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
译文: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了著名的《鹅、鹅、鹅》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武则天当权的时候,多次呈上奏折进言说事,闯了祸被贬谪为临海丞“临海丞”是个官职名称,因为志向得不到伸展而沮丧消极,最后还辞官离开。文明年中期“文明”是唐睿宗李旦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徐敬业起兵想要对当朝造反,骆宾王前去投奔徐敬业,被布署为徐敬业的府中僚客。骆宾王替徐敬业写讨伐天下的檄文“檄文”就是古代贴在墙上的讨伐的布告,相当于公布天下的战书,严厉的痛骂武则天的罪行。武则天读过骆宾王写的檄文,惊讶地说“谁可以和骆宾王相匹敌啊!”然后又说:“有像骆宾王这种人才而不中用,是宰相的过错!”等到徐敬业的造反失败后骆宾王亡命天涯躲避祸事,最后不知足迹到了哪里。
终于翻译完了,呼~~好久没做翻译文了,有点小喘,呵呵,希望我能给您帮助!
刮痧(Skin scraping),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治病原理
刮痧
1、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2、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3、舒筋通络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另外,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第三是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
编辑本段治疗原则
1、阴阳:是中菝的基本理论核心,也是八纲的总纲。
2、表里:是指一般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 3、寒热:是指冷疾病的性质而言。 4、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
1、头部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太阳穴:太阳穴用刮板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头部两侧:刮板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头顶部:头顶部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或从前额发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后头部:后头部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头部也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全息穴区:额顶带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刮拭。顶枕带及枕下旁带从上向下刮拭。顶颈前斜带或顶颞后斜带及顶后斜带从上向下刮拭。额中带、额旁带治疗呈上下刮拭,保健上下或左右方向刮拭均可。全息穴区的刮拭采用厉刮法。 2、面部面部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面部出瘀影响美观,因此手法须轻柔,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眼、口腔、耳、鼻病的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痧。刮拭的按力、方向、角度、次数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为准则。 3、背部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用全息刮痧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4、胸部胸部正中线任脉天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过乳头部位。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5、腰部腹部由上向下刮拭。可用刮板的整个边缘或3分之1边缘,自左侧依次向右侧刮。有内脏下垂者,应由下向上刮拭。 6、四肢四肢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应从肢体未端向近端刮拭,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
刮痧疗效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刮痧演示(5张) 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治疗作用 [3]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人体刮痧经络图(6张)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 ”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刮痧工具(20张)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痧症中医的“痧症”是以症状而起的名字,是指刮痧后痧痕明显的病症。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沙粒(出血点),并且存留的时间较长,这是它的特征之一。 痧症多胀。所谓胀,就是痧症多有头昏脑胀,胸部闷胀,腹部痛胀,全身酸胀等。明、清时代,我国有位对痧症有研究的医生叫郭志邃的,曾写过《痧胀玉衡》,就是一本介绍痧症的专门书籍。
编辑本段刮痧适应症
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 、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痧”又叫做“瘴气”等。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态外貌,即皮肤小现红点如粟,它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清代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它是许多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种共性表现。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统称之为“痧证”,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痧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难确定。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痧惊合壁》—书就介绍了40多种痧症,连附属的共计100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疯痧”类似偏头痛;“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此外民间还有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白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名目繁多。 从狭义来讲,痧证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证。—年四季都布发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为多见。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根据病情轻重,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表现与急重表现:1)一般表现:多表现为头昏脑胀,心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意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邪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淤;遇食积痰火,结聚而不散.则皖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2)急重表现:起即心胸憋闷烦躁,胸腔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甚则卒然眩晕昏例,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如尸,手足厥冷,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针放无血,痧点时现时隐,唇舌青黑,均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易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淤血、肿胀。相反,刮痧可使经络通畅,淤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编辑本段手法详述
古钱币是刮痧疗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经发展到专业工具:刮痧板、扶阳罐。
刮痧工具一览
1、苎麻、麻线、棉纱线团; 2、铜钱、银圆; 3、瓷碗、瓷调羹、木梳背; 4、小蚌壳; 5、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等等。另外,还有水、油、润肤剂等辅助材料。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扶阳罐,集温刮、温灸、磁疗、红外线于一体,国家专利产品,为新一代的刮痧医疗器械,据专家介绍,传统刮痧都伴有疼痛,一种结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全新温通经络医疗器械“扶阳罐”,它所倡导的“无痛刮痧,扶阳养生”新理念逐渐被社会认识并认同,因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被人们广为推崇。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常见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头部刮痧
刮痧是传统的中医物理疗法,现在的头部刮痧治疗方法是用有活血润养功效的天然牛角做成的刮痧板,根据顾客的情况,刺激头部相关穴位,疏通头部经络。如刺激风池穴有利于疏通脑部神经,减少疲劳;刺激头窍阴穴可起到淋巴排毒功效;刺激玉枕穴有利于给大脑补充氧分,减轻压力等。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刮痧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刮痧还有利于改善头发干燥、脱发的现象。 提醒: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经衰弱,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头部刮痧。
面部刮痧
1、面部刮痧美容法是传统和现代结合,具一定中医理论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平衡,全身刮痧出痧瘢是排出阴毒,这是有形的,面部是阳经聚合地方,疏刮痧气是阳毒,这是无形的。现代医学里人体的五脏六腑在面部有全息反射区。经络之间是息息相联的,这种联结是内到五脏六腑,外到四肢百骸。当在面部进行刮拭刺激通过全息元传递经络穴位反射区至内脏双向调节,以外达内,以内养外,调节各个器官的生理活动,以求体魄的健康,肌肤的亮艳润泽。 2、面部刮痧美容对于面部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暗疮、色斑、皱纹、黑眼圈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性的面部“刮痧”刺激,改善了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血液和淋巴液、体液的流量,使皮肤毛孔细胞得到充分增殖,维护纤维的弹性状态,激发肌体“潜能”,使信息反馈而重新分配能量,增加“固卫”作用。获得吐氧纳氧排毒养颜,舒缓皱纹,行气消斑,保健美肤的功效。 刮痧脸部的正确手法 手法1、刮痧板的提法:以刮痧板角45度,左手按压地仓穴,右手刮承浆穴,再刮至右侧地仓穴。 手法2、 同上方式由右侧开始 手法3、 左手按压地仓穴,由右往左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右手按压右侧,由左手往右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 按摩手法4、 双手握刮痧板,以侧边由下鄂滑至耳下(经大迎、颊车)。 按摩手法5、 双手握刮痧板,板尖处轻提下巴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6、 再由承浆穴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7、 在迎香穴两侧轻压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8、 轻提下巴。 9、 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10、双手握板倾斜45度,平滑双颊至耳门,轻按翳风穴。 11、由眼下(眼头处)刮至四白穴至承泣至太阳穴。 12、双手四指握刮痧板上,拇指握板下固定姿势。 13、由板尖角按压攒竹穴(眉头)。 14、以板刮滑(眉上)刮至丝竹空穴(眉尾)。 15、双手握板,左右交替在额头上刮6~10次[刺激额上及阳白穴] 16、双手握板由鼻侧上侧,平滑至鼻头。 17、双手握板以比板角尖处轻刮鼻翼6次,再按迎香穴。 18、刮痧板面按压经由下关至耳门,板轻提按下再按翳风穴。
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小儿臼门未合者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静脉曲张者,宜由下而上采取相应手法。 7、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8、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晶、瓷器、红花油,好得快)。 10、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着衣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 11、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12、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1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5、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16、根除顽症,除刮痧,排毒(服用清肠食品)外,还要针对性地调理(乐多寿系列,迪芬斯系列)。 17、刮痧不必强出痧。 18、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足每个部位,第条经脉,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钟,自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了。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常见问题解答
★在刮痧的过程中和刮痧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出痧”会损害皮肤吗?红红的皮肤何时能恢复正常? “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 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刮痧的工具有很多,使用哪一种最好呢? 如同刮痧法一样,刮痧的用具也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溏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 现在推荐两种刮痧板: 1、木鱼石刮痧板,木鱼石刮痧板是现今为止最好的刮痧板之一,其刮痧效果非常明显,风靡各大刮痧美容机构。 2、也可以选择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专门的“刮痧活血剂”。它是一种采用天然植物油加十余种天然中药,经传统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开泄毛孔、疏通经络、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苏东坡被降职外放到岭南。元符年底(宋哲宗赵煦的第三个年号,指1100年)才向北回京城。小船途中暂时停留在新淦,当时这里刚刚开始用石头作基础造桥。听到苏东坡到了,年长的年小的有二三千人,聚集站在小船的旁边,请他为桥命名。苏东坡要离船,拜见县令,众人充塞簇拥着不让他出来,于是他就在小船中书写“惠政桥”三字给众人,乡里人这才退走。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人体部位名·泥丸宫 31 脑部·泥丸宫 32 两眉间印堂穴部位·泥丸宫 4 经穴别名·泥丸宫 41 百会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百会穴的定位 47 百会穴的取法 48 百会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百会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4142 退热作用 4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145 对痛阈的影响 4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4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4148 治疗子宫脱垂 4149 治疗小儿脱肛 4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41411 降低cGMP 4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4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41414 矫正胎位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泥丸宫 1 拼音
ní wán gōng
2 概述泥丸宫: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3 人体部位名·泥丸宫泥丸宫为人体部位名[1]。
31 脑部·泥丸宫泥丸宫指脑部。《黄庭内景经》:“泥丸百节皆有神。”[1]
32 两眉间印堂穴部位·泥丸宫泥丸宫指两眉间印堂穴部位。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后世作为气功意守的部位之一。[1]
4 经穴别名·泥丸宫
泥丸宫为经穴别名,即百会[1]。见《普济本事方》。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2]。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2][4]。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2]。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2]。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41 百会穴的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43 穴名解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2]。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5]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5]
44 特异性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2][4]。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2]。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6]。
45 所属部位头顶[7]
46 百会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8]。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4]。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2]。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47 百会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2]。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2]。正坐取之[2]。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9]。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48 百会穴穴位解剖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2]。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482 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4]。
4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2]。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6]。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6]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6]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5]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5]
410 百会穴主治病证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2]。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4]。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9]。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2]。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4][2]。
平刺05~08寸[9][10],局部酸胀[9],可扩散至头顶部[9][9]。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2]。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9]。
4112 灸法可灸[2][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9]。
412 百会穴的配伍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2]。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2]。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2]。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9]。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9]。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9]。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9]。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9]。
4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4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9]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2]。
4142 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9]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4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9]
4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9]
4145 对痛阈的影响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9]
4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9]。
4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2]。
4148 治疗子宫脱垂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149 治疗小儿脱肛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4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41411 降低cGMP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4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5]。
4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5]
41414 矫正胎位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穴别名·五会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311 五会的别名 312 出处 313 特异性 314 穴名解 315 所属部位 316 人迎穴的定位 317 取法 318 穴位解剖 3181 层次解剖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3110 主治病症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31112 灸法 3112 配伍 3113 文献摘要 3114 研究进展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321 百会穴的别名 322 出处 323 穴名解 324 特异性 325 所属部位 326 百会穴的定位 327 百会穴的取法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3281 层次解剖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32112 灸法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3213 文献摘要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32142 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321411 降低cGMP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321414 矫正胎位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41 五会穴的定位 42 主治病证 43 刺灸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会 1 拼音
wǔ huì
2 概述五会: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1]
3 经穴别名·五会五会为经穴别名[1]。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穴位 人迎 汉语拼音 Renying 罗马拼音 Jenying 美国英译名 Weled by Ma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E9 富耶氏 德国 M9 英国 S9 美国 St9
人迎为经穴名(Renyíng ST9)[2]。别名天五会、五会[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
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311 五会的别名天五会(《针灸甲乙经》),五会(《铜人针灸经》)。
31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
313 特异性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314 穴名解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
315 所属部位颈[4]
316 人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人迎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5][6]。
人迎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颈总动脉处[3]。
人迎穴位于颈部,横平喉结,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
人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人迎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人迎穴的位置(肌肉)
317 取法仰卧去枕,侧头取之[2]。
正坐仰靠位,当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后取穴[7]。
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处取穴。
318 穴位解剖人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动脉三角。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神经以外,还有颈前浅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针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喉结水平,穿皮肤、皮下组织深进颈动脉三角。该三角内,有颈深筋膜形成的颈动脉鞘,鞘内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二者之间后方的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襻位于颈动脉鞘的表面或鞘内。
3181 层次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一颈固有筋膜深层和肩胛舌骨肌后缘一咽缩肌[2]。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6]。
31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和颈前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舌下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分布;再深层有颈血管鞘(鞘内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干),鞘后有颈交感干经过[6]。
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的分歧处[3]。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人迎有利咽散结,理气降逆的作用。
人迎有疏调气血、清咽利膈、消肿散结等作用[2]。
人迎、寸口、趺阳3大动脉,在中医脉诊中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脉也。人得天地之气而成,水谷之气而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迎位高可以迎受天气,经穴属胃可以迎受地气。胃为水谷之海,阳明多气多血。五脏六腑既可迎受其气,使“气凝为人”。[8]
3110 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6]。
人迎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2]。
人迎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瘰疬,瘿气,以及高血压等[3]。
人迎穴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瘰疬,瘿气;胸闷气喘[7]。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2呼吸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疾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氏病。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04寸[6][7],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发散散[7]。
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2]。
直刺或斜刺03~05寸,避开颈动脉[3]。
注意:人迎穴不宜深刺或强 ,或留针时间过长,以免发生反射性休克[2]。
31112 灸法禁灸[2]。
不宜灸[6]。
3112 配伍临床常以人迎配曲池、足三里治疗高血压[2]。
人迎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7]。
人迎配天突、膻中,治喘逆[7]。
人迎配内关、太渊,治心悸[7]。
人迎配天突、合谷、中封、内庭,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人迎配太冲、曲池,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高血压。
31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针灸甲乙经》:阳逆霍乱,刺人迎。胸满呼吸喝,穷诎窘不得息,刺入人迎,入四分,不幸杀人。
《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
《针灸聚英》:足阳明、少阳之会。
3114 研究进展降压作用:
针刺人迎对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无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血压或实验性高血压(如夹闭麻醉家兔一侧颈动脉,使血压反向性增高)都有明显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明显[7]。
指压或针刺人迎穴,均能使血压显著下降,心率减慢,后者可被阿托品阻断[2]。
治疗急慢性咽喉炎:
于人迎穴注射清开灵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0%以上[7]。
治疗中风恢复期吞咽困难:
选取双侧人迎,配合双侧颊车、廉泉,人迎直刺1寸,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30 d,总有效率达9047%[7]。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五会指百会穴[1]。是将“三阳五会”误分二名[9]。出《针灸大成·行针总要歌》。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0][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0]。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0]。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321 百会穴的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32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323 穴名解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8]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8]
324 特异性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0]。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13]。
325 所属部位头顶[14]
326 百会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5]。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12]。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0]。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327 百会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0]。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0]。正坐取之[10]。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15]。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32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6]。
3282 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6]。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12]。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0]。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13]。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13]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13]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8]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8]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0]。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12]。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6]。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15]。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0]。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12][10]。
平刺05~08寸[15][16],局部酸胀[15],可扩散至头顶部[15][15]。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0]。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15]。
32112 灸法可灸[10][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2]。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翻译古文
本文2023-10-16 21:33: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