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节目《致富经》讲述许多生财之道,是否真能够帮助广大人民脱贫致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科普类节目《致富经》讲述许多生财之道,是否真能够帮助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第1张

《致富经》这个节目的理念是“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里面创业者成功的经验,值得很多人去借鉴和学习。当然,借鉴和学习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我觉得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不然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在当今社会下,国家鼓励各种方面的创业,不只是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也鼓励农业方面的创业。而节目《致富经》就是关于三农方面的创业成功的事例,里面是以老百姓的视角向观众朋友们展示他们中创业成功的典例,一是鼓励更多的老百姓在农业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业,二是给老百姓提供经验,让他们发现身边的商机。

这个节目是在2001年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首次播出,节目主要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闯天下,向观众朋友报道普通老百姓们创业过程中的经历、经济生活,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观众朋友一个创业成功的事例。

第二个板块是经济视野,向观众朋友们报道关于农业方面的经济热点事件和现象,还会给各地的农民朋友们分析他们区域的农业特点,还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这第三个板块就是名人本色,这一个板块就是给大家说一下中国农商界名人的经验,给大家提供经验和各种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每期节目中,很多创业者都拥有着很高的文凭,却找不到能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在几经翻折之下,回到农村无意之间发现创业的灵感,他们便会着手去做,这个过程很艰辛,他们会遭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就像是经济上压力很大,家里人不支持等等。但是他们也会始终如一的做下去,最后收获到最好的成功。节目的每一期创业者经历都差不多,所以说成功者大多数都是相同的,只有失败者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在看完节目《致富经》之后,收获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首先,节目中不仅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很多脱贫致富的好点子,而且每一个主人翁身上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反正我每次看完节目,都感觉自己元气满满的,也想要靠自己的头脑闯出一份事业。其次,在当今社会,我觉得比起城市发展,农村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因为农村很多地方都没有被真正的开发出来,还有就是农村的资源也比城市丰富得多,比如: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在节目中,每一个创业者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为了成功不停的铺路,不停的去寻找机遇,去克服种种困难,才成就了自己。在创业的路上,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机会,但是对于他们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去借鉴,而不是照搬,毕竟每个人的成功之路不经相同,也复制不得。

诚信是经商之道,商业途中,很多人都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失去了诚信的本心。

诚信经商寓言故事篇1:一毛钱与“诚信”

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太太,一贫如洗。她东拼西凑地开了一家零件批发商店,多年之后竟然腰缠万贯。何以至此因为她坚信“一毛钱”中有诚信,即每盒零件只赚一毛钱。有一次,买方算错了钱,老太太立即转了几趟车,亲自把钱送还。如今,这位文盲老太太依旧过着多年前的清苦日子,依旧坚持“一毛钱”的诚信,丝毫未因富裕而“昏头”。有人问她为何这样做,她只是说:“我觉得舒坦。”

区区“一毛钱”,何足挂齿,但其中包含了多少哲理啊!在当今,物质已越来越富足了,但更应“富足”的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字的一撇一捺,是互相支撑的;人人处在社会当中,何不多给彼此一点“诚信”的支持

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许是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有关……

诚信经商寓言故事篇2:朱贵开店

话说梁山好汉被招安之后,各凭一技之长,当官的当官,为民的为民,日子过得都挺滋润。这朱贵在梁山时便是开酒店的,回来之后,便思忖着重操旧业。

开店,钱不是问题,散伙时分发的银两足够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有客户。以前寨子里就他一家,属于“托拉斯”,可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问题就难办了。

朱贵于是拔开了腿。他先去问了一下开酒店经验最足的孙二娘。二娘凤眉一挑,凑到朱贵耳边,吐出了一个字:“奸!”朱贵沉思一番,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朱贵又去请教经常出入于酒店的鲁智深。这“花和尚”一听,大大咧咧地说:“洒家实话和你说,这店啊,就要人靓酒香,没别的。”

而后,朱贵又去找了几个兄弟,“建议”撸了一箩筐。

酒店开起来了。大楼是五星级的,厨子是皇宫里的,**也是个个粉面桃花。不过这价也高得吓人:宫廷玉液酒,188一杯;皇都拉面,消费999。

开业第一天,收入一万八,形势喜人。

开业第二天,有所下降,勉强过得去。

第三天,入不敷出。不急,现在是“熊市”,有待反弹。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这酒店的形势就是不见好转,愁得朱贵“人憔悴”,瘦得裤腰都大了一圈,可思来想去,却不知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一日,卢俊义来了。这“玉麒麟”以前是个大员外,对吃自然有研究。朱贵赶紧吩咐上菜。才吃了几口,卢员外即皱起了眉头,环顾冷冷清清的饭店,心中已明白了七八分,便对朱贵说:“今日未带银两,不如送你几个字吧!”朱贵心中小算盘噼呖啪啦一拨,权当是花钱请人题字吧。卢俊义操起浓墨大笔,手腕略抖,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跃然纸上:货真价实,诚信为本。那晚朱贵失眠了。

一个月后,“诚信小吃店”开张了。楼房不是五星级的,只是很干净;没有**,有的是下岗妇女;厨子不是御厨,但味儿实在,分量充足。店主还是朱贵。

听说生意挺红火……

诚信经商寓言故事篇3: 诚信 ——是经商之本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先做一个诚信的人。红顶商人胡雪岩、晋商乔致庸、华人首富李嘉诚都认为,他们经商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诚信”这一秘诀。

胡雪岩的钱庄在太平天国时期存了一位军官的银子,这个军官存银子时既没要存折,又承诺不要利息,当他在与太平军打仗身负重伤弥留之际,拜托一位老乡帮他到胡雪岩钱庄取回所存银两,带回四川老家还债。于是这位老乡到胡雪岩的钱庄去取钱,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凭据。胡雪岩了解了真实情况后,不仅让其取出了本金,而且按照规定支付了利息。

胡雪岩诚信待客的消息不胫而走,来他钱庄存钱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当然也越做越好。可见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

讲究诚信是著名晋商乔致庸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乔致庸的经营理念是“信义利”,他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而将“赢利”放在最后,并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始终践行诚信理念,维护商业秩序,宁肯失去银子,也不能不讲诚信,坑害客户。

当乔致庸发现包头复字号油坊的伙计在胡麻油中掺假销售之后,他立刻命手下在各处贴出“公告”,凡是买到掺假胡麻油的客户都可以来退油,不仅全额退款,还将掺假的胡麻油以绝低的价格卖给人们当灯油,并严惩了掺假的伙计。此举重新树立了复字号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乔致庸从包头回到祁县之后,立即给刚上任的复字号大掌柜马荀送去了一块匾,上面写着“诚信”二字,意思是要求马掌柜以诚经商。

还有一次,乔致庸冒着生命危险,去武夷山贩茶,命人将一斤的茶砖做成一斤一两装,回来之后,不仅得到客商的欢迎,笼络了买家,也让那些“挑剔找茬”的人无话可说。

乔家的这些举措,在短时期内看的确损失了一些银子,但却赢得了信誉,抓住了商机,从长远看会招来更多的客户,赚到更多的银子。因此,那些损失也只是一笔“广告”费而已,由此招来的生意早已经加倍补偿了损失。

曾有人问华人首富李嘉诚经商成功的秘诀,李嘉诚说:“无他,一字矣——信。”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店训就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中国商业诚信的典型代表。

作为商家,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利润则是由优质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可是有些商家却本末倒置,违背诚信操守,弄虚作假,坑害消费者,结果砸掉了自己的生意。请看下面这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对夫妻,下岗后开了一家烧酒店,自己制酒自己卖,也算有条活路。这家的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是供不应求。

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俩便决定把挣来的钱投进去,再添置一台制酒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这样一可满足顾客需求,二可增加收入,早日致富。

这天,丈夫准备外出购买设备,临行之前,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叮嘱妻子一定要善待每一位顾客,诚实经营,不要与顾客发生争吵。一个月以后,丈夫外出归来。妻子一见丈夫,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神秘兮兮地说:“这些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像你那样永远发不了财。”丈夫一脸愕然,不解地说:“做生意靠的是诚信,咱家的酒好,卖的量又足,而且价格合理,所以大伙才愿意买咱家的酒,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秘诀”

妻子听后,用手指着丈夫的头,自作聪明地说:“你这榆木脑袋,现在谁还像你这样做生意你知道吗,我这一个月赚的钱比你过去几个月挣的钱要多得多。秘诀就是往酒里兑水。”

丈夫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没想到妻子竟然会往酒里兑水,他冲着妻子就是重重一记耳光。他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

从那以后,尽管丈夫想了许多办法,竭力挽回妻子给酒店信誉所带来的损害,可“酒里兑水”这件事还是被顾客发现了,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后来就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这个故事说明商家如果不讲诚信,欺骗顾客,将会被顾客所抛弃,诚信是商家挣钱的基础。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出售注水猪肉、使用地沟油炒菜、用工业原料生产假药假酒等利令智昏、伤天害理、坑害消费者的商家,可以断言他们不仅生意做不大,而且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和追究。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不法奸商做多了伤天害理的事,自然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担惊受怕,精神紧张,这种人疾病也容易找上他们。

有一位长期外逃的被公安部通缉的大毒枭落网后接受刑警的审讯时说:“尽管我逍遥法外多年,但那不是人过的日子,整天东躲西藏,精神紧张,虽然我的钱很多,但不敢去买我所需要的东西,这些钱又有什么用呢,还是被抓住了好,现在总算心里踏实了,可以睡个好觉了。”这段自白很有意思吧有些人就是这样,没有钱的时候,不择手段去赚钱,有了很多钱而失去了自由后,就觉得自由是最珍贵的,是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

聪明人应该从别人的失败中去汲取教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才是上上之策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极度歧视,使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也一直居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自然经济相抗衡。

有趣的是,尽管古代的人们重农轻商,商贾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可是商业仍然是致富最快、极富有魅力的一个行业,以至于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几位传奇性的巨贾,他们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他们所经历的财富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鉴、值得发扬的东西。他们这些“商圣”背后都经历了一个个传奇性的财富人生,他们所经历的发家史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启发和借鉴。

商业始祖——王 亥

慈善商圣——范 蠡

儒商鼻祖——子 贡

智慧商祖——白 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堪比财神——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 炽

Top1 商业始祖——王亥:牛车拉出来一个商王朝

人物简介

王亥(公元前1854—1803年),河南商丘人,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缔造者,华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子姓,又名振,阏伯的六世孙,契之后,冥之长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领。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

经商经历及成就

开了长途贸易的先河

王亥,作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频繁迁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种方法--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他的先王--相土(生卒年不详,商部落第三任首领),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戴上马笼头从而驯服了野马,再加上训练,便让马拉车驮物,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从西北草原迁徙到中原地区之后,到了王亥时代,马拉车、运货、作战,根本不够用。那么,可不可以让牛替马拉车?这是王亥琢磨的问题。最终王亥彻底驯服了这种野性十足的庞然大物,进而将它套在华丽的双辕车上,制造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王亥服牛”的故事。

在王亥的大力推广下,驯牛技术和牛车开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极。为解决牛、羊及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王亥亲自驾驶牛车载货运输,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这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正是王亥开的先河。

从那以后,古道上经常可以见到王亥率领部落成员赶着牛车的壮观景象:一辆辆载满布帛、黍和粟的牛车吱呀吱呀地响着,一群群洁白的绵羊咩咩地叫着,一个个袒胸露背的赤脚壮汉“吼吼”地吆喝着--这绵延的牛车队伍一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从一个部落奔波到另一个部落……从此,王亥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他成了当时最富有的部落首领。

再次远征的惨遇

富有便意味着强大,强大便意味着霸气,霸气便意味着攻击,攻击便意味着伤害。王亥最后一次远行贸易,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部落。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这一胜仗让富足的商族部落进一步扩大了新的势力范围。

“商”这个字便是拜赐于他

由于王亥开了氏族部落之间长途贩运的先河,在他去世后,商族人沿其传统,利用牛车、马车的便利条件从事部落间的物品交换,以获取财富。搞贩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就形成了专门从事这行当的职业。外部落的人看到商族人用牛车、马车拉着货物远道而来,进行以物易物的经商活动,感到十分新鲜,就你传我、我传你地吆喝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其实是“商族人”的意思,时间长了,“商人”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经商做生意的人,专指经商做买卖之人的统称。 “商人”一词一直沿袭至今。而作为最早进行贸易的王亥,便是“商业”的始祖,即商人的祖先,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商国的国力快速增长。到了王亥的第七世孙商汤时期,商国的实力已十分雄厚。当时夏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桀荒*无度,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商汤经过11次征战,终于取代桀灭夏,建立了商朝,并在南亳(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建都。

经商之道

“诚信”、“仁义”。在与各国的交易中,王亥坚持以诚信为本,平等交易。根据史料记载,与商国经常交往的有一个诸侯国叫葛国。葛国是个小国,社会落后,资源贫乏,老百姓所需粮食一直不足。商国一直向葛国提供粮食,平等进行各种交易。有一年葛国遭遇天灾大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快吃光了。葛国国君到商国向王亥求援,恳求商国多运送些粮食到葛国,并愿意拿出比原来高出一倍的物品交换。王亥说:“您是商国的老朋友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更不能乘人之危敛物”。王亥除了继续以原定的物品与葛国交换粮食外,还多提供了些粮食援助。事后,葛国国君向王亥送书一封,其中写道:“葛国愿与商国世代交好,永结同盟”。

后世评价

王亥“服牛乘马,以为专利。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相应地扩大了。因此,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这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相土乘马,王亥服牛”深远意义的高度评价。

从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复杂的商品贸易,其漫漫脉络也就在这里找到了源头。王亥经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进程。

Top2 慈善商圣——范蠡:功勋、财富,一个都不少

人物简介

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经商致富具有很多经商理论,致富后,肯于帮助别人,威名远播。堪称“中华自古商之祖”。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享年大概88岁,世人称他陶朱公。在范蠡死后,族人将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后世的人们来此凭吊他,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经商经历及成就

弃政从商,名扬四海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范蠡离开楚国后的后半生的: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范蠡带着家人,泛舟五湖,飘然远引逃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齐国海畔。为避免身份暴露,他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古代用牛皮做的酒器,即“酒囊皮子”)。范蠡在当地购买了一些土地,还亲自饲养贩卖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就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雇人开盐田,搞渔业捕捞,还兼营杂粮等生意。范蠡开始经营当地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范蠡对收购来的山货开始分门别类进行放置,每种货物还分有等次。根据各地商贾的需求,他先将各类上等货用牲口运往各个要货的地点进行出售,收款后,他再购买食盐、葛麻布衣等各类日用杂货运回到镇上。这样,他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日用品缺乏的问题,自己也赚到了钱。范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他经常跟雇工及当地的百姓、镇上的商贾在一起高谈养畜经,阔论市场行情。他对人温和友善,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他总是乐善好施,常开粥场赈济灾民。灾民听说有这么一个大善人,千里之外都赶来投奔他,不久,鸱夷子皮就名扬四海了。

范蠡买卖公平,决不会倒卖腐烂变质的货物,不坑害消费者,所以,他的生意能细水长流,他的名声能传遍四方。他就是以这样的行事风格,在齐地种养经商,勤勤恳恳,在与家人的齐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积累了高达数十万的财产。

齐王听说范蠡搞经济很擅长,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是个贤能之人,便力邀范蠡进宫,请他进国都临淄做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欣然答应。在任相国期间,他大力发展经济,不仅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民富国强,而这时,范蠡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再次远走他乡。他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如果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还不如趁早放弃!”他把财产分散给知交和那些贫苦的老乡,携家捎带贵重财宝再一次抽身离去。

到哪儿就在哪儿成名

范蠡举家风餐露宿,辗转来到齐国西南接近宋、卫的陶邑安顿下来。初到陶邑,范蠡自觉逍遥自在,便给自己再次改姓更名为朱公。没过多久,不甘清闲的他又开始考虑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对他颇有怨言,说:“人人都想富贵,个个都想发财,你偏偏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富贵,还认为钱财无用,现在没钱了又重提这事,你以为钱财这么好赚啊?”他哈哈一笑,说:“穷富之别,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财之道无处不有。”

在陶邑,他又一次重创家业。由于当时本钱不多,他的生意不是很大,就像刚到齐地那样,平日里只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好在陶邑四通八达,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范蠡自然也从这些商家那里找到了很多商业灵感。没过多久,他又在陶邑发家致富了。他富了就爱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报,还喜欢帮助穷人一起致富。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那些贫困的同乡老友,为此他还表白说:“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钱财是身外之物,贪得无厌往往会适得其反。懂得用钱才能得到钱,这也是生财之道!”

经商之道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务完物,无息币,财币欲具行如流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农商兼顾,去末取实,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择人而任时。乐善好施,好行其德。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三、诚信经商,“不求暴利”。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五、注重质量,不图侥幸。范蠡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六、埋头苦干,劳动致富。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

七、尽散其财,富好行德。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在齐致富后,就曾“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八、陶朱公商训十二则: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后世评价

功勋、财富,范蠡一个都不少,就连种田、经商也样样能成功。他出身贫寒,为越国称霸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却不留恋权位,在功成之时,名遂身退;他弃官从商,以治国之策治家,终于成为巨富而名闻天下;他又不贪恋钱财,在巨富之时,19年三致千金。这样的人不愧为“治国衣臣、兵家奇才、华商始祖”。

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故称其为“富好行其德”。

Top3 儒商鼻祖——子贡: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

人物简介

端木赐(公元前520—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政治家,外交家,中华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经商经历及成就

端木赐出生于富商贵族,在孔门三千弟子中,他还是“身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与众多贤人相比,他之所以学而优则商,不仅因为他出生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或许还因为他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要在书生明“义”和商人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进行学以致用的实践,他想通过经商来打开学行合一的沟通渠道。

他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尤其是不安于现状,即便跟老师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有停下经商活动。有一年冬天,当他获知吴国军队将远征北方作战时,便准备往吴国贩运丝棉。他知道,此时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御寒丝棉是必备军需,他料定吴王夫差肯定会强征丝棉保证将士顺利远行,如此一来,吴国丝棉必会紧缺,丝棉价自然走高。及时掌握行情,善于把握商机,便有赚大钱的机会。端木赐迅速组织人马,划成若干小组到鲁国各地采购丝棉,然后安排快车运往吴国。果然不出所料,啼冷号寒的吴国百姓很快将丝棉抢购一空。端木赐大赚了一笔。

从孔子门下完成学业以后,子贡先是回到卫国当了几年官。不久,就辞官不做,重操旧业,成了一个影响更大的国际贸易商人。子贡所到之处,国君们也都与他行平等的礼节,说明子贡这一介儒商做到了何等显贵的地步。顶着孔门高徒的招牌,他在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也是一般的土财主商人所没有办法比的。子贡所到之处,除了做买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恩师,到处讲孔子的道德风范是多么高尚,孔子的学术思想是多么博大精深。

子贡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

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他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贡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际关系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国际贸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几个国家的连环战争,改变了春秋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益处,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以这么说,从他开创了中国的儒商这个特殊群体以来,几千年来。还没有人能够在建功立业上,达到他这样登峰造极的程度。

当他富比陶朱公时,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史记•货殖列传》还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有钱就能使王侯敬畏三分啊。

经商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内儒外商,为富当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一、善于学习。在端木赐之前,商人早就存在若干年了,但如何经商,如何做个成功的商人,从来没有贤人做个总结。端木赐拜孔子为师,为以后如何经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端木赐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

二、善于沟通。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如此善辩,做买卖、搞宣传、打广告、讨价还价肯定没问题了。跑业务全靠一张嘴,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传好,生意也才能做好。

三、了解市场行情。端木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为以后商业做大做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重情重义,讲究诚信。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孔子的责任来。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师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见,他对孔子的真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孔子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向子贡行揖礼道别,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他这种重情重义的精神也贯彻到经商之中,坚持“义以求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价格公道,诚信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风范。

五、经营有道。子贡擅长预测市场,囤积居奇,坚持人弃我取,贱买贵卖,低入高出的经营策略,加之他能精确地料定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及时随着市场供需情况转手而谋取利润,一致富累千金,这就是子贡的“经营诀窍”。

六、儒商的精髓:信奉儒家,修升素养,事业有成,内儒外商。子贡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儒兴商。儒商人格:仁爱立人,见利思义,讲信修睦,乐于施善。儒商生活: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儒商之道:重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

后世评价

子贡所独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通人”,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遍看今日富豪,富而无骄尚且少有,富而好礼的更是凤毛麟角,百个当中不知能否有一个。

《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子贡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势力不可不谓强大,但他却并未全部自私其财,而是因势利导去宣扬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为此前赴后继、连续不断、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才真正是后人大可贵、大可敬、大可赞、大可叹、大可表、大可学的地方!

科普类节目《致富经》讲述许多生财之道,是否真能够帮助广大人民脱贫致富?

《致富经》这个节目的理念是“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里面创业者成功的经验,值得很多人去借鉴和学习。当然,借鉴和学习是非常值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