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的考古发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6收藏

肃慎的考古发现,第1张

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西周时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及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都是肃慎人从事狩猎生活的一种反映。

第一个,虎林

黑龙江的虎林肯定得第一个说,这里地处边境,过了乌苏里江就是俄罗斯。这里最早是古肃慎的领地,肃慎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长,据说在尧舜年间就有了。虎林的历史遗迹大约也给史书上关于肃慎的记载提供了印证,确实比较丰富,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黑龙江还有一个著名带“虎”字的地名,就是因为样板戏而全国知名的威虎山。不过威虎山是先有的戏然后才定的名,最早就是一个无名高。

第二个,老虎滩

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了,位于大连,属于海滨公园,用花岗岩雕塑了一群老虎。而这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依山靠海,每当海水涨潮,靠海的山洞在海浪的拍打下会发出虎啸一样的声音。现在这里主要依靠海洋动植物资源和现代化游乐设施吸引游客,对于我这样喜欢人文景观的吸引力不大。去过一次,没太多的感觉。

第三个,杀虎口

这里位于山西右玉县,是雁门关一线长城的重要关隘。这里最早叫做杀胡口,因为当时这里是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势力的交界位置,双方经常发生战争,所以有这个杀气腾腾的名字。后来大约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杀胡口就变成了杀虎口,否则也进不了今天的名单。不过这里跟中国人一个重要的迁徙活动密切相关,当时很多走西口讨生活的人都要过这个杀虎口,投奔塞外未知的希望。

第四个,虎坊桥

这就是北京城里的一个地名了,最近几年因为郭德纲先生和他的德云社,虎坊桥也跟着名声大噪。因为它就在德云社最早的演出场所之一,湖广会馆附近。不过这个地名还能跟上一期说的正德皇帝斗老虎的事儿联系起来,这就是当时给皇上养老虎的地方,当时叫“虎房”,后来不养老虎了,当时确实有座桥,就用谐音叫虎坊桥,但是现在桥也没了,就是个十字路口了。

第五个,虎牢关

看过《三国演义》的对这个地名都不会陌生,著名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但是却让这个地名大名鼎鼎。这里现在归河南荥阳市管辖,因为《三国演义》,也开发成旅游景区。其实这个地名也跟帝王养老虎有关,最早是周朝著名的旅行家、马友(这个名称见鄙号“五千年的点滴”专题)周穆王养老虎的地方,所以叫虎牢关,老虎的牢房,很形象。

不过这里也见证了罗贯中先生的一处地理错误,《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故事里,关二爷温酒斩华雄是在汜水关,三英战吕布是在虎牢关,是两个地点。其实汜水关和虎牢关是一个地方,就是不同朝代的不同叫法而已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一说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一说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故两名互见,非于挹娄之外,又别有一肃慎。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肃慎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概述来源1)

自有文字开始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了古代典籍。我国最早的史书典籍《尚书·禹贡》把远古我国划分为九州,其中冀州就涵盖后来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青州则把后来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了辖境之内。

相传九州为大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把九州分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就是辽宁北镇以西地区,后来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就是后来辽宁北镇以东地区,后来简称辽东。辽西、辽东之分,大抵以辽河为界。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地》、儒家经典《周礼·职方》以及我国古代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有始览》等古籍,对东北地区都作了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人们的地理概念。

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后来辽宁分别概括在了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了。

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部落首领舜统治时期,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就是肃慎,肃慎族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

东北肃慎族是唯一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华民族发祥地诸民族并存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东北长白山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长白山下、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居住的肃慎民族,也叫息慎和稷慎,就是后来满族的祖先,他们早在3000年前就和中原王朝存有贡纳关系。

在周朝时,肃慎继续向朝廷进贡。当时的大圣人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就是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

据我国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奇书《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就是后来的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得到了确证。肃慎在舜、禹时代,就与中原有了紧密联系。在商、周时代,肃慎族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在西周开国皇帝周武王姬发执政时,肃慎向周王朝献上了“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后来成了关东文化的象征,作为地方特产,楛矢石砮到底以什么材料制成的呢?一直以来为关东文化之谜。

后来根据出土的楛矢石砮看出,石砮的制作材料有三种说法:

一为松脂化石说。认为是松脂入水千年所化,色青绀,纹理如木,坚过铁石;二为木化石说。认为是江边的榆树、松树堕入江中,被浪所激荡,经过多少年后成为了化石,取以为箭镞,榆化为正,松次之;三为黑龙江口石说。认为黑龙江口出石砮,名水花石,坚利如铁。

另外,在出土的许多石箭头中,发现有许多是由燧石、玛瑙、碧玉一类的石材制成,明亮而坚硬。

至于楛矢材料,也有二说:一说为松花江特产的“石棒”。它是一种高约一米的明条灌木,生长于山水相接的岸边,根梢直径相近,与箭杆大小相同,坚如石材;二为杨柳科柳属灌木杞柳,这是从外观、构造、髓心等特征对比得出的结论。

在周康王姬钊执政时,肃慎又一次朝贡,周王室公开申明:肃慎属于我们北方领土。以后,肃慎与中原关系更加密切,而每次朝贡均以楛矢石砮为首贡。

楛矢石砮作为东北原始时期东北文化的象征物,得到后来朝代的承认。

清乾隆皇帝在《斐兰》一诗写道:

榆柳弯弓弦檿丝,剡荆做箭雉翎翍。

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

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唯觉惯童儿。

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

除了楛矢石砮,肃慎还进贡了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麈是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出土发现了肃慎制造的典型器物“石砮”以及鼎﹑鬲等器物。这个考古发现说明并确认,鼎﹑鬲等器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同时也表明了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交往和联系。

黄龙府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城址周长35公里,尚存城址残迹7处。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虏宋朝徽、钦二帝,曾将他们一度囚禁于此。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所言黄龙府即指此地。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黄龙府 地理位置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20元 周长 :城址周长35公里 尚存城址残迹 :7处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吉林省长春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古籍记载,初期发展,农安县城建立,农安古塔,传说,后期发展,地理位置, 古籍记载 黄龙府位于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为辽军事重镇,设黄龙府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部下所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此处。 初期发展 农安古城的辽代古塔,建于公元983-1030年间。古塔为实心砖砌建筑,八角13层,高近40米。第一层檐下为砖雕斗拱,八面均修有壶门。塔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塔尖直指蓝天,塔檐层层飞展,檐角风铃琮琮作响, 悠扬悦耳。农安县地处平原,辽塔矗立如鸡群鹤立,于几十里外即可见其英姿。 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让人们记住了这座辽金时期著名的军事重镇--黄龙府。从它颇具声势的“黄龙”之名和宋、辽、金之间旷日持久的征战,人们遥想当年这座城池一定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威镇四方。 历史上确实如此。黄龙府是辽国六府中重要的一府。农安县就坐落在古城所在地,从其境内出土的大量辽金时期文物及周围23座辽金古城遗址,就可以见证黄龙府当年的重要地位和繁华景象。 农安县城建立 最早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为当时北方扶余国的后期王城,由于其地处西部草原与东部丘陵相交地带,扼控著松花江两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东北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这里曾是东胡、鲜卑、秽貊、肃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重要活动舞台。 在辽初时,黄龙府统五州三县。到辽圣宗(公元十一世纪)时,该处除设行政长官外,还配备了军事兵马都部司,此外,还调迁兀惹、铁骊户等部族军,常驻黄龙府及其所属各大州城。同时又大力加强了黄龙府的城池建设。此时,辽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也是农安古城在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政治、经济、交通的发展,黄龙府人口急剧增长。当时农安一带,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黄龙府当时不仅住有契丹人、渤海人、汉人、女真人,并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族人。据《三朝北盟会编》所述,当时黄龙府“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通晓,则为汉语以证方能辩之。” 古城黄龙府几经毁弃,几度繁华,演变为农安县城。如今的城内,一座辽金宝塔赋予了县城浓郁的历史气息,这座宝塔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已有千年历史。塔是佛教的象征和产物,辽代笃信佛教。辽圣宗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辽代在兴建城堡时,通常要大兴寺院和佛塔,农安塔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修筑而成的。 金国建立以后,曾定都黄龙府,接着便不断派兵进攻北宋政权,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入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即指此城。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农安古塔 农安古塔共13层,高44米,为实心建筑,外形为八角檐式。关于这座塔有个动人的传说。 在农安县东不远处有一个被称为万金塔乡的乡镇,这个称呼源于其境内的一座半截塔,所谓万金塔即由半截塔谐音转变而来的。半截塔,顾名思义,是一个只有塔基的大土包。相传这个半截塔和农安县城的辽塔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说 关于黄龙府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正月,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为东丹,改年号天显,改忽汗城为天福城。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并在这里住下养病。七月,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这段传说当然不足为信,只是为了神化辽太祖,但黄龙府之名确是由此而来。 在辽圣宗年间,一天,一个云游和尚来到了辽国,对辽主耶律隆绪说:“主上是真龙天子,德昭天下,但现在诸邦并起,不可不防。昨夜我观天象,辽国将有土龙出世,其位置在黄龙府东北处。”耶律隆绪一听,大惊失色,忙问:“仙长可有妙策?”和尚微微一笑,合掌道:“想避其灾难不难,可在那里修建一座塔,镇住龙脉,天下方能太平。” 于是辽主就下了圣旨,在和尚所指的黄龙府东北处修塔一座。可是修到一半时,和尚却又向辽主进言,称土龙已游移到黄龙府,镇龙脉之塔需建在黄龙府城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并保住皇位,辽主对和尚所说深信不疑,遂下令废弃已经建了一半的塔,重新在黄龙府内修建另一座塔,即农安辽塔。 后期发展 悠悠岁月,历经沧桑,农安辽塔几经战祸和风雨剥蚀,到解放前,已剥落成两头细中间粗的棒槌形了。1953年,农安辽塔进行了第一次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在第10层中部,发现一块活动的方砖,揭开方砖,里面是一洞室,相当于半间房子大小。里面有一砖台,台上的木制小房内有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银牌、瓷香炉、木盒、银盒、瓷盒等物。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农安辽塔和辽史的重要资料。 而在半截塔(万金塔)的塔基内,也挖出一个玲珑的石雕小塔,现保存在我省博物馆内。 后来,历经金、明、清各代,农安几经变迁,曾荒废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还曾被设为驿站。 如今,积淀著千年文明的古城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农安县启动了“弘扬黄龙文化,打造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计画用3到5年时间完成黄龙府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及进行文化项目开发等系列工作。农安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世人面前。 地理位置 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东经124°31′—125°45′,北纬43°55′—44°55′。东临德惠市,南接省城长春市,西以公主岭市和长岭县为邻,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年均气温47度,无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积温2800度。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

古黄龙府

夏商为幽州地的北部。 西周初年,吉林地可能存在从中原迁出的箕子朝鲜以及肃慎 ,濊貊,东胡,山戎等各民族地方政权。 松花江流域一带存在诸多民族的古老部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泛称)。 肃慎,古籍中把“肃慎”部落领地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历史学家多认为舜的时代已经有肃慎,可能生活在山东一带,向舜朝贡,后受西周压力北迁。战国时称真番,秦汉恢复原名,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他们有关。 濊貊,濊貊族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濊族可能与肃慎一样, 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朝贡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貊族是蒙古草原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 东胡与山戎,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和虎有关的地方有:

虎林

黑龙江的虎林肯定得第一个说,这里地处边境,过了乌苏里江就是俄罗斯。这里最早是古肃慎的领地,肃慎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长,据说在尧舜年间就有了。虎林的历史遗迹大约也给史书上关于肃慎的记载提供了印证,确实比较丰富,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黑龙江还有一个著名带“虎”字的地名,就是因为样板戏而全国知名的威虎山。不过威虎山是先有的戏然后才定的名,最早就是一个无名高地

老虎滩

位于大连,属于海滨公园,用花岗岩雕塑了一群老虎。而这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依山靠海,每当海水涨潮,靠海的山洞在海浪的拍打下会发出虎啸一样的声音。

杀虎口

位于山西右玉县,是雁门关一线长城的重要关隘。这里最早叫做杀胡口,因为当时这里是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势力的交界位置,双方经常发生战争,所以有这个杀气腾腾的名字。后来大约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杀胡口就变成了杀虎口。

虎牢关

看过《三国演义》的对这个地名都不会陌生,著名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但是却让这个地名大名鼎鼎。这里现在归河南荥阳市

虎丘

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被称为“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得名是因为春秋时候吴王夫差葬在这里,埋完他之后,有三只白虎趴他坟头上了,这里就被叫做虎丘。

虎门

熟悉近代史的对这个地名肯定不陌生,林则徐在这里组织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现在属于广东东莞市管辖,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交通要地,著名的景点有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讲述着一百八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另外还有个地方,虽然名字中没有“虎”字,但是一提到老虎就会想到。那就是——景阳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开始流传了满族是通古斯人的说法。但实际上,现在根本就没有通古斯人和通古斯族的说法,通古斯只是作为一个语系出现。而这也正是满族和通古斯的关系,因为,满族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南部分支,而满-通古斯语族则属于是属于阿尔泰语系。

通古斯人(鄂温克人)

当然,最早通古斯的确是指的是民族,但却与后金国建立者女真人关系并不大。通古斯人是俄罗斯人对游牧于西伯利亚地区鄂温克人的称呼。当然,鄂温克人与女真人也是有关系的,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中国东北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居民之一——肃慎人。

满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中的肃慎人。在传说之中,肃慎人甚至能追溯到舜禹时代。据说,大禹定九州时,来朝贡的周边各族就包括居住于东北地区的肃慎人。当时,“肃慎”被称为“息慎”。《国语》中更是记载了肃慎人向周武王贡献“楛矢石砮”的经过。可见早在周朝之时,肃慎人就已臣服中原王朝。

肃慎人

到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肃慎人开始被称为挹娄,此时的挹娄依然处于部落时代,被活跃于松花江中游一带的夫余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到了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史书对挹娄的后裔,开始用“勿吉”和“靺鞨”来称呼。但实际上,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是同一个词语。

在北魏太和年间,推翻了夫余奴隶主的统治之后,靺鞨,或者说勿吉开始发展壮大,在松花江、黑龙江等流域形成了七部,分别为栗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唐朝期间,靺鞨族的首领被唐玄宗封为了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的官衔。从此,靺鞨开始以渤海为号。

渤海国遗址

从建国开始,渤海国存在了200多年,它也始终臣服于唐朝,成为唐朝在东北地区忠心耿耿的藩属国。最鼎盛时,渤海国疆域从如今的辽宁开原市至丹东市以北,一直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向东则抵达大海和朝鲜半岛,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东北。最鼎盛时,渤海国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被称为“海东盛国”。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朝末年,同样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契丹族开始崛起,并最终灭亡了享国200余年的渤海国,曾经强盛一时的靺鞨族开始四散各地,许多人也因此逐渐被汉族或其他民族同化。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仍保持着靺鞨的生活方式。

曾经的靺鞨七大部之一黑水靺鞨,在唐朝时就曾被唐朝皇帝封为勃利州刺史。渤海国灭亡之后,黑水靺鞨开始向南迁移。辽国的建立者契丹人,则将这一支靺鞨人称之为为“女真”,为了避讳,有时候也称其为“女直”。

满族

辽国将女真分为了两部分,分别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指的是女真人中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一部分。他们居住于松花江以南较为温暖、同时经济较为发达,开发较为完善的地区。而生女真则分布于松花江以北黑龙江流域。生女真的发展十分落后,他们甚至仍处于奴隶时代。

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处于野蛮原始时代的民族,反而武力更为强大。北宋初年,生女真中的完颜靠着强大的武力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尤其在获得铁器,掌握炼铁技术之后,完颜部的实力开始迅速扩张,并逐步统一生女真。公元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女真人起兵反抗辽国,并最终覆灭了辽国,建立起来女真人的第一个政权——金。

金国

女真人在与北宋联合灭辽之后,随即又推翻北宋,占领了最繁华的中原地区。随后,大量女真人开始迁入中原定居。随着大量进入中原的女真人,不可避免的,这些女真人被汉族同化,女真人的民族特点基本消失。在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经与汉族无异。

金朝灭亡之后,仍居住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依然保留着女真人传统的渔猎生活方式,也因此,这部分人仍然保持着女真的民族特点。在《元史》中,就多次记载了元朝征调女真人出征的记录。除此之外,当时的女真人在元朝的统治之下,被要求捕捉海东青,以供元朝统治者玩乐。

明朝女真各部

到明朝时期,散布于整个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开始被分为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东海女真。最终,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逐步崛起,并最终统一女真各部,确立了八旗制度和后金政权。随后,将国号改为“清”的女真政权,更是入关占领天下,建立起来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

肃慎的考古发现

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