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发现有什么汉代以前的墓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大陆发现有什么汉代以前的墓葬?,第1张

秦景公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L达293年,秦王赢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编钟与随州

一九七八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了一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在城西两公里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当时,由于是“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军队仍然参与着地方的一些工作,而且,我所在的部队又是随州境内唯一的建制师,因而在地方的邀请下,我们部队参与了对古墓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而当时我刚调任师部政治部新闻干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项工作,所以,对于古墓发掘的部分工作,亲历亲为,对当时的一些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擂鼓墩”在发掘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岗,北望桐柏,南面涡山(大洪山),山岭绵亘,古冢森森。相传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令尹(相当宰相)杜越椒发动叛乱奔随,楚庄王率军追击至此,亲自擂鼓督战,最后全歼叛军,此地因而得名。两千多年后的一天,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施工的一声炮响,使这个沉寂多年的地方再次扬名——一个空前的考古发现展现在世人面前。

曾侯乙墓建于红沙岩坡上,凿石为穴,墓的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春秋时为随国领地)一名叫乙的国君。墓口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11米,墓圹面积约220平方米,其形状极像我们今天的三室一厅单元房,分东、中、西、北四室,都是用巨型优质梓木隔成的小室,用材总量达380立方米。其中中室最大,南北长975米,东西宽475米,主要放置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余三室放置棺椁及其他随葬品。主棺分内外两层,外棺椁高35米,内外椁全是彩绘;殉棺21具,多施彩绘,殉葬人多是13-25岁的青年女性。从尸骨中存有锐器或作挣扎状的情况分析,这些殉葬者可能是被生葬或是被杀害后装入棺椁的,可见奴隶社会实行的殉葬制度是极其残酷的。

古代帝王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寝及其随葬品被毁被盗,往往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把墓葬修的十分坚固,保护措施也相当严密。曾侯乙墓也是如此。从整个墓葬结构看,棺室上部及周围填有厚厚的木炭,总重约6万公斤,是用来防潮的。木炭之上盖有一层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厚达10余米的青膏泥黄褐土,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着分别重达数吨的石条,叫做封顶石。再往上才是厚厚的堆土层。

然而,如此严密的防范措施也未能阻挡住盗墓者的光顾。发掘过程中,在墓上方西端发现了一个由杂草丛生的地表直插墓室的深达十几米的盗洞,盗洞底端墓室的淤泥中,发现一具尸骨和几件古代盗墓用的工具。据考古专家分析,盗墓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几个盗墓者乘着月黑风高,夜深人静,前来盗墓,经过几个夜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洞打通。可是不知是深深的墓室缺氧,还是墓中有什么暗器,一个盗墓者腰间系着绳子,刚进入墓室便一命呜呼,上边的人见此情景,都逃之天天。所幸的是,墓内文物并未丢失。

不知是由于千百年的自然渗漏,还是那个盗洞所至,墓室打开后,发现里面充满了积水,水呈黑褐色,如同煤窑里流出的一般,所有文物都被浸泡在水中,无一幸免。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污水中湮没了两千多年的各种文物竟然毫发未损,出土后稍加整理,便光亮如初,璀璨夺目,风姿依然。

挖掘古墓的工程是巨大的,青膏泥、重石条、方梓木、黑木炭,重达成千上万吨的覆盖物,还有一件件珍贵文物,都需要从地下起运到地面上,为此,我们部队专门派出了一个连队配合考古队,锹挖镐刨,昼夜奋战,还特地抽调了一部吊车(吊车司机马树祥同志,现转业在徐水县公安局工作)专门负责较重文物的起吊,确保了挖掘工作顺利进行。随着墓内积水被抽干,墓内大量文物显露出来。经考古工作指挥部与部队首长协商,出土的所有文物都用军车运送到部队营房,摆放在我们师部礼堂宽大的舞台上,逐一进行清点、擦拭、整理和测试。

经过初步清理,曾侯乙墓共出土各种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器及竹简等文物一万五千多件,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摆放在礼堂里,俨然一个中型博物馆。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是件件精美无比,个个令人叫绝。我记得,有一件二尺多长的金弹簧,是用直径不足一毫米的金丝缠绕而成,拿在手上,弹性十足,熠熠生辉,使人难以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工匠们是如何锻造成型的;在众多的文物中,有几十件木质漆器也十分抢眼,漆器中有碗、钵、匣等,里面涂有一码的砖红色,外表则绘有黑红相间的漆画,表现主题一般为游鱼、鸳鸯等,色泽艳丽,图案生动,这些漆器经过泥水的长期浸泡掩埋,不但没有变型、腐蚀,就连一点褪色掉漆的地方都没有,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还有一件后来被专家定名为“鹿鹤”的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出土文物中绝无仅有的,造型非常别致:一只体态修长的仙鹤头上却长着两只鹿角,引吭高歌,展翅欲飞。望着这只气度非凡,栩栩如生的“鹿鹤”,使人不能不折服先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后来,“鹿鹤”还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从武汉沿316国道乘车去随州,一进城区,便远远看见那只高傲的“鹿鹤”矗立在街心花坛,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古代随州的灿烂文明(鹿鹤今已不存此处)。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

然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124件古乐器,其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小的不及水桶那么大,大的则有五、六百公斤,设计精巧,气势宏伟,出土时分三层挂在铜铸的钟架上,只要敲击镌刻在钟下方的标音位置,就能发出或浑厚或清脆的声音,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经湖北省有关专家用精密仪器测试,其准确的发音竟与现代标准乐器丝毫不差!我记得,当时测试过后,在场的专家们都惊愕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2500年前的人类,十分简陋的冶炼条件,却如何铸造出如此绝美的乐器这套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第八奇迹”。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湖北纪录**制片厂摄制组匆匆赶来,在全面反映发掘工作的同时,重点拍摄编钟演奏的情况。于是,就在我们部队的礼堂里,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由我师宣传队的几名女兵担任乐手,一台独特的编钟音乐会拉开了帷幕: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钟声优美浑雄,令人震撼。后来,正是由编钟演奏的这首《东方红》乐曲还在中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反复播放,古韵新声,传遍世界,传向太空。前些时,我有幸又踏上了随州大地。涡山脚下,水河畔,如今的“擂鼓墩”已辟作游览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夏朝的皇陵因为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而没有发现。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

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自商开始的文字记载使得周朝的皇陵的寻找比较便利了些,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还是有除了文王武王的陵墓外的大部分没有找到。

但此时的分封制使一些诸侯的陵墓得以发现。

秦朝的历代二世而亡,陵墓也已找到。

汉朝分为西东两汉,年代虽远了些,但是重要的王陵也已找到。

如汉高祖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乱世,由于国家统治时间短暂,每个帝王都很注意陵墓的安全情况,其修建和埋葬都很隐蔽,所以至今都没发现。

曹操的陵墓也是一样的未找到,据说曹 前曾嘱咐后人要对他的陵墓如何如何的保密,并且建了很多的假墓来掩盖他的陵墓所在,正所谓"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一代枭雄。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的阶段,隋朝传世二代而亡,二帝陵墓也已发现。

唐朝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虽然大部分已找到,可是还有武则天的乾陵却没有打开。

五代十国又是中国一个乱世,此时的帝王陵墓也已剩下的不多了,除了后周帝陵,南唐二帝陵外,大部分被历史湮灭。

辽朝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

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 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

金朝在中都(北京)大房山营建山陵,金代帝王均葬于此,现存帝陵遗址十七座。

宋朝分为北南二朝,陵墓虽没有大的发展,但大部分还是遗留了下来。

主要有北宋巩县八陵,南宋绍兴六陵。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国家,在统一了全国后,其贵族仍保留着秘密下葬的习俗。

史书记载蒙古族贵族死后不起坟,只是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然后派千骑士兵守护。

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

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丧子的母骆驼引路,母骆驼悲呜之处,就是墓地了。

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

所以现在元朝一代的帝陵仍无法找到。

明朝一代自明成祖朱棣后历代帝王都埋葬在今北京郊区的"明十三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父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内,明太祖的在南京和明中都皇陵在凤阳。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

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人死后一般都要下葬,这是非常自然也很科学的处理后事方式。不过古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大多非常重视,这也就出现了达官显赫之人很喜欢用厚葬的方式来处理后事的现象。公元前770年,我国步入了东周春秋时代,而厚葬风气也在这时得以兴起。

当时不少有权势的人会把金银珠宝拿来坟墓里陪葬,这也造成了偷墓的行为产生。从古至今,不少人以偷别人坟墓的宝贝为业。其实不光只有民间的小偷墓贼存在,还有官方的大规模偷墓团队存在,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数曹操老板与孙殿英了。

194—196年期间,曹操就曾组团挖了“汉摸金校尉”的坟墓,并从中发掘出了大量金银珠宝,这样才解决了军费问题。无独有偶,1928年,民国军阀孙殿英竟以军事演习为借口直接盗了东陵,并把里面的珍贵文物洗劫一空。这2个事件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官方组团”偷墓的案例。

此外,像董卓、党玉琨、汤玉麟等大佬也都是“偷墓专业户”,同时也在“作业”的过程里毁掉了不少的珍贵文物。有些人看到了厚葬容易遭来盗贼光顾的弊端,所以他们也采取了薄葬的方式。据《汉书》上所载,土豪杨王孙在临死前就特地嘱咐儿子要采取薄葬的方法来处理后事。

而曹操虽成了魏王也一样让后人薄葬于他。后来曹操墓被发现了,其中果然十分朴素。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不少人选择铤而走险:偷取古墓里的宝物。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同时也是古墓文物的盛产之地,结果也成了不法之徒的目标。

2007年起,山东曲阜就突然出现了一伙偷墓贼,他们通过研究一本《曲阜县志》估计,竟真的找到了1座汉古墓。这群人先后2次对汉鲁珠王墓进行**,并从中拉出了很多的金银、玉器,但卖给文物贩子只得了400万块赃款。

他们被警察抓获后,专家气得大发雷霆:这些家伙把珍贵文物卖出了白菜价,真有眼无珠。据了解,这些人的头头叫李老大。他就靠着反复阅读《曲阜县志》就从中推测出了汉鲁珠王墓的具体位置,这也算是个“人才”了,可惜他没用于正道。

而那些卖给文物贩子的古董大部分都被其转给了他人,还有的已到了外国人的手里。文物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也见证了古文明的辉煌。按道理说,这些文物本应留在博物馆来展示,这样才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灿烂,同时也才能使它们得以保存。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国家文物,绝不能让其流落他人之手。

  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

  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昭陵

  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唐太宗从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就开始营建昭陵,贞观二十三年完成,历时达13年。唐代皇帝的陵寝摒弃了秦汉时期掘土而葬的方式,而是沿用了魏晋和南朝以来流行的办法,选择风水极佳的天然山峰,凿开山的中部作为墓室,从外观上看山峰挺拔,气势压人,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在形式上也稍逊了一筹。而开创唐代帝王依山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的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这位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皇帝生前显赫无比,号称“天可汗”,死后他的陵墓也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黄帝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门额上大书“轩辕庙”三字。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写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四千余年。巨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它“七楼八扎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军柏”。庙内有一碑亭,内有碑石约50通,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

  株洲炎帝陵

  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代以后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明清以后历代均有所修葺,规模不断扩大。现存的炎帝陵是1988年重新修复的,建筑仍按前代式样,但规模则有所扩充。目前陵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绿树怀抱,山峦叠翠,古树荫翳,烟云出没。陵殿金壁辉煌,气势宏伟。炎帝陵的建筑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侧有碑房,碑房内立有历代石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重檐歇山顶的正殿;第四进为墓碑亭,其内立有石刻墓碑,上书“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寝宫。陵殿的四周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佘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

  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三者皆在一地,后二者因前者而产生,如以建筑而论,当首推禹庙。

  禹陵的入口处为一青石碑坊,其后是一条长100余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石刻神兽5对。神道尽头为大禹陵碑亭,亭内立有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石碑。陵前还遍植有槐树、松柏、绿竹等植物。大禹陵为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旅游价值。

  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的南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朝宗河萦绕东去,龙虎山东西对峙,景色秀丽,气势宏伟。

  十三陵中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了地下宫殿的定陵最为著名。长陵的宝城直径达340米,周长约1公里,上部有垛口,形似砖砌的城堡,里边是高大的封土,以下就是地宫的所在处。裬恩殿最为壮观,坐落在汉白玉护栏杆绕的三层石台上,石台高约3米,面积达1956平方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的明柱,最大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拱等构件也都是楠木制作的。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易县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梁各庄西永宁山下。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在北京以西约120公里处。陵区西依紫荆关,南临易水河,与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区的四周层峦叠嶂,松柏葱茏,景色清幽,十分雅致。清朝的帝陵在关内分为两地,遵化县陵区位于京城以东,称为东陵;易县陵区位于京城以西,称为西陵。从雍正皇帝起,实行昭穆之制,一东一西,隔辈相聚,祖孙葬于一地。乾隆时又下诏定父子死后不葬一地的制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的昌瑞山下。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清东陵西距北京125公里左右,是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后在北京附近修建的两个帝后陵墓区之一。

  清东陵陵墓区东起马兰峪,西至黄花山,北接雾灵山,南面有天台、烟墩两山相对峙,中间自然形成的出入口称为“龙门口”,又叫“兴隆口”。陵区的周围开辟出长190公里、宽20丈的火道。沿着火道设有红桩,红桩以外20丈设置白桩,白桩十里之外设置青桩,青桩之外,还有20里宽的官山。陵区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建筑体系完整。

  孔林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经过考证,孔林已经延续了2340多年。据记载,孔子死后葬于此地,最初的墓地约有1顷,后经过历代帝王的不断赐田,到清代时已达3000多亩,孔林的围墙周长达7公里,有墓葬1万多座。林内墓冢遍地皆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又有万古长春坊、至圣林坊、享殿、楷亭、驻跸亭等胜迹。

  孔林神道长达1266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林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孔子墓在东周墓区的西北部,墓前有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所立“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一通。东边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墓葬,南为孔子之孙孔伋墓,这种墓地格局在古代称为“携子抱孙”。附近还有“子贡庐墓处”。《史记》记载,孔子殁后,弟子皆建庐守墓,服丧3年,只有子贡思慕情深,又独自守墓3年。明代重建三室,立碑以志纪念。楷亭前还有一株楷树,相传是子贡亲手种植的。

男子能够成功盗掘古墓,将自己送进监狱,借助了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古籍,第二样则是科技力量。古籍为他寻找古墓,提供了有价值线索;科技的力量,让他进一步确定了古墓位置,也为盗掘古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效率。

事情发生在湖北一盗墓团伙身上,该团伙中有一位男子,从古籍中寻找古墓,找到古墓大概位置后,又借助科学探测仪器,探测古墓准确位置。等到万事俱备后,还会租赁下古墓所在土地,而后开始盗掘。

古墓位置源自古籍记载

曾经的古墓,经过时代变迁,早已被深埋地下。随着土地样貌变化,古墓也就成为埋藏地下瑰宝,待有缘人前来发现,并上报当地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

男子发掘古墓很有方法和成效,他寻找古墓位置,利用了古典书籍。从这些古籍中,寻找当地存在古墓;通过古籍记载,确定古墓是否真实存在,并根据这些记载,来确定古墓大概位置。

科学仪器,成为盗墓法宝

确定古墓大概位置后,古籍就失去了作用,剩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找到古墓准确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盗掘。男子准备了很多工具,其中金属探测仪、金属成像仪和洛阳铲三个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金属探测仪和金属成像仪,男子顺利找到了古墓位置,并做好了前期开挖古墓准备。他为了成功盗掘古墓,不惜将古墓上方土地租赁下来,种植上农作物,因此达到掩人耳目目的。为了尽快挖掘古墓,男子甚至出动了挖掘机。

男子算计好了一切,就是没有算到,自己行为已然触犯法律,需要接受法律严惩。随着民警将男子,及其团伙犯罪成员抓获,他们也将接受法律严惩。

湖北省江汉平原北,有一处明朝古墓,墓主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24子郢靖王朱栋。然而到了近代,这位郢靖王墓却一直不得安宁,先是气势恢宏的地面建筑被侵华日军的炮弹销毁殆尽,后来就连古墓也多次被盗墓贼光顾。

只是这些盗墓贼运气不好,他们用尽了各种手段,却始终无法打开古墓,这也就使得文物部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发起了抢救性的发掘。后来经过考古专家勘察发现了9条盗洞和炸药的痕迹,但是打开古墓后,文物却一件没丢,让人感到惊奇,这座古墓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郢靖王是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因为从小体弱,因此,年仅24岁就去世在自己的封地,随后被葬入了郢靖王墓中。

根据史料记载,郢靖王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气势磅礴十分宏伟,不仅有127丈高的红色城墙,而且还有各种大殿以及房屋近40间。地下部分也很庞大,有大小墓室数6间。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郢靖王墓的地面建筑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被全部摧毁,成为了一片废墟,所幸日军并未对地下的古墓进行挖掘。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盗墓贼窥觊郢靖王墓中的陪葬品,曾多次进行盗挖,最严重的一次是盗墓贼使用炸药,把墓顶上8米厚的土层全部炸完,也正是这次盗墓让文物部门感到害怕,他们不知道这些盗墓贼还会使用什么手段。

于是文物部门最终决定对郢靖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座经历数次被盗,但是数次都躲过劫数的郢靖王墓,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惊喜。考古专家随即对古墓展开勘察,并在古墓四周发现了9条盗洞。在确定了墓道的位置后,考古队准备进行发掘。

然而,考古专家发掘的时候发现,墓道口的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土质不仅很硬,而且很干,土内还掺杂了许多杂质,发掘的器械碰上去都当当作响,按照往常的经验,发掘墓道一般5-7天即可完成,然而这个墓道却清理了半个多月。

当墓道终于被清理完毕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3块巨大的封门石,每块巨石的重量大约都有1吨以上。这样的巨石矗立在这里,明显就是为了防止盗墓,不仅如此,这3块封门巨石用的是糯米石膏封合,普通方法已经无法将其打开。

无奈之下,考古专家请教了大量的石匠以及专家,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打开,然而这还没没完,封门巨石后面还有封门墙,而封门墙后面就是两扇巨大的石门,石门的厚度达到了近20厘米。考古专家随即感叹,有这种防盗手段,难怪盗墓贼无法进入。

专家进入墓后发现了600余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元代青花瓷更是成为了湖北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人们在欣赏这些文物之余,不由得感叹古人对于陵墓的防盗智慧,郢靖王墓前后共有4道防盗系统,尤其是前两道系统,差点连考古专家都给难住了。

古代墓葬的发掘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和人类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工具的操作,古代社会流行的挖掘工具是剑,长钉,蜡烛等,在明朝以前,强盗没有特殊的侦查工具。

明朝开始使用铁锥,他的出现使盗贼只将地面上有明显标志的坟墓(如土墩和墓碑)作为对象。盗墓者使用特殊的铁锥探索地面,而地面上没有任何痕迹,一旦发现了古墓,就根据锥的金属味选择位置并直接挖挖。

从铁锥到“ 洛阳铲”,对于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地下坟墓强盗来说是一个飞跃。在北部,尤其是洛阳和关中在黄土塬区中,水深且土地厚。刀片夹“ 洛阳铲”只有2英寸宽,呈半圆形U形。古墓丽影用一把长柄,每次将这把铲子插入地面时,它的深度都可以达到三到四英寸。

另一方面,宝物离开坟墓拥有70%的所有权,人们挖掘了砖墓,墓墙上画着死者的生活像,这里有剑,宝物,玉,漆器和金饼,莲竹筒等他们后来被卖给传教士美国,并因此变得富有。“看地形”是非常神秘的。不认识的人在坟墓旁行走时看不见。知道这些技巧的人可以在几公里外看到它,,一些强盗“喜欢”在下雪的气候中摆脱“滑移”,特别是与“地面”有关的雪的“细小雪粒”。

自古以来,尤其是今天,坟墓盗窃就一直存在,它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已经发展为更加现代,智能和分组化。军事罗盘,探测仪,雷管,炸药和电锯用于挖掘,汽车,摩托车和手机的运输和通讯,因此,打击古墓盗窃和买卖违禁品的斗争更加复杂和艰巨。

大陆发现有什么汉代以前的墓葬?

秦景公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L达293年,秦王赢政(秦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