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酊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雄黄酊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雄黄酊 1 拼音
xióng huáng dǐng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雄黄酊
22 组成雄黄粉50g,冰片05g,酒精100ml。
23 主治带状疱疹,单纯疱疹。
24 雄黄酊的用法用量混合外用。
古籍中的雄黄酊 《证类本草》:[卷第四]雄黄
雄黄味苦、甘,平、寒、大温,有毒。主寒热,鼠,恶疮,疽痔,死肌,疗疥虫,疮
《本经逢原》:[卷一石部]雄黄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发明雄黄生山之阳,纯阳之精,入足阳明经。得阳气之正,能破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四杂治门]鬼魅。野狐皮(焙炙)豹鼻(焙各七枚)狐头骨(一具炙)雄黄(一两)腽肭脐(一两)鬼箭羽(分烧作灰若骨松脂。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玉石部中品之上]石之石有毒石生雄黄(出神农本经)主寒热鼠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鬼疰杀诸蛇虺
《本草简要方》:[卷之一石部]雄黄目录 1 拼音 2 《仙拈集》卷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明矾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明矾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中医耳鼻喉科学》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明矾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明矾散 1 拼音
míng fán sǎn
2 《仙拈集》卷二 21 方名明矾散
22 组成明矾3钱。
23 主治绞肠痧,霍乱腹痛。
24 明矾散的用法用量滚水调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1 方名明矾散
32 组成明矾31g,松香31g。
33 主治脓疱疮。
34 明矾散的用法用量调油外搽。
35 制备方法上药放入锅内化开,取出待冷后研粉。
4 《中医耳鼻喉科学》 41 方名明矾散
42 组成明矾30g,甘遂3g,白降丹06g,雄黄15g。
43 功效腐蚀收敛。
44 主治鼻息肉。
45 明矾散的用法用量用水或香油调合,放于棉片上,敷于息肉根部或表面,1日1次,714次为1疗程;或于息肉摘除后1星期敷药,可减少复发。
4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明矾散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以下耳病方分)上水煎服。肉苁蓉丸方在补阵。治肾虚耳聋。耳明矾散治脓耳。枯矾龙骨(研,各二钱)黄丹(飞,钱半)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二耳证门]药方件研勾。先用绵杖子缠去脓,别以净绵杖引药入耳。明矾散治热壅气滞,或沐浴水入耳中为脓。枯矾龙骨(研。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二小方科]泄泻明矾散治肾经有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滞,为稠脓,为清汁,耳内痛。亦有沐浴水入湿气停滞为脓,但不疼
《疡医大全》:[卷十一眼目部]外障门主方,传服此法奇验。每逢冬令交四九第一日起,每早吞生明矾五七分。如此九日,可保一年不患火眼。将矾打碎,拣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诸疮部苍耳子为辛温解表药。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刺尖焦脆,微有香气。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详见百科词条:苍耳子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22:46:43 共39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鸦胆子仁软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鸦胆子仁软膏 1 拼音
yā dǎn zǐ rén ruǎn gāo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鸦胆子仁软膏
22 组成鸦胆子仁(研碎)30g。
23 主治瘢痕疙瘩。
24 鸦胆子仁软膏的用法用量用时胶布剪洞,如病灶大贴上,再敷药膏,上盖纱布,每2天换1次。
25 制备方法
凡土林加至100g,调匀外用。
古籍中的鸦胆子仁软膏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已溃未溃皆效。碘片二钱,先用甘油少许同研化,水银软膏五钱,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软膏四钱,凡士林少许,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外治之剂破疔疮放一饼于疮头上又刺四边五七下恶血出为妙却用软膏药贴之立验内服首功玄黑散或蟾酥丸翠青锭子又名善效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叶生地(各二钱)麦门冬当归川芎黄芩芍药人参半夏软石膏()黄加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内托复煎散肿于外,
《普济方》:[卷四十六头门]首风(附论)头风疼痛。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川乌(炮去皮尖)软石膏()白僵蚕(炒去嘴丝)川芎防风荆芥甘草(炙各一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
《赵炳南学术经验集》
《朱仁康学术经验集》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张志礼
《徐宜厚学术经验集》
《张作舟学术经验集》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皮肤病中医治疗学》徐宜厚
《临诊一得集》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天津长征医院
《疡科心得集》
《张志礼临床经验集》
《中医皮科临床经验集》欧阳恒
《中医外科心得》夏少农
《中西医结合疮疡证治》
《龙振华经验集》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组成 22 主治 23 生地玄参汤的用法用量 3 《不知医必要》卷二 31 组成 32 主治 33 生地玄参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生地玄参汤 1 拼音
shēng dì xuán shēn tāng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组成生地15g,玄参15g,甘草31g,板兰根31g,银花15g,石斛31g,北沙参31g,紫草31g,莲子心9g,当归15g,丹参31g,桃仁15g,山萸肉15g,山甲9g,全虫9g,蜈蚣2条,大白花蛇6g,秦艽15g。
22 主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23 生地玄参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内服。
3 《不知医必要》卷二 31 组成生地4钱,麦冬(去心)1钱5分,白芍(酒炒)1钱5分,丹皮1钱5分,丹参1钱5分,郁金7分,玄参1钱5分,三七5分。
32 主治
过度之人,肾火烁金而吐血、唾血。
33 生地玄参汤的用法用量加磨浓墨并童便各半酒杯,冲服。
古籍中的生地玄参汤 《玉机微义》:[卷十火证治法]滋阴壮水之剂中至阴之剂经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所谓求其属也局方玄参汤治肾脏实热心胸烦满耳听无声腰背俯仰强痛口干溺赤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三心脏门]善笑不安。玄参汤方玄参白薇茯神(去木)山栀子仁羚羊角(镑各八两)石膏(碎五两)人参(一两半)生地上八味
《伤寒大白》:[卷一]咽痛痞满,以甘草、黄连同用,取其直折心火。后以甘草、生地、木通同用,导去心经之火。后人又以二方合用,而泻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四伤寒门]伤寒咽喉痛(附论)及地黄汁。慢火煎成膏。每服半匙。不计时。咽津。玄参汤(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咽喉痛。壅塞不通。口苦。玄
《普济方》:[卷七十五眼目门]风目赤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青黛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青黛膏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青黛膏 1 拼音
qīng dài gāo
2 处方天麻15克 白附子9克 蝎梢15克 麝香3克 花蛇肉(酒炙)天竺黄6克 青黛6克 朱砂9克
3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
4 功能主治治小儿中风,昏闷呵欠,手足微冷。
5 青黛膏的用法用量薄荷汤下。
6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七
7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71 方名
青黛膏
72 组成青黛31g,蛤壳粉9g,石决明粉6g,冰片1g。
73 主治下腿溃疡。
74 青黛膏的用法用量油调外用。
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青黛膏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清肺膏)或酒爆过度邪火伤肺致咳喘者。(用黄连枳实栝蒌青黛○膏皆贴胸口及背心看症加药○方书云晨咳是食积火流肺
《外治寿世方》:[卷一中暑]受暑大小便不通用田螺(三枚)捣烂。入青盐(三分一作青黛)摊膏贴脐下一寸。(一作一寸《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
《奇方类编》:[卷上咽喉门]立救单蛾乳蛾方冰片二分生石膏二分青黛一分为末吹之。《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外科传薪集》:解毒丹青黛(三钱)熟石膏(四两)治同桃花散。《外科传薪集》清马培之公元19121949年
《外科传薪集》:解毒散神经性皮炎为病症名。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癣化为主症的慢性皮肤炎症。属祖国医学“顽癣”范畴。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多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根据皮损范围大小,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类型。本病常呈慢性,易于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现代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学中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又因其顽固易发而称之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曰:“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历代医家临床上多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法为主,并配合外治。一些医籍,如《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拾遗》等还有用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
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见于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用针灸疗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较普遍;针灸治疗则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 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疗法等,中药局部注射也用于治疗本病,使临床疗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临床上获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有关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如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通过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学疗法进行探索,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做说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可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对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前后的血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显增高(P<001),而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据统计,目前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
详见百科词条:神经性皮炎 [ 最后修订于2015/6/24 14:49:28 共90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雄黄酊简介
本文2023-10-16 22:11: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