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第1张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名头很响的古籍但是由于战乱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尤其是经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军联军的侵华、20世纪的“古史辨”)而散佚了。

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是《三坟》(记述的是三皇事迹)、五典(记述五帝事迹),另外还有《八索》(即易经八卦的原版)、《九丘》(即当时的“国土资源白皮书”),但是这只是传说中的,只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一书中见过此词。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名著也已经散佚了。

1、《尚书》

据说原始版本共有100篇,但是我们现存的58篇中只保留了29篇,其余的全部是伪书,而最初的100篇,则无据可考。相传是在汉明今古文学派的论战后遗失的。

2、《孙膑兵法》

此部兵书直至今天仍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但是它仅仅只是一部分的残篇。

3、《东观汉记》

这是一本东汉官方记录的历史,在元朝散佚。

4、《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上古史料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献典籍,它记叙了从五帝时期直到魏国的历史。但是由于这些记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历史观而受到排斥,遗失于宋朝。

5、《六经》

为六经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佚。

6、《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已经无从考证,就连西汉末年刘秀校订的版本也已经不无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晋代学者郭璞校订的版本。

7、《永乐大典》

这本书原本共22937卷,正本已经在明朝末年遗失,而副本也在明末战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或被烧毁,或被抢走,只遗留800卷左右,而且还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

另外,还有《皇帝内经太素》、祖冲之的《缀术》等等许多的古籍散佚了,使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失去了大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集句诗伪书考

中国古籍中历来不乏伪书,仅清末民初张心澄《伪书通考》一书就收录了一千一百种。由于集句诗具有“炫博”和“逞才”的特点,能为诗人获得一时的名声,所以罕见有嫁名作伪者,但也有例外。对于现存的一部署名为“辛稼轩”的集句诗集《蕊阁集》二卷,四库馆臣在非常怀疑的前提下,断定其非辛弃疾所作。可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也就没能给后人足够的信服力。1995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册仍将《蕊阁集》(据北京图书馆藏清赵氏小山堂钞本影印)放在宋代别集部分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编辑、线装书局2004年出版的《宋集珍本丛刊》第64册也收录了此集。其实,《蕊阁集》确实不是辛弃疾的作品,而是明人的伪作。其原因主要有三,现分别加以分析。

1辛弃疾的时代出现用集句方式写作“韵目诗”的可能性很小。《蕊阁集》由“五言近体”一卷和“七言近体”一卷组成,两卷都是按照平水韵的韵目,即按照“一东”、“二冬”的顺序写作,每韵各写一首,这样的诗后人称为“韵目诗”。可是,辛弃疾的时代有平水韵吗?当时能出现按照平水韵写成的“韵目诗”吗?

先来看看四库馆臣为该书所作的提要:

《蕊阁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旧本题宋辛弃疾撰。弃疾有《美芹十论》,已著录。是编集六朝及唐人诗句为五七言近体,平声上下三十韵,韵为一首。前有弃疾自序。今按《唐韵》及宋《礼部韵》皆上平二十八部,下平二十九部。及理宗末,平水刘渊始并为上下平各十五部。弃疾当高、孝、光、宁之朝,平水韵未出,安得而用其部分。且平韵分上下,自《广韵》已然。集中顾以一先为十六先,至咸韵为三十,此向来韵书所无。又据魏了翁之说,《唐韵》下平作二十九先,而小变之者也。至集句始于晋傅咸,宋王安石、孔武仲皆有是体。今序首即云集韵非古,又舍王、孔而独举陈后山、林莆田,尤极疏舛。文笔亦颇类明末竟陵一派,决不出弃疾之手也。

当代司马朝军在《文献辨伪学研究》一书中亦云:“该书(《蕊阁集》)使用平水韵,与辛弃疾所处时代(南宋初年)的用韵特点矛盾,因而《蕊阁集》不可能是辛弃疾所作。”

四库馆臣和司马朝军否定《蕊阁集》为辛弃疾所作的主要理由是辛弃疾的时代“平水韵未出”,其实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孙玉祥《平水韵106部最早为金人王文郁所定》一文说得非常清楚: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认为,由于刘渊是平水人,所以他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叫“平水韵”,此说不确。

按,金代于河东南路平阳府(别名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设立经籍所,大量刊行图书。大定年间,经籍所书籍官王文郁(河南嵩州人)认为宋人《广韵》206部分韵太繁,不便于学诗之用,所以他“精加校雠”,“添注语”,将206韵合并为106韵(上平声15、下平声15、上声29、去声30、入声17)(此见莫友芝说),定名为《增注礼部韵略》,于金大定六年(1166)由平水书坊刊行,这就是中国最早诞生的“平水韵”。由于该书受到学子的欢迎,王文郁又于正大六年(1229)拜访著名诗人、进士许古(字道真)请其作序(见《金文最》卷二十),改书名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又名《新刊韵略》)第二次刊行。此后24年即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平水人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韵为107韵,较王文郁书多一韵。元初阴时夫则仍据王文郁所定106部韵编《韵府群玉》一书。接着元大德十年(1306)平水书坊百年老店中和轩第三版刊行《平水新刊礼部韵略》。

辛弃疾的生活年代为公元1140~1207年,当王文郁刊刻《增注礼部韵略》时,他才28岁,距离其去世尚有40年的时间。虽然宋、金之间有书禁,但韵书不在其列,“平水韵”在辛弃疾生前传入南宋是很可能的。辛弃疾是在金国出生和成长的,虽然后来一直生活在南宋,但和北方仍有一些联系,对来自金国的“平水韵”自然更容易接受。有机会接受平水韵,在理论上说,在当时也就有了出现“韵目诗”的可能性。

跟一般的诗集相比,《蕊阁集》除了属于“韵目诗”外,还有一个鲜明的外在特点:它是一部用五律和七律写成的集句诗集。就集句诗的发展而言,在辛弃疾之前,北宋末年的葛次仲和林震都已经用集句形式写出了非常精美的五律和七律;在辛弃疾之后,南宋中期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中有五律156首,七律51首,写得也很高明。这说明,在辛弃疾的时代,用集句的形式创作五、七言律诗的条件已经成熟,他是有可能写出这样的集句诗集的。而且,辛弃疾曾写有集句词《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和《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亦可证他具有写作集句诗的能力和可能。

但是,当我们把这两种“可能”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其结果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虽然辛弃疾的时代具有了出现“韵目诗”的可能,可是笔者查阅了《全宋诗》《全辽金诗》以及相关的资料,从没发现宋代、金代有诗人这样写诗的例证。“韵目诗”的出现应该是在明代,至清代,才出现了较多的作品。如果宋代连“韵目诗”的诗歌形式都没出现,那么辛弃疾又怎么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写作《蕊阁集》呢?另一方面,尽管辛弃疾的时代写作集句律诗的条件已经成熟,他本人也有集句词流传,可是在现存的其他资料中,从来没有关于辛弃疾创作集句诗的任何记载,哪怕是片言只语。如果辛弃疾不写集句诗,他又怎么可能会有《蕊阁集》这样的集句诗集呢?因此,即使从这两个方面推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辛弃疾创作《蕊阁集》的可能,但这种几率实在是非常之低!

2所谓《蕊阁集》“作者自序”不但采用了明人高棅的“四唐说”理论,而且其对集句诗的理论认识高度也是宋代不可能出现的。“自序”的全文如下:

集韵非古也,炉冶之亦自有化工,否则饾饤而已。大约得趣有五,流弊亦有五,而属对之工不工不与焉。胸无成竹,随场演配,其弊俳;句取庸熟,以便成联,其弊俚;字比句偶,气脉中断,其弊腷;骈俪颇切,情事不符,则撰一题以曲就之,其弊赝;或一律而字复,或八家而人复,妄为易彼声画,改厥姓氏,其弊舛。所谓化工者,兴发讽咏,惟灵跃然;即事对物,情与景合,得趣在写生;搜古雅句,用我机杼,昔人合之两伤,今日离之双美,使中、晚如初、盛,浑李杜为一家,得趣在熔古;起句之难,难于中联;结句之难,难于起句;苦心章法,一气呵成,得趣在调脉;对称天然,非吾景光,所宜必割而勿用,得趣在能舍;一章俱善,苟一字雷同,必置而另构,得趣在勿欺。凡此皆如禅家云“转法华,不为法华转”者。我朝集韵颇多,高明之家如陈后山、林莆田、沈野田、徐雅言诸公,由此其选也。然以一题尽上、下平韵,实始于余。韵宽必严,韵险无避。旧有五言,曲写蕊阁;今以七言,略述门山,而天时、人事、气候、花鸟贯于其中,勿敢失偷。比其选句安章,心机苦矣!盖余居山有年,与兹山结缘,非朝伊夕,兼之心血悉耗,久不能作,故吟诵之余,偶有得趣,辄手录之,渐积成帙。同志兴会,倘后有大作手以饾饤相讥者,余固首言之矣。集韵非古也。稼轩老人自述云。

前引四库馆臣说《蕊阁集》“文笔亦颇类明末竟陵一派”,可是“文笔”这东西比较玄妙,实难论证;不过就这篇所谓的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自序”来说,实不可能出于宋人之手。且不说其对宋代集句诗人的介绍颇为粗疏(这一点已为四库馆臣所指出),其所咏的“蕊阁”、“门山”这些地名在辛弃疾的事迹中均无所稽考,单就其中所反映的文艺思想来看,也非宋代所能出现的。

其一,宋人对唐诗的认识还没有出现“初、盛、中、晚”这样的观点。后人对于唐诗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不同特点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北宋而言,不过论及“盛唐”如何、“晚唐”如何,对初唐诗、中唐诗尚没有形成总体的认识。迨至南宋,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里将唐诗分为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和晚唐体,这就是所谓“五体说”,代表了宋人在这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严羽生活的时代已经在南宋末年,其时辛弃疾已经作古半个多世纪了。最早将严羽的“五体说”发展成为“四唐说”,即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的是明朝的高棅,其在《唐诗品汇·唐诗品汇总叙》里说: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

上引《蕊阁集》自序中“使中、晚如初、盛”的说法,显然出自高棅的理论。高棅在《唐诗拾遗》序言中称:“予既爱唐诗,喜编录,初采众作,裒为一集,曰《唐诗品汇》,凡得唐诸家六百二十人,共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为九十卷。自洪武甲子,迨于癸酉(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方脱稿,其用心亦勤矣……”据此可知,《唐诗品汇》的出版时间不会早于此年,则其流传当更在此后。据此可以推断,《蕊阁集》“自序”的写作时间很可能在明朝中、后期,最早不会早于洪武二十六年。

其二,宋代尚没有形成成熟的集句诗理论。集句诗是在宋代发展、成熟起来的,但有关集句诗的理论发展却落后于集句诗本身,其在宋代还远没有成熟。从北宋人对王安石、孔平仲集句诗的评价看,时人不过是要求集句诗创作的“敏速”和“如出一手”而已。南宋人对集句诗的要求提高了。叶大庆在《考古质疑》里称赞北宋末年葛次仲、林震的集句诗说:“大庆丁卯年(1207)抵豫章,因见林介翁震、葛司成次仲皆有集句诗,观其所集,机杼真若己出,但其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诚足使人击节也。”陈应申称赞释绍嵩的集句诗也不过说:“亚愚嵩上人穿户于诗家,入神于诗法,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玉振大成,默诣诸圣处。人目其诗,固不知其为集句,而上人亦不自知也。……”这些都表明,南宋人虽然已经开始重视集句诗的对仗问题,但在理论上主要还是强调“机杼真若己出”“满心而发”的特点。《蕊阁集》序言里提出的“得趣有五,流弊亦有五”是非常成熟而完整的集句诗理论,这样的理论不要说在宋、元时期不可能出现,即便是在明朝初年也很难出现。集句诗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但在元代非常萧条,直到明朝建立后才又逐步恢复了生机,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集句诗的大发展,对理论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才有可能出现《蕊阁集》序言里提出的这样系统而深入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序的写作时间也应该在明代中期以后。

综合上面的分析,《蕊阁集》出现的时间应该在明代中期以后,所谓作者为辛弃疾的说法,不过是一个可笑的谎言罢了。

3否定《蕊阁集》出于辛弃疾之手的“铁证”,是该集《七言近体·十灰》一诗中采用了元人张翥的一句诗。

《蕊阁集》在选用诗句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所采用的绝大部分诗句都出自唐代诗人。笔者已对全部诗歌逐句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发现唐代以外的诗句很少。《蕊阁集》有“五言近体”30首,共240句;“七言近体”最后两首全部失传,第28首尚余3句,共219句。二者相加,总计459句。在这些诗句中,不属于唐人的仅有晋代左思1句、梁代萧纲1句、庾仲容1句、王僧孺1句、周代庾信1句、北宋谭用之3句、胡宿5句(其中1句原误为谭用之诗)和元代张翥1句,计8人14句而已,仅约占总数的3%。就这13句,也还是有特殊情况的。谭用之从五代入北宋3句,可以看作宋人,但也可以看作五代人;胡宿却是地地道道的北宋人;可是金、元之际元好问编《唐诗鼓吹》的时候,却不仅选入谭用之的38首诗,而且选入了胡宿的23首诗。《蕊阁集》在二人外未使用一句宋诗,表明其作者喜好唐诗,而对宋诗是排斥的,这与明代前、后“七子”的诗歌宗尚相一致;作品使用谭用之和胡宿的诗歌,很可能是因为受到《唐诗鼓吹》的影响。这也正好可以证明《蕊阁集》出于《唐诗鼓吹》之后,其作者不可能是辛弃疾。

然而,在所有的材料中,最能否定《蕊阁集》出于辛弃疾之手的“铁证”是该集中《七言近体·十灰》一首竟然采用了元代诗人张翥的一句诗。该诗全文及小注是这样的:

眼前人事只堪哀,半醉闲吟独自来。彩殿氤氲拥香溜,石门岑寂断纤埃。流年一日又一日,得饮数杯还数杯。借问路傍名利客,红颜无奈落花催。(赵嘏、高骈、蔡希周、胡宿、杨巨源、张翥、崔颢、吴融)

“眼前”句出自唐赵嘏《登安陆西楼》,“半醉”句出自唐高骈《访隐者不遇》,“彩殿”句出自唐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石门”句出自宋胡宿《冲虚观》,“流年”句出自唐张继《安公房问法》(句中“又”字误,应改为“复”;作者“杨巨源”误,应改为“张继”),“借问”句出自唐崔颢《行经华阴(一作山)》,“红颜”句出自唐吴融《上阳宫辞》,这些诗句所出的原诗都在,检查起来很方便。可是,令笔者非常惊异的是,连宋人诗句都排斥的《蕊阁集》作者,竟然使用了一句元人张翥的诗句,而且竟然还将原作者的名字赫然注在诗后!不仅如此,此句在张翥今存的文集中尚可查到出处。其《蜕庵集》卷四有《至日微雪家人尽上冢独歩小酌》:

忽忽又逢长至日,此心寒似琯中灰。寻思一日老一日,得饮数杯还数杯。鹊知太岁改巢去,雨被北风吹雪来。醢兔羞鴽良不恶,馂余聊遣冻颜开。

张翥(1287~1368),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元代至正初年,张翥以隐逸身份被荐,出任国子助教,后仕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至正二十八年(1368)三月,张翥去世,年八十二。是年正月,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称帝,明朝已经建立。不仅采用张翥的诗句,而且还将其姓名注出来,固然可能是《蕊阁集》作者的一时疏忽,但也可能是其故意卖给读者的一个破绽,是高明的造假者玩弄的一个小把戏。张翥比辛弃疾晚了一个半世纪,后者又怎么可能看到并采用前者的诗句呢?

采用张翥的诗句,再次以最切实的证据证明了《蕊阁集》不出于辛弃疾之手的论断。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署名“辛弃疾”的《蕊阁集》是一本伪书,这一点已无疑问。作为明代无名作者的一部集句诗集,《蕊阁集》自有其文献价值,但是希望今后的学人不要再被其署名所欺,不要继续将其作为宋人辛弃疾的作品来传播和研究了。

现存的集句诗相关文献中有许多错误,或者是误署作者姓名,或者是把非集句诗误录为集句诗,或者遗失作者姓名,或者作者事迹不详,或者作者竟是子虚乌有,甚至还有伪书的存在,这些都给利用集句诗增加了困难。也正因为如此,在阅读集句诗文献时,一方面要仔细辨析真伪,整理、积累有价值的资料,为今后的研究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审查各种错误,避免贻误后人,以便去伪存真,把对集句诗的研究推向深入。

注释:(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4582页。###司马朝军:《文献辨伪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77页。###孙玉祥:《平水韵106部最早为金人王文郁所定》,《晋阳学刊》1999年第6期,第99页。###(宋)无名氏:《蕊阁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册,齐鲁书社,1995,第193~194页。###(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8页。###(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768页。###(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中华书局,2007,第269页。###(宋)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宋)陈起:《江湖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第68页。###(元)张翥:《蜕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第68页。

  )《四库全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20卷,清朝永瑢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目录不收存目书,只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

  3461种书籍,据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著录书名、卷数,以及撰著者的时代、姓名等,并删减提要原

  文,略述作书大意,文字简明(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四库全书简明目

  录)。作为一般读者来说,查检《简目》即可。

  (3)《书目答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清]张之洞撰,初刊于清光绪二年(1878)。此书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书目,共列举古

  籍2200种左右。其中《四库》书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

  八。全书按经、史、子、集、丛(丛书目)五部、三十余类编排。每部书先列书名,次注著者,再注

  各种版本、卷数异同,并且对一些书籍加简单的按语,指导人们读哪些书,选择什么版本。它所标

  明的版本都是经过斟酌的,以不缺少误、习见常用的为主。

  (4)《贩书偶记》(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近人孙殿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贩书偶记)。《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

  编》是孙氏在经营古籍贩卖事业几十年中所见古籍的详细记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同时兼收

  少许明代人的著作,以及辛亥革命至抗战前(止于1935年)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是一部清代以来

  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其著录项目,一般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姓

  名、籍贯、刻版的年代等。《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

  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这

  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

  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书后附有《〈账书偶记〉书名著者名四角

  号码综合索引》。

  (5)《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王云五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本书共13册,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未收的古籍提

  要10070篇.尤重道藏、佛经的史传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之著作、明人著作、一部分禁毁书,以及现

  存海内外的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戏曲和《四库全书》编纂以后的书籍等等。它收了经部书2384部,

  史部书4443部,子部书2115部,集部书1128部。

  (6)《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本书采用按年编排的方式收录

  了建国以来(1949年10月至1991年12月)我国(港、台除外)历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内容除文、

  史、哲等之外.还收藏书画艺术,以及医书、农书、科技等方面的古籍,还酌收—部分已译成汉文

  的少数民族古籍。所收古籍大致包括辛亥革命以前的著作,辛亥革命以后对古籍整理加工的著作,

  以及有关古籍的工具书。本书之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目索引,这样,既可以了解古籍整理各

  个阶段的概况,又可通过索引查阅到每种古籍出版的年月。

  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全书收录全国

  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

  种。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

  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

  目。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

  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可按类查出某部

  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

  用(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

  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

  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

  新版丛书。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

  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

  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书前附“丛书

  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

  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凡《中

  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

  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

  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该书上册是总目,包括丛书分类简目、丛书分

  类详目、丛书书名索引、丛书编纂者、校注者刊刻者索引;下册是索引,包括子目分类索引、子目

  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该书与《中国丛书综录》相补充,反映了我国历代的丛书出版情况(图

  片中国丛书广录书影)。

  (5)《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本书是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目录学家施廷镛的遗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而成的。书中删

  除了与他书重复者,并又补充了许多丛书,包括不少港、台、日本等地的资料,现共计收录1100余

  种。书后附《丛书备考》、《丛书书名索引》、《丛书著者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丛

  书子目著者索引》、《丛书子目分类索引》。它的出版弥补了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

  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所收丛书的不足,并订正了上述两书著录中的一些错误,是一本研究中国

  历史、文化和古籍的工具书。

  (6)《丛书总目续编》

  庄荣芳编,台北德浩书局1974年印行。是《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总目”的续编,收录台湾

  出版的丛书683种。可用来查考台湾1974年前丛书的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

  此外,我国近代出版的三套大型古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和《丛书集成初编》

  虽巳收录在《中国丛书综录》里了,但它们都各自编有目录,可供查检。

  (7)《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商务印书馆编,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83年重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自1935年

  起编辑出版,汇集宋、元、明、清100部有价值的丛书,收书约4100种,原拟分订4000册,每册一

  号,计划分四批出齐,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出书,巳出版的3467册,未出版的533册。1982年3

  月在北京召开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之后,中华书局决定将巳出版的重印。本目录便是根据1935

  年版重编的,共收书4l07钟,按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

  术、文学、史地等10类编排。每种书均注明书名、编著考,所届丛书、卷数、册数。凡已出版各

  书,书名前均冠以书号,并按书号顺序排列;未出版各书,书名后均注明“未出”字样。

  3、古籍善本书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经部、丛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6年版。中国大型古籍目录。该书

  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

  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781个单位的

  藏书57500种,13万部。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

  限大致断到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

  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

  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

  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

  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收录中国782家收藏单位所藏善本书57500种约13万部。中

  国现代最大的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

  (2)《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上、中、下册)

  天津图书馆编,齐鲁书社2003年04月第1版,2041页(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

  (3)《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全7册)

  线装书局2005年出版。《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共收录了善本书目6024种,对所选书目的著者、

  版本、刻书年代、行款及刻书者,均依据相关馆藏资料,做了详细的介绍。编制了四角号索引。同

  时考虑到多途径检索方便,还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码的笔画字头检索和汉语拼音字头检索。凡收入该

  书的书目,均标明了藏书单位,这些古籍善本书,分藏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

  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800余家。一书在

  手,中国古籍善本分布情况尽收眼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4)《中国善本书提要》(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所录善本书达4200余种,包括北京图书馆、北京

  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古籍。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著录版本特征内容齐备。以往

  书录,多只录书名、卷数、册数、撰著校辑者人名、刻本堂名、年代等,本书则尽量录齐各项特

  征,除上述各项外,更详记其版框尺寸、行款字数、残存卷数、版藏处所、原书款识序跋、刻字铺

  号、刻工姓名等,凡有助于鉴定古籍刊刻年代之特征者,都尽量录入,以帮助读者对版刻情况进行

  判断和对源流加以考订。此外,本书对《四库提要》、《明史艺文志》等书录,颇多纠谬补阙之

  功,因此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善本书录。本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略加变

  更。书后附有索引4种:“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到书铺号

  索引”(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2)。

  (5)《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本书是著名目录版本学专家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的续编。计有史部提要770余篇 ,

  涉及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杂史、传记、政书、地理、金石、目录等九类;子部提要近 10篇。编

  辑体例与“正编”基本一致。类目、书名、版本、册数、撰者、序跋等清晰明白,具有很高的资料

  价值,其中所收地方志提要最多。全书目录为:《补编》前言、编例、补编提要目录、中国善本书

  提要补编、后记、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刻书铺号索引、正补编联合索引

  字头笔书检字表(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6)《古籍版本题记索引》

  罗伟国、胡平编,上海书店1991年出版。本书著录有关古籍版本的书目、题跋、读书志、书影

  等102种。全书包括《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两部分,均用四角号码法排列。《书名索引》著录

  书名、编著者、版本和出处等4项。这里所谓的“出处”就是版本题记的出处。这部分索引提供给

  读者的就是什么古籍有什么人的题记,有多少题记。为了节省篇幅,引用书目都编制了代号,查阅

  时可查检《采用书目及其代号表》。书名代号是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卷数是中文数字,页码是阿

  拉伯数字,特殊者另外注明。《著者索引》著录编著者姓名及其著作两项。从中我们可以查检到某

  人著有哪些版本题记。本书对古籍的版本题记,收罗宏富,编排科学,为我们查检善本右籍提供了

  重要的资料线索。

  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

  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清代禁毁书目(补遗)》为清人姚觐元撰,邓实补遗。姚氏收禁毁书

  目4种,即《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其中《抽毁书目》部分

  在每书之下均说明抽毁原因.其余三种都仅记书名和人名。邓氏补遗三种,每书之下均说明禁毁之

  故。姚氏四种,加上邓氏的补遗,收录清代禁毁书3100种151000余部。《清代禁书知见录》,孙殿

  起辑。孙氏在北京开设通学斋书店,专售古旧书籍:他嫌姚氏所撰的几种禁书目录著录简赂,于是

  在收书过程中遇见禁书,便洋记卷数、著者、刊刻年代,然后按书名笔画顺序排列编成此书。孙氏

  还将一部分不见于禁书目录而似在禁毁范围的古书,作为外编附于书后。商务印书馆将姚氏和孙氏

  的禁书目录(包括邓实的补遗)合印在一起,并另编书名索引附后,检索方便。

  (2)《中国禁书大观》

  安平秋、章培恒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本书由《中国禁书简史》、《中国禁

  书解题》、《中国历代禁书目录》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叙述了中国禁书的历史,对220种禁书作

  了举例性的介绍,开列了一个从秦代到清末的全部禁书目录。本书能使读者对我国古代禁书总貌获

  得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一些具体的禁书具有若干理解,特别是前两部分具有较好的知识性和可读

  性。第三部分《中国历代禁书目录》把历代禁书分为秦及汉初、晋至隋唐、宋元明、清代四个阶段

  排列,各书目均以书名笔画顺序排列。查检时可与第一部分《中国禁书简史》参照。

  (3)《伪书通考》(上、下)

  近人张心澄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三版修订本。本书1939年初版时,辨书1059部,修订本

  增至1105部。张氏把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鳞《四部正讹》及清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三部书

  拼合起来,分经、史、子、集、道藏、佛藏六部,以书名为纲,再征引其他各书中有关的辨伪材料

  汇编而成。张氏本人的意见,加括号注以“澄按”字。每书题下所注的“伪”、“疑伪”、“非

  伪”“误认撰人”等,是编者对某部书真伪的结论。书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伪书通考书名及

  著者索引”供查检。书前有“总论”一篇,论述了辨伪的意义、伪书的产生、作伪的原因、伪书的

  发现、辨伪的规律、辨伪的方法和条件等,值得一读。

  (4)《续伪书通考》

  郑良树编撰,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出版。本书分上、中、下三册。据著者在“凡例”中说:散

  见学报、学术期刊之辨伪沦文,新刊古籍书前书后涉及辫伪之序跋等,已入古史辨而为新、旧版伪

  书通考所未搜集者.皆尽可能悉为编入;各专书内涉及辨伪之章节,或著录其书名、作者及主要之

  结论,或略为裁剪编入。本书内容比较丰富,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辨伪资料

  (5)《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本书是根据梁启超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全书分“总论”与

  “分类”两卷。“总论”共5章,论述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辨伪学

  的发达、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伪书的分别评价等;“分论”共6章,依次讨论十三经的真

  伪。书后附录“子书五种”,讨论《本草》、《素间》、《灵枢》、《甲乙经》、《阴符经》五部

  书的真伪。

  5、古籍地方志目录

  (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本目录著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

  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藏的地方志8200余种,收录范围包

  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本书所收方

  志的年代截止于1949年。本书的著录项目包括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藏书单位和备注。书后

  附有“书名索引”供查俭。本书是中国目前最完备的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2)《中国地方志综录》

  朱士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增订本。本书初版于1935年,解放后重行修订,共著录我国

  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7413种.用表格的方式依行政区划排列。后附书名和人名索引供查

  检。

  (3)《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

  来新夏主编,黄山书社1988年出版发行。本书是一部全国性地方志资料的综合汇编与著述。其

  中“新志简介”部分著录了新编纂的地方志119种。

  (4)《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本书是编者40年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编的,共著录

  中国方志2939种。

  (5)《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

  崔建英编,书目文献出版社l 986年出版。本书著录日本所藏方志140种,其中除两部是明代方

  志的抄本外,其余全部是清乾隆以前刻本,大多是第一代方志和不同内容体系的始修忘,具有重要

  的文献价值。

  (6)《中国古方志考》

  张国淦撰,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本书所录方志,起自秦汉,止于元代,存佚皆录,是一部古

  代地方志综录。每书的考证,除辑录旧著的分析论断外,编者的论述则附于按语之中。全书共考各

  代方志2271种,元以前的方志可以说是收录殆尽了。

  (7)《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增订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辑,台湾“中央”图书馆1981年发行。本书著录台湾各学术文化

  机关及党政机构图书馆(室〕或档案室所藏地方志568部。

  (8)《(嘉庆)广西通志·艺文略》

  (清)谢启昆修。艺文略在该志第205~214卷,它收录了后汉至清嘉庆间广西地方文献259

  种,分上下两编,上编录广西人著述,下编录外省人有关广西著述,可供查找广西古代地方文献之用。

  (9)《广西近代经籍志》

  近人蒙启鹏编纂。民国十六年(1928)出版,收嘉庆以来广西地方文献478部,分经史子集四

  部编排,可续《广西通志·艺文略》供检索广西近代人著述(清·嘉庆至民国十七年)之用。

  (10)《广西省著述目录》

  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印,收录广西籍或纯广西人团体论著、译述、纂辑、笺

  注,按杜威十进分类法分十大类编排,书末附作品分类、作品时代、作品分县比较表,可作检索民

  国二十三年以前广西地方著述之用。

  (11)《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

  广西通志馆、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合编。全套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图书资料部分:收录了广

  西十个收藏地方文献最多的大型图书馆(室)的地方文献;二是地方志部分:收录现存解放前广西

  地方志245种;三是报纸杂志部分:收录区内外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1911—1949年广西各地出版的

  报纸296种,区内外38个大型图书馆所藏1898—1949年出版的广西地方期刊和广西籍人士在外地编

  辑出版的期刊832种。该目录是一部综合性的解放前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是著录广西地方文献

  较完全的书目工具,可作了解广西地方文献收藏全貌和馆际互借的主要工具。

  (12)《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

  该馆编辑,1986年出版。本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广西地方志总目录”;二是“馆藏地方志目

  录”(略):三是“馆藏广西地方文献目录”,部分介绍广西通志馆所藏解放前地方文献541种,

  期刊51种,族谱复印本12种,按广西行政区划编排,可了解广西大部分地方文史文献。

  (13)《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广西地方志总目录部分》

  广西通志馆编,收录区内外146个大、中、小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县(市)修志办所

  藏解放前广西地方志230种,按地方行政区域编排。

  (14)《广西地方志提要》

  广西通志馆编,198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1949以前广西历代纂修的通志、府、

  州、厅、县志、乡土志、寺庙志250种,书末附《广西方志佚书目录》.与别的广西方志书目相

  比,本书有篇目和内容,作者简介, 可供读者了解每部志书概貌;有附录佚志274种,据此研究者

  可窥见历史上广西各地志书编纂全貌:所收录方志虽多,但未录馆藏情况,检索时需与《广西地方

  史志文献联合目录》地方志部分合用。

一、学习文献学的意义

1)首先,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更多的人能看懂。

(2)其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古代历史和哲学的人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在学习中要涉及大量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正确地运用材料,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二、历史文献学的学科特点

历史文献学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以及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既涉及到历史学,也涉及到古典文献学,同时又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古代文学、中国哲学史、科技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性虽然不是历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但的确是它的一大特点。

所谓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三、历史文献学:先秦伪书的历史价值

众所周知,“伪书”系指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的书,或简言之“著者不真实的书”①。

伪书的产生历史悠久,纵观其踪,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为无意误成。如《逸民传》旧题“少元山人皇甫?咦¡保凇睹魇贰ひ瘴闹尽芳啊督贤ㄖ尽妨绞橹腥匆颉?摺庇搿板ァ本A枚筇馕ء盎矢﹀プ¡保猿晌笔椤A硪恢衷蚴怯邢⑽敝?见下文详述)。

然而,不论是否有息,“伪书”都不同于“伪事”。或许“伪书”在末被辨伪之前曾给科学研究以极大的棍乱,可经证伪,还原其历史真实,“伪书”终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有息制伪者的六类编撰动机,思考“伪书”蕴涵价值的挖掘意义。 1“托古传道”意图及其价值挖掘 以“托古传道”为意图编撰的伪书,大抵都是著者“心血之所寄,甚或累世相传之经验,若谓作者不欲自举其名,殆无人信,其所以依托他人,则在借币他人之名,以传其书。

”②可见,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继秦汉之后,业己演化成“尊古卑今、贵远贱近”之学风,世人普遍认可了古代的东西可信,古代的东西价值大的观点。于是,著书立说中以“托古传道”、“借名传学”为意图之古籍伪书日渐丰益。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先秦时期,。

四、历史文献学毕业论文

发你邮箱了,不知道收到没不过只有几篇范文,不要直接用哦跟你是一个专业的,之 前我也在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什么的都没有,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老师说太简单。

还好后来找到 闻闻论文网,直接让老师辅导我写作,非常专业,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 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闻闻论文网吧 看的多不一定有好处,找人指点下,或许能帮上忙。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考试主要考啥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科目参考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1《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中华书局2001年。

2《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考试大纲

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2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学科构成,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3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4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5古籍的主要编纂体裁类型及编纂特点。

6 古代重要类书及其文献价值。

7 丛书的概念及其作用。

8 《四库全书》编修的历史背景、体例特点、流传情况及其功过。

9目录学的概念和目录学对于读书治学的指导作用。

10古代书目的主要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和功用。

11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及其产生、确立、影响。

12版本、版本学的概念,版本学对读书治学的功用。

13我国古籍版式与装帧制度,官刻、私刻、坊刻古籍的特点。

14古籍版本类型及其特点。

15校勘、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6陈垣“校勘四法”的具体内容。

17历代古籍散佚的几大原因及其给图书造成的损失。

18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19郑玄注的特点及其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20 《隋书•经籍志》的体例、著录特点及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21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2清代校勘名家及其主要校勘成果。

六、目录在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目录:指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它是联系文献与用户的桥梁和纽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