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绳子绑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书签绳子绑法,第1张

书签绳子绑法如下:

第一步:将核敬丝带取中间位置,两边向内交叠成为n型。

第二步:用格尺压住丝带两边交叉的位置。

第三步:将丝带的两端穿过n形上面的圆圈,向相对的方向拉伸。

第四步:将两边的丝带拉紧后,书签上的绳子就系好了。

资料拓展: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

书签是指为改搜慎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漏册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书签除采用纸制作以外,还可采用优质的纯铜、锌合金原材料,有镀镍烤漆、镀沙镍、仿古铜、移印、镀金烤漆、双色电镀、镀镍珐琅、镀镍镶嵌等工艺精致而成。

这种被称为金属书签,是书签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创新。庙会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脸谱金属书签,那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植物叶片书签是一种新鲜的方式来标记你阅读过的地方,需要书签是因为仍然有很多的人喜欢阅读,而它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衰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中有许多人依旧爱上阅读,书呆子的乐趣无处不在!

爱情草叶坚持粘贴每一页,叶片从山顶上向外窥探,看起来好象小草正在书上繁演各种有趣的表演,这些被标记的页面是你心中理想的书,就像大参考字典,食谱,图画书等等。

对于没有去过印度的人来说,大概也会熟悉一个镜头:一个印度人取一条长绳抛上天空,然后绳子一直钻入云端,然后让一个孩子顺绳爬上去,直到慢慢消失在云雾里。

没错,这就是印度的"通天绳"表演。那问题来了,这是什么原理,印度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印度街头艺人

印度街头的"通天术",其实了解了内涵就会发现,它并不神奇

其实,在魔术并不奇怪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所谓的"通天绳"就是一种幻术,你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而至于人家能做到的原理,今天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明白了,谁让网络时代没有秘密可言呢。

通常,表演这种"通天术"的魔术时,表演者是对时间有要求的,他们要么选择黄昏,要么就是晚上,总之,光线暗一些才是他们想要的合适情境。事实上,这与魔术中的灯光支持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这种露天表演没有灯光的辅助,所以才选择时间而已。

除了时间,表演者对于空间也有一定要求,比如集市类人多的地方,这是取鱼目混珠之说。而且,表演通天术的地方,高空必须没有过高的建筑物,至于飞机等也不可以。高空有建筑,那穿帮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完美搭档

其次,通天绳也是很粗的那种,而顺绳子往上爬的孩子必定会穿着暗色衣服,最多的是黑色。这些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道具与要求,不然,所谓的通天术很容易被人识破。

那人们问了,我们也知道这根绳索有问题,可人家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慢慢说。表演任何魔术都会有前期工作,比如场地的布置。

一般,表演者会在场地上进行深坑处理,然后将绳子埋于坑内,预留下部分绳子以备用:当然是留一个孔,方便绳子从地下钻出,以让观众唏嘘。

不过,这绳子可是关键,它非常粗,里面已经穿入了细细的钢管,这样便于在外面一拉紧绳子的时候,它就会变直,上弹,然后配合小孩子顺绳向上爬。

很多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表演员会用手扶住孩子,让他顺绳子爬上去,这其实就是扶的绳子,以免它晃动,或者是弯曲。

“祖传”

当然,有关这根绳子的说法很多,还有一种就是通天绳实际是由一个你看不见的多处连接架来完成的。它们由相对隐形的铁丝相互连接,然后让绳子看上去松散,实际并不会脱离它们的控制。

据说这是受到训蛇表演的启示而发明的一种魔术,之所以要选小孩子往上爬,完全是因为那绳子的强度只能支持这个重量而已。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想要顺着绳子爬上去都不容易,毕竟它只是一根极细的钢管。但人家作为表演者,自然早就娴熟有度了,所以看着那孩子爬上去,消失于不见,人们也就只剩下感叹与惊讶了。

绝活

通天绳,来自幻术的一种魔术表演,它的历史渊源古老,在我国也有出现

有人认为,通天绳表演是印度的专利,反正在很多作品当中,人们看到的都是印度人在表演。但如果真要溯本求源,可能你还会发现一些让人更惊讶的地方。

首先,所谓的通天绳在古籍有所提及:

难道他们握有执掌天地万物的权力?那就让他们缘梯登上去。

所谓的梯便是绳子,而这是宗教信仰当中极为神圣的东西,被视为神的象征。

所以,这根绳子是神赐予的"梯子"。因此又被看作神仙索,用于生命循环与生命力交接传递之用。

当然,这是来自书中的记载,也是宗教势力的宣传,我们没必要太当真。它的真实情况就如同我们前面说的,不过是利用视觉混淆而操作的一种魔术。

各显神通

但是,如果说这通天绳的起源,那也太过绝对。打开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就可以看到类似于通天绳的表演。

书中讲有一位江湖术士,利用一根绳子抛上天空,然后让一个小孩子顺绳爬上去偷取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就在地下人们看得惊心动魄的时候,绳子突然断了,孩子也不知去了哪里。于是江湖术士各种悲催,请求看客们赏点银子,好找到孩子将其埋葬。

这时看客们同情心泛滥,纷纷解囊助之。可捐完了钱,人家回头从后面的一个木箱里将孩子拉了出来。这下人们又惊讶欢呼:原来孩子没有死。可是,钱是肯定不会再还给大家的了。

《妖猫传》中有类似的幻术

这是不是就与印度的通天绳表演一个性质呢?我们也不知道蒲松龄的仙绳说来自于哪里,反正它就那样赫然出现在书中,竟然与印度通天绳如出一辙。

而且,这还不是最早的记载,据说有关通天绳的记载早在公元1350年的时候便出现在我国了,而过了几百年之后,才有了西方各地的通天绳表演。

这本记载通天绳的资料就是《渊鉴类函》,虽然它并不算真正的史册资料,但却很形象地讲了与通天绳相关的事件。

大唐幻术

当年,唐玄宗下令,要求各地举办大宴,所以嘉兴的县令便借机献媚。这位县令收到一份犯人的自荐申请:表演绳技。县令为了出新,就欣然同意。

结果,这位犯人将绳子团于地上,然后一头抛上天空,他顺着绳子爬上去。就在人们猜测、惊叹的时候,这位犯人却早逃之夭夭了。

看看,这个厉害了吧?这可是最早的成年人爬通天绳的表演。印度人只会让孩子上通天绳,人家这位犯人亲自操作,并且逃脱了。这也算是通天术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吧?只不过,这之前是不是就已经有通天绳表演,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这个也很多

说到底,所谓的通天绳就是幻觉魔术,它利用的是障眼法。就好比现在流行的悬术一样,有人推一小车,或者是拿一根铁棍,而一侧有一个悬空的人,或站或坐。这其实都是隐形了支撑的东西,只不过它要求表演者有着非常强大的平衡能力。所以,通天绳虽然说起来简单,真要操作并不容易。

线绳的种类大致如下:棉制绳、麻制绳、棕制绳、金属丝绞合绳。细分的话还包括尼龙绳、合成纤维绳、塑料绳等等。

每种绳子的结构也是有差别的,有的是两股合成,而有的却是几十股。长度差别也很大,像缆绳、攀登绳之类的绳子除了固实以外对长度也有严格要求。

按材质来分类的话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棉制绳。这类绳子主要以两股以上的棉合成的,比如棉纱绳。第二类麻制绳。麻绳就属于这一类,其手感非常粗糙常用来捆重物。第三类棕制绳。棕榈绳就是棕制绳,其具有结实紧致的特点。第四类金属丝绞合绳。

绳子基本概念

“绳”字的绞丝偏旁,说明了它是由草、麻或丝、绞合编成的。在古书中,它除了解作名词的绳索之外,还常以其功用引申出“约束、捆绑、限制”等意思,作动词用。

《尔雅》中有“绳之谓之束之”句,此处的“绳”字即捆绑之意了。现代中文中,“绳”字作动词用的已经极其少见,“绳之以法”或“以法绳之”是尚存常见的一个。

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绳子由之前的几股扭织变成两股,三股、8股、16股、24股、32股、48股编织而成,使得绳子表面纹路越来越细致美观。

可由一色或多色有规律的编织在一起,颜色更可观,材料可用,麻、棕、丙纶丝、涤纶丝、棉纱、尼龙丝8等纤维或金属编织,生活到处可见。

先秦古籍中对结绳记事多有记载,如《庄子·胠箧》中便说:“民结绳而用之”。结绳并非是很简单的在绳上打个结,而是要在绳上组成不同大小或形状的结来代表不同的含义。东汉郑玄在《周易注·系辞下传》中提到结绳记事的方法:“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古人在绳结的形状或花式上应该也会动脑筋。根据在中央民族大学收藏的一副台湾高山族的结绳,可作为我们想象的根据。

除了结绳,还有刻木记事,据传是伏羲所发明,孔安国在《尚书序》称: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即用利器在木头或竹片,骨头上刻划简单的符号,以取代原来结绳记事的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增强后人对已经发生事实的记忆,或者在产生争议时有所依据。直到宋代,南方的少数民族还有刻木记事的习惯。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蛮俗门》中记载到:作者在静江府灵川县(今广西灵川县)当官时,有瑶人手持木契来告状。木契有一大刻痕,其下有数十道小刻痕,又刻有一箭头,上有火烧痕迹,并钻了十数个小孔,穿稻草打结。周去非不懂,经人解释才明白,大小刻痕代表仇人及其部属,箭头表示仇人用箭,火烧表示十万火急,十数个小孔并穿稻草表示希望仇人赔偿十多头牛。

文字产生以前,这种方法记录的内容肯定是比较简略的,而且很可能产生诸多歧义。下一代对符号的解读也许并非是记录者的原意,从而导致对历史的歪曲,绳结、木头的腐朽更可能造成一段历史的消失,但相比而言要比口耳相传的阶段已经进步很多了。

所谓结绳记事,指的是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祖先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事情,以防自己忘记某件事情的一种记事方法。即使到了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记载一些简单的信息。

那么结绳记事究竟是怎样记事的呢?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人类先祖把事情记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绳结仅代表一件事情,至于事情究竟是什么,就只有靠结绳之人来回忆

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依据是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意思就是说想记录一件大事儿就系一个大结,记录一件小事儿就系一个小结,系结的多少就代表了事儿的多少。不过这种说法另人有些疑惑,如果真是如此记事的话,近期内的事情或许还能勉强凭借着记忆想起来,那么稍微久远一点的话……估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咱们的祖先拿着一串绳结一脸懵逼的样子了。

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一件事情记录下来并可以传播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源过于简陋了,仅仅是一个绳结而已,顶多大小有所不同。所以,如果认为结绳记事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记的话,那么这里的记事指的应该是“记忆事情”,用于提醒作用,而不是“记录事情”,用于传播,这样的结绳记事是没有后世文字的功能的。比如:我今天有三件事情需要做,我结了三个绳结,用于提醒自己记起来,做一件事情便解开一个绳结,这应该是说得通的。

说法二:绳结记事是当时非常先进的记事方法,文字的起源便是绳结演化而来

这种说法相对而言要更有说服力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易经》当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从这里可以看出,结绳记事不仅仅是简单的记数、提醒的作用,还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记数、提醒只是最基本的结绳功能。

很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结绳记事是非常复杂的一门记事方法,就跟我们现在的文字差不多,不同的绳结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比如:绳结的大小、颜色、材质、粗细、横向纵向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好比一句话由多个单体字组成一样,一串绳结也由大小、颜色、材质、粗细、横向纵向均不同的绳结来组成,以达到表示不同意思的作用。

比如我们要记录一个男人抓到了三只虎仔,就可以用一根横向的较粗的绳子(假如代表男人)下面系一根麻绳(假如代表抓到了什么东西),麻绳上面系三个小结(假如代表三个数量较小的事物),然后在绳子末尾系一撮虎毛,代表是事物是老虎。这样一来,这件事情就被记录下来了。这只是举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绳结代表的意思也都是我们假定的,或许不严谨,但是可以看出,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记录一件事情是可行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不同的绳结也就慢慢有了自己所代表的不同的意思,成为了表述一件事情的基本单位,等同于了后世的基本表述单位——文字。只不过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当时的绳结“字”很少,记录比较简单而已。不过已经有了文字的记事,传递信息的功能了。

只不过这种记事方法过于繁琐,而且保存也相当困难,记述的内容也很简单,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多的记录要求,最终逐渐被文字所替代,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一套“文明密码”!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必须是有了文字才能产生书籍,而文字一定要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我国最早发现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些文字记录在动物的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算不上书籍,只能说是最早的“纸张”。但龟甲和兽骨不可能像纸张那样连接,只能是以堆放的形式进行阅读,包括后来出现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都算不上书籍的装帧。直到出现在竹木简上刻字,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崭露头角。

1 简策装──最古老装帧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人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木片称为“木简”,竹片称为“竹简”。最初人们只是阅读单个“简”,后来为了方便阅读和保管,将“简”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这种装帧形式被称为简策装。

简策就是编简成策的意思,“简”就是竹简或木简,“策”就是“册”的假借字。简策装就是用不同类型的绳子(如丝绳、麻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两端无字之处打孔编连。古人编简成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绳串连,另一种是两道绳乃至四道绳的编连。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意思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编简成策、编连卷收的制作技术,极其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书籍的装帧技术。简策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后来逐渐被纸本书所代替。

2 卷轴装——使用最久的装订形式

21 帛书卷子装

帛书又名缯书,是我国古代写在白色绢帛上的文书。帛书和简书一个是用竹简,一个是用绢帛,由于材料不同,成书装帧形式也有差异,既有折叠,也有卷子。

关于帛书的形式,古籍中还未见到详细的记载。《后汉书襄楷传》中说:“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缥素,即以淡青色的素作质料;朱介,以红色作界行;青首,以青色作卷首;朱目,以红色书写标题。又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一载:“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这说明帛书的长短是依内容长短来决定的。

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帛书中,的确存在卷轴式,但仅限于写在半幅帛的帛书,即用一根竹条作轴从后向前舒卷成一束,与简书卷存一样,由于简书本身坚挺,不必加轴固定。马王堆帛书中的另一种形式,则是整幅帛书折叠成长方形存放在漆盒内,由此可见帛书并非完全是卷轴。

22 纸书卷轴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纸书出现之后,书的装帧形式便模仿帛书卷子装,并慢慢发展为普遍流行的纸书卷轴装。这一点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实物留存,都能得到有力的证明。

卷轴装的型制是由简策的装订形制演变而来的。其方法是把写有文字的纸按顺序一张张粘连在上,然后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长出卷面宽度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将长卷卷在轴上。卷首裱一张无字的纸或丝织品,叫做“飘”,“飘”不写字,但要质地坚韧,起到保护作用。在“飘”头系一根丝带,丝带用来捆缚长卷,在丝带的末端穿上一根牙签,用以固定丝带。阅读时拿下牙签展开长卷,阅后将长卷卷起,放置于架上。

卷轴装由五部分组成,即长卷、轴、飘、丝带和签,类似于简策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始于周朝,盛行于隋唐时期,后历代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3 梵夹装——最早引进的装帧形式

梵夹装是我国在十九世纪前唯一引进的一种国外书籍装帧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时候,梵夹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也随之传入我国。

印度是热带国家,印度有一种长着修长硕大、表面光滑树叶的贝多树,古代印度以这种树叶为载体制作书籍。具体方法是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其上下需要夹板保护。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会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

用贝多树叶来写经,不仅古印度如此,近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北京图书馆就藏有僧伽罗文的贝叶经,其装帧形式就是典型的梵夹装。近年来,北京图书馆还入藏一批傣文贝叶小乘经,其装帧形式也是梵夹装。这些实物也从侧面印证了古印度梵夹装的形式特点,从而丰富了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

汉译佛经梵夹装的出现,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也促进了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

4 旋风装——早期向册页装过渡的形式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是由卷轴装演化而来。旋风装形式上和卷轴装一样,首先用一张长长的纸做底板,在底板的右端将第一页无字面整幅裱贴上,从第二页起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然后将第二页用一窄纸条粘在第一页左边无字处,余下的页数按顺序由右至左依次粘在上一页的下面。阅读时展开长卷,书页如鳞状排列有序,从右向左翻页阅读,阅后从右边卷首卷起长卷收藏。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旋风装是为了解决阅读时翻检不便的问题,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的一种装帧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但没有形成规制。因此,旋风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5 经折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经折装,又叫折子装。顾名思义,经折装应该是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唐朝时期最盛行卷轴装的装帧形式。唐代是我国佛学的鼎盛时期,佛门弟子念经时盘禅入定、正襟危坐,如果使用卷轴装对诵经的僧尼们会造成诸多的不便。因此,一场对流行许久的卷轴装的改革首先在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即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至尾依一定行数或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厚纸封皮,一种新型的装帧形式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经折装。

书籍装帧形制发展到经折装,可以说已完全脱离了卷轴装的形式,几乎接近于册页书籍的装帧,因此说卷轴装是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6 蝴蝶装——装帧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唐代已有了雕版印书业,故原有的装帧形式(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这就必然促使书籍装帧以新的形式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蝴蝶装应运而生。

蝴蝶装又称蝶装,是由旋风装演变而来的,其装帧方法是将每张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对折,以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逐叶彼此粘连。再预备一张与书页一般大小的硬厚一些的整纸,从中间对折出与书册的厚度相同的折痕,粘在抹好浆糊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最后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成了。从外表看,这种装帧形式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页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的特点是一页一版,改变了卷轴形式这一沿袭千年的书籍装帧形制,是书籍装帧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帧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但是,由于蝴蝶装有无字页面、易于脱落、造成掉页等缺点,一种新的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书籍装帧形式出现了,这就是包背装。

7 包背装——使用最久的册页形式

包背装发明的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元代时特别盛行,明清时期的书籍装帧大多使用包背装,如明清时期的巨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包背装的特点与蝴蝶装恰好相反,是反蝴蝶装倒折书页的方法,即将印好的书页正折,使版心所在的边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并将折好的书页按顺序排好,将左边的折边对齐压稳,在右边框外余幅上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并将边裁齐并作书背,再用一张硬厚整纸作为封皮,用桨糊包背着,再裁去书的上下及封面的边沿,就成为所谓的包背书。包背书与现代的平装和精装书本非常相似,只是包背书是单面印刷,合页装订,并在书背内侧竖订纸捻以固定页;而现代平装和精装书本是双向印刷,折配装订,书背上横向素线以固定书页。由于包背书仅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若翻阅的次数多了容易散乱,而且在制作上也相当复杂,因此人们就在书页的空白边上打孔(一般打三个孔),用线绳横索书背,再连穿下端的孔,最后用系扣打结的方法装帧书籍,这就是线装书了。

包背装比蝴蝶装先进很多,但用纸捻装帧、包裹书背的缺点一是不便于反复翻阅、容易散乱,二是不利于长期收藏保存。因此,一种更先进的装帧技术出现并且取代了蝴蝶装,这就是线装。

8 线装——古代最先进的装帧形式

线装书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线装书装帧技术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改革。

线装书的装帧特点是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装帧成册。早在南宋时期,线装书籍的形式就出现了,盛行于明清时期。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不仅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更便于保存和修补重订。线装是我国古代装帧技术史上最先进的书籍装帧技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发展到线装形式,可以说已经到了精善完美的程度了。

1,纳鞋底的 “线麻绳” ,使用牛骨、木材、石头棒做 “飞轮儿” ,手工纺绳。

2,拉车的 “苘麻绳” ,是用专门的木制土机器纺绳。

3,织麻袋的苘麻绳,也是土机器纺制的。

4,一般日常使用的绳子都是用两只手 “搓” 出来的。

书签绳子绑法

书签绳子绑法如下:第一步:将核敬丝带取中间位置,两边向内交叠成为n型。第二步:用格尺压住丝带两边交叉的位置。第三步:将丝带的两端穿过n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