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当政治上加强控制的举措完成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对人们思想上的箝制。因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空气的影响,秦初的儒生们尚保留着敢于直言、相互争鸣的学术传统。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文武官员全都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宴会进行当中,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众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博士周青臣举酒颂扬秦始皇的功德:“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淳于越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不舒服。他赶快往前走几步,急急忙忙地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像众星拱月那样护卫着中央,那个制度本来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统一了中原,子弟却毫无地位和实权。将来万一出个像当年齐国田常那样谋篡王位的乱臣贼子,又有谁能挽救得了那种局面呢?我听老一辈人说过:事情不照老规矩办而想要长久,根本就不可能。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过错,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还是应当重新谋虑关于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有些厌烦。而丞相李斯等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主张实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人“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这一点对秦始皇触动很大。最后,秦始皇赞同李斯的观点,并采纳了李斯“焚书”的建议,下令:除秦纪(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经典、诸子著作和其他典著,一律限期交官销毁。同时,禁止谈论《诗》、《书》和“以古非今”,违者处以黥刑乃至死罪。焚书之后,百姓如学想法令,可拜官吏为师。
当时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的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焚毁。以后还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死刑;借古时候的道理攻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情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命令到达后三十天不烧毁书籍的,在脸上刺字后罚去做四年长城的苦工。凡有愿意学习法令的人,只许跟官吏去学,不许偷偷地照着以前的古书去学。
这样,从都城咸阳到边远的乡村,四处是焚书的烈焰,大批文化古籍在无情的烈火中化为灰烬,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灭绝性的大浩刧从天而降。焚书的恶果不仅使许多先秦重要典籍遭到破坏,同时也给春秋战国以来活跃的思想领域及理论探索者们以致命的打击,堵塞了秦代学术自由探讨之路,阻碍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文化融合的进程。
焚书的余烟尚未消散,“坑儒”的风波又平地而起。“坑儒”的直接起因是方士侯生、卢生等讽议始皇,继而逃走。
战国以来,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一切方术都用阴阳五行来推演。燕、齐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讲神仙方术的方士。他们宣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生长着长生不老的妙药。秦始皇称帝后,为求长生不老,迷恋仙道,不惜重金,先后派徐福、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前去寻求仙药。由于多方未果,引起秦始皇的不满,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乖戾、暴躁,喜怒无常。
侯生与卢生当时都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由于长期求仙人和仙药终不可得,他们内心也惴惴不安。按照秦国的法律,求药不应验就会被处死。他们从博士们的前车之鉴,感受到自身命运亦将不济;从秦始皇的暴戾无常,感受到自己的末日亦将来临。他们讥议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他们互相商量:像这样以靠刑罚和杀戮而建立威势并且贪婪权势的人,不能为他求仙药。于是,侯生、卢生悄悄地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领来的钱财,相约逃走了。秦始皇大为震怒,他认为自己对卢生等赏赐丰厚,待遇尊隆,而侯生、卢生竟然用这样恶毒的话来诽谤自己,还居然逃走了,决定要狠狠地惩治他们。于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御史大夫去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被抓去审问的人,受不了残酷的刑罚,为了给自己开脱,就一个一个地牵出其他人,攀来攀去,一下子查出来有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详细审问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都给活埋了。其实四百六十多人当中,真正反对秦始皇的只有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含冤死去的。始皇的长子扶苏觉得这样做太残暴了,他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尚未安定,“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秦始皇对自己的残暴不仅没有一点点醒悟,相反还将扶苏贬到上都。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史书上的记载上看,事实比较清晰。但有人认为这件事情的经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秦始皇究竟坑的是谁?
章太炎、顾颉刚等大师指出,焚书确是事实,但坑儒的是没有发生过。秦始皇发怒是冲着方士的,按情理来说当时坑的四百六十个是方术之士而非“诵法孔子”的儒生,至少可以说四百多人中儒生很少。《盐铁论》说:“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术,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坑杀者中没有方士,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秦始皇时期,儒士在社会上的地位比战国更有所提高,坑方士后,对儒生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未造成什么影响。之后始皇东巡,齐鲁地区的七十位儒生被任命为博士,跟了他到泰山举行封禅。到了汉代,儒家对这件事也不十分介意,很少有人谈起。西汉中期,人们谈到这件事,也仅是说“坑杀术士”,没有人说是坑杀了儒士。
首次将这件事说成“坑儒”的是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的桑弘羊,然这时离事件的发生远达一百多年,说法的准确性是令人怀疑的。但这种讲法却为后代许多人继承,而且越传越烈。尽管如此,一些儒学大家对此还是比较谨慎,如韩愈、苏轼等人仍然称其为“坑杀学士”、“屠术士”。
大多数人认为坑儒是存在的,这四百多人中儒士占了大多数。而且从一些史料的记载来看,秦始皇的坑儒好像还不止一次。唐朝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和孔颖达《尚书正义》中引录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说:“秦始皇焚书以后,担心天下人不按照他颁布的法令去做,遂召诸生,凡是到咸阳的一律拜为郎,前后有七百人。不久密令冬天在骊山坑谷比较温暖处种瓜。等到瓜结果成熟,他诏博士、诸生谈论这件事。冬天种瓜,儒生们实在搞不清楚,各人谈各人的观点,乱哄哄的。于是始皇让大家前去察看,预先派人在这个地方设置了一个机关。诸生贤儒来到后,大家仍是互相论难不止,始皇命人触发机关,从上面将土往下填,不一会儿众儒生全部被压在下面,没多少时间就没有声息了。”卫宏的记录,当然是得之于传闻,而且这件事情《史记》没有记载。与前面的“坑儒”不知是否为一件事,今天因没有佐证而无法知道。
骊山温谷从此又叫坑儒谷,汉代又把这里叫愍儒乡,有学者考证,该谷在今临潼县西十公里的洪庆堡,洪庆堡过去又叫灭文堡。又据刘修明先生实地考察认为,坑儒谷当在今临潼西南五里处的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里,其地“温泉水脉纵横,瓜果能不按季节而生”。山谷两边都是高坡峻岭,只要投下黄土石块,守住谷口,进的人,别说是数百人,即便是数千人也同样逃不出来。
也有人认为秦汉时期的儒生兼事方术,方士也可能兼事儒术。侯生、卢生为秦始皇寻仙药,显然他们是术士,但他攻击秦始皇的那段话,口气与儒生一模一样。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始皇迷信方术,单纯的儒术明摆着吃不开,所以儒生兼习方术或弃儒专事方术应是很有可能的。
“焚书坑儒”对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也是一个历史之谜。
有许多人认为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好的作用。郭沫若认为:“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林剑鸣等秦汉史专家指出秦始皇下令焚书,使中国文化遭到损失,先秦许多重要文献古籍,从而被付之一炬。秦始皇为追求长生,大施*威,肆意杀人,充分表现了他的愚蠢和残暴。有人进一步认为:焚书坑儒乃是秦王朝由盛及衰并迅速滑向灭亡的转折点。焚书坑儒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方法、手段既残暴又愚蠢,效果是加速秦王朝的灭亡,所以应该彻底否定焚书坑儒。
有人认为对焚书坑儒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走向评价的极端。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指出,焚书坑儒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反动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进步作用的,但我们并不应该毫无批判地讴歌秦始皇的这种措施。采取把书烧掉这种简单粗暴的作法,毕竟对文化的发展十分不利。
也有部分人对焚书坑儒是抱着肯定的观点。著名学者何兹全就认为秦始皇的焚书,不能单纯地从焚的观点上来看。秦始皇焚书,是两种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当时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斗争的结果,是进步派和反动派政治斗争的结果。焚书是禁止“是古非今”反动思想的手段。为了禁止反动思想而焚掉古代文献,手段是粗暴了些,但它却是有进步意义的。坑儒是焚书事件的延续,它的意义和焚书是一样的“。学者指出:秦始皇的政治方向在那一历史阶段是对的,只是在施行的方法上不够技巧。李斯的“焚书”建议并未完全化为始皇的制书,更未完全付诸实行。“焚书坑儒”之后,有秦一代包括儒术在内的文化学术的师授并未中断,《史记》的真实可信被逐步证实,也就从正面否定了“焚书坑儒”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文化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损失的说法。至于“坑儒”事件,那是秦统治集团内部政治关键的一个典型表现。
今天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是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而坑儒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真正有学问的人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奸贼如赵高之流,逐渐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确是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秦始皇建政,视天下为刍狗,荒*暴虐,民不聊生。特别是焚书事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有两个儒生,一个姓侯,一个姓卢,《史记》称之为侯生、卢生。这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灭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于是便自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方士三百人,都是因为畏惧而献谀,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以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大臣们呈上的疏奏(竹简)每天不足一百二十斤,谁也不能休息。像这样贪揽权势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是,二人相约而逃。
秦始皇听说侯生和卢生逃跑了,勃然大怒,说:我对待卢生这些人不薄,赏赐甚厚,而他们居然在背后诽谤我,说我缺德。我曾派人去问这些在咸阳的儒生,有人告诉我,他们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命有关部门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这些人在严刑拷打之下,互相检举揭发,共咬出了四百六十多个诽谤过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侯生与卢生本是受秦始皇之命寻仙求药的方术之士,还不能算是纯粹的儒生。他们的逃跑,可能是怕自己找不到仙药被追究,而他们评论秦始皇的话,却无不中的。嬴政由他二人的逃跑,而迁怒于咸阳的读书人,竟一口气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
关于坑儒之事还有一说:由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字,国人多诽谤怨恨,秦始皇怕天下不从,于是广召儒士书生到咸阳,共召到七百余人,全拜之为郎官。然后,秦始皇密令亲信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向阳之处种瓜,等瓜成熟后,正值冬天,乃使人上奏:骊山竟然冬天长出瓜来了!秦始皇令诸生前去察看,诸生到谷中之后,正在辩论不已,忽然上面土石俱下,遂皆被压死。骊山硎谷后来又叫坑儒谷,在汉代,这里叫愍儒乡。有人考证,坑儒谷在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实地很符合这个记载。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骊山坑儒一事,其实就是咸阳坑儒的误记。因为骊山坑儒说仅见于东汉初年卫宏作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其余古籍,均无此记载。但是,卫宏是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学者,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训诂学家。他在这篇序言中披露此事,以他的治学态度,应该不是信口开河。况且,《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咸阳坑儒与卫宏所记骊山坑儒在地点、人数、坑埋方式上都不同。如此说来,秦始皇之坑儒,至少有两次。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的确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而且还透露诽谤秦始皇的侯生与卢生并非儒士,而是两个专门替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说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但是,那些给秦始皇翻案的人忽略了《史记·儒林列传》的一个细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其长子扶苏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他的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此时的秦始皇根本听不进逆耳之言,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出咸阳,让他到北方蒙恬的军中做监军。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详细记载秦始皇咸阳坑儒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是诸生,并未明确说明坑的都是儒生。扶苏在进谏时,把诸生的意思给解释明白了: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诸生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是孔门弟子,指的就是儒生。
当然,因为秦始皇喜鬼神之事,派人到处求仙药,于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摇身一变成为方术之士,借此博取荣华富贵。秦始皇坑掉的诸生中,很可能包括许多方士化的儒生,所以司马迁才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方术之士大多数也是些读书人,可算是准儒生。由诸生皆诵法孔子可知,秦始皇所坑掉的诸生中,固然有一部分术士,但大多数是诵法孔子的儒生。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冤枉他。
如果说秦始皇坑杀的都是些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方术之士,这个事件对儒生们的打击可能不会那么沉重,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恐怕也不会那么恶劣。事实是,焚书坑儒事件之后,儒生们纷纷站到了秦始皇的对立面,有的甚至公开参加了反秦起义军。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得很明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m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当时人们研究六艺是个致命打击。陈胜起义之时,山东一带的儒生毅然参加了陈胜的义军,孔子的八代孙孔鲋(字甲)就做了陈胜的博士,后来与陈胜一起遇难。陈胜虽不过是一介民工,但在这些儒生的帮助下,不出旬月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儒生们之所以不顾君臣大义纷纷跟随陈胜造反,就是因为秦始皇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剥夺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使他们无以为生,忍无可忍,终于追随陈胜走上了武装反抗秦朝暴政的道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这样一来可以愚天下黎民,保万世江山。不料坑灰未冷山东乱,距秦始皇坑儒仅四年,秦始皇梦想要传至万世的基业便土崩瓦解了。
焚书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始皇帝的确烧了绝大多数除了法家之外,各派的书籍,尤其是儒家的,包括你说的《春秋》、《左传》等等。没有被烧的类目有占卜、农业、医学之类。因为秦帝国提倡法家学派,所以为了统一便利,更为了预防其他学派发展成气候,所以大规模焚书。大多经典保存下来,是因为当时的文人有的冒生命之险藏书、抄书、背书。况且秦帝国如此短命,等到汉朝时根据一些长者的回忆,又修复了部分书。
个人觉得焚书肯定对文化传承是灾难性的,但是最宝贵的几本经典还是被流传下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臭名昭著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主流意见是秦始皇困住了儒生,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没有困住儒生,只是困住了一些江湖骗子。那么,秦始皇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秦始皇建立政府,视天下为狗,过着荒*暴虐的生活。尤其是“焚书”事件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不满。儒生有两个,一个叫侯,一个叫陆,从0755年到79000年分别叫侯生和陆生。两人私下说:“始皇帝是人,本性只是暴为己用。他灭了诸侯,征服了天下,所以他认为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比不上他。他孤傲,听不进批评,越来越傲慢;官员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撒谎欺骗。根据法律,如果炼金术士的技能无效,他将被处死。今天,300名炼金术士因为恐惧而求爱。没有人敢指出始皇帝的过错。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要靠皇帝。他实际上用天平来衡量部长们的贡献。大臣们呈上的竹简不到120阿津日,谁也不能休息。我们不能为一个如此贪恋权力的人寻求长生不老药。"
于是,两人见了面,逃了。
当我听说秦始皇的侯生和鲁生逃走了,我勃然大怒,说:“我待鲁生和这些人很好,他们居然在背后诽谤我,说我缺德。我曾经派人去问咸阳的这些儒生,被告知其中有些人胡说八道,混淆人们的思想。”于是,始皇帝下令有关部门逮捕一些传播“恶言”的学者。在严刑拷打下,这些人互相声讨,并“咬”了460多名污蔑秦始皇的儒生。在秦始皇的命令下,460多名儒生被活埋在咸阳。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侯生、鲁生是受秦始皇之命求仙求药的方士,但不是纯粹的儒生。他们跑了,可能是怕找不到长生不老药,但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并没有击中要害。借着嬴政的逃跑,咸阳的愤青们一口气活埋了460多人。
葬儒还有一件事:由于秦始皇将文字统一为大篆、隶书,“全国许多人都在谤_,秦始皇怕天下人不顺从他,于是广召儒士到咸阳,共召七百多人,都拜他们为郎官。然后,秦始皇秘密命令亲信在骊山谷温暖向阳的地方种瓜。瓜熟了就是冬天了,让人玩“立山居然冬天也种瓜!”秦始皇生前被要求参观。所有的学生到达山谷后,他们正在辩论。突然,所有的东西都掉到了地上,他们被压死了。
历山古琦后被称为“坑儒谷”,在汉代,它被称为“儒学之乡”。经考证,位于陕西临潼西南五里的坑汝谷是一条窄而深的山谷,符合这一记载。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把儒学埋在历山其实是把儒学埋在咸阳的错误。因为“葬儒于骊山”之说,仅见于东汉初年魏宏所著史记,且未注明出处。其他古籍中没有这样的记载。
但魏宏是汉光武帝时期的著名学者,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和训诂家。他在这篇序言中披露了这件事。以他的学术态度,应该不是废话。况且,秦始皇咸阳诏定古文尚书序年记载的坑儒,与魏宏历山记载的坑儒,无论是位置、人数,还是埋葬方式,都有所不同。就这样,秦始皇至少困了儒家两次。
至于“坑儒”一词,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秦始皇死后一百多年。
西汉六年,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与一群儒者争论说:“诸子无事迹,但不多言,长得也不像。穿的比贼多,自古以来就有此苦。孔丘公开指责于鲁君,他从来没有在世界上使用它。谁啊。多端打第一枪,有时不做。所以秦王烧其术而不为,而不为坑中所用。”
在桑弘羊眼里,儒生只说不做,口是心非。就像那些贼贼一样,自古以来就是邪恶的。所以鲁国国君驱逐孔丘,弃之不用,只是因为他圆滑迂腐在第一只老鼠的两头,没有什么实际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焚烧儒生的著作,使他们的言论无法流传,宁愿活埋他们,也不愿任用他们。
后来,刘向在史记年明确表示,秦始皇“坑杀儒生”。
伪战国策序录有孔安国序,出现于魏晋。序言说:“随秦始皇毁古经,焚书坑儒,成了天下学士。他逃走了,被解散了。”这大概就是“焚书坑儒”这个词最早的来源。
因为“坑儒”最早出现在西汉,所以很多人翻案秦始皇。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儒学,他所做的其实是一个“方士”。
古文尚书年,司马迁确实说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揭露了诋毁秦始皇的侯生和吕生不是儒生,而是专门为秦始皇寻找丹药的两个“方士”。况且“坑儒”是秦始皇死后100多年才出现的说法,所以有人说“坑儒”应该是西汉士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虚假说法。
然而,那些为秦始皇翻案的人忽略了史记儒林列传的一个细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长子傅肃谏曰:“天下初定,远地未定。所有的学生都在背诵孔子的法律,今天他们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我怕天下不安。只有观察。”他的意思是,现在世界已定,远方的人未必服气。这些儒生都在研究孔子。陛下如此重罚他们,恐怕天下百姓都会害怕不安。
这个时候,秦始皇没有听最难听的话。他听了谏,大怒,把傅肃赶出咸阳,要他在北方的蒙恬军中当监军。这导致了后来沙丘的变化。
司马迁对秦始皇在咸阳坑儒的详细记述,只是笼统地描述为“诸子”,并没有具体说明坑的都是儒生。傅肃训诫时,解释了“众学生”的含义:“众学生诵孔子之法。”换句话说,“朱升”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指的是儒生。
当然,因为秦始皇喜好鬼神,派人到处求神药,所以一些儒生爱上了他,成为了方士,从而获得了荣华富贵。秦始皇降的“诸生”中,大概有不少儒生是方士,所以司马迁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反正当时的方士大多是学者,可以算是准儒生。
从诸子诵法孔子可以看出,秦始皇降的“诸子”中,虽有一些术士,但大多是诵法孔子的儒生。秦始皇说他“焚书坑儒”并不冤枉。
如果说秦始皇坑害了所有耍花招骗别人的方士,这件事对儒生的影响可能不会这么重,这件事造成的社会影响可能不会这么坏。事实上,在“焚书坑儒”事件之后,儒生们已经圣
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当时人们学习“六艺”的致命一击。陈胜起义期间,山东儒生毅然加入陈胜起义军。孔子的第八代孙孔府,成了陈胜的大夫,后来随陈胜而死。陈胜虽然只是一个民工,但在这些儒生的帮助下,他在十天之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儒生之所以不顾君主和臣民的荣誉感而追随陈胜造反,是因为秦始皇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剥夺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使他们无法谋生。他们最终追随陈胜,走上了武装反抗秦朝暴政的道路。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愚弄天下所有的人,保护天下所有的人。才发现“骨灰未寒,山东大乱”。秦始皇埋葬儒学仅四年后,秦始皇“传世”梦想的基础就崩塌了。
秦始皇嬴政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第一帝,在他的主导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大秦帝国,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名气很大,但同时争议也很大,喜欢他的人说他丰功伟绩:灭六国,统一华夏,结束割据;车同轨,书同文,利于统一。
关于他的争议还有“焚书坑儒”事件,此事千百年来被视为秦始皇残暴专制、控制人们思想的罪状,但长久以来因为此事替他喊冤叫屈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焚书坑儒”一词往往同时出现,但焚书和坑儒实际是两起事件,而且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件。
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之初,“统一”成了当时的关键词,统一度量衡、统一轨道、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统一,意义固然重大,行始起来却相对容易些,当时的难点在于思想上的统一,大家都知道秦朝建立前的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爆发,各类学说大行其道而且都有自己的狂热粉丝,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
“焚书”事件因一次宴会上的一个马屁爆发了,秦三十四年因庆祝修筑长城和攻克南越之地的胜利,秦始皇宴请群臣,席间一位名叫周青臣的官员给秦始皇拍马屁:“之前的秦国不过几千里,全赖陛下的英明神武平定天下,才有了今天的大秦帝国,如今陛下施行郡县制,更让国家没有了战乱,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足以传世的功德。”一句马屁把秦始皇拍的很受用。
正在洋洋得意之时,博士淳于越却提出了不同看法,淳于越是个厚古薄今之人,他提出应该效仿古人的分封制,分封皇帝的子弟和国家的功臣,才符合礼法,批评周青臣歌颂郡县制,是在给秦始皇拍马屁,但此事却被丞相李斯抓住了机会,法治治国和郡县制都是李斯极力主张的政策,他借此机会批评淳于越不应该厚古薄今,说他的观点不利于统一,并建议秦始皇烧掉除这些厚古薄今的书,已达到统一人们思想的目的。
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宴会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那么究竟这焚书之火烧掉的都是什么书呢?据记载烧掉的只是那些《诗》、《书》、百家语和史书这些歌颂春秋之前施行分封制国家的书籍,并没有烧毁医药、算卦、农业方面的书,而且那些儒家经典只是要求民间不能传阅,官方是可以阅读和收藏的。
“焚书”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后世眼里秦始皇残暴专政的一个污点,大概还和另一个事件有关:“坑儒",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生的地位得到提高,说到秦始皇“坑儒”一事这些儒生都恨的牙痒,而史书又都由这些儒生所写,慢慢的秦始皇就被描绘成了残暴之君的形象”。
现在离高陵县城约二十里许的一个地方名叫灰地坡,相传就是当年秦始皇焚书的地方
现在临潼县城西二十里处的洪泾堡,相传就是秦始皇坑儒的地方,过去叫洪坑,久而久之,人们叫转了音,读成了“洪泾”。
秦始皇坑儒的场地,在西安与临潼之间的韩峪乡洪庆堡即现在的庆安公司附近,至今存留有坑儒谷地名。秦始皇畏惧“天下不从所更改法”,将700儒生以种瓜为名诱至坑中,“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唐天宝年间这里改名旌儒乡,命贾至撰写碑文,并修庙纪念。后庙毁碑失,宋时重刻并作序,“文革”中被毁。洪庆堡曾叫洪坑堡,又叫灭文堡等名,最近从坑附近出土一石头文人雕像,是唐时旧物。坑儒的同时又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也就是说,秦始皇特意将“种树之书”留出,还算是有一点环保意识。也还是这个秦始皇,在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驱使70万劳力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
焚书葬儒是秦始皇干的一件大事。公元前213年,书籍被烧毁,超过460名违法者被杀害。所谓烧书埋儒,就是烧书不作解释,但埋儒是一种误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埋葬儒家思想意味着挖一个坑,然后说所有这些人都被活埋了,但是历史上的坑不是我们所理解的。
事实上,这种挖坑的方法并不是秦朝独有的。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最大的坑是在公元前260年,当时杀神白起杀死了所有40万敌军。许多历史著作都将坑视为秦朝的刑罚之一,但事实上,从《史记》的记载来看,似乎只有坑儒符合刑罚的定义。从各种古籍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坑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活埋。《秦律》发现于湖北云梦卧虎山的秦墓中。它明确指出活埋的名字是称为生埋。
还有一件事证明了当时的文人没有被活埋,也就是大量的数据记录了受害者的尸体不在土层之下,相反,尸体都堆在地上。在《镜报》上,曹操据说在泗水杀死了成千上万的男女,使河水停止流动,显然是堆积了遇难者的尸体,以此来报复他的父亲。因此,焚书埋葬儒生可能不是活埋。
此外,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烧书是为了败坏儒学的名声,而不是儒学。西汉以后,人们都说这些人是儒生,但在原文中,他们是坑术士、术士和儒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当然,这些魔术师中也有儒家学者。对秦始皇来说,他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蛮横无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历史的真相。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秦始皇焚书坑的真正原因?
本文2023-10-16 23:58: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