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仙关的朝天 飞仙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飞仙关的朝天 飞仙关,第1张

飞仙关在今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南华村的飞仙岭上,自古为入蜀要冲。唐代称飞仙阁,杜甫入蜀经此咏《飞仙阁》诗。《全唐诗》卷二百一十,杜甫《飞仙阁》诗题下注曰:“徐佐卿化鹤(飞仙)于此,故名。上有阁道百间,总名连云栈。” 《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北四十里有飞仙阁,下浸深潭,若飞仙然”。历代文人经蜀道过此,多有题咏,详见清《乾隆广元县志》。至于飞仙关之说,清乾隆之前志书不见记载,清道光《保宁府志》记:“飞仙关在县北飞仙岭下。”不少学者认为,应是清嘉庆年间平白莲教起义时所建。

冯常甫(1900-193149),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人,1926年4月由黄庭照介绍参加革命,同年11月亦由黄庭照介绍加入中国***。1931年4月9日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吕作松(1913-2005)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吕广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团政治保卫局保卫队队长,红五军团独立师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车运部部长,海军工程部副部长,海军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海军学院副教育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0月24日19时14分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逝世,终年93岁。

严光治(1496-1548),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自然村人。明代嘉靖壬午年,湖广乡试举人,敕文林郎。1537年,任嘉兴府推官。1540年入蜀,任顺庆府推官,颇受时任川北道按察司佥事杨瞻之重。1545年进升茂州守令,后弃养归田。长于诗文,文章有《惠孚》、《狱辩》等篇。其诗散见于川浙各地名胜,四川《保宁府志》和《营山县志》均可见其诗,其《锦屏山》一诗录入杨林由先生编著的巴蜀诗词总集《阆中历代诗词选》一书中。

潘师道(1566-1636),字茂中,号太乙,湖广兴国(今湖北阳新县黄颡口镇凤凰村)人。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科)湖广乡试举人,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中第三甲进士。初任职监利,后历任太理寺评事、吏部福建清吏司员外郎、邵武知府、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1610年(明崇祯元年)11月,升为四川按察使。1621年至1627年期间(明天启年间),任福州府知府、浙江巡抚等职。

夏禹璧(1876-1937)册名葆莹,又名锡圭,阳新县黄颡口镇宏周堡人。与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国民党一大中央委员、南京市市长的石瑛同为本地著名举人张星月高足。石瑛任南京市长后,委以南京高级法院书记长官,后任陵园馆经理兼《大公报》编辑书记。现南京中山陵留有其墨迹。诗作有《客感》、《半壁山》、《江楼即景》、《消寒八咏》等近百首。

潘龙国(1958-1979),烈士,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凤凰村人,1978年4月入伍,共青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53465部队1炮连战士,1979年2月28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终年21岁,追记三等功。葬于广西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11排3号。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一突出的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名。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漱玉洞在今大桥小学后面元宝山下,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其实是石头如笋状,质青而坚硬,中笋高达2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特殊时期中被毁。清县令李澍有诗吟石笋道:“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古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残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

大桥镇南侧,有一石墩平桥,桥长164米,宽29米,高38米,是陈母“杖坠金鱼”处。《南部县志》载:“金鱼桥在县西九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己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

大桥镇东南50米处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中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旁有一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味甘美,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在汴京思家乡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龙桥即当时驿马候水处。

大桥镇四山夹一河,山间秀木茂密,支盘河碧水澄清。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待,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撰文《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长岭越三千,桃李艳艳映重宵。看陈祠晴云、宝殿飞檐、三洞夜月、漱玉秋风,快赏旱桥天成,乐听马跑泉音,休忘却,逍遥拜老君,佛岩览祥光,尽将大桥八景收眼底;峥嵘逾万纪,杨柳飘飘接天际。溯省华安民、尧叟击寇、佐公修史、咨保长安,欣颂谯周匡国,惊观朝柱扬威,须长叹,永维战朝鲜,志士还古韵,会当新井七杰注心间。”悬挂在南部县大桥镇三陈祠的这幅长联,让每个品读的来者不得不为大桥的地灵人杰所折服。联中所指“八景”是大桥古镇的八处名胜,“七杰”便是大桥这片土地曾经养育的精英。三陈祠还有一联曰:“新井市中存八景,桂花桥上访三元。”这“三元”便是指唐朝新井令陈翔后裔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南部人俗称为“陈氏三状元”。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建址于今南部县大桥场东侧。唐末,陈翔任新井县令。北宋初年,陈省华三子相继中进士,尧叟、尧咨中状元,尧叟、尧佐相继为宰相,尧咨为节度使,“新井三陈”一时闻名天下。虽然时过境迁,但在水泥浇铸的楼房和道路的周围,仍能搜寻到不少陈氏父子的遗迹,还能听到流传多年的佳话。

大桥镇离南部县城70余公里,在大桥镇后的金鱼山上,三陈祠安然坐落。三陈祠上下两层,粉墙红瓦,飞檐翘角。一楼大厅里安放着陈氏三兄弟的塑像,三兄弟或文或武,巍然站立在家乡的山岭上,守望着这一方灵秀山水。在雕塑两边,陈放着几块从场镇附近挖掘出的古碑。其中一块是“唐新井令陈公讳翔府君之神道”碑,石碑已经断裂,不见题款。有一块是“出兄弟状元宰相瑞笋处”的石碑,可以清楚辨认出是大清光绪十七年知南部县事黄崐的题字。还有一块是“宋三陈先生读书处”的石碑,为大清光绪十六年知保宁府王树汉的题字。为了保藏好这几块石碑,大桥陈氏后裔费了不少心血,筹资修建了三陈祠,并把这些文物移入宗祠。

三陈祠东北一个小山湾叫书岩湾,这里竹木茂盛,清幽绝俗。山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的一个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叫漱玉岩,是陈氏三兄弟早年读书的地方。仰头还可以看出“漱玉岩”几个大字刻在岩洞顶上,洞顶还有不少突出的小石孔,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苦读留下的遗迹。漱玉洞内的石壁上,还刻写着历代不少文人墨客来访时留下的诗句。

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就是如竹笋状的石头,质青坚硬,中笋高达2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已在“文革”中毁坏。清道光年间南部县令李澍有诗道:“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峙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迹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春风得意马蹄速,仍是陈家难兄弟。”

陈氏三兄弟先后获得功名,世人景仰,其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一天他正在家中练箭,遇一卖油翁,他们各自一显身手,于是便有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千古名篇《卖油翁》,同时,“熟能生巧”的道理便与这个成语一样,万世流传。在大桥镇南侧,有一10余米的石墩平桥,为陈母“杖坠金鱼”处。《南部县志》载:“金鱼桥在县西九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已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陈母严格教子的故事从此流传至今。

大桥镇东南50米处原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中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可惜也被损毁。桥旁有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味甘美,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在汴京思家乡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现思乡井还在镇政府大院内,甘之如饴。

“三陈”虽然功名显达,但与眉山“三苏”相比,还是鲜为人知。“三陈”的生活年代早于“三苏”,其功名、官职也远远超过“三苏”。同时,他们也都勤政爱民,苏轼治理西湖,留有“苏堤”,陈尧佐治理钱塘、卫河、汾河,留有“陈公堤”。究其原因,“三苏”美名得以文章传世,正如三苏祠一联所说: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作家何晓的小说《东坛井的陈皮匠》中人物,是一位历史学家。

小说如下。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现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阆中是四川省内比较小众的旅游城市,但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有历史悠久的人文宝典,也有至善至美的风水宝地,那么到阆中旅游有哪些必去的景点呢?详情见下文。

1、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是千年古县、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

这里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在这里呈现,自古就有“天上瑶池,地下阆苑”之说,是人们心中的“阆苑仙葩”“风水宝地”。

走进阆中古城城门,仿佛从现在穿梭到过去,一砖一瓦都有着浓郁的古城气息,阳光照在幽幽的青石板路上,显出岁月静好的模样。

2、汉桓侯祠(张飞庙)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明代称雄威庙,清代改为汉桓侯祠,是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上的一颗明珠。

现张飞庙位于古城的西街,是一座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2300多年厚重的文化积淀。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

3、清代四川贡院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

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阆中贡院在历经了300多年的岁月沧桑后依然能够较完整的保留下来,恢复了当年的全貌,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乡试考场,更是全国罕见的一处科举文化胜地。

4、华光楼

华光楼又称“古镇江楼”,在阆中现存楼阁中,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因此被称作“阆苑第一楼”。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宋朝诗人李献卿的《南楼》诗写出了江山之会的胜景。华光楼是阆中的标志性建筑,根基稳固,文化积淀深厚。

5、永安寺

永安寺,现存元代和清代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它是阆中最早被国家认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走进这里,你能欣赏到大殿古老的斗拱木结构建筑和精彩绝伦的重彩画。

6、五龙庙

五龙庙内的文昌阁,是阆中乃至四川地区现存不多的元代建筑,斗拱用料粗大,梁架举折小,屋面平缓。四根檐柱用料较大。

整个建筑,既具宋代《营造法式》中某些建筑特点,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非常值得一观。

7、滕王阁

滕王阁,又名滕王亭子,是唐代风格歇山双重垂檐屋顶宫殿式古典建筑,因滕王李元婴思念故地滕州而建,于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8、川北道署

川北道署,是阆中自古以来即为川北重镇的历史地位鉴证之处,巍峨庄重的古建筑群坐南朝北依“井”字排列,既是古代官府礼仪的表现,也是历代地方官员取节自省的一处修心场。

在川北道署里,有众多珍贵的文献文物,可谓是一座古代府衙文化、官场文化的百科大宝库。

9、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

阆中境内全长79公里的构溪河湿地,流域面积6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01%,为四川十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有川北最集中、保护最好的野生植被区,有129种野生动物,鸟类95种。

构溪河湿地保护区河溪、妙高段,河水碧绿,流速平缓,坐小木船荡桨漫游其中,观赏两岸绿树青峰、农家田园,真有“世外桃源”之感。

10、锦屏山

锦屏山风景区海拔高度在300米左右,属于浅丘陵地貌,常年温差在40℃-0℃,适宜四季旅游观光休闲。

锦屏山,古名阆中山,有"嘉陵第一江山"之称。杜甫诗云,“阆中城南天下稀”,指的也是锦屏景物。在《阆山歌》中,杜甫对锦屏山赞叹道:“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哪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他说鬼斧神工的锦屏山,胜比嵩山、华山等名山。

川北历史上帝王钦赐“文魁”匾的人是 蒙旭

乾隆钦赐蒙旭“文魁”御笔宅匾简介

“文魁:是古代时期,帝王对钦典状元或文化造就很高的文人学士一种特殊恩典的荣誉标志。乾隆皇帝钦赐蒙旭御笔宅匾“文魁”是对蒙应瑞镇守湖广功劳的肯定和对蒙旭学识的鼓励。

此匾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钦赐蒙氏家族。迎接圣恩地点是迎恩街“元戎第”蒙府。

情因:蒙应瑞次子蒙旭于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中举。进京复试,巧遇乾隆皇帝看才子。当乾隆皇帝得知蒙旭是蒙应瑞次子时。其父在蒙旭四岁时,就奉旨远离家乡,并没有带上家眷,前往各地镇守以及任湖广镇筸镇总兵,镇守各地。蒙旭七岁时,先祖蒙元亨骁骑将军也因病去逝,其父也未能回家尽孝,蒙应瑞也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深受三朝君王特殊恩典之人。

其后裔能从四岁开始全靠母亲李氏和兄长蒙暹以及老师精心教育、培养,能顺利地考得一名举人。是值得所有官员教育后人的榜样,并给予鼓励。

钦赐“文魁”御笔宅匾一道。意为清代外籍移民四川川北镇保宁府(阆中)将门之后得第一才子的誉称,蒙旭也因此钦典在外任知县(正七品文职),为国建功效力。

此匾于乾隆十五年起与“元戎第”御笔宅匾高悬于蒙府大门前过厅靠后,“元戎第”“文魁” 。两道镏金匾额从此高悬于蒙府大门前过厅上方。此“文魁”宅匾历经216年之历史(1750~1966),于公元1966年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时毁坏。

现具“明清档案”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献得知:“乾隆36年5月6日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管刑部管理吏部事务刘统勋“题为依例推升教职官员计开王诏签升山西太原府教授蒙旭签升四川雅州府教授除详开履历俸次外恭候命下遵奉施行”。

自流井乡土文化传播相关文献得知:“职官志,职官,国朝,教谕,蒙旭, 阆中举人”。

清道光元年分巡川北兵备道兼盐运使:黎学锦编纂“保宁府志”卷三十七,二十二页,蒙旭,阆中人,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

“1982年五月一日《阆中县志》帝制时期,176页:蒙旭,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

公元2005年中国文史岀版社:杨林由著《科举制度述评》99页:“乾隆十五年蒙旭,举人”。

阆中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

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阆中贡院位于四川阆中学道街。据《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

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

上面的四个字是“阆中贡院”。

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飞仙关的朝天 飞仙关

飞仙关在今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南华村的飞仙岭上,自古为入蜀要冲。唐代称飞仙阁,杜甫入蜀经此咏《飞仙阁》诗。《全唐诗》卷二百一十,杜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