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 为什么第一个打开万历皇帝的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明十三陵中 为什么第一个打开万历皇帝的墓,第1张

明十三陵,埋葬着明朝时期十三位皇帝,相应的,自然就是有十三个陵墓。然而其中,万历皇帝的定陵却是第一个被挖掘的,其它皇帝的陵墓并没有被发掘。为什么人们会首先选择万历皇帝的墓去挖掘是因为他们对万历皇帝很感兴趣,还是万历做了什么事情,亦或是他的墓葬遭遇了什么,以至于他的定陵成为第一个被挖掘的明皇陵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

万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数百年后自己竟然会被当作练手对象给刨了个底朝天,万历皇帝在位年间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后数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自古以来,但凡皇帝陵寝除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寝能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对很多盗墓贼来说,他们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里面所有金银财宝都不罢休的。

但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样了,它之所以被发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对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长陵了解得不够深入,怕会对长陵里面埋葬的珍贵文物造成损坏,所以就挑选了规模不如长陵宏大、但结构和长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过挖掘定陵积攒一些打开长陵的重要经验。

1死后难逃悲催的万历皇帝

于是万历皇帝的尸骸就开始遭殃了,定陵在被打开之后,因为保存文物的技术不达标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开始发生了氧化,许多精美的龙袍绸缎在这个过程中毁坏得破烂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样。

而在数年之后,特殊时代降临了世间,被摆在定陵博物馆中的万历皇帝棺椁和他的两具妃后棺椁被激愤的人们拉到了广场之中,焚烧毁坏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毁灭,在重见天日没几年时间后,它们又开始尘归、尘土归土,失去了它们所有的光芒。

这次挖掘的行动是一次很大的错误,它给整个考古界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数年后的毁坏带来的,而是在刚刚挖掘完没多久之后,就被人们认定为了巨大的错误。

2郭沫若最感兴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虽然这次行动的主要牵头者是当时北京的大佬、有着很深历史背景的吴晗,但实际上的推动者却是郭沫若本人,吴晗是在郭沫若的说服影响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发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积极狂热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个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应当是与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这些文物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他一直在积极地推动着各种挖掘皇陵的工作。

其中他头号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过这个工程太浩大、太困难了,他是暂时没机会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了朱棣的长陵和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对这两处陵墓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处陵墓没有受到任何盗墓贼的光顾,而且这两处陵墓中分别可能埋葬着两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着兰亭集序,虽然无法确定,但即便只有一丝的机会,那也是能让郭沫若感到狂热的,因为兰亭集序对文人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他做梦都想象着能在有生之日亲自观摩一眼兰亭集序。

3长陵中永乐大典对郭沫若的影响

而长陵之中则埋葬着意义非常重大的永乐大典,朱棣在位年间做出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动用无数国力派遣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的耗资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国力的一种表现。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订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古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书,总部大典一共有1万多册、2万多卷、3亿七千万字,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各个学科、各种知识,可以说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永乐大典却是极度残缺的,永乐大典流传到乾隆时期的时候就已经缺少了一大部分。

最后在乾隆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国联军的时候丢失了一部分,溥仪在位的时候又被宫中的太监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现存的永乐大典其实是非常残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乐大典比作一个人的话,那现存的永乐大典可能就只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臂。

而长陵之中虽然还不确定有没有永乐大典,但因为是朱棣人生功绩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他死后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长陵中的。

4被灾难改变的规则

所以怀揣着对这种缺失文化的狂热追求,长陵自然就成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会导致定陵成为了它的练手对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挖掘不仅是一次错误,与此同时它更是考古学界的一场灾难,在此事发生过后,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针对皇陵的工作,并定下了一个若非皇陵遭受到损坏需要抢救、无论如何都不得对皇陵主动挖掘的规定。

在定陵事件发生后,郭沫若是还想着手挖掘长陵和乾陵的,不过前车之鉴不可忽略,为了防止同样的灾难再度出现,于是郭沫若的所有请求都最变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绝了。

所以说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打开,是因为它和长陵有着相似性,被当作了练手对象,而因为定陵挖掘后没有相应保存技术保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损坏,随之而来的是考古学界的规则被改变,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响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没被挖掘过的皇陵都避开了被主动挖掘的尴尬情况。

打开万历君王墓后,考古队发现万历皇帝的尸骨并非是平躺着的,尸骨的摆放姿势非常奇怪。这使得考古家对此感到十分好奇,并对其尸骨展开了调查研究。但是大家的说法都不移,所以特意总结了几个大家都一致比较认可的几点来说说:

一、人们认为,在万历皇帝死后的埋葬过程中,路途坑洼不平,以至于棺材来回晃动,所以才会使万历皇帝的尸体由平躺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太科学。看过影视剧的我们都知道,人在死后身体变得非常僵硬,是很难改变身体的姿势,更不用说只是路中摇晃了几下就可以改变了。

二、古代人都十分迷信,这其中也包括星象占卜。有人认为万历帝尸骨的姿势有点像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因为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万历帝的姿势很奇怪,但它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完全相同。在古代,皇帝们认为天上的北斗七星,就是代表了皇帝居住的地方,他们把北斗七星当做吉祥之物来看待。

而且,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皇帝利用北斗七星的形状来建造自己的陵墓了,这表明这是明朝的一个特点。他们认为被埋葬在由北斗七星建造的坟墓,就算死后也可以继续当帝王。

三、之所以万历帝的尸骨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他在死的时候就是以这个姿势死的。所以,在他死后也没有给他掰过来,就直接这样放入棺木中了。可是,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是十分过于牵强。因为万历皇帝是死于疾病,哪种疾病也不会是让人在死后还是个异样的姿势啊。所以,我觉得这三种可能性里面,也就第二个靠谱一些。

万历皇帝的定陵,是建国后我文物专家有计划,有目的,发掘的一座非常完整的帝王级别的陵墓,在这座地下宝库中,专家们共出土了3000多件各类珍贵的文物,如果您认为这些出土的文物,最珍贵的是金冠龙袍,那可就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那么定陵中,最珍贵的文物是什么呢?

发掘明定陵的工作,从1956年5月开始动工,到1958年7月结束,共用时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出土的文物包括衣冠服饰,冥器用品,还有万历皇帝的生活用品等等,面对琳琅满目,闪着耀目光芒的宝贝,总之一句话,谁看谁愣住,谁看都惊呆,谁看完都会感叹,万历皇帝也太有钱了。

有网友曾经这样评出了定陵地宫的十大珍宝: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万历皇后的凤冠、万历皇帝的冕旒冠、万历皇帝的乌纱翼善冠、黄金洒壶、二龙戏珠金碗、玉带、花丝镂空金盒玉盂、龙绞金睑盆和万历皇帝的龙袍。

这个榜单从观赏性的角度,也许评得没有错,毕竟皇帝衣冠龙袍,日用器物,不仅金贵,而且神秘,看一眼,不敢说身强体健,年轻十岁,最少也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感悟了历史,明白了富贵荣华莫过帝王之家——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我们还得从打开万历皇帝棺材盖子的那一刻说起。

万历皇帝的椁是用松木制成的,可是棺材却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撬开棺材盖之前,文物工作者们还以为万历皇帝用这样好的棺木下葬,尸身一定会保存完好,可是揭开棺材盖之后,却发现,棺材中盖着一床锦被,完全看不到万历皇帝的遗体。

文物专家们揭开锦被,下面竟是道袍,中衣,龙袍,直到第十一层,又发现了一床对折的锦被,掀开锦被,露出了已经变成了白骨的万历皇帝的遗体。

这些织锦绸缎数量一共为69卷,全都是独立成卷,在两端和中间各用一道丝线缠住(俗称腰封),这些丝绸包括:平纹、斜纹、缎纹、变化组织等等各种织法所制作的绸缎,更让人感到可喜的是,这些绸缎色彩艳丽,织工精美,就好像新的一样。

相比金银石玉等冥器,丝绸等文物太难保存了,明清两代的丝绸织品,即使躲过了时间的损伤,历史的破坏和人为的摧残,历经几百年的丝绸制品,存世的也都是小得可怜的一块,文物专家们为得到明清年代的丝绸进行研究,甚至不惜去古书的封面,去揭取装裱用的几百年前的巴掌大的丝绸。

这些总数为69卷的丝绸制品,为何被称为是定陵的首宝,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丝绸的出土,等于在求一片明清两代的丝绸不得的情况,如今竟一次性获得了一仓库的丝绸。

科学家、考古学家经过对这69卷的丝绸的科研,对明代种蚕,养蚕,缂丝和织染的由来,发展和取得的成绩,都会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明代纺织工业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就在这批丝绸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些丝绸,也可以说是中国明代丝绸的编年史,以及集纺织科技大成的富金矿。

定陵的发掘,虽然在保护设备,并不完善的时候,仓促上马,并在发掘过程中,让文物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失。

 现在被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帝王陵墓也有许多,这其中有很多是被盗墓贼破坏不得不发掘的。出于文物保护和对逝者的尊重,一般保存完好的陵墓,是不提倡发掘的,虽然可能发掘一个陵墓对于我们考古和研究历史有很大的价值,可是我们国家对古代文物保护的政策是保护为主,对于一些大型帝王陵寝是不会主动发掘的。相信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一些已经发掘了的帝王陵墓,墓中的文物被放在博物馆里保护了起来,那墓主人的尸骨呢?那些被挖出来的皇帝的遗骨都是怎么处理的?

 古代帝王的墓葬中往往会有很多珍贵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经过时间的风蚀后,如果还能保存下来,将会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文物肯定要被好好保护的,只是那些被挖掘出来的古人尸骨,都去哪里了?

 由于我国古代对尸体的保存没有那么完善的技术,所以大多古墓的尸骨都已经腐烂了,有很多墓里面甚至都没有完整的遗骨,只剩下了一些零碎的骨骼碎片。其实这些遗骨也都有考古研究价值,后世可以根据它们来分析研究墓主人的年龄、性别和死因,甚至还能够分析出一个人生前身体状况、身高体型等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对明定陵进行了发掘,从中清理出了万历皇帝的遗骸。不出所料,遗骸早已腐烂的只剩下了一副骨架,通过这副骨架,基本上可以确定万历皇帝生前有足疾,腿脚不方便,因为他的腿一个长一个短。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尸骨没有能够被完整保存下来,它在文革期间被人烧毁了。不过现在大部分被发掘出来的古代遗骸还是会被博物馆和医学机构妥善保存的。

明十三陵中 为什么第一个打开万历皇帝的墓

明十三陵,埋葬着明朝时期十三位皇帝,相应的,自然就是有十三个陵墓。然而其中,万历皇帝的定陵却是第一个被挖掘的,其它皇帝的陵墓并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