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什么书,第1张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史记中记载茶叶最初的发现与利用如下:

上古时期,我国的先民们就把茶树嫩梢当成食物充饥,并发现了茶具有疗饥的作用。此后,人们又把茶当成祭品供奉祖宗,当成贡品进奉朝廷,最终把茶演变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茶从发现到演变为饮料的历史是人类了解和开发大自然的必然结果,也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对茶的功能不断认识和深化的结果。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陆羽是依据《神农食经》等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饮茶起源于神农时代,后世在谈及茶的起源时,也多将神农氏列为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宋代汉史料及记载中也有这样的情节:汉成帝崩,一夕后寝惊啼甚久,待者呼问,方觉。

茶的起源:

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人类,被称为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农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并且有着很高地卫生觉悟,就是喝开水。

相传,有一天神农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煮水喝,几片嫩叶飘入锅中,锅内的水清澈鲜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气爽,茶就被发现了。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著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肚子,“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他尝百草,尝到茶的时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来查去,查通茶。

还有传说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饮茶的发源时间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饮茶发源的地点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发明饮茶的方式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茶」字似乎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讲「茶」在唐以前还有很多名字:

「一曰槚,一曰蔎,一曰茗,一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总之,在陆羽撰写的《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最多、最普遍的是荼字,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定《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诗经》先后七次提到「荼」: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

出其圈阅,有女如荼。(《郑风出其东门》)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国风豳风鸱鹗》

其铸斯赵,以薅荼蓼。(《周颂良耜》)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大雅桑柔》。

但是《诗经》中「荼」是不是「茶」是有争议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什么书

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书籍是《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