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是如何简化的,有哪些原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8收藏

繁体字是如何简化的,有哪些原则?,第1张

废除繁体字原因:

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汉字简化从始皇时代就颇成趋势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了"书同文"的政策,灭六国文字而采用秦"小篆",后又经过汉唐行草、宋元俗字,到近代上千年整个趋势都在不断简化。

清末民初,经过统计的全国识字率不到5%,而实际上中国当时识字率不到1%。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就是开始研究简化汉字,如何让汉字更容易记忆、更容易书写、更容易学习。为了提高国民的识字率,已经开始简化汉字。汉字的几次弃繁用简,都是为了配合扫盲运动的开展,更是为了培养出大量的知识群体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繁体字简化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

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1955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

以上内容参考自-繁体字

因为繁体字笔画多,写起来不容易失重,在结构、章法等方面比简体字拥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是一种艺术,为了艺术的追求,区别平常应用文字的本质书法家喜欢繁体字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繁体字已经简化多年了,现在我们从小就学简化字。但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繁体字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可以不受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的限制。当我们学习书法,练习书法时,临的都是古代文人艺术家的字帖,他们写的都是繁体字,所以在艺术成就上繁体字就是落落大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也更加形象,这也是书法艺术的常识。

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文化“扫盲” ,是汉字更容易让大众医学、易任、易写才经过多次简化形成的文字。

书法作品用繁体字,是顺理成章的事。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古老以文字为艺术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学习中大多是临摹古碑帖,自然都是繁体字,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等等就更无繁简之别了。在创作行书楷书作品是用简化字也是可以的,虽说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繁简并不是重要的因素,但与繁体字相比就会有一定的审美差异。但是在少儿书法教学、推广方面使用简体字是必须的,因为使用简体字在少儿教学方面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简体字是国家为了汉字容易普及推广,容易辨认和书写,根据相关文字渊源和结构原理,在繁体字基础上简化而来的。所以,生活和工作中一般要求使用简体字,它是国标(GB2312)所推广使用的,既方便也实用。

但是,作为书法艺术,崇尚的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追根溯源,只能是古文字书写,只能是繁体字。此外,我们大量学习的书法字帖也是古代书法家的字帖,也是繁体字。因此,对于书法创作,建议使用繁体字。使用繁体字也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拥护和接受。

对于现代人的一些对联、门匾牌匾,告知书等等之类,当应用书法创作来表现时,可以使用标准简化字,也应该使用标准简化字。不但方便记忆,也便于各种年龄层次的人识别。

繁体字的起源: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19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

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

扩展资料: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字形本身的差异外,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称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

简体中文里的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

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

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说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繁体字

繁体字是如何简化的,有哪些原则?

废除繁体字原因: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汉字简化从始皇时代就颇成趋势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了"书同文"的政策,灭六国文字而采用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