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香道,香品适用于不同场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中国文化——香道,香品适用于不同场合,第1张

中国文化——香道,香品适用于不同场合

棒香形态:固态香,直线形;别称:签香、芯香、篦香、篾香;制作:先将香料制成香末,根据香方混合均匀后,用榆树皮等制成的糊状物作为黏着剂,涂裹在细直条状的竹、木芯上,压实制成有芯的直线香;场合:因不易受潮变形,流行于我国南方及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用香:点燃后将竹、木芯插入香炉等香器。

线香形态:固态香,直线形;别称:仙香、长寿香、香寸;年代:源自宋元,明代正式出现“线香“之名;制作:原料制成香末,直接按香方混成和香泥;用模具压实,搓挤制成直条状;场合:所有场合均可使用的可燃香;用香:“立香”--直接点燃,竖直插入香炉等香器中“卧香”--直接点燃,与桌面平行,横放在卧香炉底的香灰上燃烧。

盘香形态:固态香,螺旋形;别称:环香;制作:先将香末制作成长线香,再弯曲成回环状,放置定型,晾晒风干后制成;场合:因携带方便,可用于居家、寺院和旅行途中;用香:可直接平放于香盘中或香炉的香灰上点燃,或摆放在香插上焚烧。在香盘上标注刻度后,可用来计时,在相应刻度上悬挂重物,即为闹钟。

塔香形态:固态香,螺旋形;别称:香塔;制作:先将香末制作成长线香,一根或两根线香环绕成盘,直径,比一般香盘要大,用香架撑起来后,即下垂如圆锥形小塔;场合:多在宗教、祭祀场所使用;用香:用香架架起,或悬挂在高处焚烧。

香炭形态:固态香,多为饼状;别称:香饼、香煤;年代:唐以前出现,宋元时流行;制作:用炭屑和以香料粉末,加入黏合剂,制成饼状,晒干成型;场合:隔火熏香时使用的热源,居家和宗教场合都可使用;用香:在明火上火炭炉上点燃香炭,当香炭烧透后,烟气消失,即可埋于香灰中,用来熏香。

香珠形态:固态香,圆珠形;年代:香珠串宋代始见于记载;制作:用一种或多种香料按照香方配比后,研磨成粉粒状,揉合成豆粒大小的圆珠;也可在硬壳类植物果实中灌注香料粉末;场合:常用于宗教场合,佛、道教信徒佩戴,也可作为日常香饰;用香:穿孔串成“香串”,戴于手腕或身上;或盛入香囊等饰品中,作为香气来源。

香锥形态:固态香,锥形;别称:锥香、小塔香;制作:用一种或多种香料磨成粉后,加入黏合剂制成小圆锥体香品;场合:多为印度香和藏香,用于需要短时间内浓烈香气的场合中;用香直接放于香炉内树立点燃。

香丸形态:固态香,丸状;制作:用各种香料加炼蜜等黏合剂,调和压制成丸状香品;场合:因丸状香在佛法中比喻无量佛法,多用于各种宗教场所;在线香出现前常为家庭熏香;用香:将香丸放在隔火片或香灰上,用香炭隔火加热,散发香气;部分香丸可以食用。

香牌形态:固态香,造型各异;年代:宋代已流行;制作:将香料按照香方配置之后,配以黏合剂调湿放入刻有装饰图案的模具中,压制成型;场合:家中熏衣使用,保持气味芬芳,并防蛀虫;也可以作为饰品佩戴,避暑并抵挡瘴气;用香:香牌的一端留有小孔,系上绳结或丝绦后,挂在衣橱中或系在衣服上使用。

香膏形态:液体香,膏状;别称:膏香、湿香;年代:魏晋南北朝出现;制作:将香料磨制成粉,加入蜂蜜等膏状物,混合而成;或通过蒸、煮、煎等工艺制成黏稠的膏状,使用瓷罐密封保存;场合:多为个人使用;用香:直接涂抹于皮肤,或使用隔火熏香的方法熏燃。

香水形态:流体香,液体;别称:清露、香露、蔷薇露;年代:唐、五代时从外国传入,宋代后国内仿制;制作:通过蒸馏的方法,从香料植物中提取香露,可与酒精、水混合;场合:多为个人养护时使用,也用来合香;用香:直接喷洒、涂抹于皮肤或衣物上;也可和铅粉、米粉混合调成湿粉,护发裹肤。

香粉形态:固态香,粉状;别称:末香年代;魏晋南北朝出现;制作:单一香料,或按照一定配方将多种香料配比后,研磨并筛成粉状;另有一种香粉,混合铅粉或米粉;场合:可用来制作篆香,加工各种固态成品香,也可供佛教仪轨或个人日常使用;用香:直接涂抹或布洒在需要熏香的部位;使用香炉或香盘盛放,底部铺一层香灰,将香粉堆起成型后,点燃。

香灰形态:固态香,粉状;别称:袅丝;制作:松针、荷叶、杉木枝等香料煅烧成灰,筛过后放入瓷罐中,密封防潮;场合:隔火熏香、点燃卧香时都需要在香炉中布香灰,以保存火种用香:用香灰覆盖燃烧中的香炭,利用炭火温度烘烤香品;部分中医认为香灰可以裹于金疮刀伤的伤口上,是外用药;民间巫术有服用香灰驱邪之说。

中国香道 沉香线香 沉香香品 沉香盘香

首先我们要说明道是什么?道在中国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先贤谓之曰:“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为‘道’”。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云起香堂 中国香道养生首选品牌!带您共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感悟。

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咏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香切近人的心性之时,便才使人们从心灵深处喜欢上了它。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和香家还必须熟知香药药性,在对众多的香药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为使组方设计的效果更加理想,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上好的香品还须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成为香中佳品。

历史上,人们在品香时的形式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唐代的李密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使身心浸*在青山绿水和特殊的香气之中,“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宋代的蔡京品香则要有气势,要使烟气蓬勃而出;徐铉则一生焚香伴月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领略到他们每一次品香都是在感悟着什么,也或许是一次次的开悟或心灵转化的过程吧。

香道文化 中国香道 沉香盘香

大多数香友都以为香道起源于日本,其实香道的真正起源是在中国,并在中国发展,早在宋代。就有当文人的四大雅事,挂画、点茶、焚香、插花,所以香道起源于中国。生活味,器具禅,欢喜心 云起香堂与同道香友品鉴。宋朝的品香是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到了现在升华成为风雅之士可品鉴沉香之美亦可借此了解古代品香的活动,将品香之艺术溶于生活乐趣中。前人们将一些香道的基础概念、使用方法传给了给喜爱香的文人雅士,然后代代相传,慢慢的,品香对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外观气质有绝对的好处。

本次回答来自云起香堂团队

看你的需要,需求。我觉得如果是入门级的知识,选《香品与香器》

如果已经不需要初步知识的书籍,则购买《调香术》专讲各种更加详细的香料的知识,但是与香道的关系不是很密切。

这些书当当上都能购买到。

 

在淘宝上也有很多香道方面的书籍出售,淘宝上的香道用品店,推崇很多台湾的香道大师,所以大多出售台湾正版书。我个人觉得台湾书与大陆书的不同一方面是台湾正版书价格较贵,一本都在150左右,二是书都是繁体竖字印刷,话语风格像古文。所以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

如果想买台湾书,入门就买

要更深入一些的知识就买下边这本。

最后说一下我对香道方面的心得,这方面的知识靠书收集也不是很容易,还是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并于有这方面的常识的人多交流来获得。

《清嘉录》里记载:“蔬果鲜鱼诸品,应候迭出,市人担卖,四时不绝于市,而夏初尤盛。”暮春初夏,茉莉初开、枇杷泛黄、樱桃红透,泛着果香的林子里,青梅已挂满枝头。

暮春,春花将尽,是江南的梅雨季节,也是梅子的成熟期。

青梅,又名梅子,是一种风味别具的水果,未熟的梅子青翠,称青梅;熟时金黄,称黄梅;青色的梅子酸而解渴脆而爽口,成语“望梅止渴”便是指的它。

青梅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酸度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酸中带甜的香味,特别是富含果酸及维生素C。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梅”花开于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气”,说的青梅的功效,青梅的酸味有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刺激食欲,还能抗衰老。

大多数人提及青梅,都会想起古诗词中青梅的身影,忆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时光,抑或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懵懂情怀?

《尚书》里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青梅味酸带苦,是人们食羹之时除了盐以外的重要调味品。不过即便是酸味略重,青梅的新鲜爽脆还是赢得了人们的好食之心。食梅之趣,在唐宋以后非常流行,甚至演变出了好几种青梅的吃法。

陆游《初夏野兴》中写道:“糠火就林煨苦笋,密罂沉井渍青梅”;《山家暮春》中又有:“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可见陆游这位大诗人对青梅是多么地情有独钟。

但“青梅佐酒”,无疑是青梅最风雅的吃法。三国时曹操和刘备那段“盘贮青梅,一尊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的故事,也让“青梅煮酒”成了论英雄的代名。

梅子老嫩适中,酸甜可口,摘来酿酒最合适不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故事里的一幕,而之后的文人墨客,似乎都对此情有独钟。

宋词人晏殊在《诉衷情》里写道:“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宋人谢逸,在《忆江南》中写到:“行乐处,舞袖卷轻纱。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明月上檐牙。”

宋人何梦桂在《满庭芳》里也写道:“燕子芹干,龙孙箨老,绿阴深锁林塘。午风庭院,人试薄罗裳。数尽落红飞絮,摘青梅、煮酒初尝。重门静,一帘疏雨,消尽水沈香。”

梅子酿酒,最早出现在汉朝的文字里,从汉唐至明清的有关文献记载里,不仅仅是梅子酒,葡萄酒、枣酒、桑葚酒、柑橘酒、石榴酒、桃酒及梨酒等等都出现过。比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第第十七卷“曲蘖”内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血”。据周朝文献记载,曲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

中国的酿酒技术源远流长,不然哪里来的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在词里醉了十多回,甚至“沉醉不知归路”。而纵观文学史上,苏轼应该是中国文人中写酒写得最多的文人了,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比如,“吾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从今始”、“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山城酒薄不堪饮、欢君且吸杯中月”等等。

梅子酒准确的说应该是果酒的一种,我国果酒不仅品类繁多,而且绵延千载而不绝,在东汉时,扶风人孟佗,给大宦官张让送去一斛自酿葡萄酒,竟得凉州刺史之职。唐代,胡食盛行长安、高昌(今吐鲁番)葡萄酒传人宫廷。

据《折津志》等书记载,“葡萄酒、枣酒、葚予酒”等都是元代果酒中常见之品。“枣酒”在明朝中叶的北京曾被称为“廊下内酒”而名噪一时。

用杨梅酿酒,早在晋代已风行岭西,非贵人重客不得饮用。柑橘酿制的甜酒,在宋代已得“洞庭春色”之雅称。山梨酒采用自然发酵酿制,被古人称为“真酿”。

《花木考》云:“山梨者,味极佳”。“漫用大翁储百枚,以萄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施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园中,忽闻酒气熏人,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酿也。饮之辄醉。”

乾隆年间,《西域间见录》中说漕:“万初纂萁孰.同人酌眦酿酒,家各数石,男女于树荫草地或果木园中欢然聚饮……桃熟亦可酿酒,味微酸。秋深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沙米,色肉似细沙,味甘,回人取以酿酒。”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青梅酒在唐、宋时期频频出现在诗词和文字记录里,至元朝,帝王曾下禁酒令,再难觅青梅酒的踪迹,反倒是邻国日本,在唐代传入青梅后,青梅酒逐渐发扬光大,自成一派。青梅酒异地生根,已经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甚至日本香道在炼制熏物合时,会大量地使用梅子酒进行调和香料。

古代果酒的酿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通过果子本身的糖分进行自然发酵法。另一种是在果汁里加酒曲,像酿制糯米酒那种方法。还有一种就是将发酵后的酒入甑蒸馏,成为烧酒型的果酒。

此方法在明代时已出现了,如高濂的《饮馔服食笺》一书中写道:“用葡萄子取汁一斗,用曲四两,搅匀,入瓮内封口,自然成酒,更有异香。”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酿制加曲的葡萄酒配方,十分宝贵。

菖蒲是江南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水生湿地植物,属天南星科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常见有两个种:一种生活在湿地淤泥中,通常称之为菖蒲 Acorus calamus;一种多野生于山涧溪流和水石缝隙处,称为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前者有着高大剑形叶片,后者叶片矮小密集成丛,二者都有匍匐蜿蜒的根茎。

石菖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兰花、菊花、水仙被人们并称为“花草四雅”。同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

先秦时期,菖蒲被看作是一种高洁的香草,并被用来指代君王。《楚辞•九歌》中称:“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其中的“荪”既是菖蒲的名称,又是对于国君的尊称。

因为清香,所以受人喜爱,因为喜爱,所以菖蒲被冠以多种说辞。《周礼》中称,菖蒲是祭祀神明的重要对象,把酒撒在菖蒲上,就相当于神已享用。《吕氏春秋》中认为,菖蒲先于百草而生,菖蒲发芽,人们便开始一年的耕作。

菖蒲是先祖们在端午之时必采的植物。古人称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因此“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也就是说,将蒲叶悬于门厅、床头,利剑的锋刃之下,邪虫毒物自是不敢轻易进屋,古人心中也自然有了象征吉瑞的抚慰。

除了悬挂辟邪之外,在端午时节古人们还制作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氲气”。或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黄,或饮用,或外敷,或“浑洒床帐间”),各朝各地有着不同的制法和用法。

菖蒲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主风寒湿痹,咳逆,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并且“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李时珍曾把菖蒲分为五种:生于池泽者,泥菖蒲也;生于溪涧者,水菖蒲也;生于水石之间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菖蒲是也。李时珍认为入药须用石菖蒲,余皆不堪。

现代中医则认为石菖蒲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镇静安神、催眠,芳香化浊、祛痰湿的作用,对治痰热内扰之不寐症有较好的疗效。而石菖蒲味辛,能理气活血,祛风宣湿,用于治风湿痹阻、关节疼痛或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症,“菖蒲以一寸九节者为良”,故本品又称为“九节菖蒲”。

菖蒲作为芳香开窍醒神的香药,在传统的佩香香方中常被使用,《早春散》:苍术10克,甘松10克,菖蒲10克,桂皮5克,高良姜15克,雄黄5克,冰片05克,樟脑1克,碾成粉末装入香袋即可。

“早春散”挂在脖子上,香袋里的药物正好处在天突穴的位置,药味散发出来后不但留香,还可以祛散口鼻周围的不良空气,防止空气中的病菌通过呼吸系统侵入,可以有效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香袋透出的香味微苦,很清新。  

古时江南有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正所谓七俗。自古石菖蒲便被传为有利于读书人士,在书桌上放一盆菖蒲,夜间看书,不会被火烛之烟熏坏眼睛。

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从唐宋开始,石菖蒲这种植物,就走出溪头涧畔,成为文人案头清供。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很欣赏石菖蒲,他在《石菖蒲赞》中说:“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苇、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里,不妨效仿古人在书房案头放置一盆菖蒲草,赏四季之美,使房间内增添绿意、感受菖蒲独有的山林气,陶冶性情,愉悦惬意。

香器中有另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别。薰球的出现,始于唐代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这种薰球多呈圆球状,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上下两半球体以铆接的叶片状卡榫连接。球体内有小杯,以承轴悬挂于中央,小杯可随时保持水平。因此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保持水平,而杯内正在焚烧的香品则能随时保持平衡,不致于倾倒。

薰球又名香毬,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烟不会熄灭,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条中说:“今镀金香毬,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正仓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炉。

宋代的皇家仪队就有执香球者。根据文献记载,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寿,孝宗至德寿宫问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随行,除了法驾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乐四十八人,架乐正乐工一百八十八人,还有仪仗鼓吹,仪仗有二人各执一香球。香云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妇女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贵妇袖中自持小香球,于是车过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亲的队伍也有用至香毬,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选定时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烛,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结、清凉伞、交椅及花轿(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以上是我转载的‏香‏至‏尊沉香的答案,想知道更多的话建议到‏香‏至‏尊沉香查看吧,能得到好的解答。

中国文化——香道,香品适用于不同场合

中国文化——香道,香品适用于不同场合棒香形态:固态香,直线形;别称:签香、芯香、篦香、篾香;制作:先将香料制成香末,根据香方混合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