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源流——(二)欧洲创作版画的由来(3)
8现代创作版画的诞生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浮世绘版画,作为瓷器包装出现在欧洲大陆。欲麿(Utamaro) 等日本画家的成套版画作品,以其清新的平面造型和精细的装饰色彩,令马奈(Manet,1832一1883)、莫奈(Monet,1840一 1926)、凡高(Van Gogh,1853-1890)、高更(Gauguin,1848-1903)等画家大为赞叹。使他们意识到,求艺术上的创新还必须从自身的文化圈外包括东方艺术中,吸取养料。在这些杰出的画家中,深深影响现代版画的两位先驱者是:现代木刻之父的高更和表现主义的先导挪威人蒙克(Munch,1863 -1944)。前者,于1892-1893在大洋洲大溪地旅居时刻了不少,也许是十九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木刻,如:《奇妙的大地》 (Nave Nave Fenua)、《芳香》 (Noa Noa)、《河边的妇女》 (Anti TePape) (图67一70) 等等,这些木刻连同他的文字,一起成了他南洋的奇妙的游记。后者,于1894年始作版画,他那形式奇持的版画,深深的寄托了作者忧郁的情感。他的《呐喊》(1895) 和《海边沉思》(1896) 传达了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天泣地情感。他的《吻》(1897)据说是第一幅运用天然木纹美的范例( 图71一75)。
他们都怀着热烈的个人情感,以不正统的手法,予木版画以更自由和更独特的个性,尽管他们的木版画在当时曾遭保守者们的排斥和讥讽,然而境随时迁,昔日职业雕版师规距细腻、冷冰刻板的复制木刻,逐渐被抛弃,而代之以艺术家亲自刻制的,粗矿的刀触、大块的黑白、醒目的色彩和洋溢着人性的版画。在这变动的年代里,无疑给当时的版画界以强烈的剌激。1893年,法国画家马丁(Marty) 出版最早的版画杂志一一《创作版画》。1895年在伦敦,那些积极重视革新的版画家们,举办了第一次现代版画展,同年在欧洲大陆,也相继举行了类似的版画展。至此,创作版画己拉开了现代的帷幕。
在高更和蒙克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在对四个世纪来的文艺复兴传统反思的基础土,认定必须从以肉眼观察世界的写实主义的羁绊中摆脱出来,向着富于表现一一心灵的镜子、变形和象征的手法迈进。1905年德国,德累斯顿工艺美术学校的几位学生,基希纳 (Kirchner,1808-1938)、罗特路夫(Rottluff,1884一1976) 和海克尔(Heckel,1883 -1970)等发起组成“桥社”这是以后波及欧洲和整个世界的表现主义艺术运动之始。1911年,侨居德国的俄国人康定斯基 (Kandinsky, 1866 -1944)和马尔克(Marc 1880-1916)在慕尼黑建立第二个表现主义艺术家团体一一“蓝色骑士”。在这些年轻革新家的带动下,正如“桥社”所宣称的“把一切革命的和正在酝酿着的因素吸引到自己这边来”了。这一运动中著名的画家在德国的还有:诺尔特(Nolde,1867-1956),保罗·克里(Paul Klee,1879一1945)、马·贝克曼(Beckmann,1884- 1950)、奥·科科什卡(Kokoschka,1886- )、麦绥莱勒(Masereel,1889一1972)、坷勒惠支(Kollwitz,1867-1945)等;在法国的有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1884— 毕加索 (Picasso,1881 -1973)、勃拉克(Blaquer,1882一1963)、卢奥(rouault,1871 -1958)等; 西班牙的有,米罗(M iro,1893-1983),在俄国此时最为著名的版画家中有法服尔斯基(Favorsky)、克拉甫钦坷(Kravchernko)、岗察洛夫(Goncharov)等。表现主义运动是现代艺术中最出色的成就之一,它基本上表达了二十世纪的景象,表现主义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意义之深刻是罕见的。
受西欧新的艺术思潮的影响,日本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于1918年创立了日本第一个近代创作版画团体一一创作版画协会。他们团结一致地进行确立近代版画的地位和普及近代版画的工作。至1927年, 版画才被公认为美术作品,得以在文部省举办的绘画展览上展出。
1929年起,鲁迅先生在他的最后八年里,为介绍西方近代版画,使版画在古老中国的复兴,真可谓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经他编辑出版的西方近代版画集,不下十余册之多。他们是:德国版画家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近代木刻集(1)、(2)》 (选集英、美、法、德、意、日等国的版画)、《新俄画选》、《比亚兹菜画选》、《苏联版画集》、《坷勒惠支版画集》、《引玉集》 (苏联版画),和因病逝未及出版的有《拈花集》 (苏联版画)、《麦绥莱勒版画集》和《E'蒙克版画集》。为提携青年艺徒,他编选出版他们的木刻集;组织他们的版画展;并亲 自作序题记……其中,最值得纪念的是,1931年8月17日-22日, 他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嘉吉主讲木刻技法知识,自己亲自主持并任翻译。鲁迅先生为何用心如此良苦要把木刻运回国。我们可以从1929年出版的《近代木刻选集(1)》小引中找到他的崇高的思想脉络:“中国古人所发明,而现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风水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他们就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还有一件小公案, 因为没有害,几乎忘却了。那便是木刻。
虽然还没有十分的确证,但欧洲的木刻, 己经很有几个人都说是从中国学去的,其时是十四世纪初, 即1320年,那先驱者,大约是印着极粗的木版图画的纸牌:这类纸牌,我们至今在乡下还可以看见。然而这博徒的道具,却走进欧洲大陆,成了他们文明的利器的印刷术的祖师了。
“木版画恐怕也是这样传去的:……
……倘为事情所许,我们逐渐来输运罢。木刻的回国,想来决不致于像别两样的给本师吃苦的。”
中国传统插图的特点是什么?旧小说有插图和绣像,是我国向来的传统。插图都是木版画,是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出来的,往往画得既粗俗,刻得又简陋,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流传下来的《卅三剑客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我国版画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古的版画作品,是汉代的肖形印,在印章上刻了龙虎禽鸟等等图印,印在绢上纸上,成为精美巧丽的图形。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极,最大的艺术家是陈洪绶(老莲)。清代版画普遍发展,年画盛行于民间。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以后的版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我国传统的风格是颇为不同了。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象,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惯例总是画家替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替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由于读书不多,这三十三个剑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但反正是写小说,不知道原来出典的,不妨任意创造一个故事。可是连写三十三个剑侠故事的心愿,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写叙述文比写小说不费力得多,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详细叙述,同时原文的文笔极好,我没有能力译成同样简洁明丽的语体文,所以附录了原文。比较生僻的故事则将原文内容全部写了出来。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动材料。一、中国古籍版刻插图的起源与出现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现存较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之后。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16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d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二、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三、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郭卓然,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L钉,又称“L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四、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清朝最先衰落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其实,清统治者仇视的是对大清朝不利的文献图籍,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现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为对“圣朝”歌功颂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组织刻印的图书中,多附有精美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殿提调,这类图书的插图就被称为殿版画。其中如《御制耕织图诗》、《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墨法集要》等,都是殿版画的代表作品。殿版画多细笔皴擦,工致娟丽,章法多变,印刷质量均为上乘。内廷刻书如此重视插图,为前朝所无。但同样因为供奉内廷,片面追求谨严工稳,这些作品又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意趣天成。在统治者对戏曲、小说类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清朝民间版刻插图中的两大品类——人物画和山水画,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物插图中的《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晚笑堂画传》,以及《水浒全图》、《三国画像》等,都是这方面的佳构。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清朝的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图书中的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萧云从绘《太平山水图画》,笔力凝重,气氛沉郁,所寄托的亦是明季遗黎对故国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气息,在古代山水插图中,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诸帝喜游幸,绘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种插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记游之类的图书插图极富,成就斐然。方志中的插图,多少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图,多受殿版影响,《太平山水图画》中的磅礴之气,无从见到了。明代发展起来的套版彩印插图,到清代亦有佳构。清康熙年间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园画传》,“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为画学的圭臬。《西湖佳话》卷首冠佳景十图,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图画富丽精工,亦为套印书中的大观。清嘉庆之后,版刻插图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数人物图传类书籍和记游类书籍插图外,可称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见突破。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术传入中国。石版印刷对印制图画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为印制图书插图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图书极多,图亦精丽,虽然这已不是木刻画,但在技法和构图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袭着版刻插图的传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已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关于几类插画风格的总结与鉴赏有人喜欢看电视剧,有人喜欢看综艺节目,而我不仅如此,还喜欢看画。一副好的作品会让你看到画者构建的世界,通过这幅画你产生了关于世界不同的想象,原来还有很多美是你没有发现的,这就是插画带给我们的美好,这也是我非常热爱绘画的原因。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凭借近来的看画经验,对几类插画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就像是学习笔记一般,希望在这些优秀的插画中,我们能学到一些东西。扁平风格:画中的元素看上去都扁扁的,由简单的形状、线条构成,但是色彩非常丰富、协调。人物的衣服布质感很强,有点像布贴画的感觉。各种元素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加上一些小线条辅以点缀,光线的表达使简单的几何形体呈现较为逼真的场景。线条的勾勒选择有颗粒感的铅笔线条,使得画面充满了童趣。岩彩风格:岩彩画广义地讲是泛指一切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在我看来,岩彩风格的作品非常有质感,传统的岩彩风格作品多数在纸上贴金箔或者银箔等材质,以期达到不一样的绘画效果。下图作品应为电脑画图的作品,但是也达到了岩彩的风格,据观察岩彩风格的作品多有金色、黑色、红色、宝蓝等主色调,非常有敦煌壁画的感觉。半写实风格:人物比较立体接近写实,服装质感强,下图是台湾才女插画师德珍(已故)的作品,本人特别喜欢德珍系列插画,人物的眼神是有情绪的,服饰华丽繁复。背景又有岩画的质感。下图为中国首位获得“国际漫画大赛”中获得金奖的画师张小白的作品。成功的插画师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正如这幅作品,张小白插画有一定的工笔画的感觉,但是又有CG画的那种立体感,她的用色偏向大红色,画中的人物通常呈现高傲、冷漠的态度。记得大学时候特爱看的杂志《怖客》的封面就是张小白画的,都是这种风格。清透风格:下图是我非常喜欢的插画师“胖蛇”的作品,她的博客叫“胖蛇的仙女地”,应了那句标题,她的作品清透、充满光感,呈现了美好而又神秘的童话世界,元素多有小女孩、小仙子、小动物,真正应了那句仙女地。她的画有一种细腻的、毛绒绒的质感,也许是仰赖于细小而又朦胧的线条吧,配色多数以浅褐色、浅绿色、浅为主,如果喜欢她的作品去网上搜索“胖蛇的仙女地”就能看到同类其他作品。下图与胖蛇的风格类似的地方,整体画面都是呈现一种清透、温暖的感觉。这幅作品是水彩画,不像上一幅有很多细小的线条(初步猜测应该是彩色铅笔画的)。水彩画的特点就颜料的流动性更容易形成丰富的色彩。一副好的作品色彩必然是丰富又统一的,比如这幅画并没有画出光线的痕迹,却让你感觉是这是在非常明亮的屋子里。这就是色彩运用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精彩的插画,不胜枚举。希望我们通过多看、多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早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这6种常见的插画海报风格你知道吗?2020年可以说是插画的天下曾感动无数人的《热干面好久不见》到最近的各种节日品牌海报都能见到插画的身影那插画常见的风格有哪些你知道吗?小A将通过这篇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插画海报的常见风格!扁平风格插画主要由色块构成,造型几何化,外轮廓光滑,信息更加直观,能够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界面所传达的信息。扁平化的界面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画面的转化,网页加载得更快,因此,扁平风格插画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描线风格,是在扁平化风格之上的延伸。在扁平化元素中添加外轮廓和描边,描线插画的外轮廓加上描边,相对于扁平化风格来说,更加地立体,可爱,往往会用在海报、引导页面、logo等之中。肌理风格插画也叫做颗粒噪点风格,是扁平化风格的又一个分支,将页面叠加颗粒肌理,呈现出一种磨砂质感,有点像沙画的感觉,但又比沙画细腻。主要表现形式是运用大量色块的表现,元素单一干净,肌理常叠加在元素的高光及阴影处,通过颗粒感来增加画面中的细节,画面过渡自然,立体生动,画风轻松随意。浮世,佛语里是指“繁华又空虚的人世间”,浮世绘是将人世间的浮沉聚散不定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浮世绘画风以传统版画为基础,强调线条及色块的平涂,色彩艳丽,以鸟、鱼和海浪等为主要表现形式。MBE插画是由Dribbble的一位设计师创造的风格,采用黑粗线条描绘元素,除去画面中不必要的元素,色块有明显的区分,圆润可爱。和小元素配合,常用于引导页、启动页、logo等。水彩插画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画法,简单的线条加上温和的色彩,宁静自然,线条简单随意,水彩插画的创造性特别强,既能够表现写实、抽象、魔幻等各种风格。插画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近几年逐渐成为海报设计的主流不同风格的插画风格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5 版画销售和艺术家的参与
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大众对版画的需求日增。各种优美的凹版地图,名人肖像、宗教像、新发现的奇异风光、政治宣传和书籍插图等等,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几乎到了十分惊人的境地。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种出版和销售企业应运而生,各种销售网络遍布欧洲各地,艺术家,特别是己过世的艺术家的版画原版,成了画商、出版商营利的宝贵财产。他们将原版买到手后,由固定的工匠大量复印,印数多达销售额的最高点。为满足无限销售,原版印损后,再请工匠刻制加工,反复印制直至版子报废,其结果往往与原作相去甚远。
这种一味以营利为目的版画销售,不仅影响了版画在民众中的声誉,而且严重损害了艺术家的权益。早在十五世纪末,丢勒为保护他的作品不被仿造,除在作品上刻有象征自己原作的识别标记 "AD" 外, 还曾特地去意大利佛罗伦萨,向当时名铜刻工雷蒙迪(M Rairnondi) 提出抗议,以阻止对他作品的非法翻印。贺加斯(Willian Hogarth,1697 -1764) 是英国十八世纪的名画家,他的辛辣的、针眨时尚的《娼妓的经历》(图48) 第一套六幅油画,自己只得了34几尼(guinea,旧英国金币) 的报酬。但这些画在被出版商们复制成铜版画大量刊行前,就有1200多人前来预订这一几尼一套的蚀刻铜版画。贺加斯作品如此抢手,以致使画家不得不呼吁国会,订立一个版权法,以保障艺术家的著作权。为此,英国于1753年订立了版权法。
商品经济的规律,使画家们看到了制作一幅版画,要比绘制一幅油画获利多。因此,那个时代几乎多数画家都曾作过或委请铜刻师代制过铜版画。除上面提到过的一些大师外,还有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 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 - 1519) 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5 - 1520) ,荷兰乡村画家勃鲁盖尔CBruegel 1525 - 1569);法国画家卡洛(Callot,1592 - 1645);比利时的鲁本斯(Rubens,1577 - 1640);最后一位老威尼斯画派代表提埃玻罗(Tiepolo,1696一1770);法国名画家华托(Watteau, 1634 - 1720)、布歇(Boucher,1903一1770) 和夏尔丹(Chardin,1699 - 1770);西班牙的巨人戈雅(Goye,1746 - 1828),英国的W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 - 1827) 等等。版画市场,如可靠的纽带,使画家与大众紧密相连,它又如润滑剂,促使铜版画以良性循环,日臻完美。
铜版术自十五世纪中叶兴起以来,相继有1513年,霍普弗的第一幅蚀刻铜版;十七世纪初,荷兰赛金(Siengen,1609 - 1682) 创造“美柔汀”(Mezzotint);十八世纪,法国雕版师B-德马丢(Belgin Demarteau) 发明滚刀点刻法(Roulette);约1760 年法国柏兰斯(Prince) 发明飞尘法(Aquatint);十八世纪晚期,法国铜版作坊,先后推出,软底蚀刻法(Soft Ground) 和起底蚀刻法(Lift ground) 或称糖水法(Sugar aquatint)。至此,作为现代铜版术己告形成。与此相反,在铜版画发展和兴盛的二、三百年时期里,木版画 却仅仅与书籍为伍,且渐趋衰落,最后濒临被淘汰的边缘。
6 木版画的复苏
十八世纪前期,铜版才由贺加斯引入英国,与欧洲大陆不同,不列颠的木版画至此始呈衰落。这时不少具有精湛技艺的雕版师,由于受铜版画的排挤,不得不从以往复制委罗内塞、丁托菜托和提香等名家作品中退出,被迫去从事墙纸的生产了。十八世纪末(1775),政府为振兴木版画,特设奖以犒赏木版画的优胜者,第一个获奖作品便是英国的版画家托马斯·比伊克(Thomocs Bewick,1753 - 1828) 的木口木刻《猎犬》(图53 - 55)等版画作品。他发明了木口木刻和优质的合金雕刀,屏弃原先的木面木板和粗陋的工具,创造了一种刻白线(阴线) 的木版明暗法,其细腻逼真程度可与铜版画媲美。由于比伊克的革新,使古老的木版画起死回生。与铜版画不同,木口木刻可将图版和文版拼结一起,同时上机印刷,因而木口木刻被迅速推广应用在大西洋两岸大量的报刊和杂志上,遍及整个维多利亚时代(1819 - 1901),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民阅读和欣赏。
所有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及其门生,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为雕版师的刻作,直接在木口木版上起草画稿。例如,一本平淡的诗集一一《路边诗歌》,里面刊有许多富有诗意的小小木口木刻,都是由画家诺思(North)、平威尔(Pinwell) 和沃克(Walker) 画稿,由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德尔瑞尔(Dalziell)兄弟刻制的。他们的无与伦比的刻作技艺,达到了以往木面木刻所无法想象的精美。木口木刻在英国兴起后,不久就波及欧美,并有压过了铜版画的势头。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画家杜雷(Paul Gustave Dore,1832-1883) 又将木口木刻推上高峰。当时他的木刻,被称作“杜雷式”(图58、59)(是由画家用水墨直接在木口版上起稿,然后由他手下的刻工精雕细刻而成的),深受大众的青睐。人们喜爱它精细得毫不含糊,而嘲讽铜版画平易简单,类似速写和过于朦胧等等。然而,威胁两者的潜在力量,恰是正在兴起的照相术。
7 照相术的威胁
1826年由法国石印工人涅普斯(Nicephore Niepce,1765 - 1833) 摄制成最早的一幅照片–《窗外庭院》和1839年达盖尔(Deguerre,1787-1851)银版法照相术在巴黎被公布,十余年后,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照相制版术问世;四十年后(1880) 照相制版术进入印刷业。至此,己越来越威胁着画家和雕版师们早先所从事的版画行业。法国画家特拉罗修 (Paul Delaroche,1797- 1856)曾感叹过的,“绘画从此完蛋了”, 被当作至理名言流传一时(图60)。然而真正惊慌失措的倒是那些肖像画家和版画家,特别是铜版画家“铜版画家自缢架”、“铜版画, 见鬼去吧! ”的大幅标语,在当时的漫画中屡见不鲜。石版画(俗称“石印”)发明于十八世纪末,盛行于十九世纪中,由于照相术的挑战,使铜版画很快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再者,此时大众的兴趣己越来越偏重艺术家直接绘制的版画,而非匠人的复制品,为免受刻印之劳累,画家们便偏重于石版画的亲自绘制。此间,最为有代表性的画家为: 西班牙的戈雅(Goya, 1746-1828)、法国的杜米埃 (Daumier,1808-1879)和劳特列克(Lautrec 1846-1901),他们从事于大量政治讽刺画和广告海报等的创作,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在照相术的威胁下,使一些有远见的艺术家认识到,版画作为复制绘画的手段,是应寿终正寝了。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为摆脱版画在印刷术中的从属地位,他们极力推崇手工制作和粗矿朴拙的古风,使版画真正成为有独创性的画种。
中国传统插图的特点是什么?旧小说有插图和绣像,是我国向来的传统。插图都是木版画,是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出来的,往往画得既粗俗,刻得又简陋,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流传下来的《卅三剑客图》,人物造型十分生动。我国版画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古的版画作品,是汉代的肖形印,在印章上刻了龙虎禽鸟等等图印,印在绢上纸上,成为精美巧丽的图形。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极,最大的艺术家是陈洪绶(老莲)。清代版画普遍发展,年画盛行于民间。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以后的版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我国传统的风格是颇为不同了。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象,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惯例总是画家替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替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由于读书不多,这三十三个剑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但反正是写小说,不知道原来出典的,不妨任意创造一个故事。可是连写三十三个剑侠故事的心愿,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写叙述文比写小说不费力得多,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详细叙述,同时原文的文笔极好,我没有能力译成同样简洁明丽的语体文,所以附录了原文。比较生僻的故事则将原文内容全部写了出来。中国古籍版刻插图艺术古人著书立说,重视图的作用。“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书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历代刻印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图,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动材料。一、中国古籍版刻插图的起源与出现中国的古书,以其生产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写本书和印本书两个时代。在汉代以前,人们将书抄写在竹简、木牍等天然载体或缣帛等丝织品上。1942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画,上绘彩色图像及类似金文的说明文字,四周绘十二神像,象征十二个月,是我国帛书插图中的较早遗存。所谓版刻插图,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画稿复本。雕版印刷术也称整版印刷术,即指将文字或图画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版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图画稿复本。由于古代书版以梨、枣木为主,故这些插图,都是版画,也称为木刻画。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冯贽《云仙散录》卷上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可见其数量是不少的。现存较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为1953年在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此件发现于墓主臂上所戴银镯内,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据考,当刊行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之后。唐代版画遗存中,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此件为一个长约16尺的卷子,由六页纸粘缀而成,卷端绘《祗树给孤独园》图,全图纹饰华丽,布局稳妥,线条运用纤柔中见劲挺,是雕版技艺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d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刊印日期题记的版刻插图艺术品和佛教版画名作。中国以版刻形式为图书印制插图,比欧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图就是我国早期版刻插图中最负盛名的杰作。唐初诸帝,多采取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发展很快。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更是大兴佛教。当时造像建寺,遍于国中;士民刊施经卷,蔚为风气。由此而言,当时佛教版画的锓梓,数量必多。只不过因为年湮代远,唐代印品少有留传于今日者。加之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下诏灭佛,经卷刻版,皆付劫灰,传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图,才如吉光片羽,难寻难觅。但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在佛教经籍的印制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佛教题材作品,也成为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最早出现的品类。二、承先启后的五代、宋、元插图继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相对衰败期。但唐代开创的版刻插图艺术,却在动乱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五代遗存的版刻插图作品,题材仍只有佛教一种,数量亦如凤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还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二图皆刊印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后者题记有“归义军节度史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样,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现存最早一幅刊刻时间、地点、刊施人、刻工姓名一应俱全的版刻插图作品;前者则为现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图观音像,说明虽然都是佛教艺术品,但在题材选择上,远比唐代要丰富得多。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经过南征北讨、削平群雄,国家复归统一。宋朝重视文治,雕版印刷术全面发展,版刻插图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宋代版刻插图艺术遗存,仍以佛教内容为主。其中如宋太宗时刊《御制秘藏诠》插图四幅,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版画;雍熙年间刊《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等四图(现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等,也是举世闻名的遗珍。他如南宋临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图赞》,图版置版面上方,是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图组画,也可以说是传世历史最为悠久的连环画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作品。徐康《前尘梦影录》就评论说:“绣像书籍以来,以宋刊《列女传》为最精。”本书上图下文,版式与《文殊指南图赞》相类。与宋对峙的辽、金、西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在版刻插图这一艺术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辽国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图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地点。1974年7月,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发现了大批辽代佛教经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图十余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经《赵城藏》(又称《金藏》)扉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构。从上文所述,不难看出五代、宋及辽、金的版刻插图,无论在雕镌技艺、雕工队伍、绘制地域,还是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进步都是明显的,为版刻插图艺术在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也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元刊书籍插图比两宋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又有进步。就宗教版图而言,元代完成的《碛砂藏》,扉画严整工丽,远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少品种的书籍插图,是在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如元刊《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戏曲插图,《全相平话五种》是最早的平话刊本插图,《事文广记》为类书有图之始,这都是版刻插图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国版刻插图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三、璀璨夺目的明代插图明朝,中国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图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百花齐放,空前繁荣,是明代版刻插图的第一个特点。经过唐、宋、元几个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图艺术不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艺术流派,其他如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的版刻插图,亦各具特色,环绕在三大流派周围,如群星拱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各流派、地区版图争妍斗艳,而又互相交流、促进,为中国版刻艺术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形式多样,各擅胜场,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二个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插图形式除宋、元的单面方式、上图下文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类型,为画家随类赋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由稚拙无华到精丽繁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其艺术风格上的最大特点。一般来说,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图,具有粗犷质朴的民间艺术草创风格。自徽派版画崛起,绘必求其细,工必求其精,逐渐成为明代插图艺术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画亦向其靠拢,与其融合,汇为一体,使中国插图艺术更加璀灿夺目。这大抵是因为明万历中晚期之后,有大批文人学士参加到插图的创作中来,使插图不仅仅是图书的装帧、文字的图解,而且也是文人案头的清玩。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提高插图的社会地位,促其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插图艺术队伍专业化,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四个特点。明代插图艺苑,留下姓名的画家极多,如汪耕、汪修、蔡冲寰、何英、卢霞子、熊莲泉、张梦征等,都是一时名家。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见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一些脍炙人口的大画家,如唐寅、仇英、钱谷、丁云鹏、陈洪绶等,也为插图绘制画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将——安徽歙县虬川黄氏刻工,见于《虬川黄氏重修宗谱》著录的,就有近三百人。他们父子世业,兄弟相传,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对徽派版刻风范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如旌德鲍承勋、郭卓然,武林项南洲,吴兴汪文佐,金陵刘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圣手。这样一支庞大的刻工队伍,成为明代版刻插图艺术大发展的人才基础。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飞猛进,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五个特点。建安、金陵两派的早期插图作品,技法上仍略显粗糙,手法也变化不多。徽派崛起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点染皴擦,无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时,刻工们还注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如陆禹九抄录的徽州刻工传授口决:“木板雕画不稀奇,功夫深来心要细。若要双刀提线稳,多看多刻生巧艺。多看多刻还要想,刀刻件件样样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难处学到老。执刀自有执刀理,刷印本领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来刻山水。”言简意赅,本身就是一篇有关刻事的教科书。发扬蹈历,推陈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图艺术的第六个特点。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术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出现了彩色版画套印术。最初,为获得彩色图版,采取的是在一块版上,根据图画内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覆纸一次印刷的方法,称单版涂色法。这种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它的启示下,明时出现了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为套印。因其版形如L钉,又称“L版”。后来,又发明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称为“拱花”。套印出的插图,色彩艳丽,浓淡得宜,阴阳向背之间,几可乱真。明朝不少画谱插图,如胡正言刻《十竹斋画谱》,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就都是个中精品。当然,明代版画,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图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过于强调繁缛细密、富丽工致,有时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画来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制约了它的发展天地。但瑕不掩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代插图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细著称的西洋铜版插图相比,在总体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四、由盛转衰的清代书籍插图清朝入关后,采取了极端专制的文化政策,禁书焚书,文网苛密,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为避祸,多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考据之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代蓬勃发展的版刻插图艺术,也由此而逐渐衰落下来。清代版刻插图艺术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朝夕之间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绪,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现,如旌德鲍承勋所刻《扬州梦》、《秦楼月》等戏曲剧本插图,精丽典雅,被认为是徽版的殿军;四雪堂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吴三多斋刊《古今列女传演义》,以及《笠翁十种曲》等,均不逊兴盛时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黄顺吉、刘荣、汤尚、汤义、蔡思璜、谭一葵等,亦不负名工之誉,使版刻插图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清朝最先衰落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其实,清统治者仇视的是对大清朝不利的文献图籍,而不是插图艺术本身。相反,插图以其直现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为对“圣朝”歌功颂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组织刻印的图书中,多附有精美插图。清政府刻书,多由武英殿提调,这类图书的插图就被称为殿版画。其中如《御制耕织图诗》、《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墨法集要》等,都是殿版画的代表作品。殿版画多细笔皴擦,工致娟丽,章法多变,印刷质量均为上乘。内廷刻书如此重视插图,为前朝所无。但同样因为供奉内廷,片面追求谨严工稳,这些作品又不如民间作品灵动飘逸,意趣天成。在统治者对戏曲、小说类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清朝民间版刻插图中的两大品类——人物画和山水画,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物插图中的《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晚笑堂画传》,以及《水浒全图》、《三国画像》等,都是这方面的佳构。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愦,武将懦弱,终至亡国。汉族知识分子希望有古贤臣名将那样的人物出来扭转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画的发达,和这种心态多少有关。清朝的山水插图(主要是方志图书中的插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大画家萧云从绘《太平山水图画》,笔力凝重,气氛沉郁,所寄托的亦是明季遗黎对故国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气息,在古代山水插图中,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诸帝喜游幸,绘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种插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记游之类的图书插图极富,成就斐然。方志中的插图,多少也与此有关。但这些插图,多受殿版影响,《太平山水图画》中的磅礴之气,无从见到了。明代发展起来的套版彩印插图,到清代亦有佳构。清康熙年间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园画传》,“一幅之色,分别先后,凡数十版,有积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为画学的圭臬。《西湖佳话》卷首冠佳景十图,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图画富丽精工,亦为套印书中的大观。清嘉庆之后,版刻插图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数人物图传类书籍和记游类书籍插图外,可称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见突破。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术传入中国。石版印刷对印制图画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为印制图书插图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图书极多,图亦精丽,虽然这已不是木刻画,但在技法和构图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袭着版刻插图的传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已非本文论述范围,故不赘。插画艺术的简介
内容简介:如今,插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元的艺术形式。插画作为现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方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并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和影视文化等方面。
《插画艺术》分为七章,具体介绍了中国插画简史、外国插画简史、现代插画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插画的分类、现代美国和一本插画、插画欣赏等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插,画的历史和插画在各个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书中列举了大量中、西方插画史上的优秀作品,介绍了多位插画大师的生平、艺术风格和经典作品,对插画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使读者对插画在各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一目了然。书中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帮助读者对插画的历史、插画的运用有一个系统而明确的了解和掌握。
扩展资料:
所谓图书,即“凡书必有图”,书中的插图也称为插画,是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插画的主要作用是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以加强文字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
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中写道:“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文学作品中的插画,是画家在忠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好的插画不仅是从造型层面对文学的诠释,而且是文学主题的延伸,其利用空间、结构、色彩、透视、量感、质感,通过点、线、面以及作者的个性形成一个新的境界。
-插画艺术
中国新闻网-插画原稿收藏逐渐兴起名作多在十万元以上
插画有哪些分类插画又称插图,是以手绘、鼠绘和电脑板绘形式绘制的插图,因用途广泛行成的风格各异,影视动漫和游戏行业是称CG插画,广泛应用在设计行业、影视动漫、游戏行业。
插画是用图画表现形象性、生活感和感染力,与平面设计的主要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插画更突出表现故事性而非吸引眼球”。插画也是一种视觉表达艺术形式,主要有摄影/绘画/立体插画三大类。插画在艺术领域有特定地位,与出版业密切相关,无论电子书还是实体书都需要,其他方向如音乐/影视/传媒业都有就业空间。
扩展资料:
插画常用工具:
1、手绘插画是用纸和笔绘画——常用工具:马克笔、彩铅、水彩。
2、鼠绘插画——常用工具:PS、AI等。
3、板绘插画——常用设备:手绘板、数位屏、ipad、手机。
4、手绘板是需要连接电脑在PS、AI、SAI里面画画,数位屏、ipad可直接画画,不用连接电脑,手机需要购买电容笔即可绘画。
学习插画靠谱不靠谱的基本标配:有无试听课。
现在学习插画的地方确实是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有,这就让很多同学花了眼,应该怎么去选择呢?有句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判断一个学习的地方怎么样,至少要先看一下对方的实力啊,而试听课就是看对方实力最好的地方,同时看看课程质量讲的怎么样,如果连试听课都讲的不咋地,那其他课更白搭了。而且选择学习这一块,要选大的学校,这样有保障的。
如果大家不知道去哪里找的话,可以去我以前学习的网课去听听,我就是在那里学习的,每天晚上8点,都会有高手绘画老师免费直播讲插画板绘课程在网上,老师讲的通俗易懂还幽默,而且能很好的把困扰大家的绘画技巧给讲解的简单透彻明白,看老师视频,比看书强多了,一节课能解决你很多的问题,还能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的问题,反正是免费的,完全可以去听一下的,晚上讲课,也不耽误你白天工作或者学习,想听的同学可以进入威馨(谐音):
首先位于前面的一组是:gon_浯闻旁诤蟊叩囊蛔槭牵699_把以上两组数字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即可。备注:原画。
同学们既然喜欢学习板绘插画,那就试一下,给自己一个机会,只有试了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这块料,而不是总是内心世界在徘徊,浪费才华,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版画形式出现的,是随佛教文化的传入,为宣传教义而在经书中用“变相”图解经文。目前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版画作品,唐肃宗时刊行的《陀罗尼经咒图》。刊记确切年代的则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经》中的扉页画。
到了宋、金、元时期书籍插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历史地理书、考古图录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并出现了彩色套印插画。明清时期,可以说古代插画艺术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行业。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插画自学可以学会吗
插画自学可以学会。
插画的提升方法:
一、多画概括,练基础、练造型。
1、比如:概括动态、概括人体动作、体块运动、概括体积、概括光影、概括前中后景的黑白灰等。
2、这些你画得多了,等于就是会画基本元素多了,这样能拓宽获得灵感的角
本文2023-08-04 19:59: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