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经略相公是什么官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9收藏

宋朝的经略相公是什么官职?,第1张

经略相公是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的简称。

经略使是唐边州军事长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掌管地方军队。其后常以节度使兼任。宋初不常置。仁宗宝元年间,为防西夏骚扰,于沿边诸路置经略使,常兼安抚使,故亦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大政。

特别是北宋末期,此时的路分得很多,各路都选派官品高、忠于皇室而有干略的人充任经略安抚大使。

这个官很难用后来的官职比况,因为它颇具特色:它既主管一路数州的兵民之政,又无权过问本路的财赋、刑狱、漕运、仓储、学事等事,这种互相掣肘的官吏制度,虽然避免了武人拥兵割据,却又造成了推诿扯皮,以至尾大不掉,终于被金人的铁蹄踢到了淮河以南。经略安抚使只是设在边疆,内地设的是安抚使。

扩展资料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提到过“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书中第二回他就说过“……洒家听得说,他(王进)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此处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是兄弟俩。老种经略相公指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指种师中。

这两人是北宋名将种世衡的孙子,都在西北边境出任经略安抚使,也就是书中称的“经略相公”。宋朝时“相公”原本是对宰相的称呼,后来演化为民间对高阶文官的俗称,如“经略相公”、“枢密相公”。经略安抚使作为统管一路军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比知府、知州大得多。

书中鲁智深打死了郑屠后,因为他是“经略相公”帐下的军官,地方官不敢擅自直接抓人,而是先去请示了“经略相公”,得到同意后才敢下文书捉人。

可见当时“经略相公”的权力确实极大。 《水浒传》中的好多好汉都提到过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像王进、鲁智深、杨志等都在这经略相公手下任过职,金钱豹子汤隆也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打造过军器为荣。

相公用来称呼读书人始于元朝。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

白话释义:你一个读书人,不思进取求得功名利禄,只知狎妓。

由此可见在元朝的时候,相公一词便用来称呼读书人了,后来的明清时期也一直沿用,例如著名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吩咐女婿的话:"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也提到了相公一词。

扩展资料:

“相公”这个称呼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尊崇的称谓,而且是专属的,属于史上奸雄、枭雄榜能排进前三的人物——曹操。

因为曹操既是丞相,还被封为魏公,这都是天大的荣耀,手下人觉得少喊了哪一个都觉得有遗憾,所以干脆创造了“相公”这个词。

等到后来,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五代宋,“相公”尊贵之义不减,非宰执一级的官员享受不上。比如王安石官场人称“拗相公”,再比如,司马光不务虚名,家中老仆一直称他“秀才”,苏东坡多事,教老仆叫“相公”。

不过,也就在宋朝,按照尊称总会降格的规律,相公也开始用来称呼那些高官了。直到元明清时期,相公又成了所有读书人的称谓。到了清朝后更是过分,优伶男妓都被称为“相公”了,真是礼崩乐坏。

参考资料来源:-相公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君子、生员(秀才、相公)、宰相、麻将不能胡牌(多或者少一张牌)的另外一种叫法。

“姑娘”,在今天是未婚少女之称,古代却不是如此。在唐代,尚未见有此称呼。在宋代以后,或与姑母同义,或与小姑同意。直到清代,才见有将“姑娘”作为未婚少女之称,如《红楼梦》中林姑娘、宝姑娘之类。

弱冠、未冠。

男子在二十岁的那一年会集体行冠礼,就是把头发梳上去,并插一根簪子。头发上还要带个冠,就是帽子。古人认为,男子二十岁虽已成年,但体还弱、单薄,不可以过性生活,所以叫“弱冠”。行冠礼是要把头发梳理起来,梳理头发就代表人有感性向理性的迈进,其内涵之意是,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要开始约束自己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任性胡为了。

我们经常在各种古代影视剧里看到妻子称呼丈夫为相公,听得多了,就以为在古代,丈夫就应该被称呼为相公,相公也逐渐成为了丈夫的代名词之一,可实际上,相公这个称谓最早出现的时候,可不是给丈夫准备的,普通人可没资格被称呼为相公。那么相公这个称呼是如何出现的?他到底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古代女子要称呼丈夫为相公?

相公这一词汇到底是什么时代出现的现在还有些争议,但得到这一称谓的第一人却是有清楚的指向,即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创者魏武帝曹操。曹操在封王之前,曾经做过丞相的职位,并且同时拥有魏公的封号,两个称呼都尊贵,手下人就有些头疼,是称呼丞相好?还是称呼魏公好?左思右想,两个称呼中各取一字,曰

“相公”

,这就是相公出现的缘由。

在曹操之前,汉朝的丞相只能封侯,如果有人拍马屁的话,也只能称呼他们为“相候”,唯一的一个比曹操还牛的是篡位的王莽,他有“安汉公”的封号,但他的实职却不是丞相,而是“太傅”和“宰衡”,所以不能称为相公。曹操之后,和他类似的是司马昭,但司马昭有公爵封号时,实职是大将军和大都督,加封相国称号的同时也封“晋王”了,也没能做成相公。

至隋唐时期,大凡宰辅都有公爵的封号,比如房玄龄(梁国公)、长孙无忌(赵国公)、褚遂良(河南郡公)、李林甫(晋国公)等,所以相公的称呼开始流行,延至北宋时期,凡是主掌政事的宰辅全部都会加上公爵的封号,比如赵普(梁国公)、王安石(舒国公、荆国公)、韩琦(魏国公)、秦桧(秦国公、魏国公)等,相公开始正式成为明面上的称呼,包括武将如岳飞,也能称为相公,他在做太尉、枢密副使的时候,也早已经有了公爵的封号,韩世忠也同样如此。

但相公这个称呼也正是从宋朝起开始被玩坏了,为啥?因为宋朝的宰辅升降潜规则,宰辅之臣基本上都是几上几下,下台的宰辅可以到地方为官,到了地方为官还随时可以起复,回来继续做宰辅,即便是下放出去做个知州,底下人也依旧尊敬的称呼他们为相公,特别是到了宋神宗之后,因为党争的原因,大批的宰辅被贬斥,有的都贬斥到海南做不入流的小吏了,可还是可以被称呼为相公,比如章惇。

也就是说,不管多小的官,只要有过宰辅资历和公爵封号的,哪怕是被贬后做个养猪的小官,也有人称呼他们为相公。另外,最重要的是宋朝重视科举,除开国初期的特殊情况外,大凡宰辅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很多妻子为了给赶考的丈夫鼓励和彩头,也开始称呼他们为相公,希望自己的丈夫能一朝中举,成为宰辅一样的高官,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公。

于是,相公的称呼迅速在民间也流行起来,讨吉利的称呼谁都想要,你家的丈夫是相公,我家的丈夫当然也是相公。朝廷也不会阻止,因为这个称呼本就是硬生生造就出来的,故而,从宋朝开始,到明朝,再到清朝,慢慢的基本上是个男人都可以称呼为相公,其实从明朝开始,宰辅基本上都不封公爵了,但风气已经形成,在民间包括唱戏的,卖艺的,各行各业中稍许有点名气的都可以这么叫,时间一长,相公也就成为烂大街的普通称呼了。

相公有5个意思。

1、宰相尊称。魏王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李善注:“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也。”

韩愈《皇帝即位贺宰相启》:“相公翼亮圣明,大庆资始。”宋吴曾《能改斋》:“丞相称相公,自魏已然矣。”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

2、贵族青年。《通俗编·仕进》:“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称相公,或亦缀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

3、丈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这人姓魏,好一表人物,就是我相公同年。”

4、读书人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古称秀才曰措大,谓能措大事也,而天下之能措大事者惟相,故又呼秀才为相公。”

5、清代男妓。相公就是一种男妓、男娼。相公集中的地方叫做相公堂子。

称谓演变: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7 相公

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 “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讳,众老婆们最后怕是要叫“皇公”了的哦!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

然而泰极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宋朝的经略相公是什么官职?

经略相公是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的简称。经略使是唐边州军事长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掌管地方军队。其后常以节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