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头风膏 1 拼音
tóu fēng gā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Toufeng Gao
22 标准编号WS3B287198
23 处方细辛 255g 白芷 255g 薄荷油 505ml 地黄 40g 香附(制) 40g 乌药 40g 白附子 20g 红花 20g 三棱 20g 桂枝 20g 僵蚕 20g 香加皮 20g 莪术 20g 当归 20g 威灵仙 20g 羌活 20g 独活 20g 赤芍 20g 桃仁 20g 全蝎 20g 血余炭 20g 麻黄 20g 防风 20g 白芷 20g 秦艽 20g 大黄 20g 栀子 20g 高良姜 20g 生川乌 20g 生草乌 20g
24 制法以上三十味,除薄荷油外,细辛、白芷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 地黄等二十七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 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 水成珠。另取红丹 60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薄荷油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26 鉴别应符合膏药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P)。
27 功能与主治散风止痛。用于感受风邪,防治产妇头痛。
28 用法与用量外用,加热软化,贴于两侧太阳穴。
29 规格每张净重0 1g
210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头风膏 《冷庐医话》:[补编录方]许秀山传方金,曾传余秘方,试之皆效,附录之以济世。治头风,用头风膏药,入草乌末少许,贴之。治牙痛,用北细辛五
《外科传薪集》:许恒君传用法(附)痛起。渴大便秘。或者阳。专治寒凉药。肿作痛。寒热头痛者。皆在表也。发散之。痛作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
《尤氏喉症指南》:喉舌牙三症煎方歌元蒡子草僵前,银花口渴加冬母,郁闷须加贝芍先,头痛石膏胸闷壳,身如寒热入柴胡,倘然大便难通利,枳壳元
《玉机微义》:[卷三十四头痛门]诸经内外头痛用药法痛身热目疼鼻干恶寒发热恶热其脉浮缓而长升麻汤或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头痛]述古(共三条)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跌打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跌打膏 跌打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iē dǎ gāo
2 处方乳香 没药各150克 血竭90克 香油10千克 三七90克 冰片90克 樟脑90克 东丹5千克
3 制法先将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用香油浸,继用慢火煎二小时,改用急火煎药至枯去滓,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再煎,至浓稠似蜜糖起白烟时,放入东丹,继煎至滴水成珠,寓火后加入冰片、樟脑调匀,摊于膏药纸上即成。
4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骨折伤筋,肿胀疼痛。
5 跌打膏的用法用量外贴患处。
6 摘录
《中医伤科学讲义》
古籍中的跌打膏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拈痛膏
治杖、跌打后,肿痛紫,已破未破者,皆贴此膏,上盖纸包好,日一换,取如意金黄散一两,加樟脑末三钱,用前
《滇南本草》:[第二卷]商陆白二种,白者可用,赤者不入药;然可研末,调热酒擂跌打青黑之处,神效,再贴膏药更好。宜用。──务本卷三
《正骨心法要旨》:[卷三四肢部]竹节骨之名也。跌打损伤,骨碎筋弯,指不能伸,以手捻其屈节,则指必舒直,洗以散瘀和伤汤,贴以万灵膏。如指甲
《得配本草》:[卷七木部]合欢皮白蜡煎膏,长肌肉,续筋骨。配白芥子,内服外敷,治跌打折骨。去粗皮,炒用。《得配本草》清严西亭公元16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经验各良方]四生散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规格 210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追风活血膏 1 拼音
zhuī fēng huó xuè gā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Zhuifeng Huoxue Gao
22 标准编号WS3B034790
23 处方骨碎朴 50g 川乌 50g 牛膝 50g 肉桂 50g 海龙 30g 秦艽 50g 乳香(制) 100g 没药(制) 100g 香附 50g 马钱子 300g 防风 50g 当归 50g 红花 50g 赤芍 50g 草乌 50g 木香 50g 桃仁 50g
24 制法以上十七味,乳香、没药、海龙、肉桂粉碎成细粉;骨碎补,川乌、牛 膝、秦艽、香附、马钱子、赤芍、草乌、木香、桃仁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 10000g同 置锅内浸泡 2~ 3日后炸枯,再投入防风、当归、红花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 珠;另取红丹 500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布或纸上,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摊于布或纸上的黑膏药。
26 检查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6页)。
27 功能与主治追风祛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腰腿痛,关节痛,筋骨麻木 等。
28 用法与用量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29 规格每张净重 30g
210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古籍中的追风活血膏 《本草择要纲目》:[热性药品]鹿角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阴也。《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
《明目至宝》:[卷二眼科七十二证受疾之因]胎风赤烂还睛服,风烂应教渐渐瘥。此是胎毒生白障,泪流眼弦赤肿烂。宜服巖电散、活血散,黄连膏点。《明目至宝》
《疡医大全》:[卷二十七足踝部]青蛙毒门主论者痛如刀刺,经年者难愈。必用乳香血竭膏贴之,内服活血祛风之剂。(《启玄》)《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
《医门补要》:[卷上]痹症水者,有因冲犯雨雪者,皆宜针灸多次,内常服祛风湿活血脉药酒,痛处常贴膏药。迁连之病,亦有治之不应成废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一枝蒿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风伤止痛膏 1 拼音
fēng shāng zhǐ tòng gā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Fengshang Zhitong Gao
22 标准编号WS3B022790
23 处方桂皮 45g 八角茴香 24g 丁香 12g 苍耳子 30g 桂子 17g 蓖麻子 90g 甘松 17g 生天南星 90g 白芷 30g 海风藤 90g 大黄 30g 生半夏 90g 羌活 60g 生川乌 90g 独活 60g 生草乌 90g 细辛 30g 莶草 90g 桂枝 90g 当归 30g 麻黄 90g
24 制法以上二十一味,取桂皮、丁香、桂子、甘松、八角茴香粉碎成细粉,过 筛,混匀,其余苍耳子等十六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 48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 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 2400g,加入油内搅匀再加松香 480g 熔化,搅匀,收 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文火溶化,将上述粉末加入,搅匀,分摊于布上,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摊于布上的黑色膏药;气微。
26 检查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6页)。
27 功能与主治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用于新、久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28 用法与用量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每隔 3~ 5日换药一次。
29 注意孕妇忌贴腰腹部。
210 规格每张净重 10g
211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古籍中的风伤止痛膏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七]治一切伤折淋熨诸方。并四向筋急肿痛处。冷即重炒熨之。熨后便用接骨止痛膏。封贴。如是伤折骨碎。即先须依法度。排正碎骨。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效方开后喝住散搜山虎(即闹羊花根)人参三七川乌草乌八仙止痛膏川乌(五钱)草乌(五钱)附子(一两)肉桂(一钱
《普济方》:[卷三百十二折伤门]治诸伤折淋熨贴(附论)痛上。并四面筋急肿痛处。冷即重炒熨。后便用接骨止痛膏封贴。如是伤挫骨碎。即先须根据法度排正碎骨。及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汤火疮(灸疮)研,各一分)上为细末。凡用之时,切护爪甲,勿令中风,仍须洗疮令净,然后掺药,薄薄令遍,以软绵帛系之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七诸疮肿门]汤火疮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注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风湿镇痛膏 1 拼音
fēng shī zhèn tòng gā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Fengshi Zhentong Gao
22 标准编号WS3B151693
23 处方生川乌 30g 防已 18g 樟脑 3g
24 制法以上三味,除樟脑外,生川乌、防风粉碎成细粉,取食用植物油 500g, 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 2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 取膏用方火熔化后,加入上述粉末,搅拌,等温度至60℃左右时,加入樟脑充分搅 匀,分摊于布上,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摊于布上的黑膏药。
26 检查应符合膏药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8页)。
27 功能与主治镇痛,除寒湿。用于关节,肌肤因受风、寒、湿引起的疼痛。
28 用法与用量先将疼痛部位用生姜或热水擦洗净,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29 注意若有搔痒或起泡,可将膏药揭下,停几于后再贴。
210 规格每张净重
(1) 15g
(2) 30g
211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古籍中的风湿镇痛膏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五诸痹门]风湿痹(附论)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疼,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于阳方石斛万病散治风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吴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以堕水。外寒里热。痛极发厥。此属周痹。(周痹)桂枝木片姜黄羚羊角海桐皮花粉白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散阵煮取三升半,去。温服八合,覆取微汗。麻黄加术汤治风湿。即前方加白术四两。(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治燥门凡肌热在外皆能治之;惟走表也,故治在表无定风邪、风湿痹痛。能坚筋骨、益精、止渴、利肠、凉血止血。凡痈
《医宗金鉴》:[卷二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防己黄耆汤方头风膏简介
本文2023-10-16 23:16: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