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必背万能金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申论必背万能金句,第1张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谋划事情如果没有主见就会陷入困境中,事情假如没有做过准备就做不成。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7、知耻近乎勇。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9、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内心必然会为其所累。一个人如果诚实,内心坦荡,则无所挂虑。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最高修养的人,能够顺其自然,不凭自己的意志行事;能够顺应自然神异变化的人,无意有求于人类;深识万物的人,不羡求任何名位。

02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8、岂知千仞坠,只为一毫差。

9、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10、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03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0、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04

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2、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3、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4、志之难也,不在人胜,在自胜。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6、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7、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8、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05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3、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6、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7、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10、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06

1、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2、船到江心补漏迟。

3、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4、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

7、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8、积微成大,陟遐自迩。

9、东隅巳逝,桑榆非晚。

10、虽日爱之,其实害之。

07

1、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2、急来拖佛脚,闲时不烧香。

3、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4、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已,不竞而损人。

5、一朝祸发,迅雷不及掩耳。

6、立身百行,以学为基。

7、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

8、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9、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10、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08

1、一事精,百事精;一无成,百无成。

2、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之,速奇祸于千金。

3、士当求进于己,而不可求进于人也。

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5、凿井思所汲,耕田期有秋。

6、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7、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8、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9、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10、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

09

1、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君子受言以达聪明。

3、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4、身教亲于言教。

5、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6、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7、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8、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9、成事在理不在势。

10、父母之恩与天地等。人子事亲,存乎孝敬,怡声下气,昏定晨省。

10

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2、四海有知己,何处不为家。

3、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4、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5、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6、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临行而思,临言而择。

9、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10、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过招公考为您解答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内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多种题目类型,试题将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以下是部分常用题型介绍。

1言语理解与表达

每道题给出一段语言文字,要求报考者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

2数量关系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每道题给出一个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并利用其他基本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或推出结果。

3判断推理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第二种题型: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第三种题型:类比推理。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从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第四种题型: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4资料分析

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进一步了解行测考试题型及内容考生可参考:历年河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申论考试内容: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论证的结构方式,就是对议论文全文的合理安排和设计。它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侧重点不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侧重于所有议论文的共性,即基本具备的大体框架。而论证结构则侧重于论证的思路,侧重于论证过程中的内部结构安排。

要安排好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动笔之前,需要认真分析文章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写议论文常犯的毛病是不能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是把材料一个一个地罗列起来,忽略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文章结构松散,缺乏说服力。究其原因,即在于对观点和材料缺乏分析与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地阐明中心思想、正确地论证观点、用文章内在逻辑力量来"征服"读者,我们要认真地、合理地安排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总分式

在论证思路中,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或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这就是总分式。MZD《八股》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先总说"八股"(主张"以毒攻毒"),后分说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再总说"党八股"的危害性及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

就一篇文章来说,有的论证思路是单一的,有的是综合的。一般情况下,写议论文不是单纯采取单一的论证结构方式,而是几种论证结构方式的综合运用。至于选取哪种论证结构方式最为适合,那要看论证的内容而定。

2、层进式

在论证思路中,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层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例如MZD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接着再进一步分析自由主义的危害性、思想根源,最后提出克服自由主义的办法--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我们常常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论述,因为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

3、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或者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这就是并列式。把分论点并列起来,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例如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这篇文章,就分别从义理、考据和辞章三个不同方面加以论证,而前两者属于文章内容方面,后者属于文章形式方面,它们之间又是并列的。为了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时候就需要把几个不同角度的论据并列起来。例如吕叔湘先生的《错字小议》中就从常见的错字、因形近或者音近造成的错字、引古籍疏忽造成的错字、语意相反的错字、难以发现的人名和数字中的错字、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以及校勘中的错误等几个方面,论证了"错字造成阅读上的困难,程度不同"这样一个道理。

并列的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顺序可以灵活变化,但应考虑并列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讲,把重要的放在前面。若无程度的差别,安排时只要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就可以了。

并列式形式上的标志是,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前面一般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

4、对照式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MZD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就是典型的对照式:用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对照。在文中,不仅有宏观的结构上的对应,更有内容甚至词句上的对应,堪称对照式的典范。

 (七)、论证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就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想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懂得一定的论证方法。如果有一篇议论文是这样的:开始提出论点,接着摆出一两个事例,然后小结,这样的文章即使观点明确、事例恰当、结构完整,人们读后往往还是觉得道理讲得不透,内容贫乏单薄,文章苍白无力。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写作议论文常会用到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1、事实论证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

 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这种完全归纳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要求至少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所统计或概括的对象数量是确定的,是有限的并且不太多的;二是所统计或概括出现的性质是该类任一对象所固有的。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这种事实材料的人是极少的,因此它的可操作性不强。当对象的数量很大或者无穷大时,就无法使用这种论证方式。

枚举个别事实又称典型例证。由于追求总体性事实有时不可能,有时也并不必要,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就采用枚举个别典型事例的论证方式,这在逻辑上称为不完全归纳法或简单枚举法。它是根据某类事物的一部分事物具有某种性质,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性质,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只有在没有遇到反例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增强这种论证方式的途径是尽可能寻找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由于单纯枚举事例很容易流于肤浅和空泛,不利于对观点和材料做进一步的分析,也无法深化论点,因此,在运用枚举法时,一般都很重视抓住个别典型事例做重点分析和阐述,有时甚至追求细节的准确性,做到有点有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相当的深度。这样的典型事例分析,往往能把抽象的或深奥的道理与具体生动的事实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刻,有较强的说服力。

运用事实进行归纳论证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保证事实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举的事例必须是确有其事,不能夸张歪曲,叙述要准确,就是细节也不能失真。运用枚举法时,要注意可能存在反例,所以在表述上要有分寸感,避免陷入绝对化,避免以偏概全。一般来说,对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比较随意地列举,对比较生僻的事实,就要注意其可靠性。

(2)、要避免被事实所驾驭而转移论题。事实总是多侧面多含义的,引用事实并不是引用它的全部内容,而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部分,即事例与论点相一致的那个切点,其他方面在引述或分析时就要舍弃。

(3)、追求新颖的事实材料。新颖的事例有时可以给论点带来新意,同时能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敢于从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富有新意的典型事实材料,敢于摘引文献资料中那些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例子。对于老事例,有时也要敢于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对大家公认的正面事例,有时也可以用来论证否定性的观点,这样的论证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

重点例证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它只能列举极少数的例子,如果这些例子是孤立的、例外的、片面的,那么,作者和读者都会被这些例子所蒙蔽。为了防止这样的弊端,例证所使用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地有多方面的代表性,或者说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同一类型的材料。在时间上、地域上、性质上、角度上,越是多样化,例证的概括性便越高,说服力也就越强。所以,我们在进行事实论证时,要把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结合起来。所谓流畅性,就是能从一个例子迅速地联想到一系列、一连串的例子。所谓变通性就是在这一系列的例子中,在角度、地域、性质、时间上有所不同。

 2、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它是以具有普遍性的原理、原则和观点作为论据,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来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其典型形式是三段论法。三段论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实际运用时,大前提或小前提有时可省略一项。

运用理论论证论证一个论点时,首先要在理论上加以证明。理论是具有普遍性的。论点如果没有普遍性就不能成立。有了普遍性,就是说某些现象是可以重复出现的,是有规律地出现的,这样的论点就可能比较可靠,比较深刻。

理论论证的首要任务是从理论上找根据,也就是首先做普遍原则的逻辑演绎,因为论点一般是归纳具体材料而产生的,由于归纳法很难绝对完全,因而要用演绎法来完善它。理论论证,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

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在较高层次的议论文体中,如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中,经常涉及多门学科,因此往往分别以文艺理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种理论来进行论证和阐述。引用经典著作的原文或学科权威人士的原话作为论据时,必须准确,不能断章取义。同时,要尽可能做到引证精要,所摘录的是关键的原则性的部分。

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运用理论论证能显示作者的理论水平。有许多议论性文章,特别是某些概括性较高的哲学、经济学的学术论文,论证部分主要是理论论证,或者全部都是理论论证。

 运用理论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哲学修养

理论论证表现为寻求普遍性、规律性和高度概括性联系。这就要求作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一般性的论题来说,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就是哲学。

有了哲学修养,就可能用最普遍的规律去对所要论证的论题的内部关系作出新的发挥,形成自己新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样就可以免去那种老生常谈的流行病了。

第二,重视提示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既然引用理论作为论据,那就意味着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作者自己去理解和阐述。运用理论论证,除了要在恰当之处精要地引述理论论据外,还要联系论题对论据进行演绎性的阐述,把论题和论据充分地、有机地、严密地联系起来,缺少这一环,就只是单纯的引经据典,就会削弱议论的思辨性与逻辑性,影响文章的说服力。

在通常的理论论证中找到理论论据,固然也不容易,要将理论论据灵活自由地引申发挥,就更得有相当过硬的演绎功夫。如果没有很强的演绎能力,那么论证可能会变成单纯的引经据典。

第三,追求阐述的理论清晰度

叙事文体的表现追求含蓄、意会、意在言外、不言而喻等。但理论阐述恰恰相反,它要求有高度的理论清晰度。这种理论清晰度既表现在表述概念、判断、例题等的明确性与一致性上,也表现在演绎阐述中思维的清晰与论述的透彻上。核心概念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都是体现文章的理论清晰度的关键之处。尤其是运用理论论证,更要特别重视直接地明确地阐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

第四,要避免断章取义

在摘引理论著作的某些段落或个别语句时,要注意不可从自己的目的出发,不顾原著的整体观点和上下文联系,寻找个别与自己论点相一致的言论,孤立地摘引出来。这种断章取义的操作,往往会偏离或歪曲原著的观点,有时甚至走到与原著观点背道而驰的地步。

3、比较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

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同类相比一般比较接近本质,结论也比较可靠。如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不能从人与狗都要呼吸、吃食、睡眠等共同属性,推论出狗也有思想等属性。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对两个对象进行对比,必须肯定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否则比较的结论就不一定有效和可靠。可比性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拿来比较的对象一般来说应该是同类的,这点与类比论证的要求是一致的。二是往往要界定比较的界面,即两者是在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来比较的,是两个对象的某些性质和特征在这个特定的界面上进行对比,而不是两个对象整体上的完全对比,因此对比的结论并不是可以无条件地外推的。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比喻论证与作为修辞手段的比喻不同,修辞的比喻一般不具有推理的过程也没有论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不是同一种论证方式。在类比论证中,拿来作类比的类比者,必须是真实的事件;而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既可以是夸张的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只要它所包含的道理是真的就可以。在类比论证中,类比者与被类比者必须是同类事物,并且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然后推出要论证的某一属性也相同或相似。而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与被比喻者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事物,除了在所喻的一点上相同外,其他方面都不相同。比喻论证中的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必须是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5、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第一,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第二,分析产生的原因

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第三,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

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写议论文常见的毛病是说理说不到点子上,或者片面性大。就其本质来看,是对整体认识的问题,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是有因没果,或者因与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郑岳峰老师强调的是,除了《人民日报》外,还可以看《半月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等。但切记,读什么背什么,本身不是目的,也不能将背的东西堆砌到答案中去。重要的是,通过阅读积累,提高理论素养,从而用自己的理论素养,在材料基础上进行主观发挥,做到文章内容充实,有思想深度;《人民日报》也好,《中国新闻周刊》也好,哪怕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也好,其实这些都只是我们增强自身理论素养的一种途径。

有的人总喜欢断章取义,自身理解能力有问题,逻辑性较差。郑岳峰老师强调的是如何用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积累对材料进行思想深度上的提炼升华,对简单的材料进行内容的拓展发挥,或者超越材料之外发挥,强调大文章是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强调立足于具体材料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避免凭空自说自话,保证针对性灵活性,另一方面是,需要在材料之外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郑老师的讲义我还留着呢,为了填补我们自身知识背景的不足,扩展我们的思想积累,郑老师申论中有一个专门的部分,社会理论与思想篇,专门帮我们加深思想底蕴,郑老师本人是难得真正有思想深度的老师,这些东西经他讲出来,既有思想性又通俗生动,然后老师又引导带领我们,如何从具体材料出发,进行主观灵活,视野开阔,富有思想性的发挥。有人在故意抹黑郑老师啊,一个是郑老师是培训领域最强调思想性的老师,本人又是真正有深度的知识分子,又和具体操作结合得很完美。小人,躲在阴暗角落的别有用心的小人在故意搅混水抹黑郑老师。再说,郑老师和华图没有关系呀,明显是别有用心,人家是一个独立身份的老师,大家听过课后,公认的大家专家。有人在搅混水啊,我是2014年浙江的考生,申论78分,怀感恩之心,而且我们都知道郑老师不喜欢上网,爱看书,是有思想有修为的知识分子,可能都不知道背后有人诋毁他,只能学生站起来了。

郑岳峰老师谈申论备考:(中国政法大学讲座录音整理版)注明一下,郑岳峰老师和华图没什么关系啊,人家是一个独立身份的老师,不要搅浑水啊。

有同学问到,《申论》要拿高分,是不是平时多看人民日报就可以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背东西、读《人民日报》本身不是目的,《申论》既不是单纯的时政热点考试,也不是高中生似的写作文。关键在于通过多读多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能够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和主观发挥,写出有内容有深度的好文章。

一练二看,不要本末倒置。

一.首先,练,要脚踏实地的多练真题,练思路技巧,练如何阅读提炼材料,练如何将具体材料与主观理论相互结合,各种申论真题都可以练,本质上都是相通的,而不是盲目的好高骛远的看什么、背什么。

二、看。看,说得是,在明确材料是基础的前提下,多关注社会问题、政策理论,增强自身的理论素,除了消化咀嚼八大理论之外,可以看《半月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从而用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材料展开分析和主观发挥,写出有思想深度有实际内容的好文章。

第一期:郑老师申论备考(上)

文章简介:与其孤身一人与《申论》死磕到底,不如与郑老师赴一场相见恨晚的约定,明晰申论本质,让你在深夜里不再为它是什么而失眠苦恼。也许这就是缘分,注定的!

文章内容:

同学,你知道《申论》的本质是什么吗?是否社会上充斥的关于《申论》考试的各种传闻令你头痛不已、无法自拔?

敲黑板,郑老师用三句话带你揭露申论的本质:

1申论是一种以给定材料作为基础的,分析驾驭材料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试,一般设置四五道题目,第一题概述题,第四题大文章,中间的两道小题目;

2逻辑思路上主要是围绕着四大要素(存在的问题、影响意义、原因、对策)在变化;

3概括材料题:对材料进行客观忠实、简练的概括,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的归纳,1、2、3、4;

在这里,郑老师一并为你奉上大文章写作秘籍要领:在材料基础上的主观发挥和深度加工,既不能脱离材料,又需要对材料在思想上有所发挥。

例如,大文章,无论写成哪种文体,写作思路上要围绕着四大要素(存在的问题不足、影响意义、原因、对策)展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1要么是以对策为侧重点的决策型议论文(策论文);

2要么是以意义为侧重点的论证型议论文(政论文,论证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重点:

1作答以给定材料为基础;

2逻辑随四大要素而变化;

3概括要简练全面有条理。

思考题:

《申论》的本质是啥?

A 申论就是单纯地概括材料

B 申论就是套着模板写答案

C 申论就是堆砌背诵的干货

D 以上说法均有误

答案D

解析

1申论是一种以给定材料作为基础的,分析驾驭材料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试,一般设置四五道题目,第一题概述题,第四题大文章,中间的两道小题目;

2逻辑思路上主要是围绕着四大要素(存在的问题、影响意义、原因、对策)在变化;

3概括材料题:对材料进行客观忠实、简练的概括,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的归纳,1、2、3、4 大文章写作的本质在于:在材料基础上的主观发挥和深度加工,既不能脱离材料,又需要对材料在思想上有所发挥。多读多背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记硬背,不是为了作答时堆砌,而是为形成良好的理论素养,利用自身的思想理论对具体材料进行思想深度上的升华,内容上拓展发挥。(届时,郑老师以后的正式系统课程中也会有专门的总结——八大理论)

郑老师申论备考(中)

文章简介:初次相遇后,贴心的郑老师为各位同学奉上《申论》中纠缠不清的几个问题,帮你厘清头绪,重拾信心。这回,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文章内容:

对于申论那些缠缠绵绵、纠缠不清、千头万绪的问题,作为初学者的你是否也感同身受?这里先给同学们上榜三大剪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问题。

问题一:申论,平时多看多读《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就可以了吗?申论要不要多背一些社会热点?

郑老师答:《申论》不是单纯的的社会时政热点考试。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背东西、读《人民日报》本身不是目的,关键在于通过多读多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问题二:申论,要不要多背一些范文模板?

郑老师答:作为初学者,刚开始看一些网上所谓的范文,至少能够培养基本的语感。但不能把这些范文太当真。市面上一些文章,和我们真正的申论文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申论文章在内容上,是需要以所给材料为基础的,结合具体材料展开主观发挥,而不是凭空的、一厢情愿的写作文。

问题三:申论,要不要多背一些哲理名言或唐诗宋词?

郑老师答:这个问题的背后,典型地暴露出一种严重的思维误区,把申论的大文章写作,当成了花里胡哨的高中写作文或江湖上的心灵鸡汤。申论文章要么是决策型议论文,要么是论证型议论文,注重的是逻辑性和实际内容,而不是卖弄风骚;申论要的是经济政治的思想深度,而不是花哨的涂脂抹粉。

重点:

1 以提升思想理论素养为抓手;

2 在结合材料基础上主观发挥;

3 重点突显经济政治思想深度。

思考题:

平日里,究竟如何学好《申论》?

A 多读杂志多看报

B 多记模板背范文

C 多写诗词堆哲理

D 以上说法均有偏颇

答案D

解析

1《申论》不是单纯的的社会时政热点考试。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背东西、读《人民日报》本身不是目的,关键在于通过多读多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作为初学者,刚开始看一些网上所谓的范文,至少能够培养基本的语感。但不能把这些范文太当真。申论文章在内容上,是需要以所给材料为基础的,结合具体材料展开主观发挥,而不是凭空的、一厢情愿的写作文。

3 申论文章要么是决策型议论文,要么是论证型议论文,注重的是逻辑性和实际内容,而不是卖弄风骚;申论要的是经济政治的思想深度,而不是花哨的涂脂抹粉。

郑老师申论备考(下)申论干货哪里淘?郑老师来支招!

文章简介:明晰了《申论》本质,厘清了《申论》棘手问题,再次面对申论时,该如何着手准备?继上次课程的见面礼之后,又一大波纯干货来袭,快快领走,不谢~

文章内容:

明晰了本质,厘清了问题,再次面对申论时,该如何着手准备?

1先不要盲目地背什么东西,不要人云亦云的急着看什么《人民日报》,首先要收集历年《申论》真题,把握申论会考察哪些题型?要弄清楚题型的基本特点和作答思路。

2通过收集历年申论真题,反复多读历年真题中的给定材料,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提炼能力。而不是一开始就好高骛远的读这个背那个。

3在明确材料是基础的前提下,多关注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法律政策理论,增强自己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底蕴。

记得,除了《人民日报》外,还可以看《半月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但切记,读什么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阅读积累,提高理论素养,从而在材料基础上进行主观发挥,做到文章内容充实,有思想深度;《人民日报》也好,《中国新闻周刊》也好,哪怕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也好,其实这些都只是我们增强自身理论素养的一种途径。

通过这些途径,我们需要形成哪些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思想理论素养?我们需要围绕着哪些理论进行阅读和积累?

郑老师列出如下清单(不完全),纯干货,记得收藏哦~

1收入分配改革与扩大内需理论;

2简政放权与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3公共责任与民生理论;

4自主创新与经济转型理论;

5法律程序理论;

6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理论等……

重点:

1 明晰题型特点和作答思路;

2 训练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关注时政增强思想理论素养。

思考题:

如何提高《申论》中的思想理论素养?

解析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第一步:收集历年《申论》真题,弄清楚题型的基本特点和作答思路。

第二步:反复多读历年真题中的给定材料,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提炼能力。

第三步:多关注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法律政策理论,增强自己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底蕴。除了《人民日报》外,还可以看《半月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但切记,读什么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阅读积累,提高理论素养,从而在材料基础上进行主观发挥,做到文章内容充实,有思想深度;《人民日报》也好,《中国新闻周刊》也好,哪怕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也好,其实这些都只是我们增强自身理论素养的一种途径。

申论的概念

"申论"一词,语出孔子的"申而论之"。"申"字有"说明"、"申述"之意,如"三令五申"、"重申前令"、"申明立场"等,都取此意。这是"申"字的基本义项,也是其常用义。而"申论"一词,除了"说明"、"申述"之外,还要进行"论说"、"论述"和"论证",亦即对事件、材料、问题、现象、事理等进行分析和说明。在"申论"试卷中,是要求考生就所给定的背景材料,通过仔细阅读和系统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有理有力有节的论述,从而论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是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是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公务员考试所做的一种尝试。这种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考生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务人员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常情况下的写作考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真实地体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称之为"策论"。申论与策论和传统的作文有些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比一般作文难度要大一些。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测评要素,涵盖了作文和策论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

申论考试主要测查应试者写作水平,但与传统的作文有所不同。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议论,侧重考查应试者的语言文字能力。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爱好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发表议论。因此,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试者的写作水平,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考试则不同,它不仅仅对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进行考查,而更侧重考查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

申论的载体是文字,在应试者反复阅读试卷上所给定的约1500字的文字材料和提出的有关问题后,应试者应该仔细分析,然后根据涉及的主要线索、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与传统的作文相比,申论考试要求应试者摒弃套话、空话,而要立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因此更能让应试者发挥自己的优势。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第一次把申论列为考试内容。当年公务员考试的笔试部分由《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三部分构成。其中的申论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因此也更为广大应试者所关注。2001、2002、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仍然出现。2002年公务员考试分为A、B两大类,B类不参加申论考试,而大多数考生都需要参加A类的申论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根据人事部对今后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安排,申论将继续作为今后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固定内容。

申论考试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

申论考试的内容、考试方法和测评要素都体现了人才考核的基本设计基础和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考生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测试。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试,无论如何不可能与日常工作等同。在考场上,不可能从召开调查会开始着手调查研究,也不可能把大量原始信息一股脑儿摆在考生面前令其筛选。所以申论考试所面对的背景材料,是经过初步加工的。但反映的问题需要考生进行分析、概括。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背景资料,一般都社会性、现实性较强,对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科技、文化问题均有所涉及。因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关心,应当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了解,否则很难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论试卷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注意事项部分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材料部分给出约1500字的材料,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现象的诸多方面。

3.申论要求部分

(1)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50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一定的篇幅(大约350字),提出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所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用一定的篇幅(大约1200字),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要求部分近几年每年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但大致是相同的。

申论考试的性质与特点 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有所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也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申论考试的试题,没有倾向性,适合于各类考生。

公务员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试的命题思路,即所给的背景材料虽然涉及面很广,但绝对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行性。

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有:

1内容涉及广泛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选拔国家公务员主要途径的录用考试,就更加注重国家公务员的实际能力。为反映这一现实要求,其测试内容一般都侧重于考查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于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申论》所给定资料的范围极其广泛,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的诸多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再想像从前那样事先押题,对题目有充分的准备就很难了。因此,事先对考试的具体形式、内容结构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一般都应当已经有定论,主要立足于考查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只要分析判断无误,就不会得很低的分数。同样,要想得到很高的分数难度也不小。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让考生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判断和分析,并做出结论。这恰恰最能考查出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作为很严格的一种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试题一般不会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标准明确,不论涉及哪方面的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无争议,让每个应试者均有话可说。因此,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考,考生在复习时没必要去涉及过多。

2形式灵活多样

与传统作文相比,申论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申论由概括内容部分、提出对策部分、论述问题部分组成。就文体而言,概括内容部分既可能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还可能是公文写作中的应用文写作。提出对策部分,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论述问题部分是议论文写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

3考查目的明确

虽然,申论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也灵活多样,但其考查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申论主要考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体现在题目中主要是分析、概括两个方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论述,这主要是考查应试者的思辨能力。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抓住主要问题,认清事情的本质和规律,考虑特定的条件、环

境,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力争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忌提出一些理想化、抽象化、超越现实的对策。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应考时不要把申论要求的三个部分割裂开来,而应当统筹兼顾,前后衔接。概括内容的过程既是熟悉文字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对策的

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三部分应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且彼此照应。

申论考试中的论述的方法 

申论考试中的议论部分,实质上就是给材料作文,即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点,并对此加以论证,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议论文。议论部分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数基本上占申论考试总分数的一半,可以说,根据申论材料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对申论考试尤为重要。因此,考生须用大部分时间构思并写作议论文。

1.立论

立论是写作议论文的关键环节,立论就是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由于申论考试的议论文部分是根据所给材料引申和归纳出论点,并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展开论证的,因此,立论就必须立足于给定材料,从中挖掘出可资议论的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表明自己对这个主要问题的立场,要么赞成,要么反对,不能模棱两可或骑墙居中。

在立论中,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论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申论考试所给材料都是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考生要在立足于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广泛联系社会现实中相同性质的问题,即联系所有这一类的问题,从中引申归纳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只有这样的论点,才能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性,才更有意义。

(2)立论要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立论正确是指论点必须是从给定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合乎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符合客观规律。如果立论脱离给定材料,则会离题万里,劳而无功。立论鲜明是指论点要是非明确,立场坚定。立论集中是指议论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即论点要高度概括,能表明作者的主要看法和主要观点,决不旁逸斜出。立论深刻是指论点见解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立论新颖是指论点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2确定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所起的名字,也称文题或题目。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跟文章的思想内容、题材、情调、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标题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花一番心血才能拟好的。好的标题往往有品位,能引起读者兴趣,产生急于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能帮助揭示主题,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意;能打动读者,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因此,写文章必须把标题拟好。标题的确定因文而定,没有固定的格式。议论文中常见的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标题直接点明主题。这种标题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使读者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题旨。

申论考试中一般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即把中心论点高度凝练和概括,并使其成为文章的标题,表明自己对给定材料所反映主要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2)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标题只说明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表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申论考试中若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就要使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成为论题,并附表示议论文体裁的语词。

(3)标题运用设问、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这类标题针对性强,引人注目,能启发人思考。

(4)标题引用语录或诗句,这类标题的拟定一般引用革命导师、英雄人物的话或现成的诗句。

当然,标题的拟定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拟定议论文的标题,都必须保证拟定好的标题准确、醒目、新颖、精练。

标题准确是指标题切合文意,准确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防止过宽或过窄。如一篇只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却用上了《论学习》这样一个标题,显然是犯了大题小作的毛病。如果一篇泛论成功道路的文章,却拟了一个《一次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标题,这就犯了小题大做的毛病。

标题醒目是指标题必须鲜明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同时,也要有较强的视觉性,并要注意字数的安排和结构的整齐。

在解决了立论和标题后,就需要进行结构安排,对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合理安排,也就是确定议论文的结构。结构安排得好,文章的思路就清晰,论点就突出,说理就“言之有序”。相反,不仅思路混乱,层次不清,还会影响说服效果。一般来说,议论文都有中心论点,它贯穿全文,统帅若干论点和论据。写议论文时,要对这些有全面考虑,清楚地安排,使之有纲有目,科学化、条理化。议论文的结构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是说文章的结构没有固定的“程式”;“大体须有”,是说它有一般的规律。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论述步骤的,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和结论部分。

由于申论考试中的议论文考试实质上是给材料作文,因此,在安排议论文的这三部分时,一般采用以下结构:

(1)序论:概引材料,略作分析,提出论点;

(2)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驳;

(3)结论:联系实际

申论必背万能金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