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先生传的作品注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0收藏

金圣叹先生传的作品注释,第1张

[1]诸生:明清时录取入府州县学生员的统称。

[2]倜傥:卓越豪迈,这里指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3]俯视:傲视。

[4]贯华堂:堂名。

[5]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6]九彝八蛮:指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书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彝,同“夷”。

[7]供其齿颊:意思是供他的品评。

[8]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

[9]权子母: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

[10]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入清以后。

[11]兀坐:独自端坐。

[12]在颜渊为叹圣:指颜渊的赞叹孔子。语见《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3]在与点则为圣叹:《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指曾点,孔子弟子。与,这里是赞许、同意的意思。曾点回答孔子问志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4]流亚:指同类人物。

[15]《南华》:即《庄子》,道家称为《南华真经》。

[16]乾、坤:指《周易》的乾卦、坤卦。

[17]《古诗十九首》:东汉时期的十九首抒情五言古诗。梁萧统收入《文选》中,因不知作者,题作《古诗十九首》,后即称之为《古诗十九首》。

[18]“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

[19]长洲:今江苏苏州市。毛序始:名宗岗,字序始,清初小说评点家,曾评刻《三国演义》。徐而庵:徐增。字子能,号而庵,十足道人。有《而庵说唐诗》,重编《灵隐寺志》等。

[20]武进:今江苏武进县。

[21]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的方法为“金针度人”。

度,授与。

古诗词中的绝美春景

春光欲醉人

翻翻唐宋的诗词集,不难发现,几乎每位诗人、词人的笔都曾在春天停留过,唐诗宋词里的春天,把春的季节渲染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国画,画中有诗,诗韵春天。

春光无限好,春天就是诗,就是词。诗意的春天,在诗词里绽放,如此鲜活且生机勃发。看到它们,每个人都有上路的冲动。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花开时节,杜甫徘徊于江畔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里的生动与传神。杜工部的诗作散发出浓郁意境,至今仍留有余香。

后人们步履悠闲地踏在杜甫当年走过的地方,想象着一千多年前,那个以笔代锄的人缓缓地,缓缓地,在这草堂布局谋篇,起笔溪流潆洄,落墨小桥勾连,就这样把唐朝的美,印上桃红,装订在山河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湖北黄石的西塞山,是一片长在唐诗里的风景,因为张志和“的诗句,大家记住了这个美景。诗人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迎着习习斜风,冒着蒙蒙细雨,荡起一叶扁舟,垂钓于碧波之上之态,其倜傥潇洒的风度可想而知,其悠闲自得的心境也不言而喻。

一些怀古的游人,也学当年的张志和,一路飘飘荡荡地往西塞山而去,这样的行程,基本上就是张志和的形式,但一路过去直到西塞山,已经不是无限风光的山水了,或许四周有变动,从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或许从前就是这个样子,其实真正的风景,就在张志和心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当梅花纷落的素瓣成尘土,当春风吹散了盈露,人们都在等待一场春雨的降临。春天的雨一半都是风姿绰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翻开唐诗宋词,每一页都被四月的春雨渗透过。

如丝如绵的春雨,用它细细的脚丫,轻轻踩在草尖,树芽,踩在烟雨水乡,踩在爬满青苔的青砖瓦巷,怀着融融的情意,把整个野村田畴由淡到浓细细描摹,从青草到枫叶,从蔬菜到稻谷,再邀请粉红的桃花间或点缀其中,平添了一份斑斓多姿。

雪梅·其一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是春天少有的景象。是一个难以请到的客人,在你攒足了心情,期待着她的光临时,她却躲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而当你以为她忘记了到来,收好了所有冬衣,以为来年才可见到她的芳容时,雪却又踮着脚尖轻轻而来。

面对此,“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的诗句会不咏自来。虽然梅已经远去,但春天的花在雪中傲然开放却有另一种风采。“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这是怎样的诗情画意呀!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花开时节,杜甫徘徊于江畔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里的生动与传神。杜工部的诗作散发出浓郁意境,至今仍留有余香。

后人们步履悠闲地踏在杜甫当年走过的地方,想象着一千多年前,那个以笔代锄的人缓缓地,缓缓地,在这草堂布局谋篇,起笔溪流潆洄,落墨小桥勾连,就这样把唐朝的美,印上桃红,装订在山河里_

精品公众号推荐,聆听心灵,感受文字之美。

致全体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封信:读完惊出一身冷汗!

失传已久的56首养生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陶渊明,他们的传记,比诗词更好看!

大语文那些事儿:别人家的孩子,培养的秘密原来是这个

唐诗三百首不够爽?这里有怪咖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六百首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大语文”终于有了版本,曹文轩主编!近200篇古今中外名作+名师导读

背下这千首诗词,你也可以挑战诗词大会

120个故事如何讲清1300年历史,这本《资治通鉴》真的太

重磅推荐:《东坡乐府·雅集》——继《花间集》后,又一必藏词集

古典人生智慧一次收齐,这4本书浸透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

一部藏在古诗词里的中国地理,让孩子学习一举两得

中国史上最强神作!这套千古第一奇书,用270个离奇故事,挑战人类想象力极限!

金圣叹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他屡次参加科举,屡次拿到“零分”考卷;他跳大神,还在文化圈跳出了名;他点评《水浒传》,一个不喜欢就把后50回腰斩;后来他死了,耳朵里蹦出来两个纸团,一个写着“好”,一个写着“疼”。

细细品来,他是这样的金圣叹,他又不是这样的金圣叹。

科举玩笑

金圣叹颇为人道的是四次参加科举考试。

据说第一次考试题目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画了个和尚,画了把剃刀。

第二次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他写了三十九个“动”字,因为孟子说了“四十不动心”。

第三次题目是“孟子将朝王”,他想了想,只有一个“将”字可写,于是在试卷四角各写了一个“吁”字,因为戏台上将军出场,总有四个戏子喊着“吁”报来。

第四次题目是“西子”,这一回他的回答简明扼要,“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吾乃喜见此美人矣!”主考官大笔一挥,西子来了,可是你的秀才丢了哟。

果然,他就保持着童生身份,直到直到明朝灭亡顺治做了朝廷,他才顶了张人瑞的名字去考了个秀才,印了个“六等秀才”的章,乐得到处给人盖章。

你说,他到底想不想考上秀才?他要是想,为什么屡次瞎说八道?要是不想,为什么又坚持年年去考?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吧,咱们现在来扒一下他的背景。

金圣叹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家庭不算富裕,虽不算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九岁入了私塾,人很聪明,读书很用功。他读两种书,一种是教科书,四书五经,为了写八股文应试,要求是“绝对模仿古人,绝对遵守格式,绝对不能自由发挥”,另一种是课外书,《水浒传》等传奇,鼓励人们轰轰烈烈,打破秩序,尽情尽兴。

这两种书对他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传奇书为他评点《西厢》,腰斩《水浒》埋下了伏笔,是他将来盛名之途。

四书五经呢,则给人培养出来一种气质,以为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应该去做圣贤,只有做圣贤这一生才是有价值的,“入则帝师,出则逸民”,这也是金圣叹一生的向往。

所以很早的时候他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小孩了,在社会理想的熏陶之下,他想考科举,中功名,家国天下,但是实际上,他自己又有一种自由的天性,想打破规则,狂妄潇洒。这样的人倘若遇见顺境,社会的一面会被加强,他大概能成为一个弄臣,被皇帝赏识,但是仅当做玩意儿看待,如谪仙李白。倘遭遇逆境,如社会动荡、官气不佳、家资不丰,他叛逆的一面就会被放大,会有什么结果?看他怎么折腾。

实际上,金圣叹的科举实况是这样的。据考证,他很早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因为试文不中程法而被废黜,他自己呢,下一年重新去考童子试,以成绩第一名再补秀才。补上秀才被废秀才,废了秀才再补秀才,至少考了两次。

他真的在一张考卷上写了四个“吁”字。

怪力乱神

金圣叹出生在万历三十六年,他二十七岁时就到了崇祯八年,九年后李自成闯到北京城,逼死了崇祯帝,存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灭亡。

相较于科举,这个时候也许其他的事更有前途。

崇祯八年,一场重大的法事在吴江叶家展开。袅袅香雾中,一个人穿着儒生的衣服,戴着道家的黑帽,手扶着一把悬垂的丁字木架,在沙盘前念念有词。

这个正在“跳大神”的人,正是金圣叹。

跟他对话的是一个死人,叶小鸾。

吴江叶氏是当地大姓,到了晚明文人辈出。其中有一家男主人叫做叶绍袁,当过工部主事,他的妻子叫做沈宜修,也颇有文名。夫妻两个生了生了八男五女。叶小鸾为三女,容貌娇媚,擅长书画,不爱拘束,能喝酒,非常出众。叶绍袁辞官后,全家回到吴江隐居,不料小鸾偶感小恙,一病不起,十七岁撒手归西。不久长女纨纨因哀伤过度,也随之辞世,到了第二年,次子因科举失利抑郁而死,八子患惊风夭折。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金圣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请了过来。

作为一个读书人,虽说干过些出格的事,但他究竟是怎样走上神鬼之道的,史料没有记载。只说,金圣叹自称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外号叫做天台泐法师,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吴县这一带扶乩。他的特点是扶乩之词清雅脱俗,又能契合事主心事,所以很受文化圈欢迎。

叶家一跳后,叶小鸾和金圣叹都出了名。叶小鸾留的是身后名,金圣叹出的是人前名。之后很多知名文人都纷纷请他到家中做法,其中最有名的是文坛领袖钱谦益。金圣叹请钱谦益为他做一首传,钱谦益正为他的魅力折服,激动之下写了《天台泐法师灵异记》,大大吹捧一番。金圣叹名气更加响亮了。

在这个阶段,金圣叹认识了很多青年才俊,如内阁大臣王鏊的后代王斫山、王道树兄弟,书法大师文征明的曾孙文彦可,这些人都成了他相伴一生的挚友。

到崇祯十四年,金圣叹因为评点小说再次出圈,这时候扶乩之谈就渐渐消隐了。

为什么一个以“帝师”为理想,对孔子赞赏有加的读书人,在生活中有这么怪力乱神的一段?我倒是有一点猜测。我曾在一个不知道要做什么的人生时期,遇到了一份不怎么上档次的工作,但是我喜欢我的工作内容,它让我觉得我还有点才华,另外,它给了我饭钱。后来有一天,我觉悟到这不是我该干的事,我应该做更大一点的事,所以就走了。

金圣叹大概也想到了“更大一点”的事。

著书点评

其实古代文人,稍微有一点家底的,又不用担官役等苦差,日子过得还是很惬意的。除了偶尔内心会生出一种大材小用的折磨,好像自己真有干一番大事的本事似的,或者受几句邻人的讥谤——不管你自己如何心安理得,他人总有不入眼之处,不过他总能说服自己。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金圣叹的生活都是这样的:

“圣叹性疏宕,好闲暇,水边林下是其得意之处,又好饮酒,日辄为酒人邀去,稍暇又不耐烦,或兴至评书,奋笔如风,一日可得一二卷,多逾三日则兴渐阑,酒人又拉之去矣。”

闲坐,喝酒,聚众喝酒,评书,写够了继续喝酒。没钱喝酒了,拿娘子头上钗卖了换酒钱,顺便买一碟花生米,继续喝。他还开过学堂,经史百家、稗官野史、佛道典籍都讲,随口拈来,妙语连珠,很受学生欢迎,不过学生家长欢不欢迎就不确定了。

点评事业是从读书兴起的。金圣叹读书时喜欢随手批注,有时候抒发人物感想,有时候挑明写作技巧,他讲话不迂腐,所以生动,他文思宽阔,所以深刻。朋友们觉得他的书评很有趣,于是逼他继续写。坊间书商慢慢找了过来,要翻刻他批注过的书籍来发财。

金圣叹倒也不是小说评点的开创者,在他之前,有文人李卓吾和书商余象斗,前者写给文人看,注重艺术性,后者写给书坊主看,注重商业性。金圣叹兼具二者之长,又因为语言通俗,金句频出,虽有时不免偏激,但恰好对社会胃口,所以渐渐形成了“金圣叹热”,读书人都以收藏金圣叹批点的“才子书”为荣。

据说有一次,金圣叹接了点评《唐才子书》的活儿,被“老板”们联合催稿,断了酒,闭门不出,满屋子都是印刷工人,工人们刻版很辛苦,金圣叹写得也很辛苦。他终于受不住了,卖了个苦相,这才被允许出去放个风。

在金圣叹评点过的书中,最火的当是金圣叹评点版《水浒传》。他不但评点,还做了个更大的举动——因为不满意后半部招安的情节,直接腰斩了后五十回,把一百二回本变成了七十回本,《水浒传》的故事到了一百零八将排座次便戛然而止。他还伪造了一片序,自称得到了七十回版本的古本,在这个版本里,二当家卢俊义做了个梦,梦里一百零八将统统被嵇康的后人嵇叔夜处斩。

兴之所至,他又搞了一个六才子书,将《史记》、《离骚》、《庄子》、《杜工部集》等传统名典排名不分先后与《西厢记》、《水浒传》并列为“六大才子书”,并将评点这六大才子书当做自己毕生伟大的事业。

不过,这时候的金圣叹已经不是用一张考卷戏弄考场的少年了,他更有名气,他的举动牵涉的利益更复杂,最要命的,他惹到了同样牙尖齿利的读书人。所以他的“红”很快变成了“黑红”,又有人挺,又招人骂。挺他的人认为他真性情,有眼光有胆色,骂他的人认为他急于成名,欺世盗名。他自己也觉得委屈,跟人说:“我辈一开口,便疑谤自兴。”

顺治十七年,兄长金长文告诉他,邵兰雪从皇宫出来后跟人说,皇上在看金圣叹批注的才子书,评价是“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登时被感动了,他受的讥讽那么多,偏偏是一个异族的、遥远的、高位的少年看懂了他。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坎坷辛苦的人生跟“入则帝师”的政治理想融合了。

他流着泪跪下,向北方磕了一个头。

于是人家又开始骂他。

其实,磕也白磕,骂也白骂,他可是金圣叹,金圣叹这个名字现在已经与“才子书”、“离经叛道”两个标签绑上了,并将以更加夸张的故事流传到后世。

刑场轶事

顺治十八年,二十四岁的顺治帝死了,同一年,五十三岁的金圣叹也死了。

两个人的死还真有些关系。

这一年,金圣叹的家乡吴县来了个新县令任维初,他施政暴虐,为了追收欠款,随意鞭打百姓,还亏空粮仓,损害百姓利益,引起了苏州士人不满。三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顺便到衙门告了任维初一状。这时候江苏巡抚是朱国治,这人和任维初是一道的,他随即上了个奏折,说江南诸生倡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正碰上清廷有意打压江南士族,立刻逮捕了金圣叹等七人,一番严刑拷问后,金圣叹以主谋被判处斩首,全家流放宁古塔。

金圣叹没料到是这个结果。他正值盛名,还有很多事可做,也还有很多事没做。

在狱中,他写信给妻子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朋友们去看他,他写了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是“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庄骚,《庄子》,马杜,《杜工部集》,他的才子书还没有点评完。

到这个时候他的自我终于明晰了,他是金圣叹,著书点评的金圣叹,喝酒大睡的金圣叹,无缘驰骋功名,也不愿驰骋功名,是个懒人,是个狂人,是个纯粹的人,是个无用的人,是这个世上疾驰的湍流里跳出来的一泵水簇,是惨白的雪地里长出的一朵红花,活得委屈也好,坎坷也好,穷困也好,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他怀着这样的清醒遗憾地死去,因为清醒,所以有遗憾,因为有了遗憾,所以更加清醒。

倒是到了民间,他的临刑变成了一桩轶事。

有一个段子说金圣叹临死前写了一封遗书,遗书内容是:“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还有一个段子,他临刑前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各有一张银票,你要是先斩我,这两张银票就是你的了。”刽子手大喜,斩了金圣叹后,掏出耳朵里塞的字条一看,一边写着“好”,一边写着“疼”。

倘若抹去这场死亡背后的阴谋,这些行为金圣叹倒也不是做不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评传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

明代的不清楚。

清代关于唐诗的选本有近400种,总量上超过了自唐至明所有唐诗选的总和。但具体在雍正朝的,没有统计,因为不是每一个选本都有确切的年代。

纵观全清所有唐诗选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御选唐诗》、清人选《唐人试贴诗》、清人选《唐诗三百首》、王士祯《神韵集》和《唐贤三味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以及翁方纲选本等等,还有金圣叹的《唐才子诗》和《杜诗解》等等。

金圣叹死前遗言是:我有个大秘密,实在是不忍心带到九泉之下,今天破例告诉你,花生米和豆腐皮一起吃,有火腿的味道。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赞扬金圣叹的勇气和幽默,人们觉得一代文豪,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居然是一道美味菜肴,活脱脱一个用生命在证明自己的吃货。

人物生平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金圣叹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约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评点小说《水浒传》,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此外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

明朝一哥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人称三不朽的完人,是当时的全民偶像,但阳明先生还是没有他牛!

却说,明末清初,苏州有一户金姓(也有说张姓,到底姓金还是姓张,无从考证)人家,几代耕读传家,房屋十几间,田产百十亩,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养得起几个伙计和佣人。

这一年的冬至,长房媳妇终于临盆,婆婆婶子大娘丫环和请来的稳婆屋里屋外地忙活,走马灯似的穿梭,从晌午一直到掌灯时分,媳妇的肚子还是鼓鼓的。

金老爷子焦急地在客厅中倒背着双手踱来踱去,不时地朝着产房的方向张望。突然,他听见屋里传来“咳”的一声长叹,不觉停下脚步四下观看,没看见有人进来呀,哪里来的叹息声?而且听这叹息声,分明是一位老年男子的声音,老迈苍凉,却又底气十足。

金老爷子找来找去,最后把目光停留在客厅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上,那是一张孔子孔圣人的画像,只见这幅先师行教像上,孔老夫子衣袂飘飘、两手相扣,正笑呵呵地望着他,目光里写满了关切。这声长叹难道是先师孔子发出来的吗?

正在金老爷子犹疑不定、拿捏不准时,丫环从产房里跑出来报喜,说:“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夫人给您生了一个孙少爷。”

金老爷子听了心里先是一喜接着转忧,那边孙子刚一出生,这边孔子就在叹气,什么意思?难道这小子惊动了孔圣人?八成将来要闯祸,而且闯的还不是一般的祸啊!思来想去,金老爷子最后决定,给这孩子取名为金喟,又名圣叹。

看看,金圣叹牛掰不?一出生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给惊动了,他更牛掰的事儿还在后头呐。

金喟打小果然天赋异常,聪明伶俐,几岁时已将“三百两千”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十几岁时更是出口成章,各种官样文章殿体书都不在话下,街坊四邻、乡里乡亲都惊叹于他的才情,且看好他一马平川似的锦绣前程。

可金喟这孩子“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偏偏不按照常理出牌,行为乖张、举事荒唐,让时人跌破了眼镜——

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无意功名,戏弄考官,藐视礼法;笃信神佛,擅长扶乩降灵,还自称收纳了30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呵呵,光凭最后这一条就够吓死人的啦!

自古,天下的读书人,都渴望着金榜题名,登阁拜相,诺个万户侯什么的,既可光宗耀祖,又可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可金喟却视功名为粪土,一味地率性而为,难怪让孔圣人叹气,惹老母亲生气。

金圣叹从小饱读诗书,但他读书只是因为兴趣,并不是因为要步入仕途,出人头地,所以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嘻了马哈,不当那么一回事儿。

一次去省城应试,考题为“西子来矣”,要求做一篇八股文。金圣叹玩心大动,抓起笔来刷刷点点,一挥而就: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主考官阅卷时拍案大怒,马上在他的考卷上批到:“美人来矣,可惜你一个秀才丢矣!”结果,金圣叹这一幽默玩大了,把功名给玩没了,铩羽而归。

不只一次是这样,金圣叹总是这么的牛、这么地怪,逢考必去,每考一次,就被除名一次,他倒有的是耐性,每次来应试时都换个名字,照样嬉笑怒骂、玩世不恭。清人笔记说他,“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

明明满腹经纶,却要剑走偏锋,要不怎么说他牛掰,牛掰得让孔圣人都大伤脑筋呢?

金圣叹习得四书五经,做得诗词歌赋,对那些无聊的诗词不感冒,更喜欢看小说,特别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反反复复地看了,兴之所至还捉刀动笔,对《水浒传》里的人物批了个遍。

在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时,他特别讨厌梁山泊的首领宋江,称其为人虚伪奸诈,他最喜欢的是鲁智深。

虽然鲁智深是个不守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喝酒吃肉,没什么文化,满嘴的都是“腌臜泼才”,做事也是风风火火,可偏偏就是这位花和尚入了金圣叹的“法眼”,被他大笔一挥批为《水浒传》中的“上上人物”,为何?

因为,鲁智深一生行侠仗义,敢作敢为,活得洒脱,光明磊落。

还记得《水浒传》书上写的那一幕不?那天夜半,月白风清,水天共碧,鲁智深忽然听钱塘江涨潮以为是敌人到来,抡起禅杖就要打杀。

当寺内僧人告诉他是潮水来了,已经来了两次时,他突然大彻大悟,缓缓说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待焚香沐浴更衣后,竟然双手合十,坐化圆寂而去。

也许正是因为鲁智深涅槃,浴火重生,暗和了他当时的某种心境,金圣叹才如此不吝笔墨,借点评水浒人物之机,一浇他胸中之块垒吧。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金圣叹所有的那些个荒唐与嚣张,只不过是他努力地在刷一种存在感的方式!看似离经叛道的金圣叹,胸膛里也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呐!尽管他常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举棋不定,但做为儒生的他,还是有一股子为民济世情怀,他期待学有所用,悬壶济世,虽向往自由,无意仕宦,但心底里一样的忠君爱国,渴望激情地燃烧。

一生自负大才,放浪形骸,却又命途多舛。金圣叹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走着,走了很久,也走了很远。

继评点《水浒传》之后,金圣叹的人生似乎步入了正轨:刊行评点《西厢记》,注释杜甫诗集,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著书立说之余,他还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颇负盛名。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这样一个为人孤高、率性而为、狂放不羁的人,竟然也低眉顺眼,涕泪横流了。

那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当朝皇帝看了几篇金圣叹所写的诗文后,龙颜大悦,在御书房内,当着一群文人雅士点赞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消息传来,金圣叹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曾经辣么牛掰的戏弄考官、无视科考、无意仕途的一个人,为嘛皇帝随手点了一个赞就卸下了所有的盔甲和伪装,像个孩子一样,哭哭啼啼地跪下,面向北方给皇帝磕头!金圣叹呀,金圣叹,原来心高气傲、志大才大的你也并非是刀枪不入,你竟然也有软肋,而且泪点还这么容易让人戳中。

难道在狷狂,桀骜不驯这一切掩饰之下,金圣叹他也有着一颗孤独、脆弱、敏感、温暖的心?难道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是如此的渴望着被人理解、渴望着遇到知音,渴望着被赏识?难道这个叛逆的孩子,所有的率性而为,所有的玩世不恭,都是他向外界发出的一连串的信号“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答案是肯定的。原来,这么多年来,金圣叹所有的荒诞不经都是在刷一种存在感吗,褪去伪装,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在等,一直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能懂他、用他的人;在那个人没有出现之前,他只能像只小刺猬一样,抱紧自己、保护自己、温暖自己,用世人眼里的看不穿来对抗他内心的荒凉与无奈!

金圣叹一生处事乖张,文笔辛辣,牛掰了辈子,也玩了一辈子,连临终也还要幽上一默——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金圣叹和100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并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

本来是一件普通的民告官案,当时的清廷为威慑江南士族,就把这事儿给上纲上线啦,说他们“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并下令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之后处“斩立决”。

好个牛掰的金圣叹,即便身陷囹圄,他还是那颗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

在狱中,他不仅谈笑风声,还变着花样地玩。一天,金圣叹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他会说出家藏宝物的下落或者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便屁颠屁颠地拿来笔墨伺候他。没想到金圣叹却告诉他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

行刑那天,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披枷戴锁,却又泰然自若,昂然地向监斩索要一碗热酒,酣然畅饮,一边喝还一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喝完酒,碗一扔,金圣叹抬头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跪在法场一边掩面大哭,怜子如何不丈夫?他不禁心中难过。

可他仍从容不迫,为了安慰痛哭的儿子就说:“梨儿、莲子,快别哭了,好孩子,过来,爹爹给你们出个对联你来对对吧。”于是他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

两个儿子跪在地上正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肝肠痛断,哪里还有心思和他对对联。金圣叹稍加思索后说:“你们俩快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 “梨(离)儿腹内酸”的下联。

一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金圣叹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时,刽子手可不管它什么梨子莲子还是对子的,时辰一到,那边的监斩官一发出指令,这边的他就挥手一刀,手起刀落、刀落头落。

好个牛掰的金圣叹,没想到,临死前他也不忘再幽上一默,他的人头刚刚落地,便从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来。刽子手有些疑惑,捡起来打开一看,只见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另一个纸团上写着“疼”字,合起来即是:好疼!

好疼,真的是让人心里好疼啊!金圣叹,这一生的冷暖疼痛啊,都在这一刻,在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得到了彻底地解脱和圆满!

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是也只有金圣叹一个人是哭着来,却是让别人笑着,看着他走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8月7日),据说,那年雪早,行刑前江宁突然下起雪来,铺天盖地,白茫茫一片,不辨天日。披枷带锁的金圣叹须发皆白、一身布衣,步履铿锵,面对这无情的天和杀人的地,他高声吟道:“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吟罢,刀光一闪,遂成千古绝唱。从此,那个一出生便让孔子喟然长叹一声的人走了;只是孔子那一声长长的叹息啊,究竟是对他轻轻地咏哦,还是重重地浩叹呢?千古之谜,无人能解,只怕是金圣叹身后,再无一人,能让孔圣人如此地长太息以掩涕兮了!

金圣叹先生传的作品注释

[1]诸生:明清时录取入府州县学生员的统称。[2]倜傥:卓越豪迈,这里指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3]俯视:傲视。[4]贯华堂:堂名。[5]内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