗题,“水天”可以理解为水边,但“天”字将空间充分地开放化,为纳凉和闲谈营造了自由、无拘无束的境界;“清话”,高雅不俗的言谈,此作“闲谈”解。院落就在水边(这从下文“荷塘”也可看出),静悄悄的,人坐在院里消夏。开头这两句,不但点明题旨,而且破题的“水”字,首先就将一阵宜人的凉意迎面送来,给人清爽的感觉,使整个词境不带一点烦闷、躁气。接着,“清”字、“静”字,又进一步使人的心绪安定下来,为纳凉活动设置了十分理想的空间场所。“蜡炬”二句,是对这个环境做简单而又具体的描绘:屋内有照明用的蜡炬,屋外种有竹子,还有庭院的围墙、门窗的帘子;凉风吹动帘子,把它掀得高高的,帘里的烛光便洒了出来,对面竹丛的影子被映在了墙上,宛如画上去的一样。一般说来,夏夜里的灯火是很容易令人产生烦躁感的,而词中的灯烛带来的却是一片可人的光明。原因就在于前面已经铺设了可以消除任何产生这种感觉因素的静谧处所,同时,又有帘、有风加以映衬;帘在人与光之间造成了一定的阻隔(尽管光还是漏了出来),风呢,带来了凉爽,又映出竹的婆娑身影(那也是有清凉感的),在墙上“绘”出一幅活动着的“墨竹图”,平添几分生意和情趣。
上片虽有“人”字,而人并未出现,下片才写纳凉的人;却又不直接写其外貌、言语,而是写其醉态。醉了,要别人扶上席子(桃笙是用桃枝竹编的凉席,吴地人谓簟为笙)来纳凉,还要摇着熟罗做的团扇,真是醉态可掬,也见出这环境、气氛、时间的相宜。正是在这样的境地下,风的“凉”、扇的“轻”,仿佛都有了质态,让人可触、可感。夜如水,如歌。一切都是那么温馨、恬美。也正是这种“静”,为词人创设了一种虚静的心理空间,所以,当池塘上空霎时飘过一阵急雨时,他便从雨声中“听”出秋天到来的脚步声。词作从开篇就有“话”、“摇”、“扶”等动词,但整个词境一直是静悄悄的,连纳凉的话语也不让人听到,荷塘雨声却打破了这片静谧;而“明朝便是秋声”一句,像是谁的轻轻的叹息,又像是深夜纳凉者的对语,或梦呓般的心灵独语,包含着无穷的感慨和惋惜。秋之为秋,在于它能枯花败叶,让人兴致冷落,让人情感萧条,故这一句中的哀怨,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有了这一句,纳凉的主题便得以深化,而不流于轻浅、俗套。当然,这感慨又必须很轻、很淡,不太着露痕迹,否则,与全词的基调便不相吻合。至于那醉的是不是词人自己,已无关宏旨;然不把醉者当做词人看似乎更加有趣,它可以有一种清醒着看人醉态的情趣,见落叶而知秋的智慧或睿哲,也与结尾处的发出感慨相一致。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宋代〕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注释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庵:圆形草屋。
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像作者这样,能够在继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画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简析
语言流畅通顺,给本词增添了可读性,别说这评价好似在说小学生作文,流畅通顺代表着句意连贯,词境不绝。许多牵强附会上去的靡丽词句读之不顺,诵之不通,别扭拗口,自然影响情绪的表达。而本词读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当真是“到如今凛然生气”,全无此病。
词中没有连词,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总的来说上片衔接毫不突兀,画面感甚强,没有特别出彩,但仍能看出以稼轩深厚的笔力为底,不加雕饰,反而直观具体。
稼轩青年戎马,沙场旧事总要时时浮上心头,一发收地复国之慨,可惜平生塞北江南,只换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以至于方从梦中醒来,眼前恍惚竟然还是万里江山,可见一颗赤诚为国之心。怎不令人长叹英雄失路,泪满双襟!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词人即景生情,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清平乐·六盘山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二、《清平乐·六盘山》原诗如下: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三、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诗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的领导之下。
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不是日本人。
〔题考〕 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上乘照夜白游赏,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碧鸡漫志:“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清平乐]曲不类。后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万氏词律注此调,亦云:“与[清平调]无涉。”是[清平乐]虽系唐词,顾与[清平调]毫不相干。图谱改名[忆萝月],或亦因此。
〔作法〕 本调四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协仄,后半协平。第一句四字,仄句,起韵,第三字可仄。次句五字,与[卜算子]第二句同。第三句七字,仄起仄协,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亦有于第六字作平者,则第五字必须作仄,乃成拗句。如清莲本词“玉帐鸳鸯喷兰麝”即是,顾非初学所宜。第四句六字,第一、三、五字平仄虽可不拘,但第五字作仄,则第三字必须作平,所当注意耳。后半换协平韵。首次二句俱六字,用韵。各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三句与前半第四句同。末句与后半第二句同。
春归何处,
○○⊙▲(仄韵)
寂寞无行路。
⊙●○○▲(协仄韵)
若有人知春去处,
⊙●⊙○○⊙▲(协仄韵)
唤取归来同住。
⊙●⊙○⊙▲(协仄韵)
春无踪迹谁知,
⊙○⊙●○△(换平韵)
除非问取黄鹂。
⊙○⊙●○△(协平韵)
百啭无人能解,
⊙●⊙○⊙●(句)
因风飞过蔷薇。
⊙○⊙●○△(协平韵)
赏析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毛泽东式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犹如“长征是播种机”,这豪气的种子已遍撒祖国亿万人民的心间。它已变成祖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他们不仅穿着印有这句诗的T恤衫攀登长城,而且还常常以此句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的决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犹如长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样,诗人在此以古“长城”二字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精髓,并以此来形容英雄好汉战胜逆境乃区区小事,哪怕经历万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
再说一点个人对“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二句最初的体会。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而不知用字达意,自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我第一次能够说出秋天之美的文字,恰恰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这头二句。首先是音韵之美吸引了我,接着才感受到画面之美,逐渐还觉得了气味及光影之美,以及“雁”这个字的美;后来又在古诗词中不断读到类似的感受。如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去。”潘岳的《秋兴赋》中的:“雁飘飘而南飞。”以及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甚至王实甫《西湘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其中最动我心的是王实甫的句子。但不知怎的,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或许是毛诗在此所写秋景的空阔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我至今对秋天的感受仍基本是从此出发的。后来读了些西方文学,破了自己的一些汉风之境又当别论,暂此不赘。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资源类型: 课堂实录
资源提供者: 常州星辰实验学校 陆一平
资源名称及内容:
清平乐 村居
常州星辰实验学校 陆一平
师:看一幅图,起个名字。
生:村居
生:安乐村
生:幽雅之居
师:不用“村”、“居”。
生:平安乡
生:幽闲乡
生:农家乐
师:看的这幅画,就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名。村居是什么?
生:村是农村。居是指什么?
生:农村的一家。
生:农村的家庭。
生:农村的住处。
生:农村的居民。
生:农村的居所。
师:乡村人家。通过看图,乡村风光另有情趣,让人无比向往。胃口调起来了吧,这首词我们怎么来学呢?
生:把不懂得圈出来,理解。
生:表演。
生:要把它背下来。
生:理解的意思讲一下故事。
生:把这首词的停顿处画出来。
生:品一品词的意境。
(师:板书:读、解、背、品)
师:我们先学哪部分?
生:读。
师:只有读好了,才能品出味来。
生:自由读词。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给他一些掌声,为他的勇气鼓掌。
(生读)读得很流利,但有两个地方错了,我们听得要仔细。
生:“低”、“织”。
师:只有读正确了,才能读流利。
(再请同学读)
师:我也想读了,听读的时候,你们在书上画节奏。
(师范读)
师:节奏画出来了吗?根据老师这样的节奏读读看。伴着优美的乡村音乐,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齐读)
师: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环节:读。接下来学什么?
生:解。
师: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自学。我们逐句逐句地讨论,把不懂的地方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等会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
(小组学习)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理解“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大儿”、“中儿”。
生:“无赖”为什么还喜欢他?
师:五个问题,你解决哪个。
生:“无赖”是天真可爱。
生:“大儿”、“中儿”就是大儿子,二儿子。
生:“翁媪”翁是老爷爷,“媪”是老奶奶,因为它是女字旁。
师:这个方法好。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查资料。
师:还可以看图。
生:我理解了“吴音”是方言,他们喝醉了在那儿交谈。
师:真的醉了吗?交谈可以换个词。
生:没有醉,他们在用方言聊天。
师:首先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已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谁能把这首词联起来说一说,会说了就理解了。自已先说说。可以动笔,有的地方可以写写。
生:茅草房矮小,溪上长着青青的草。有一对老夫妇有点醉了,在用方言聊天。
师:上半部我们理解,下半部呢?
生:大儿子在溪东锄豆着。
师:锄豆干什么?
生:他在溪东豆田里锄草。
师:下面两个环节:背、品,先完成哪个环节?、
生:品。
师:看看这贴画图,看看哪些地方是词里没写的,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青翠的竹林发出沙沙地响,仿佛在唱着一曲季节的歌。
生:这棵参天大树,虽然饱经风霜,却充满生机,像一位士兵穿着绿色的军装。
生:荷花如亭亭玉立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师:这贴画图只见景物不见人?他们在说些什么。
师:请最后表演的同学上来,表演老头子,陆老师来表演老太婆。(戴上方巾)
师:老头子,酒菜怎么样?
生:味道真好。
师:自家种的菜无污染、自家种的鸡味道鲜,自家酿的酒可真甜。
生:我们的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在织着鸡笼。
师:你也不错呀,勤劳、老实、体贴,如果还有下辈子,一定还跟着你。
(另一组学生表演)
师: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说出这个村居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居。
生:安详快乐。
生:温馨。
生:合家欢乐。
生:充满乐趣。
生:悠闲。
生:欢乐、无忧无虑。
生:情趣浓浓。
生:这是个优雅的村居。
生:其乐融融。
师:(总结)还记得陶渊明的诗句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师:最后一步,看谁第一个背出来。
指名背。
师:轻轻地合着音乐,美美地背一背,仿佛就来到了这样一个村居。
师:刚才我们学的这首词中宋词中的一首,宋词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朵奇葩。
作业:
1、 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
2、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用连环画的形式把这首词画下来。
资源类型: 教学设计
资源提供者: 闻冬
资源名称及内容: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能够背诵。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
3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辛弃疾。他也曾作为咱们镇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二、解题:
1在这里,词牌名是——清平乐;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村居”在这里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三、初读:
1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2读完了,感觉怎样?一个“美”字激荡在心头。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就是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不信,再读几遍试试。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
3现在谁可以自告奋勇地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评价:能把词的音乐感读出来,不简单。你把词内在的节奏读出来了。
字音读得真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能把这几个生字领大家读一读吗?
你们能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4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
四、解释:
1由于这首词的年代已经久远,有些地方我们是不太理解的。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有了问题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同伴的力量解决大部分问题。四人小组的同学开展合作,看看哪些疑问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
3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你可以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哪里人还在使用“吴音”?我们苏锡常以及上海浙江地区的人还在说着“吴音”。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基本上每个词的意思解决了,可是要把它完整地说出来还不太容易。因为古人为了压韵,常常会打乱词序。没关系,试试看。(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首词中最有分量、最值得研究的字眼了。)
无赖: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
4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
五、品味:1中国人爱喝茶,一壶好茶,常常是越品越觉得香气袅绕。一首好词也是如此,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深长。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一份向往?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读出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有一首歌不是这样唱吗?“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
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3总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六、写:
1这样的景、这样的人,也一定让你陶醉。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相信大家不比辛弃疾逊色。
2交流。
七、拓展: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南宋杨万里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对照注释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
八、总结:
1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农村,和他一起感受到那里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那里的民风淳朴。我想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来说,心灵也受到了一次享受。
资源类型: 教学设计
资源提供者: 黄国新
资源名称及内容:
清平乐 村居
黄国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老师知道城南小学的许多同学喜欢中国画,也有许多同学在学中国画,所以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一幅中国画和大家一起欣赏。
2、请大家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景物?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著名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清平乐”词牌名,“村居”才是真正的名字,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
4.简介辛弃疾(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他的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在晚年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就隐居在江西上饶地区,期间写了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在那时写的。
5.初读古词。
(1) 学生自由练读古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 同桌互读。②分男女生赛。③齐读。
过渡,通过刚才的看图,读诗比赛,同学们读通了诗句,那么这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二、分组互动,自悟诗意
1、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每句分别是什么意思,特别留意不理解的地方。
2、质疑。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随机板书)
3、解疑。老师把这首词改编成了连环画,请学生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根据这几幅图你能理解这儿的哪几个词语。
4、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有,你可以走下位置去向会的同学请教。
5、汇报。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6、这首词大概讲的是什么呢?
7、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同学们基本理解词的内容,那么辛弃疾为什么写这首词呢:
8、朗读词,这次要求读流利。
三、朗读成颂 领会诗情。
1、放声朗颂诗词,边读边想,你以为词中的那出最有情趣。
2、讨论那儿最有情趣?并练习朗读。
3、对话。小组合作,两位老人会谈到些什么?表演一下(随便找搭当表演)
4、学生表演
5、现在,你能把诗背下来吗?
6、背得真不错,诗人凭借仔细的现象和生动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这首词,通过这节课老师感到同学们也有着同样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老师把这首词改成了一本边环画,可惜,没有来得及给每幅画配上解说的内容,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
四、给图配文,再现诗境。
1、伴着音乐,学生讨论,添加内容,教师巡视。
2、老师刚才发下去的图,可以组成三本同样的边环画,每本共六幅图,哪几小组拿到的是第一幅,请你们下去按顺序把其它五幅图找来合成一本完整的边环画。
2、把你的这本连环画,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全文,朗颂古诗。
1、三本边环画出自今天我们师生之手,老师想带一本回去,其它两本想送给同学们,可是我到底送谁呢?
2、谁朗读的好就送给谁吧!
五、布置作业
选择一道自己比较喜欢的古诗,把它编成边环画。
资源类型: 教学设计
资源提供者: 逍遥
资源名称及内容: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 村居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题。
1、 出示插图、筝曲。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3、学生自读课题。(正音:乐yue)
4、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吗?(两个题目,中间空开。)
5、师简单讲解“词”这种文体的知识。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宋词更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像现在的歌词。“清平月”是词牌名,“村居”才是题目。)
6、过渡: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隐居江西时所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描绘的乡村图景,去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板块二、 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课件出示整首词)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指名读。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评价)
板块三、读懂、读好、背诵。
1、自由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板书:读懂)
2、(文中一些难理解的词用红色显示。)检查:老师猜测这些词同学们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停顿一下。)有谁可以证明老师的猜测是错的,我低估你们了?
3、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回答一个,就用课件出示一个解释)
(评价:老师要向你们道歉,实在太低估你们了。)
4、其它还有不懂的词句吗?(重点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
5、读懂了词义,就可以把整首词有感情地读一读了。(板书:读好)
6、学生练习。指名读。(学生评价。)
7、背诵。
板块四、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课件:播放筝曲)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你听了词后,看到了哪些画面?自己先回想一下,练习说说。
3、指名学生回答。说得不够的,请其他同学补充。
4、老师昨天也做了预习作业,我根据词意画了一组4幅画的连环画。四个人为一组,凭着对词的理解,对田园生活的感悟,以及自己的想象,给其中一幅画配上文字说明。
5、写好后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四个人读一读。
6、每一大组请一小组为代表上台交流,四组比一比。
板块五、 课外拓展阅读,实践活动。
1、出示课外的一首词: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师范读。讲解词意。(课件出示。)
3、学生齐读。练习背一背。
4、交流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两到三名)
5、做书签。(这么多人收集了,真让老师高兴。不过我们没有时间一个一个交流。老师这里有一些布置教室剩下的卡纸,请同学们做一张书签送给老师,好吗?
要求:书签的内容以课外收集的词为主。可以适当配一些图案,花纹。书签的形状自己设计。
板块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学宋词。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宋词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一幅优美的画。原你们今后在唐诗、宋词中尽情地遨游。
板书:
读准
清平乐 村居 读懂
读好
资源类型: 教学设计
资源提供者: 格格
资源名称及内容:
21、清平乐 村居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 出示插图、筝曲。
2、 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 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 村居
引入诗,范读。
二、 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 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板书:读准
4、 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 “笼” 、“剥”、“莲蓬”
5、 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 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 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 质疑。
9、 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 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 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 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 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 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 齐读课文。
5、 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 指名试背。
7、 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 交流文章。
9、 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 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读准
清平乐 村居 读懂
读好
教学反思:听过4堂本课的课堂教学,有的注重环保意识的渗透,有的注重和乐情境的体悟,有的重视读和写的训练,有的注重词的承前启后和学法指导。多元的解读原本无可厚非,笔者以为人物的恬淡安逸、其乐融融方为本词的人文着力点,链接有关的相似块进行组块教学,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提高课堂的密度,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终极点。也许有人会用教学目标的小、实来反驳,欢迎就我的一家之言争鸣啊……
资源类型: 教学设计
资源提供者: 祎儿
资源名称及内容: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习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习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习。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习。(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习。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资源类型: 教学设计
资源提供者: 1330149906
资源名称及内容:
清平乐 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清平乐·六盘山》的写作背景是1935年8月,毛泽东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在9月中旬,红军攻克了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并在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时创作的,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描述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并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全词情景交融、刚柔相济,展现了红军的坚韧和决心。
清平乐还原了哪些宋代服饰对比图 有网友评价“神级还原”
本文2023-10-16 17:37: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