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个朝代存在了1000多年,为什么他一直都不被外国人承认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夏朝被认为是一个世袭制的朝代。
经核实,在豫西、晋南等地发现二里头文化是属于夏朝文化风情的,其地理位置和年代也符合。但由于一直没能有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一直无法被证实。
在夏朝的真实性惨遭到质疑下,还有的学者说,中国古代历史上还存在一个“虞朝”。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曾经有虞朝的存在,因为这个朝代存在在原始社会,一直都不被大家所认知,更没有被放在如今教科书内,正因为没有历史的考证,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相信虞朝,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是处在奴隶社会,众所周知,奴隶社会无论是文字还是农耕工具并没有封建社会的发展的好,更没有自己独有的文字发明,所以能够留下来的参考资料都非常稀少。
当然,夏朝当时的思想也并不是很开放,如果可以写出虞朝的历史,但保存也十分艰难。流传下来的都是稀稀疏疏的文字。
在古代时期的改朝换代,一般会对上个朝代的人进行惨无人道的杀害。而虞朝人也不例外,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去大肆杀害上个朝代的人,从而让他们没有了销声匿迹。并且为了掩饰他们的做法,再去编一些美好的神话故事,使他们永远存留在神话故事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都鲜为人知,何况外国人了。
从秦始皇扫六国统一天下开始,到清帝溥仪退位结束,中国历史上记载了494位皇帝。像张邦昌、李自成之流是没有资格入选的。中国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只有12个,分别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但期间还有很多大一统王朝并没有被写入历史教科书,新朝就是其中一个,新朝由王莽建立,王莽于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公元23年亡国,存在15年,之所以不被正式承认,是因为新朝是篡汉建立的,后又被东汉推翻,两汉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对此段时间,民间传说还有些神秘色彩,说高祖斩白蛇起义当中的白蛇被刘邦拦腰斩断,可怜的白蛇化为王莽回来复仇也斩断了大汉的中断,当然传说归传说,不足为信,不过王莽这个人还有些神秘色彩,王莽本来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成员, 公元八年12月,汉朝的皇权旁落,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王莽亲自制定禁止奴隶买卖,有朝廷控制物价,并且征收商业税,废除五铢钱还发明了青铜卡尺。出土的新朝青铜卡尺居然和现代的游标卡尺基本相同,但是时间上早了2000多年,证明了当时新朝国力的强盛。 还有一个没有怎么被历史承认的王朝就是武则天建立的武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史学家认可的女皇帝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到705年建立大周政权。和新朝一样,也只存在了15年,虽然武周只存在了15年,但武则天掌权时间可不止于此。 武则天代高宗之争算起,至神龙元年到中宗复位为止,武则天先后执政长达45年。 另外一个王朝是传奇的帝王,赵佗建立的南越国。赵佗活了103岁,是世界上活的时间最长的皇帝,南越国的势力范围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以及越南大部分地区和缅甸部分地区,是个不折不扣的地域大国,南越国之所以没有在《史记》当中出现,是因为太史公和赵佗是同时代的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到汉武帝,选择一笔带过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史记》中记载南越国恢复了大汉帝国,但几年前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推翻了这个记载,南越国文帝赵妹是赵佗的孙子,一直都保留着帝号。 还有一个被遗忘的朝代,是韩林儿的龙凤宋朝,朱元璋一直是韩林儿的部下,公元1359年小明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诸书省左丞相,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吴王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龙凤宋朝的都城在汴梁和蒙古元朝主力作战,基本是龙凤宋朝完成的。韩林儿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攻克了山东,河北,陕西,四川,山西,还攻占了元朝的尚都,今天的内蒙古。接着又攻陷了大同,辽阳,最后甚至连平壤都拿了下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元璋却把韩林儿给害死了,撷取了龙凤宋朝的胜利果实。 龙凤宋朝的年号子自1355年二月至1366年12月前后共计12年,韩林儿死后其属下吴王朱元璋改次年为吴元年,吴2年改为洪武,建立明朝。朱元璋对这件事情讳莫如深,在修筑元史时把龙凤宋朝刻意的丢失了,但龙凤年号在民间还是有影响力的,陕西在洪武30年起义用的还是龙凤年号。 另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是安禄山建立的大燕,在安史之乱当中,安禄山凭借武力占领了长安,并控制了北方核心地区,后来在安禄山死后,大燕在唐朝的禁宫当中坚持了七年而被消灭,作为叛军建立的国度,而且后来又被唐朝推翻,一定是不会被历史承认的。 最后一个是南明,在北京被攻陷之后,明朝幸存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权,号南明,可惜在南明内部并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导致内部战乱不断,后来南明政权并没有能够阻止清军的进攻,被清军取而代之。
我国有一个朝代存在了1000多年,为什么他一直都不被外国人承认呢?
本文2023-10-16 23:09: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