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全民喫茶和茶文化的盛行,真的只是因为禁酒令和文人骚客的引领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唐朝全民喫茶和茶文化的盛行,真的只是因为禁酒令和文人骚客的引领吗?,第1张

自古以来茶文化对于中国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以及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古籍记载,在轩辕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茶叶的使用。

到后来三国时期,更是将茶叶用以待客之道,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影视剧的拍摄,都能看到文人儒士的客桌上少不了茶的身影。

魏晋时期,开始有了贵族饮茶的传统。到了隋唐,茶叶被带进了寻常百姓家里面,家家户户都可以饮茶,到之后的宋朝、明清,茶文化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

一、茶叶在唐朝广泛传播,同时也涌现了非常多的画作诗篇、民间风俗,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隋唐时期,茶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在这个时候,用举国饮茶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在唐朝以前的朝代茶叶的饮用者基本上都是世家大夫,很少落入寻常百姓家里面。但是在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家家户户都可以饮茶,从而更加的加速了茶文化的形成。

茶性温和,秉平,很多的文人骚客都喜欢饮茶,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质以及饮用的方法,都有了自己的一套讲究。当时更是涌现了众多和茶有关的诗篇画作,“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此句就是讲饮茶应该用什么水;“秀萃明湖游牧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这种饮茶、采茶的闲情逸致更是引得无数人效仿。

在唐朝甚至还专门为贩茶设置了茶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茶叶流传的广泛程度,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和寻常人家必须要有的盐一样的地位。因为茶叶的市场广泛,很多的商人看到市场后甚至联合起来贩卖私茶,发一笔大财,。

文成公主在西嫁的时候,随行的嫁礼中就有很大一箱,故乡的茶叶。这一行为也恰恰的推动了茶叶的向外传播。

二、唐朝茶文化的繁荣得力于很多的方面,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唐朝强大的经济和禁酒令实施还有一些文人骚客的引领

唐朝时期,国家相对的繁荣稳定,这对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繁荣昌盛对于一种文化的发展总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上当时涌现了无数厉害的文人儒士,这帮人之中,饮茶者占大多数,擅饮茶,好饮茶的更是数不胜数。

雄鹰之秉性总是让人羡慕的,这也使得民间开始了效仿饮茶的风气。另外在当时由于皇宫贵族对于茶叶流行的重视,除了茶税之外,还专门的设立了管理茶叶的部门,对于流通以及种植都很有讲究,再加上当时禁酒令的实行,也进一步的加快了茶文化的渗透。茶叶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修身养性,秉足养身的唯一代表。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大量的人口从北方迁往南方,南方本来就是茶叶的主要输出地区,大量的人口迁入,使得劳动力更加的丰富。久而久之,在当地涌现了非常多的茶农,这些人专门以养茶为主,有了商品就会有市场,很多的流亡人口开始做起了贩卖茶叶的商人,将南方产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外族地区。

唐朝盛行诗歌,科举制度的实施更是让这种文化形式融入到了各家各户,成为了唐朝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而众多著名的诗人就格外的喜欢饮茶,随之就会涌现很多关于茶的诗句,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纷纷效仿。

其中就有一位对茶的痴迷达到绝顶境界的茶圣陆羽,他本人酷爱饮茶,对于茶的品类,质量,饮用方法,甚至冲泡的水都有极高的讲究,还专门为了饮茶作了一本书叫做《茶经》,这本书的出世对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以前也有诗人喜欢饮茶,但是当时只是把它当做一种饮料来喝,并没有将茶融入到文化甚至情操之中。而《茶经》的出现恰恰就是改变了这一格局,更多的诗人开始饮茶,甚至在饮茶中可以品味自己的人生,融入自己的感悟,这才是后世茶文化的雏形。

民间也盛行饮茶,在魏晋时期,虽然宫廷中茶叶的饮用也十分的常见,但是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价格上就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使得百姓只能可望不可及。平民百姓买不起是当时茶叶没有盛行的主要原因,但是唐朝茶也已经走进了平民百姓的家里,加上文人骚客的引领,唐朝的茶文化一步步迈向繁荣。

三、茶文化源远流长,形成许多关于茶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当时的唐朝是受到外国的极度推崇的朝代,他们对于唐朝文化的学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国内盛行的茶文化也让外族人受到了感染,由于贸易的需求,茶叶的输出量达到了一个不可估计的地步。

这也侧面的加强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茶马古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茶叶去换外族健壮的马匹,唐朝和外族的交流在当时也是达到了极为繁荣的地步,在长安的街市上随处可以见到饮茶的外族人。

茶叶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市场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人靠着贩茶发家致富,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而因为茶税的实行,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丰富,根据记载,茶税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当时所有的矿冶税的收入。“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也已经被例入了寻常百姓生活最不可缺少的品类之中。

对于茶文化的发展,瓷器的发展也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唐时期的瓷器侧面可以反映出其当朝鼎盛时期的繁荣,这也是茶文化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时泡茶基本都用瓷器,在唐朝也有不少的名人儒士极为热爱瓷器,大量的咏瓷诗涌现出来,这也是因为唐朝时期的茶文化盛行以及对于泡茶瓷器需求的一个表现。杜甫、白居易、孟郊都有关于饮茶咏瓷的诗篇。甚至还出现了“古人亦饮茶尔,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景象

由于茶叶的广泛应用,简单的茶叶冲泡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特别是一些贵族阶级,他们开始注重茶叶品质,不满足于引用和平常百姓饮用一样的茶,这也促进了养茶人对于茶叶的品种发掘,制作工艺的创新。

因此后来越来越多的茶开始涌现于市场,龙井、碧螺春、毛尖都是之后发掘出来的茶叶品种。在当时茶叶的种植方法,采摘方法,已经自成一套,甚至还分出了很多的流派。饮茶的广泛,使得茶叶的冲泡以及饮用也有了更多的讲究。

泡茶所用的水也非常有讲究,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然后冲泡方法首先要洗茶,一冲三泡,观汤色。其对于冲泡的时间以及饮用的方法根据茶叶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见茶文化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

好茶之风的盛行,不论是皇族贵富,文人儒客,寻常百姓都乐在其中。各地更是兴起大量关于茶的民间习俗,采贡茶,制茶灯,张灯鸣鼓为采茶队伍庆贺,而径山作为茶的故乡,每每到了采茶时节都会大肆庆贺,丝毫不亚于过年,“径山茶灯”也由此流传至今。

据全国

古籍普查

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

四库全书

》,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除了陆羽的《茶经》外,史上还有《茶录》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古籍。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喝茶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文明层面,这与茶书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叶生产历史、起源、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巧的专著。

《茶录》是蔡襄的代表作,灵感来源于陆羽的《茶经》,特别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中所记载的,更符合北宋时期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对茶的评论和认识,还有对点茶的详细描述。但对茶叶的制作却少有描述。书的后半部分记载了各种茶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一部颇有影响的茶叶专著。

一部《茶经》使茶圣陆羽的名声从唐代流传至今。除了传说中发现茶的神农氏外,堪称茶界的楷模人物。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诞生了很多以研究茶为终身目标的人。他们被现代人称为茶科学家。陆可以说是世界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但是,除了茶经,还有一本书,你应该也知道,是《茶录》。

《茶录》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间(1049-1053)撰写的一部茶学专著。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第二部分是关于器具。说到蔡襄,作为宋四家的一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叶专家。自福建道上任以来,他为福建当地的茶叶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福建省的茶叶生产情况也是受当时蔡襄的影响。

  一、古书籍的收藏

古书籍的收藏要点: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旧刻或旧抄,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或者说:一是年代久远而具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具有学术资料性。# &

二、古籍书的种类

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古籍字体精美,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古书籍大致可分为12个种类:

1、竹简: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笔写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文字,然后以绳串起成卷的书。

2、唐写经:唐时的木刻技术还刚起步,故留传下的大多为手抄佛经。

 3、线装古书:一般多是自宋至民国的木刻本,亦有稿本、抄本、石印本,其中宋元版、明椠、清前三朝刻本及多色套印本、多插图本、活字本、红印本、蓝印本等版本。

 4、木刻印版:刻版以枣木为优,版面磨损少,未变形、开裂的较好。

5、碑帖:通常有钟鼎拓片、瓦当拓片、崖刻及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的拓本,等原刻的早期拓本。民国时的珂罗版中之精品亦可。

6、诰命、圣旨:诰命、圣旨一类的文牍,其间不少资料可作为史学家的研究依据。

 7、信札:名人间往来的书信,既是书法艺术,又可从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史料。

 8、印谱:古今篆刻名家的手打印鉴册页,有边款拓印的较好。

 9、老期刊:自晚清至1949年9月间的期刊、杂志的统称。 

10、旧平装:在1949年10月1日前,除线装书外,无论精装和平装的洋装书,一概属旧平装范畴。从性质上讲,新文学版本,老区版本、重庆桂林版本、汪伪版本等;从形式上讲,毛边本、土纸本、道林纸精印本、伪装本、编号本、签名本等。

11、画报:民国画报、民国时期的**、时事、漫画、突发事件、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大型画册。

12、契约:1949年以前的地契、房契、卖身契和其他买卖合用,具历史意义及名人的契约等。

三、古书籍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描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较好。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或较为少见的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较少,如宋版书,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四、古书籍的鉴定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书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书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第二类是用“旧纸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书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书籍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书籍,注意去伪取真,使到所购古书籍物有所值。

关于古籍结构的演变,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做过形象的比喻,“战国秦汉的古书像气体,种类和卷篇构成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后的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型,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今日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为后世乃至今日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产生疑、辨,因而有指伪之作。从现存的《书录》及有关记载看,有的书完全是新编定的。如《列子书录》……可见刘向完全新编了一部《列子》书。

黄爱平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第八章《先秦至两汉: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及奠基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文献〉》中说:

先秦诸子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的记载有“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而经过历史发展,尤其是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主导地位的确立,诸子思想被视为异端,其著作也大多湮没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 20 余种,如《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文子》《列子》《尹文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之书,初时多以篇行,如《韩非子》原有《孤愤》、《五蠹》等篇,后来才被集结成书,并以韩非的名字命名。并且,诸子之书的成书过程一般较为复杂,其著者一般习称自撰而成,但从其内容来考察,实际上有的是收集本派主要言论而成书,更多的是在师门传承过程中,由其后世弟子编辑而成。总之有可能是众手修成或者经过长时间的编纂、增补。正因为如此,诸子之书多传闻异辞、流传异本,有的还掺杂有他人的言论。这些都反映了早期文献的特点。

在中国学术史上,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质疑辩难,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后人应该更好的保护与继承。

唐朝全民喫茶和茶文化的盛行,真的只是因为禁酒令和文人骚客的引领吗?

自古以来茶文化对于中国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以及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古籍记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