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对古籍整理 做了哪些工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清代人对古籍整理 做了哪些工作,第1张

整理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

(1)进行外国语和汉语间的口译或进行中国各民族语言音质口译;

(2)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进行外国语和汉语的同声互译;

(3)进行外国文字与中国文字互译或进行中国各民族文字互译;

(4)对译文进行校订及修改。

注古籍即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注古籍即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的分类: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 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

扩展资料: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

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4、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训诂学

古籍白话注译的传播作用是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内容。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翻译形式译员需要的工作条件不同。做交替传译和做同声传译一样,要提前赶到会场,检查设备和工作环境,并且根据现场条件及时做出调整,主动为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创造条件。

  1、桌子。有的大会形式或讲座形式的交传会让译员坐在听众席第一排完成翻译工作,背对着观众,且没有桌子。这时如果能够增加一张桌子就会创造很多便利翻译工作的条件。

  一是记笔记方便。尤其是脱稿或完全即兴的长篇演讲时,把笔记本放在桌上记录要比没有桌子悬肘记录的效果好的多;

  二是放资料方便。可以把纸质的会议日程、讲话稿、PPT等和译员自制的词汇表都放在桌上,随时翻动取用。如果没有桌子,都抓在手里,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混乱;还有现在很多资料都存储在Ipad里,如果和口译笔记本一并抓在手里就会很不方便,放在桌上也会很方便操作;

  三是水、话筒、已关闭的手机、用于计时的手表都可以放在桌上。

  2、话筒最好有支架,解放双手。如果没有话筒支架,译员就要每次记笔记时把话筒放在桌上,口译时再拿起话筒,这样可能会产生撞击桌面的噪音,如果频繁开关话筒,又会浪费时间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还有可能造成话筒故障。

  3、事先一定要把会议资料看熟看好。

  一是熟悉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生词事先查好做成词汇表,这样翻译起来准确、流利;

  二是有稿演讲时,译员通过事先分析演讲稿可以更好地把篇章、段落和句子结构分析清楚,心里已经有了译文的腹稿,这样会上口译出来的译文效果就会比没有任何准备的口译好得多。

  三是有些个别案例,使得译员无法记笔记,比如讲座时为了获得幻灯片的良好视觉效果,全场关着灯,译员没有光源无法记笔记,记下来也看不清,这是译员如果对讲座内容和相关知识事先有了充分的掌握,就可以利用逻辑记忆、借助放映的幻灯片完成无笔记交传。

  4、讲话要流畅、清晰、简洁,少语病和口头语。尤其是在会议已经延时很多的情况下和大家都等着去吃饭的时候,如果译员结结巴巴,观众和主持人都会不耐烦,会加重对译员的负面评价。锻炼这方面能力需要依靠平时多听、多读、多看,多听新闻、演讲、讲座,多看新闻报道和各专业的文章,还有养成多朗读的习惯。

  5、与观众的目光接触。交传时译员有各种位置,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能看得到观众和不能看到观众。不能看到观众时翻译效果会有些机械,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能看到观众时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从观众的反应中评价译文的效果,根据观众点头、微笑、皱眉等表情调整译文甚至如果观众普遍反应有异的时候,有些不确定的地方可以找主讲人再确认。二是遇到不能准确翻译的词或者不会翻译的词可以用眼光向观众求助,很多时候听众是愿意帮助译员提词儿的。

清代人对古籍整理 做了哪些工作

整理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