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李斯》都做过什么贡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秦朝《李斯》都做过什么贡献?,第1张

力驳分封 定制颁法

   秦统一以后,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样,封秦始皇诸子为王。秦始皇召开群臣会议讨论,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实行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当残苛的。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如果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弃市”(指在闹市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称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者,黥(意为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潦上墨为“城旦”(一种刑罚,输边筑长城四年)。有想学习法令的,要以吏为师。

  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都是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卜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李斯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以法家理论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国的。在他当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专制政权,划定全国疆域,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等,对文化思想方面很少注意。淳于越以儒家思想为秦始皇出谋划策,是不利于秦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因此,善于领会秦始皇意图的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上述焚书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准。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在焚书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两个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有四百六十余人因此被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虽然后世称此事为“坑儒”,但其实被坑杀的是术士,与儒生无关。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已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可见,根本就没儒生什么事。但自东晋年间,梅颐献《古文尚书》,附有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时,坑术士第一次被变性为坑儒。后来,随着《古文尚书》被定为官书,坑儒的说法于是沿袭下来,遂成定论。对于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前人多有辨疑,到了清代,其伪书的身份已成盖棺定论。伪造者将坑术士改为坑儒,其实也只是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从而表示《古文尚书》其来有自。考其最初用意,大概也只是欲售其伪,并无心向赵政泼脏水。后世却据此将坑儒判为铁案,想必是大大出乎其意料之外的了。

  (文献古籍在秦朝廷中都有存本,至于被烧毁,那应该感谢项羽的那把火,而不要一味的怪李斯。)

据说是同学关系。

李斯的事迹太多了

1、谏逐客令:秦国朝廷打算驱逐所有六国客卿,李斯写谏逐客令,批驳这种愚蠢观点,最终秦国没做出这样的蠢事。

2、害同学:骗韩非子来秦国出使,又说他是间谍,最终导致韩非子被杀。

3、力挺郡县制:在统一六国后,秦朝有一次关于使用哪种政治体制的大辩论。很多人支持分封制,但是李斯坚持郡县制,避免了刚刚统一又分裂的情况。

4、统一文字:秦国统一后,颁布法令统一文字,小篆就是李斯制定的,泰山刻石虽然已经不完整了,上面的小篆据说是李斯手迹,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书法家。

5、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政策虽然没有明确归属,一般都算在秦始皇头上,但是李斯作为丞相,应该也都是参与了的。

6、焚书坑儒:这个据说也是李斯提出的。

7、矫诏害扶苏,拥立胡亥即位:这个也是李斯参与的。

综上所述:李斯是一个非常能干、很有战略眼光的法家干吏,他做的很多事都非常深刻的影响了历史走势。但是人品确实成问题。

李斯除刻有《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外,还有多幅作品,但保留下来的其他。

诸刻都不是他本人原创的。《碣石》为清乾嘉年间重刻而成,《会稽》由元人重刻,这些翻刻的作品已找不到原作的风采,只是徒有其表。《之罘》、《东观》现只见于记录,实物已失。流传最广的只有《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

可谓善于谋国,拙于谋身吧。

如果史书记载是真的,当然是私心私欲害了他,然而伪诏以立胡亥,自己担天大风险,却没有天大好处,不知道是因为赵高善辩,还是年老昏聩。临刑前做黄犬之喟叹,好似陆机,对人间满是留恋,或许正因为过于留恋,而铸成大错。

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李斯是一个布衣出身的,拜荀子为师,有一定要的才华,在他精心的铺助下,秦朝统一中国,对中国的大一统有极大的贡献,最后由于站错队,和赵高合作害死扶苏,让一个人昏晕的胡亥为皇帝,以至于大权旁落,被赵高谋害,可悲可叹。

割裂其他的因素来谈论李斯,显然有失偏颇,毕竟一个人的作用,必然受制于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专制制度下,能臣必用于明君,佞臣也必然因昏君而得志。而在刚愎自用的昏君治下,能臣、诤臣必然弃如敝履,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何谈施展安邦治国之策?所以,李斯的悲剧不完全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出悲剧中的一个章节或是一段旋律而已。

李斯于始皇就相当于和珅于乾隆,扮演着亦师亦友亦臣的重要角色。李斯推行的种种措施,确立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强化了君权,不仅促进了秦的统一,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更将嬴政推上了权力的顶峰。上有三皇五帝,今有始皇帝。嬴政称皇帝,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正式开启。李斯是千古第一相,他的政治才能绝非用能臣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位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家。

他一定是个不同寻常的能人志士,只是历史的真相和记载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他作为一代名相,最后意外的被赵高干掉,这很意外,也是成了千古之谜,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李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把性命也丢了。可悲可叹也!真想穿越时空回去看看那段时间李斯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即便是做一件普通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需要他人的共同协助才能够完成的,更不用说在开创一个国家这样大的事情上面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之中,有着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宰相之一,但是我们虽然对他的名字觉得非常的熟悉,但是好像对于李斯具体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却不是很了解。

而今天我们就来列举一下李斯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之中有哪些贡献,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大秦丞相。

 

坚定了赢政,推翻六国的决心。

在秦始皇嬴政之前,历代秦王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壮大秦国的实力,而李斯却是首次和嬴政提出“到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了”,这样的说法。而正是李斯的提议,让嬴政坚定了灭掉六国的决心。

历史资料中记载的李斯原话是“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为秦始皇嬴政想出了灭六国的好办法。

仅仅是向秦始皇嬴政提出灭掉六国的想法,并不足以坚定秦始皇灭六国的决心,实际上李斯之所以能够说动秦始皇灭掉六国,是因为他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之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早在他还是一个小官的时候,就在为秦国灭六国做了很多的筹划。

而对于如何去灭掉6国,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是,对于六国的重要人物能收买的就收买,收买不了的就直接派人暗杀。这样的方式的话呢,首先可以分化六国的统治阶层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且有了内硬之后,秦国灭六国就方便了很多。

 

强烈建议推行郡县制和统一文字。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那么国家如何去统治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而李斯却强烈的反对沿用分封制的做法,他提出一定要实行郡县制,而在我们后人的角度看来这个决策是非常的英明的。

除了建议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之外,向我们所熟知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是在李斯的推动之下实行的,甚至很多的具体操作都是李斯在主持。

可以说李斯是既动嘴皮子也下真功夫。但是李斯虽然有着很多的功绩,可是做得不好的事情也不少。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害韩非以及坑害扶苏和蒙恬,甚至最后胡亥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和李斯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甚至后人说,如果不是在李斯的帮助之下,那么赵高也不可能帮助胡亥登上帝位,而如果说扶苏能够继任皇位的话,或许秦国就不会亡。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秦朝《李斯》都做过什么贡献?

力驳分封 定制颁法   秦统一以后,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样,封秦始皇诸子为王。秦始皇召开群臣会议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