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五运六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2010年五运六气,第1张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清燥大行太过金, 肝木受邪耳无闻,

  胁下少腹目赤痛, 草木凋陨焦槁屯,

  甚则胸膺引背痛, 胠胁何能反侧身,

  喘咳气逆而血溢, 太冲脉绝命难生

  注岁金太过, 六庚年也 岁木不及, 六丁年也 金太过, 则金恃强而乘木; 木不及, 则母弱而火衰无以制金, 而金亦乘木 故金气盛则清燥大行, 为金太过之化 在人则肝木受邪, 其为病耳聋无闻, 胁下痛, 少腹痛, 目眦赤痛也 在天则有清燥肃杀之变, 在地则有草木凋陨之化 燥胜不巳而必衰, 衰则反被火乘, 有苍干, 焦槁之复也 故更见胸膺引背, 胠胁疼痛, 不能转侧, 喘咳, 气逆, 失血之肝肺病也 太冲, 肝脉也, 肝木之脉绝而不至, 是为肝绝, 故主命难生也

  五运六气资料-《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四)

  六气客气主病歌

  少阳司天火下临, 肺气上从火刑金,

  风行于地肝木胜, 风火为灾是乃因,

  民病热中咳失血, 目赤喉痹聋眩瞑,

  疮疡心痛 瘛冒, 暴死皆因臣犯君

  注少阳相火、司天, 寅申岁也 火气下临金之所畏, 故肺气上从而病肺也 凡少阳司天, 则厥阴风木在泉, 故风行于地, 木胜则病在肝 是则知风火为灾, 民病热中, 咳而失血, 目赤, 喉痹, 耳聋眩瞑, 疮疡, 心痛, 动, 瘛瘲, 昏冒, 皆其证也 暴死者, 是三之客气, 相火加临君火, 以臣犯君故也

  五运六气资料-《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初之气2010年元月20日—2010年3月20日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2010年3月21日—2010年5月20日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上民下日)愦脓疮。

  三之气2010年5月21日——2010年7月22日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2010年7月23日——2010年9月22日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

  五之气2010年9月23日——2010年11月21日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终之气2010年11月22日——2010年元月19日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抑其运气,賛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中医学入门》运气学

  选自《顾松园医镜》

  寒无犯寒,热无犯热,〔凡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从者和,逆者病。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谓司天司地之气也。谓寒热温凉,俱当避忌,有应用者,亦无过用,恐犯岁气也。〕发表不远热,〔寒邪中表,非温热不能发散,夏日亦然。〕攻里不远寒。〔郁热在里,非沉寒不能攻,隆冬亦然。〕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言不因发表而犯热,不因攻里而犯寒,不当用而误用。病当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也。〕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岐伯曰∶无者生之,〔无病犯之,则生寒生热。〕有者甚之。〔有病犯之,寒热反甚矣〕。

  

  少阳司天,〔寅申年也。〕火*所胜,平以咸冷,〔水能胜火也。〕佐以苦甘,〔苦能泻火之实,甘能泻火之急。〕以酸收之,〔火胜而散越者酸以收之。〕以苦发之,〔火郁而复留者,以苦发之。〕以酸复之。〔以苦发火,未免伤气,故又当以酸复之。〕热*同。〔火热二气同治也。〕厥阴在泉,〔寅申年也。〕风*于内,平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治同厥阴司天。〕以辛散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火化于天,寒反胜之,〔凡寅申岁,少阳相火司天,而或气有不及,别水之寒气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与火司于地同治,少以咸平之一句。〕风司于地,清反胜之,〔凡寅申岁,厥阴风木在泉,而或气有不及,则金之清气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治同风化于天。〕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补以辛,金之正味,其泻以辛。〕

  选自《痧疹辑要》

  岁在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是岁风火相助,肝胆为病。

  初之气,少阴君火。主气生客气,风温早作。

  二之气,太阴湿土。主气生客气,湿热大作。

  三之气,少阳相火。二火合炎,火气大行,民多内热。

  四之气,阳明燥金。火气始平。

  五之气,太阳寒水。主气生客气,清早寒。

  终之气,厥阴风木。主气生客气,早寒多寒风。

  选自《疫疹一得》

  寅申岁

  庚寅金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芩为君。

  天府绝,不治。天府在肘后,披侧上披下同身寸之三寸动脉,肺之气也,火胜金故绝。岁气火代之候。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便生诸疾,至伤元阳。

  初之气∶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风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炽,补肺益大肠。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目赤,喉闭,失血,热渴,风邪,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旺生土,泻甘补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痛。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泻苦补辛。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邪风热,君子固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邪,关节不利,心腹痛。

  选自《灵素节注类编》

  六庚年,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治当清燥以补肝;

  庚寅,天气克运,曰天刑。

  五运主病

  金运∶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郁,满奔迫也。肺主气,气为阳,主轻清而升,故肺主上部,则满奔迫,不能上升也。痿者,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疾,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体,故秋金旺,雾气育,而草木萎落也。

  庚寅、庚申∶司天为制,金得其平,所谓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也。金齐火化,邪在于肺,其病肩、背、胸中。

  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风热参布,胜复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外热内寒,疟,痢,聋,瞑,呕吐上拂,肿色变,热盛寒复,水火交争也。

  初之气∶主风木,客君火。木火交炽,温病乃行,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主君火,客湿土。火为土郁,风不胜湿,热郁于上,咳逆,呕吐,胸溢,头痛,昏愦,脓疮。

  三之气∶主相火,客相火。畏火交集,热中,聋,瞑,血溢,咳,呕,鼻衄,渴,嚏,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主湿土,客燥金。凉气至而寒暑间化,燥湿以参,胸满,身重,肺脾自病也。

  五之气∶主燥金,客寒水。金肃水寒,气邪当避。

  终之气∶主寒水,客风木。风木得水,万物反生,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风多暴举,炎气流行,令扰废,寒热往复,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盖咸以胜火,辛以治木,酸以胜木火之性,渗泄去二便之实,渍发去腠理之邪。

  

  选自《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岁气火化之候。

  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则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变生诸疾,至伤元气。

  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父相逢,泻苦益辛。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气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识,补益大肠。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赤目喉闭,失血热渴风邪,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能生土,泻甘补咸。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疼。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泻苦补辛。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邪寒风热,君子周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邪,关节不利,心腹痛。

提起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另外,还有人想问伤寒论谁讲的最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1、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

加入你的讨论,现讨论如下:

一、你所说的“运气七篇”的“运气”不够准确,应改为“岁运”为妥。因为“运气”一词容易让人想到《四柱学》中的“运气”上去,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它是每年的气运”的特点。

二、不管《岁运学》是王冰还是什么人所提出,但它的原理性却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原理太过深奥,非真懂《易学》、《奇门》者则不能吃透它,所以便引起了后人的争论了。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三、你所说的“”的传闻,不足以信。因为《推》中载:刘基问:“今处何会?”曰:“午下时刻。”倪海厦五运六气图。

以一元12会共计12万9千6百年计,天数到“戌”才“不复有人”,还有“未、申、西’之3会在,焉能乎!

四、犹如一个疯子整天不睡觉一样,日月的是不会改变其规律的;自然环境的人为之,又怎能改变岁运之规律呢!

五、既然岁运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改变也要等到下一元,为什么现在就要“不重视”它呢!

六、犹如“物理学”是现在的学科一样,难道古人的《天工开物》不合“物理学”的原理吗?那么,又怎能以张仲景、孙思邈的书中没有提到而否定它的正确性呢!

七、你浮想得很好,正是因为你的浮想才促成了你我二人讨论的缘分,焉知不能引起更大的讨论而彻底弄明白它呢!

八、浮想是深究的开始,只有疑之、究之,才能将弘扬中医的口号变成现实啊!谢谢你的浮想!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2、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伤寒论谁讲的

3、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非常抱歉的告诉你,我不懂得什么五行八卦,所以也不能给你乱讲解。

这个可以拿去街上问一下,算命先生2021年国运推演。

4、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中医的五运六气推算

有专门的《运气学》教材,由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研室苏颖教授主编的,相关内容讲的很详细,在网上可以买得到,可以看看。

5、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自学五运六气有什么好书推荐各位?

比较全面的是杨力的书,比较深入的是田合禄的书,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顾植山的经典,毛小妹的融合了一些现代科技,王存乐的属于古中医,而且实用性最强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6、中医方药中的书怎么样?包括《温病条辨讲解》,《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讲座》《医学三字经浅说》请专业人士回

7、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五运六气详解

内容来自用户:取采人

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

以上就是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相关内容,是关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内经》中唯一明确提出「病机」的篇章,该篇中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明确指出了《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分析病机,首先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找寻主病之因。而主病之因找寻的主要方法是:以疾病表现之象为对象,根据藏象理论中有关五脏、六气的特性,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类归属、辨别判断。探求其发生的六气之因、五脏之位等,即找出病象与病因、病位的所属关系。

在病因方面,《内经》用六气加以概括,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六气各自的特性特点又不同,所致疾病的表现也各异,因此,根据六气的特性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就可以探求病变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导治疗。如火性炎上,有上冲之势,故病象若见有逆而冲上之象的则认为大多是火盛之因,如呕吐、呃逆、哕、咳喘、气上冲胸等,病机十九条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概之。当然,这里的六气既指外邪,也包括内在机体失调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病变是外邪所致,还是内生六气所为,还需细辨。

在病位方面,《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总概括,而五脏又分属五行,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特点,故虽然病变之象千差万别,但总能根据五脏之性来分别归属判断,确定五脏之病位,进而治疗。如肾位居北方,五行属水,其性为寒,而寒又主收引、凝敛,故病变之象见有躯体蜷缩、肢体不伸、关节拘挛者,大多归属于肾,正所谓病机十九条中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当然,这里的五脏指的是五脏系统,包括各自所主的腑、体、窍、华、经脉等,各自的功能所主也不单一,判断某脏的哪个系统层次、哪方面功能异常,还需根据具体的病变表现加以分析。

《内经》这一分析病因、病位的方法,实为后世病因辨证、五脏辨证的雏形,也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

「有者」、「无者」历代注家大致有四种解释:一是症状的有无;二是气候有无寒热温凉燥的变化;三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四是「有」指经文中已经有明确论述的,「无」指经文中未述及的。综合原文语境及临床实践考察,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意为有此症状或无此症状的,均要求探求其所以然,并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明确真相,明确病机。其中,这里的第一个要求是对某种病像是否出现必须准确判断,即到底是「有」还是「无」,不能模棱两可,因为病像是否有无是进行病因、病位分析的前提。若舌、脉判断不准,四诊又失全面,则真相不明,难以辨证。其次,要对出现的病象探求其出现的原因,其所用的方法是辨别异同。同一病证,可具有不同的病机,即所谓「证同机异」。如病机十九条中的「掉眩」、「收引」、「暴强直」、「痉项强」、「转反戾」、「瞀瘛」均指筋脉拘挛、抽搐之证,但病位却有属肝、属肾之别,病因则有属风、属湿、属热、属火之异。而「诸湿肿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有脘腹胀满之证,但病机却有属脾、属热之异。同样,不同的病证,其病机却基本相同,即所谓「证异机同」。如病机十九条中的「瞀瘛」、「禁鼓栗」、「躁狂越」、「胕肿,疼酸惊骇」、「逆冲上」等证均由火邪所致,而「呕吐酸,暴注下迫」、「转反戾,水液浑浊」、「病有声,鼓之如鼓」等皆由热所为。因此,根据症状的有无是判断病机的关键,是辨证论治的前提。

盛者责之 虚者责之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意在强调虚实辨证,是分析病机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前提。《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的「邪气」可以理解为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六*以及滞气、瘀血、痰饮、积食、诸虫等。「精气」即正气,包括营卫、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以及精血、津液等在内,其中任何一种损耗,都可形成正气的虚弱。

大家知道,疾病的发生,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凡邪气强盛的属于实证,正气虚弱的属于虚证。但不能把「邪气盛」和「精气夺」割裂开来理解,因为临床上虚实常常同时存在。从发病学角度而言,《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则是因为有正虚之隙可乘。而在疾病的恢复阶段,可能邪气表现得已不明显,滞气、瘀血、痰饮、积食等病理性产物亦不可忽视。因此,《内经》所言虚实,是建立在对正邪力量对比上的综合判断之上的,是对病象的主要方面的概括总结,临床病证并无单纯的实证与单纯的虚证,而且虚与实也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另外,《素问·调经论》还有「血气离居,一实一虚」之说,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经脉中气血的输布失调,气血所并之处为实,气血所离之处为虚,以气血有无为评判标准,这又是运用经络理论治病的各种疗法,如针刺、艾灸、 等的理论基础。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我们一旦判定并给予解决,则疾病问题亦可迎刃而解,因此,判断虚实是分析病机的重要方法,后世八纲辨证中专有「虚实辨证」,也是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

气宜,指六气的循序主时;无失气宜,即要求我们审察、分析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而治疗时亦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是中医诊治因时观点的反映,也是重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的体现。这里的六气主时,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理解为季节变化,而《内经》认为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甚大。

首先,季节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消长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正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所云:阳盛病「能冬不能夏」,阴盛病「能夏不能冬」。

其次,各季节、各主气之时有自己的主气,若*盛太过,则可见季节多发病,或伏而至下一季节发病;若主气不及,则可见他气或乘或侮而发病。

再次,五脏与各季节存在着通应关系,故季节的变化,也对各脏腑病变产生着重大影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的病理过程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冷锋」、「低气压」等气候状况可以促使心绞痛病证的恶化,「高湿度」气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气压降低伴高湿」天气可导致多发性关节炎的复发,「不稳定冷空气及逆温层」气候可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湿热」气候可加重胃溃疡的发病等。

正是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对疾病有重要影响,所以作为分析病机的方法,《内经》提出「无失气宜」,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关于中医药的著名诗句

2 关于中医药的诗句

3 关于中医药理论的诗句

关于中医药的著名诗句 1有关中药的诗句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2含有中药名的诗句

驱竖子摘苍耳 杜甫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3当代中医药诗词有那些

张籍得《答鄱阳客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再如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含有前湖和半夏这两种中药。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4描写中草药的诗句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

端阳

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

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

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

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南宋爱国词人

用中药名写了一首

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

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北宋进士洪皓在

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

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药名谜

明代戏曲作家

写过一首题为

的谜语诗,诗云:“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暗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里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

5描写“中草药”的诗句有哪些

1、白居易的《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2、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用药名写的情书: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其中枳实、地骨皮、威灵仙、细辛、厚朴、破故纸、人参、甘草、黄连、半夏、当归、天南星、白芷都是中药)

3、龚自珍的《远志》诗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4、朱庆馀的《赠陈逸人》

乐道辞荣禄,安居桂水东。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

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

5、陆游的《涧松》

出山来为小草,楸成树后困长藤。

涧松郁郁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废兴。

6含有中药名的诗句有哪些

《静夜思》[宋]·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相映,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菊老伴花黄。《怀旧事》 喝马蓝关路,王孙欲断肠。

风扬桃蕊嫩,露郁李花香。 志远情难弃,心高意已伤。

春长山月寂,莫若早回乡。《古出塞》 天雄志远忆当年,赤箭长刀镇远巅。

剑戟如柴胡虏惧,兵声似水银光延。 休云母念多幽咽,莫感当归写泪笺。

此夜防风多野火,王孙意气守关边。《定风波》其一 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馀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

多病。堤防风月费篇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

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

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定风波》其二 辛弃疾 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床。

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

使君子细与平章。已判生涯筇竹杖。

来往。却惭沙鸟笑人忙。

便好剩留黄绢句。谁赋。

银钩小草晚天凉。

关于中医药的诗句 1关于中草药的诗词

1、药圃无凡草

朱庆馀

《赠陈逸人》

2、药出山来为小草

陆游

《涧松》

3、寻草烧茅烹药柜

白玉蟾

《万法归一歌》

4、寸草曾收药笼功

陈允平

《僧房薜荔》

5、笑拈草化烧金药

方回

《隐者》

6、烧药炉存草亦灵

方岳

《又和晦翁棹歌》

7、不将瑶草充大药

胡寅

《和诸友春雪》

8、是草皆为药

释文珦

《幽栖》

9、把手与药兮谁寻本草

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10、草侵药种多难辨

王之道

《秋兴八首追和杜老》

11、长生瑶草成丹药

王镃

《山居即事》

12、药收阳地草

翁卷

《寄沈洞主》

13、药苗如草长

徐照

《题丁少瞻林园》

14、药署深严才草诏

杨亿

《梁舍人奉使巴中》

15、滋草犹拈药

阮汉闻

《示弟》

16、药多前代草

童佩

《送盛朝用读书方山》

17、草香千品药

杨基

《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2关于中药的古诗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3和医药有关的诗词

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冯梦龙的《桂枝儿》: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辛弃疾 满庭芳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北宋 洪皓 集药名次韵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4关于中医的古诗词

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5描写中草药的诗句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

端阳

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

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

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

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南宋爱国词人

用中药名写了一首

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

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北宋进士洪皓在

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

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药名谜

明代戏曲作家

写过一首题为

的谜语诗,诗云:“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暗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里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

6含有中药的诗句或对联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7描写中药的诗句有哪些

1、《卜算子·芍药打团红》宋代:洪咨夔

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屋。

贫放麹生疏,闲到青奴熟。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2、《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宋代: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3、《春日》宋代: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4、《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龚廷贤

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

5、《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龚廷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关于中医药理论的诗句 1有关中药的诗句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2关于中医的古诗词

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3描述中医的诗句

赞中华中医药历史成就

李景华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伊尹烹饪创汤液,六气致病医和谈,

周分医科为四种,上工下工考医官。

扁鹊言脉留后世,仓公诊籍第一篇,

韩康卖药无二价,仲景辩证精又专,

华佗发明麻醉术,董奉济厄杏林暖。

叔和脉经廿四种,葛洪炼丹罗浮烟,

甫谧甲乙定孔穴,弘景审药本草研。

雷公炮制有多种,元方诸病源候颁,

药王思邈医龙虎,王焘外台大部卷,

唐修本草世第一,鉴真渡海国医传,

昝殷妇科开山祖,道人仙方正骨传。

宋慈法医闻世界,自明妇科天下先,

慎微证类修本草,钱乙小儿有深研,

惟一铜人称国宝,宋代药局医官院。

元素脏腑辨精微,子和攻下完素寒,

东垣专主脾胃论,丹溪滋阴有新见,

乾孙神书讲痨瘵,薛氏医案后世传,

时珍采药问农樵,寿世保元有廷贤,

赤水玄珠生生子,继洲大成不一般,

景岳才高有八斗,肯堂准绳数万言,

又可瘟疫倡戾气,献可温补大宝观,

青主琴棋书画博,名医类案是江瓘,

外科正宗实功著,吴谦金鉴总纂官,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创新篇,

大椿秀才书万卷,学敏拾遗补药篇,

修园医书十六种,活血化瘀勋臣见,

还有孟河四大家,师机外治理瀹骈,

民国汇通一时盛,恽朱唐张小洞天,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4关于中药的句子

谈到中草药,我想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应该是一碗黑不溜秋的,散发着一股股难以名状的古怪草药味的,喝下去时可以让舌头苦上好一阵子的不明液体。然而就是有着这样可怖名声的中药——哪怕它曾经也是我所避犹不及的——如今却成了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至为珍贵的记忆。

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三宝之首,能补气血、生津液,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东北的长白山区,就是人参的家乡。在那儿,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人参的绚丽多彩的故事,这里说的是一个有关人参姑娘的故事。

5描写中药的诗句有哪些

1、《卜算子·芍药打团红》宋代:洪咨夔

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屋。

贫放麹生疏,闲到青奴熟。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2、《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宋代: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3、《春日》宋代: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4、《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龚廷贤

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

5、《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龚廷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6有关中医的诗句

《题孙思邈真》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

治病须分内外科,

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

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

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

后人无复见青囊!

当然,这一理论尚未在科学层面上得到确切的验证,不过仍可以作为医学工作者防治工作的参考,也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 养生 的建议。

五运六气的基础来源于天干地支。众所周知,天干数为十,地支数为十二,这其中有阴阳的区别——一阴一阳为一组,则天干分为五组,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地支分为六组,对应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循环往复时,天对应的“气”就按照对面的地支以六为周期循环,称为六气,地对应的“形”就按照对面的天干以五为周期循环,称为五运。举一个实际例子,2020年就是庚子年,天干庚对应的是地运的“金”(且有金运太过的含义),地支子对应的是天气的“少阴”,也就是说本年的气候、疾病变化就是按照“金运太过”+“少阴”这个搭配来运行的。

完成解码的第一步之后,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搭配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金运太过”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金过强,会导致木受克,所以肝胆疾病和与其经络相系的生殖系统疾病、双下肢疾病发病率会比较高(《素问·气交变大论》)。二是金以清肃为美,金运太过就坚固有了实体,就会导致主金的肺脏出现实变、喘咳、胀满等症状(《素问·五常政大论》)。

“少阴”就相对而言复杂一些,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就庚子年而言,总体的少阴司天表现为:寒热之气错杂,上半身以热病为主,下半身以寒病为主,民众的主要疾病症状表现为:咳喘、出血类疾病、胃寒、心痛、腰痛和肿满。但具体到庚子的个体气运是:上少阴火,中太上金运,下阳明金。详细拆分开来,可以预测每两个月的变化。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今年冬季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呢?

阴历9-12月,即是所谓的“下阳明金”,具体些说,即是“阳明燥金在泉”。气候比较干燥,雾露较多而雨雪较少,民众容易有呕吐、喜欢叹息、心绞痛、咽干、足热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9-10月是第五气,气候较一般的晚秋初冬为热,民众容易患上温病(可以简单理解为热伤风)。11-12月是第六气,也就是年终之气,气候以干燥为主,民众容易患有咳喘和出血类的疾病,且易引发皮肤病和小腹受寒的病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综上,根据这一理论,冬季的 养生 建议是:

1饮食的味道以酸、淡为主,注重收敛气机和滋养气血,辛辣类的食物和酒类助火升阳就不是很合适;

2今年年末的气机变化主要为热在上,寒在下,热多半为虚热,但寒却是真寒,所以腹部以下,如腰、腿、膝、足等均应注意保暖,围巾帽子等倒不是很要紧可以缓加,幼儿和体弱者在9-10月份期间上衣当略略偏薄一些;

3肝胆功能较弱、肺火较旺、干燥型皮肤病这几类患者应当做预防性的调养,食用如梨、桑葚、枸杞、木耳、银耳等药食同源类食物以为进补。

陈之杨,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三疗区主治中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会员。在临床工作之余,热衷于中医古籍的研究整理、古方复原和中医多种疗法的复合性治疗 探索 ,在脉诊领域尤有专长。擅长领域为中医辨证论治内科疑难杂病,老年病,情志相关疾病,青少年儿童躯体心理诸证,对相关哲学亦有一定研究。

我们接着讲六气。(敲黑板:我正在准备一部关于我这些年对于中医的一些认知和思考方面的书籍文章,包括案例分析和一些学说论点的讲解,欢迎大家关注。)

阳明燥金,为六气当中的第五气。

我们来看,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燥金在五行阴阳中属阳金,为庚金。阳金者气势锋利,故在天为燥;阳金者杀伐矫治,故在地为金;矫治之后传导疏泄,故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庚金生于戊土,故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生于己土,故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生于己土,胃生于脾,故胃土之燥,为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脾土而生肺金,土生金,脾湿而传肺,故为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者三焦(少阳相火)也。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我们来看,太阴己土性湿,阳明庚金性燥,燥湿平衡,在乎中气,中气者为三焦,三焦者少阳相火。少阳相火旺盛,充盈于天地之间,则辛金可化气于己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可化气于庚金而胃不伤湿。少阳相火衰弱,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燥,脾气受困于湿,脾失健运则饮少而食减,脾生肺则脾湿之气传之于肺,肺受湿,则水液输布治节不利而溺涩便滑;燥胜湿,则胃气亢盛,消谷善饥而疾饥而善渴,胃生大肠则胃燥之气传之于大肠,水利而便坚。

“是以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我们来看,“是以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阴成形则易留置,阳化气则易消散,是以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受湿证十有八九,戊土传燥于庚金者百不二三。土生金,脾湿则传于肺,是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常见;胃传大肠者,为气实而传,为燥证,若非实而不通,一般不为病,故相对少。阳明之气虽燥,病则多因太阴之气太盛而致阳明不运,土燥而致阴液不足者,唯伤寒阳明承气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载:“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除此证外,绝无而仅有。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我们来看,“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趺:音夫。为脚面。趺阳指趺阳脉,即足阳明胃经在脚面上冲阳穴处的动脉,为三部九侯脉之一,五行属土。少阴指少阴脉,即足少阴肾经在内脚踝太溪穴处的动脉,为三部九侯脉之一,五行属水。负为胜负之负,小于之意。少阴水小于趺阳土,则土能制水,为顺。趺阳土小于少阴水,则土不制水,为逆。土胜水为常,水胜土为变,土不胜水则决堤,水灾作矣。膝踝以下浮肿,皆是水气失制决冲漫溢所致,即趺阳负于少阴之象也。“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此处理解为土能胜水,在土则脾胃运化有常,在水则精气固护有方,如此便可中气不败,中气不败而人不死。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我们来看,燥属大肠,通胃腑,胃在上,大肠在下,故上燥则化火而胃热,消谷善饥;下燥则燥气在大肠,便坚而水利。反胃噎膈,胃气不降,是为湿胜燥,便若羊矢,肠气燥结,是为燥胜湿,故其胃湿而肠燥。

是以《四圣心源》载“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而人之上燥,亦因于下之湿,下之湿则水木之气不升,阴阳无以和,是以上燥。中风之家,风邪耗伤津血,血枯则筋缩,其在下者,膝踝是湿,而在上者,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气升发,木荣则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我们来看,“然而人之上燥,亦因于下之湿,下之湿则水木之气不升,阴阳无以和,是以上燥。”人之上燥,亦因由于下之湿,下之湿为己土之湿,己土湿则水木之气不升,阴阳无以和,是以上燥。“中风之家,风邪耗伤津血,血枯则筋缩,其在下者,膝踝是湿,而在上者,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气升发,木荣则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是以中风之证,风邪耗伤津血,血枯而筋缩,己土湿盛,水木之气生发不及,故其在下者,膝踝是湿,而在上者,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气升发,己土不湿则水木之气升发,天地之气交融,是以木荣则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此处骨弱指骨节轻爽,骨不受湿困则轻。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2010年五运六气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清燥大行太过金, 肝木受邪耳无闻,  胁下少腹目赤痛, 草木凋陨焦槁屯,  甚则胸膺引背痛, 胠胁何能反侧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