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第1张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汉中和四川一直合为一体,所以大家一直觉得汉中是四川,再加上气候以及生活习惯还有吃的方面都跟四川比较相似,所以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历史上,汉中和四川有很多交集,这本质上是地理决定的。翻开中国地图,中国的版图的东西南北都有着天然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南北分界线,太行山、三峡和武陵山就是中国东西的分界线。在这个大格局里,汉中市和四川省同属中国西南这一个地理单元,也就是禹贡九州里的“梁州”。

梁州是一个地理概念,就是古代中原人对西南疆域的统称。在西南疆域里面,率先纳入华夏版图的就是汉中、巴和蜀。

扩展资料:

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四川,而与关中差异很大,似乎更应该划入四川省。而事实却是汉中在陕西,这是统治者出于对地方区域制衡的考虑而做出的绝妙安排。

国家要想做到长期的统一和稳定,就必须在划分一级行政区时充分考虑到区域制衡原理。

划省界时一定要保证,首先,未来任意一个省份想独立分裂的时候,中央政府都可以在其毗邻地方控制其要塞握住其把柄从而维稳镇压。

其次,即使分裂势力未能镇压下去,也要保证能让分裂省份经济受挫,无法独存。

参考资料:

-汉中

汉中和蜀地一脉相承的,却划归陕西,而不是四川的原因:因为这种通常是依据地貌区分的,所以并没有把汉中市区划给四川,由于四川自身的总面积早已很大了,没必要然后把汉中市区划给他。汉中市是因为汉水斜着越过所以被命名为汉中市的,战国时期秦国依靠汉中市一举占领了巴渝,楚汉战争阶段汉高祖便是在汉中市出身的,以后汉中市就一直归益州所管。换句话说自汉朝逐渐,汉中市就跟巴渝一直连续的,以后尽管修改了名称可是汉中市也一直是跟随巴郡的。

因为那时候地理位置决定了汉中市的所属,终究中间是秦岭山间隔。那为什么汉中市被区划到陕西省,其实大家在李白的诗词中就可以找到我们要想的回答。在中国古代四川盆地上有很多的农业,再加上气侯较为潮湿,降雨都比较的充足,所以大家过的生活都比较好,乃至成都市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古城,例如三国时期蜀汉的古都就在那四川盆地上。

可是汉中市却完全不一样了,由于汉中市学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与此同时她们北边还有秦岭山,这一片大山的阻止,造成了汉中市老百姓进入陕西省的核心区是很困难的,要他们翻过群山峻岭相比,于秦岭山而言,秦岭山的海拔高度更加高,均值会比汉中市的地势高2000来米,所以我们常常的喜爱赶到四川这一带开展一种经济往来。

但随着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汉中市反被划给了陕西省,虽说让汉中市很多群众不能理解,可是她们也明白自己不能给四川政府增加压力了,终究在四川还有许多的贫困山区,并没有创业致富啊,所以他们就选加入陕西省。而陕西政府看待汉中市老百姓也十分的特惠,给予她们很多的高速发展标准,让汉中市老百姓可以很快创业致富。

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独特优美。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包括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汉中主要旅游景点:武侯墓、张亮庙、古汉台、包斜栈道、墨旱莲、南湖风景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蔡伦墓、石门风景区、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武侯祠、五指山、黎平森林公园、苏静园、午门堰、灵雅寺、勉县温泉、何山大坝、王府沟洞群、南沙河风景区。

适合5月去的汉中旅游景点

I我也是学生。我我在汉中做兼职导游。一般去汉中的都是正规景点:第一天去武侯墓(门票50,半价25)或者武侯祠(40元,学生半价20)然后去石门栈道(门票50,半价25)。第二天去汉中市区南郑县南湖(门票40,半价25)。

汉中2日游

两日游。如果喜欢自然风光,建议去南湖和黎平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是交通方便,成本低。低成本,高品质享受。侯祠很小,没什么可参观的,旺季门票价格很贵,不划算。改天,你可以参观历史古迹。汉中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所以赞美斜栈道和白子的张亮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风景与历史印记的结合,兼顾自然与人文,都是不错的选择。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中国古代称为“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的汉江,流经汉中、安康和荆襄大地,汇入长江,成为长江最长、最大支流。

全市辖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总人口373万。

市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

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

汉中景色秀丽。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

汉中曾经是商朝的方国,秦国时的汉中郡,此后又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为汉中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被誉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迹”与“瑰宝”的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汉刘邦的拜将台及其为汉王时的宫殿遗址古汉台,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墓地,祠堂。

汉中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

盆地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体湿润,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气温14℃,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兼我国南北方之共有;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单产是全国最高产区之一。

野生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途广泛的600多种。

盛产各种名贵药材,其中天麻、杜仲、枣皮(山茱萸)、西洋参产量居全国前列。

有森林面积13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6%,森林覆盖率48%,林木蓄积量67813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33万公顷,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60种,其中勉县、略阳、宁强三县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居全省之首,经济开发潜力很大。

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6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7万千瓦。

汉中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与关中差异较大,古代建筑具有南北兼备的风格,民居多样,生活习俗颇具江南风采。

在这里端午节赛龙舟,在陕北和关中是看不到的,饮食习俗也与四川接近,巴山的锣鼓草、汉中的瑞公戏、西乡的刺绣挑花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洋县的黑米和香米,古为贡米,如今成为普通百姓的大众食品。

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战国时期,汉中地区先属蜀国,后属秦国

战国初期,汉中一带属于蜀国: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汉中为秦国所占,公元前312年,秦始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

汉中的“两个传说”与四川民间有关

陕西省汉中市和四川省广元市同属蜀道重镇,互为近邻。在广元市流传着两个有关汉中的传说,虽为里巷琐谈,但表现出人民大众的智慧。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汉中的由来据传古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城内有一座古寺叫天目寺(旧址在今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寺内有一口古钟。一敲,钟声如雷,清脆洪亮,周围七八百里隔山隔水,都听得清楚,大家都叫它“神钟”。从此“天目晓钟声八百”便成了“蜀州八景”之一。

这件事不知咋的传到皇帝那里去了。万岁爷如获至宝,马上下一道圣旨,要州官立即派人把古钟送到京城,作为紫阳钟。

州官接到圣旨,不敢怠慢,从民间挑选64个彪形大汉,分班抬运。并派官员押送。限期半月内抬到京城,误期要问斩。到京城路隔千里,交通又不方便,抬工们自知这苦差事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又不敢违命,只好咬紧牙关,风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兼程,过剑门关,走栈道。越巴山,一路辛苦不说,还未出川,就被看押官打死、饿死或因摔倒而被砸死,少了一半多人。剩下的人,天天抬运,磨破了肩,压弯了腰,个个筋疲力尽,直喘粗气,有的还累得吐血。他们请押官大高抬贵手,歇一阵再走。押官大声吆喝:“少说废话,误了期老子吃罪不起。”抬工们忍气吞声,继续赶路。出川,进入陕西南郑,大家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互相挤挤眼……,突然,绳断杠折,“哐”的一声,大钟落在地上。押官怒气冲冲,挥舞皮鞭,催逼抬工们绑好行头抬杠,火速赶路。谁知大钟坠地陷入土中,越陷越深,越挖越往下沉。抬工们明白已经误期,反正迟早是死,就索性把押官打死,纷纷逃走。

后来,当地百姓把古钟沉陷的地方取名“陷钟”,因为口口相传,字音相近,就变成了“汉中”,一直沿用至今。

二、汉中换广元相传,四川有个昏庸郡守不理政事,一年到头在锦城(今成都市)花街柳巷寻欢作乐,全省有多少州县。哪州哪县在东在南,哪等县该交多少赋税,他一概不知。

有一年,物产丰富的汉中因暴雨成灾,庄稼欠收,未交赋税,因此影响四川向朝廷交纳赋税。这下惊动了皇帝,降旨追查原因。郡守慌了手脚,当即派人去汉中调查。

派去调查的张差官是个怕苦怕累的人,更不情愿跋山涉水去汉中。他出成都北门不远,见新都桂湖丹桂飘香,便策马进去,饱览风 光,游荡多日后回锦城,谎报说:“下官查访汉中,出门见大山,遍地是石块,地上草不长”。

“原来是块不毛之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民情的郡守信以为真。

张差官见骗得郡守,又乘机胡编乱造说:“当地还有四句民谣,‘好个汉中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这个汉中又小又穷,还没开口催交赋税,县令便伸手要粮食救济。”

郡守听到这里,双眉紧皱,唉声叹气:“不知皇上会怎么处置?”张差官又出歪点子:“依下官之见,这汉中不毛之地,不如送给邻省陕西,以免每年催交赋税之烦。”郡守眼睛一亮:“这到是个好办法。”转眼一想:这样一来,我管的地盘缩小,不就比人家矮一截吗?张差官看出郡守的心思,说道:“用汉中去换一个县,县换县,不亏本。”

后来,四川郡守派王差官到长安交涉四川汉中换陕西广元事宜。陕西郡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当王差官说明来意后,他十分乐意用广元换汉中。

换县翌年,四川在对新换的广元县计算赋税时大出意料,因为广元土地贫瘠,人口少,加上常年干旱,百姓收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根本没余粮交赋税。四川郡守自知吃亏,三番五次想要回汉中,陕西郡守最后答应补个嘉陵镇,才算了结。后来,四川郡守算田亩,始知嘉陵镇本是广元县所辖。所谓一县加一镇,实际上还是一个县。从此,美丽富饶的汉中就归陕西管辖了。

汉中和陕西的历史关系?为何一般汉中人都会被认为是四川人?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汉中和四川一直合为一体,所以大家一直觉得汉中是四川,再加上气候以及生活习惯还有吃的方面都跟四川比较相似,所以汉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