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皮影戏的历史简介、形式特点、著名曲目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1]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2]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皮影戏
■ 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的创柞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即阳刻)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 ■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 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在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世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含嫣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晋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陇,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起源: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历史:
1、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2、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3、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4、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5、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6、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7、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扩展资料:
皮影传承下去的原因: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
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
在中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在土耳其被称做卡拉格兹戏。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皮影戏的雏形。南宋时期,开封和杭州等地有许多影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非常受欢迎。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流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时,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又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到了法国,演出时就叫做“中国皮影“。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和德国,在欧洲曾轰动一时。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滦县及陕西乾县等地比较普遍,陕西皮影还分成西路和东路,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非常生动和逼真。音乐伴奏和歌词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皮影是民间古老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到现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小小的人物剪影配上艺术人们当地的戏曲腔调呈现出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因为不同地区腔调是不同的,因此皮影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长一辈中,皮影戏深受喜爱。
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也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皮影戏开始于西汉,在唐朝得到兴盛,盛于清代,元代时期通过军事战争和海陆传输开始向西亚和欧洲地区文化输入。根据记载,皮影戏是汉武帝因为爱妃去世,思念过度不理朝政,大臣为了让汉武帝不在颓废在民间学到的一种艺术呈现给了汉武帝,果然,深得汉武帝喜爱。之后便在民间流传起来,现如今,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组成。
皮影的制作
皮影主要有八大制作过程:一选皮:因为地区不同,制作材料都是根据当地的兽皮而定的。二制皮:牛皮主要是“净皮”“灰皮”两种。三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四过稿,五镂刻,六敷彩:给皮影上色主要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制作颜色。七发汗熨平: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关键性工艺,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八缀结完成
皮影的文化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现代**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
汉武帝。
皮影戏其实起源于一段帝王的爱情故事。《汉书》中记载: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汉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在路边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李少翁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李夫人袅娜的身影在幕围后面徐徐舞动,汉武帝顿时泪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姗姗起来。”这就是有关皮影戏的最早记载。
宋代的《事物纪原》中也有皮影戏的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做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
皮影的传说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思念不已。齐人少翁是个好讲神仙方术的人,他为了安慰汉武帝,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象,到了夜晚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了这个影子。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皮影艺术的起源。以后这种方法流传民间,人们剪了人物表演,于是便产生了皮影戏。
皮影的诗文
《影戏》:
「灯火光中夜漏迟,风轮旋转竟奔驰。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知……」
《看灯影》:
「南舍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灯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做灯影》(灯谜词):
「做得好,又要遮得好。一般也号子弟兵,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不知道够不够呢~ )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锣鼓演绎高潮,只手掌控乾坤。
粉墨一场戏,乱人生凄离。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叫,皮猴戏,纸影戏。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皮影戏
英文名:leather-silhouette show
所属:中国
类别:艺术
兴起: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清代。
别名:驴皮影、影子戏、灯影戏。
著名皮影戏的历史简介、形式特点、著名曲目
本文2023-10-16 23:21: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